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竞赛科学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竞赛科学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年级(上)竞赛科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
1.(2分)如图所示是小球下落的频闪照片,如果闪光灯每秒钟闪亮100次,球从位置A到位置B经过的时间是(  )
A.0.06秒 B.0.07秒 C.6秒 D.7秒
2.(2分)为了准确测量心率下列方法最恰当的是(  )
A.用停表测量1分钟内心跳的次数
B.连续测量3分钟内心跳的次数,再计算出1分钟内心跳的次数
C.用停表测量半分钟内心跳的次数再乘以2,求出1分钟内心跳的次数
D.分别用停表测量安静时和运动后1分钟内心跳的次数,再求出平均值
3.(2分)某同学用一把刻度均匀的米尺测得一张小桌面的边长为0.500m,后来把该米尺跟标准米尺校对,发现此米尺的实际长度为1.003m(  )
A.0.502m B.0.5015m C.0.500m D.无法判断
4.(2分)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测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体的长度。在1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如果两次的测量方法都正确,且l1>l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材料膨胀程度不同,且材料乙的膨胀程度大
B.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m,则在降低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C.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m,则在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D.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对
5.(2分)图中甲是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5×、16×)和物镜(10×、40×),乙是在甲中选用的一组能放大160倍的镜头组合所观察到的物像。欲将乙视野中处于右上方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并放大到640倍观察。下列操作中错误的是(  )
A.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使右上方的细胞位于视野正中央
B.将显微镜的光圈调小,反光镜调成平面镜
C.目镜不需要换,转动转换器将物镜换成镜头③
D.物镜换成高倍镜后,如果视野模糊,应调节细准焦螺旋
6.(2分)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和乳酸菌都没有①⑤结构
B.昌乐西瓜的甜味物质主要存在于⑥结构中
C.伞藻嫁接实验说明了④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D.韭菜的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都没有③结构
7.(2分)在载玻片上滴三滴不同的液体,甲为清水,乙为草履虫的培养液,用放大镜观察;然后使乙和丙两液滴连通,所观察到草履虫的反应应该是(  )
A.大多先向甲移动,而后陆续向乙移动
B.大多先留在乙,而后陆续向甲移动
C.大多留在乙中
D.大多先留在乙中,而后陆续向丙移动
8.(2分)将死亡的细胞浸在一定浓度的水溶性染色剂(IP)中,细胞核会被着色;将活细胞浸泡其中,但将IP注入到活细胞中,细胞核会被着色(  )
A.活细胞的细胞膜能够阻止IP进入
B.活细胞的细胞壁能够阻止IP进入
C.活细胞的细胞核能够分解IP
D.死细胞核活细胞细胞核内所含的物质不同
9.(2分)显微镜的目镜为5×、物镜为10×时视野中的细胞数目如图所示,当把目镜改为15×时,视野中的细胞数目应变为(  )
A.3个 B.5个 C.7个 D.9个
10.(2分)学习了显微镜的使用后,小明用显微镜观察蝉的翅膀,使用物镜甲时,而改用物镜乙时,视野中所看到的画面如图二所示(  )
A.物镜乙可观察到的细胞数量较物镜甲少
B.物镜甲可观察到的实际面积较物镜乙大
C.物镜甲比乙的镜头要长
D.若想将图一中的X点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蝉翅样本向左下方移动
11.(2分)下列两表是一组生物体含水量和人体组织、器官的含水量.从表中数据分析,可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表1 各生物体的含水量
生物 水母 鱼类 蛙 哺乳 动物 藻类 高等 植物
含水量 (%) 97 80~85 78 65 90 60~80
表2 人体组织、器官的含水量
组织器官 牙齿 骨骼 骨骼肌 心脏 脑
含水量(%) 10 22 76 79 84
①构成生物体的成分中水的含量最多
②生物体的含水量与生物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③代谢旺盛的组织器官含水量较高
④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差异与水的存在形式相关.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2分)如图为地球某时刻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圆圈表示纬线,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点比③点早看到日出
B.此时刻②点的白昼比①点长
C.从③点沿经线不改变方向可以直接到达②点
D.④点的经纬度是(23.5°S,90°W)
13.(2分)下列地区中,物体的影子终年朝向北方的是:(  )
A.赤道 B.南北回归线之间
C.南回归线以南地区 D.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14.(2分)某同学自制了一架天平,由于制作粗糙,天平两侧长度不同。当将一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时1,恰好平衡;当将该物体放在天平的右盘时,左侧砝码的质量为m2,天平才平衡。则该物体的质量应为:(  )
A. B.
C. D.无法确定
15.(2分)用托盘天平称物体质量时,被称物体和砝码放错了位置,即砝码放到了左盘,左盘上放着一个100克和两个5克的砝码,游码读数是4克(  )
A.114克 B.110克 C.116克 D.106克
16.(2分)某同学使用未调节好横梁平衡的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后经检查发现,他的测量结果都比物体的真实值小(  )
A.未将游码移至标尺的零刻度线处,而横梁平衡
B.已将游码移至标尺的零刻度线处。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位置偏左
C.已将游码移至标尺的零刻度线处。天平左端的平衡螺母位置偏左
D.已将游码移至标尺的零刻度线处。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位置偏右
17.(2分)一位同学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他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进行调节,当游码位于0.1克处时就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到刻度盘的中央,在右盘中加入32克砝码时,天平又平衡(  )
A.32.0克 B.32.1克 C.31.9克 D.不能确定
18.(2分)假设地球公转时,地轴不是倾斜的,下面现象仍然可能产生的是(  )
A.同一地方,一年有四季的变化
B.同一地方有昼夜交替现象
C.不同地方得到太阳的热量是一致的
D.同一地方昼夜长短的时间是变化的
19.(2分)小黄从赤道的某点出发,先向正北方向走50千米,再向正西方向走50千米,最后向正东方向走50千米,此时小黄位于出发点的什么位置(  )
A.正东方 B.正南方
C.回到出发点 D.正西方
20.(2分)读图经纬网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经纬度为(170°E,60°S)
B.图中四地中,既位于东半球又位于寒带的是丁
C.地球自转一周时,甲、丙、丁三地中经过距离最长的是丙
D.丙地位于乙地的西南方向
21.(2分)右边四幅图中按A在B 的方向排序,正确的是(  )
A.东南、正西、西南、东北
B.西北、正东、西南、西北
C.西北、西南、西北、西南
D.西南、东北、西北、西北
22.(2分)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地球在公转轨道的①或③处时,甲乙丙三点都是昼夜等长
B.丙处有阳光直射但无极昼、极夜现象
C.甲在乙的西北方向
D.当地球由公转轨道的①处向②处运动过程中,丙地的白昼将变长
23.(2分)北京时间2011年11月17日19时32分,在太空翱翔了17天,行程1100万公里,乘着红白相间的降落伞,飘然下落,回到祖国的怀抱.图为工作人员查看返回舱内情况.神舟八号在太空翱翔期间,地球正运行在(  )
A.A﹣B之间 B.B﹣C之间 C.C﹣D之间 D.D﹣A
24.(2分)地球半径为R,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某地球同步卫星位于赤道上空且离地面的高度约为5.6R,用天文望远镜观察被太阳光照射的此卫星。若不考虑大气对光的折射,春分(即太阳光直射赤道),此人观察不到卫星的时间约为(  )
A.40分钟 B.70分钟 C.100分钟 D.140分钟
25.(2分)早在公元前305年,著名天文家埃拉托色尼就已经测量出了地球的周长,与现代科学公认的地球周长的真实值相差不到0.1%.他在研究中发现,塞恩城(今埃及阿斯旺)正午的太阳光正好直射到城内一口深井的底部,夏至这天正午的太阳光却会使物体在地面上留下一条影子,他测得太阳光方向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θ°(  )
A.千米 B.千米
C.千米 D.千米
26.(2分)甲地(0° 90°E)乙地(60°N 90°E)丙地(0° 40°E)(60°S 40°W)距本初子午线的距离由大到小的排列是(  )
A.丁丙乙甲 B.甲乙丙丁 C.甲丙丁乙 D.丙丁甲乙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每选项中,有一个或以上的正确答案,请在该题后的括号内填入正确的选项,不答、少答、多答或答错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8分)
(多选)27.(2分)下列生物知识相关内容连在一起,正确的是(  )
A.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遗传
B.人手被烫到会缩回﹣﹣﹣﹣﹣﹣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母鸡下蛋﹣﹣﹣﹣﹣营养
D.小树苗不断长大﹣﹣﹣﹣﹣﹣生长
(多选)28.(2分)下列说法中,不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的是(  )
A.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B.由多细胞构成
C.能够生长和繁殖
D.能够遗传和变异
29.(2分)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下面操作正确的是(  )
A.观察装片时,发现物像在视野的左上方,应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
B.制作临时装片时要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C.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
D.染色时将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直到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多选)30.(2分)某同学探究“不同营养液对草履虫培养效果的影响”,实验设计如表,下列对实验改进建议不合理的是(  )
组别 营养液种类 营养液数量 营养液温度 草履虫数量
甲组 稻草浸出液 500毫升 25℃ 2只
乙组 牛奶营养液 500毫升 10℃ 2只
A.统一用稻草浸出液
B.营养液的温度统一为25℃
C.草履虫的数量改为20只
D.营养液的温度统一为10℃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9分)
31.(3分)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其中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物体的长度是    cm;如图乙所示的停表示数为    s。
32.(3分)小明了解到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时会有一些因素引起测量误差,其中刻度尺的温度变化也是引起误差的原因之一,他想通过实验研究刻度尺长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1)小明找来两把完全相同,长为20cm的钢尺,一把放在冰箱充分冷冻,再将两把钢尺互相测量,结果发现两把钢尺的长度几乎没有差异(写出一条即可):   。
(2)他重新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物体长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装置中AB是粗细均匀的铜棒,COD是可绕O点转动的指针,实验时,指针C端紧靠在铜棒B端,当用酒精灯给AB加热时   ,分析金属棒受热时长度的变化。装置中指针设计成CO段比OD段短,这对实验现象起到了   作用。
33.(6分)某同学在实验室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1)使用显微镜时,下列操作符合要求的是    
(2)当载玻片刚放上时,需把显微镜的镜筒下降,靠近物镜.此时   .
(3)用显微镜观察一个写有字母的玻片,请根据图1回答下列问题.
①要把字母移至视野中央,应将玻片往    移动.
A.右下方 B.右上方 C.左上方 D.左下方
②视野中显示的字母“d”,则可判断玻片标本上的字母是    .
A.d B.p C.q D.b
(4)如图所示有A、B、C、D、E、F六种镜头,在观察时,要使看到的物像最小   .
(5)若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是细胞质流动方向(图2中箭头),则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    (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
34.(1分)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太阳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成的像,一同学测出了光斑的直径为2.8cm,光斑到小孔的距离为3.0m11m,由此可以估算出太阳的直径为   m。
35.(10分)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1)A点的经纬度是    ;D点的经纬度是    
(2)B点属于东、西半球的    半球,位于A点的    方向.
(3)D点位于B点的    方向,A、B、C、D位于S极的    方向.
(4)A、B、C、D四个点中,太阳光终年能够斜射的点有    ,有极昼和极夜的点是    .
(5)A、B、C、D四点中,春分日最先见到太阳的是    ,日落时间最晚是    .
36.(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CCEF第四届“海峡两岸商会经济论坛”于2012年6月17日在泉州市举行。
材料二:如图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方向。公转的周期为    。
(2)A﹣B、C﹣D、M﹣L、N﹣S四条线中,表示赤道的是    。
(3)举行论坛期向,地球运行至公转轨道甲、乙、丙、丁四点中的    点附近,此时太阳直射在    半球,此时适宜对南、北极地区中的    地区进行科学考察。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8分)
37.(4分)多数情况下,要统计一个生物种群的准确数量几乎是不可能的。标志(记)重捕法是生态学家确定生物种群数量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N)。
Ⅰ.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1hm=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   。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
(3)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    。
38.(4分)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纸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发展,下面是一组有关纸的题目。
(1)新买的一包家用打印纸包装上标注着“A4、70g,500张”,你认为一张这样的打印纸质量最接近    。
A.70g
B.7g
C.0.7g
D.0.14g
(2)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在离一张水平放翼四周固定的纸高h处静止释放(图1)。
刚好可以击破这张纸片。如果该小球要击破叠在起的一模一样的2张纸片,则小球至少要在    高处静止释放。(假设击破每一张纸所需能量相同)
(3)不用其他任何工具与材料,要使一个1元硬币和一张略小于该硬币一圆形纸片(图2),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同时落在桌面上,可以用示意图来辅助说明。方法:   。
(4)普通纸张是由许许多多很细的纤维组成的。有一定的吸水性,假如有人在一张纸上滴一滴水后,形成的水渍如图3所示   方向最容易将纸片撕裂。
五、分析计算题(3分)
39.(3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早已测出了地球的半径。下面是一种近似测量地球半径的方法: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通过日落来测量。假如当你躺在平静的海滩上观看日落时,然后站起来(设目测高度增加了1.7m),在太阳再次消失的瞬间停止秒表计时,则请你计算地球的半径约是多少?(当a b时,a2+ab≈ab,在直角三角形中,当一锐角很小时,弧度与角度的关系就是2π与360°的关系)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年级(上)竞赛科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
1.(2分)如图所示是小球下落的频闪照片,如果闪光灯每秒钟闪亮100次,球从位置A到位置B经过的时间是(  )
A.0.06秒 B.0.07秒 C.6秒 D.7秒
【答案】A
【解答】解:闪光灯每秒钟闪亮100次,闪一次的时间为:,
由图知球从位置A到位置B闪了6次,
球从位置A到位置B经过的时间是:8次×0.01s/次=0.06s。
故选:A。
2.(2分)为了准确测量心率下列方法最恰当的是(  )
A.用停表测量1分钟内心跳的次数
B.连续测量3分钟内心跳的次数,再计算出1分钟内心跳的次数
C.用停表测量半分钟内心跳的次数再乘以2,求出1分钟内心跳的次数
D.分别用停表测量安静时和运动后1分钟内心跳的次数,再求出平均值
【答案】B
【解答】解:
(1)在用停表测量心跳时,误差的主要来源是启动和停止时的反应时间,所以存在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从减小误差的角度看连续测量3分钟内心跳的次数,这样减小因启动和停止时产生的测量误差,B正确;
(2)安静时和运动后1分钟内心跳的次数有很大差别,不能求平均值。
故选:B。
3.(2分)某同学用一把刻度均匀的米尺测得一张小桌面的边长为0.500m,后来把该米尺跟标准米尺校对,发现此米尺的实际长度为1.003m(  )
A.0.502m B.0.5015m C.0.500m D.无法判断
【答案】A
【解答】解:该同学用此米尺测量一张小桌面的边长为0.500m,可知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1cm。
由题可知,发现长度是7m的米尺实际长度是1.003米,小桌每边长的测量值为0.500m=50.4cm,故A正确。
故选:A。
4.(2分)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测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体的长度。在1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如果两次的测量方法都正确,且l1>l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材料膨胀程度不同,且材料乙的膨胀程度大
B.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m,则在降低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C.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m,则在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D.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对
【答案】C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在1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且l7>l2,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只有甲的材料膨胀程度要大于乙的,故A错误,由于题目中没有给出降低温度后甲,所以无法判断B选项是否正确。
故选:C。
5.(2分)图中甲是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5×、16×)和物镜(10×、40×),乙是在甲中选用的一组能放大160倍的镜头组合所观察到的物像。欲将乙视野中处于右上方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并放大到640倍观察。下列操作中错误的是(  )
A.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使右上方的细胞位于视野正中央
B.将显微镜的光圈调小,反光镜调成平面镜
C.目镜不需要换,转动转换器将物镜换成镜头③
D.物镜换成高倍镜后,如果视野模糊,应调节细准焦螺旋
【答案】B
【解答】解:A、由于显微镜成像为倒像,至右上方的细胞位于视野正中央;
B、换上高倍镜后,故应将显微镜的光圈调大,错误;
C、原放大倍数为160倍,故将物镜由10×换为40×即可,正确;
D、换成高倍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
故选:B。
6.(2分)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和乳酸菌都没有①⑤结构
B.昌乐西瓜的甜味物质主要存在于⑥结构中
C.伞藻嫁接实验说明了④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D.韭菜的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都没有③结构
【答案】C
【解答】解:A、乳酸菌属于细菌、细胞膜、遗传物质、荚膜等特殊结构、细胞核,错误。
B、昌乐西瓜的甜味物质主要存在于⑤液泡中。
C、伞藻嫁接实验说明了④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D、韭菜的保卫细胞有③叶绿体,不含③叶绿体。
故选:C。
7.(2分)在载玻片上滴三滴不同的液体,甲为清水,乙为草履虫的培养液,用放大镜观察;然后使乙和丙两液滴连通,所观察到草履虫的反应应该是(  )
A.大多先向甲移动,而后陆续向乙移动
B.大多先留在乙,而后陆续向甲移动
C.大多留在乙中
D.大多先留在乙中,而后陆续向丙移动
【答案】B
【解答】解:将甲和乙两滴液体连通后,甲是清水;乙是草履虫的培养液,草履虫大多留在培养液中,浓盐水不利于草履虫的生存,草履虫将游向无盐的一侧。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2分)将死亡的细胞浸在一定浓度的水溶性染色剂(IP)中,细胞核会被着色;将活细胞浸泡其中,但将IP注入到活细胞中,细胞核会被着色(  )
A.活细胞的细胞膜能够阻止IP进入
B.活细胞的细胞壁能够阻止IP进入
C.活细胞的细胞核能够分解IP
D.死细胞核活细胞细胞核内所含的物质不同
【答案】A
【解答】解:水溶性染色剂IP能与核酸结合而使细胞核着色。细胞浸泡于一定浓度的IP中,活细胞则不着色﹣﹣﹣﹣﹣可能是活细胞的细胞膜阻止IP进入,则细胞核会着色﹣﹣﹣﹣﹣﹣不可能是活细胞能分解IP。
故选:A。
9.(2分)显微镜的目镜为5×、物镜为10×时视野中的细胞数目如图所示,当把目镜改为15×时,视野中的细胞数目应变为(  )
A.3个 B.5个 C.7个 D.9个
【答案】B
【解答】解: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原来的(15×10)÷(5×10)=3(倍),即横,结合图中特点有一个细胞是重合的。
故选:B。
10.(2分)学习了显微镜的使用后,小明用显微镜观察蝉的翅膀,使用物镜甲时,而改用物镜乙时,视野中所看到的画面如图二所示(  )
A.物镜乙可观察到的细胞数量较物镜甲少
B.物镜甲可观察到的实际面积较物镜乙大
C.物镜甲比乙的镜头要长
D.若想将图一中的X点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蝉翅样本向左下方移动
【答案】C
【解答】解:A、物镜乙放大倍数小。A错误;
B、物镜甲放大倍数大,可观察到的实际面积较物镜乙小;
C、物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甲放大倍数大。C正确;
D、显微镜下成的是倒像。图一中的X点在视野的右上,才能到视野中央。
故选:C。
11.(2分)下列两表是一组生物体含水量和人体组织、器官的含水量.从表中数据分析,可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表1 各生物体的含水量
生物 水母 鱼类 蛙 哺乳 动物 藻类 高等 植物
含水量 (%) 97 80~85 78 65 90 60~80
表2 人体组织、器官的含水量
组织器官 牙齿 骨骼 骨骼肌 心脏 脑
含水量(%) 10 22 76 79 84
①构成生物体的成分中水的含量最多
②生物体的含水量与生物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③代谢旺盛的组织器官含水量较高
④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差异与水的存在形式相关.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答】解:分析表格一可知:水是生物体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生物体的含水量与生活环境有关。
分析表格二:人体的不同组织器官的含水量不同;不同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与水含量有关。
故选:D。
12.(2分)如图为地球某时刻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圆圈表示纬线,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点比③点早看到日出
B.此时刻②点的白昼比①点长
C.从③点沿经线不改变方向可以直接到达②点
D.④点的经纬度是(23.5°S,90°W)
【答案】B
【解答】解: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南顺北逆”判读,该图为南极地区图,①点位于③点西北方;从图中看出,在南半球越往南白昼时间越长;从③点沿经线不改变方向可以直接到达南极点,90°E)。
故选:B。
13.(2分)下列地区中,物体的影子终年朝向北方的是:(  )
A.赤道 B.南北回归线之间
C.南回归线以南地区 D.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答案】D
【解答】解: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如果物体的影子终年朝向北方。
故选:D。
14.(2分)某同学自制了一架天平,由于制作粗糙,天平两侧长度不同。当将一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时1,恰好平衡;当将该物体放在天平的右盘时,左侧砝码的质量为m2,天平才平衡。则该物体的质量应为:(  )
A. B.
C. D.无法确定
【答案】A
【解答】解:天平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设天平的左半段是l2,右半段是l1,
把物体m放在不等臂天平的左盘,右盘放m4砝码,天平平衡,
所以mgl2=m1gl8﹣﹣①,
把物体m放在不等臂天平的右盘,左盘放m2砝码,天平平衡,
所以m2gl4=mgl1﹣﹣②,
得,=,所以。
故选:A。
15.(2分)用托盘天平称物体质量时,被称物体和砝码放错了位置,即砝码放到了左盘,左盘上放着一个100克和两个5克的砝码,游码读数是4克(  )
A.114克 B.110克 C.116克 D.106克
【答案】D
【解答】解:砝码放到了左盘,物体放到了右盘。
所以砝码的质量=物体的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所以,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所以物体的质量:m=100g+5g+5g﹣6g=106g。
故选:D。
16.(2分)某同学使用未调节好横梁平衡的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后经检查发现,他的测量结果都比物体的真实值小(  )
A.未将游码移至标尺的零刻度线处,而横梁平衡
B.已将游码移至标尺的零刻度线处。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位置偏左
C.已将游码移至标尺的零刻度线处。天平左端的平衡螺母位置偏左
D.已将游码移至标尺的零刻度线处。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位置偏右
【答案】D
【解答】解:A、游码未移到标尺的零刻线处,而这部分示数最终会计算在测量的结果之内。故A错误;
B、已将游码移至标尺的零刻度线处,指针偏向左侧,所以测量结果会偏大;
C、已将游码移至标尺的零刻度线处,说明一开始左侧的质量就偏大;故C错误;
D、已将游码移至标尺的零刻度线处,说明一开始右侧的质量就偏大,右侧放上较小的砝码就会平衡;故D正确;
故选:D。
17.(2分)一位同学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他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进行调节,当游码位于0.1克处时就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到刻度盘的中央,在右盘中加入32克砝码时,天平又平衡(  )
A.32.0克 B.32.1克 C.31.9克 D.不能确定
【答案】A
【解答】解:游码处于0.1g位置时,将天平调节平衡了,右盘中放入32g砝码时,物体的质量就等于砝码的质量。
故选:A。
18.(2分)假设地球公转时,地轴不是倾斜的,下面现象仍然可能产生的是(  )
A.同一地方,一年有四季的变化
B.同一地方有昼夜交替现象
C.不同地方得到太阳的热量是一致的
D.同一地方昼夜长短的时间是变化的
【答案】B
【解答】解:由题意“地轴不是倾斜的”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光的直射点就不会发生变化,
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就不会有变化,昼夜长短也不会发生变化、C、D不符合题意。
因地球还在自转过程中,故还会产生昼夜的交替。
故选:B。
19.(2分)小黄从赤道的某点出发,先向正北方向走50千米,再向正西方向走50千米,最后向正东方向走50千米,此时小黄位于出发点的什么位置(  )
A.正东方 B.正南方
C.回到出发点 D.正西方
【答案】D
【解答】解:结合图示,在经纬网的地球仪上划一下,赤道是最长的纬线,而是原点的正西方。
故选:D。
20.(2分)读图经纬网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经纬度为(170°E,60°S)
B.图中四地中,既位于东半球又位于寒带的是丁
C.地球自转一周时,甲、丙、丁三地中经过距离最长的是丙
D.丙地位于乙地的西南方向
【答案】B
【解答】解:根据图中“S”可判断,该区域位于南半球,用符号S表示,从南极上空看,确定东西,180°的左侧是西经,右侧是东经;甲地经纬度为(170°W,故A不正确;
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20°W以西;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图中四地中,故B正确;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因此纬度越低,经过距离越长,甲、丙、丁三地中经过距离最长的是甲;
根据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可知丙地位于乙地的东南方向;
故选:B。
21.(2分)右边四幅图中按A在B 的方向排序,正确的是(  )
A.东南、正西、西南、东北
B.西北、正东、西南、西北
C.西北、西南、西北、西南
D.西南、东北、西北、西北
【答案】A
【解答】解:读图可知,第一幅图上有字母S标志,可判断A在B的南方,根据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因此。第二幅图上有字母N,根据逆时针转动可判断A在B的正西方,可根据箭头指示的方向为正北方向来判读。第四幅图是在经纬网上判两点的位置关系,为北半球,逆时针转动,因此。根据题意。
故选:A。
22.(2分)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地球在公转轨道的①或③处时,甲乙丙三点都是昼夜等长
B.丙处有阳光直射但无极昼、极夜现象
C.甲在乙的西北方向
D.当地球由公转轨道的①处向②处运动过程中,丙地的白昼将变长
【答案】A
【解答】解:读图可知,当地球在公转轨道的①或③处时,全球昼夜等长,故A正确。
丙处纬度50°N,位于北温带(23.5°N~66.5°N之间)即没有阳光直射想象也无极昼极夜现象。
甲乙在同一条纬线上,甲在乙的正西方向。
当地球由公转轨道的①(秋分)处向②(冬至)处运动过程中,北半球白昼将变短。故D错误。
故选:A。
23.(2分)北京时间2011年11月17日19时32分,在太空翱翔了17天,行程1100万公里,乘着红白相间的降落伞,飘然下落,回到祖国的怀抱.图为工作人员查看返回舱内情况.神舟八号在太空翱翔期间,地球正运行在(  )
A.A﹣B之间 B.B﹣C之间 C.C﹣D之间 D.D﹣A
【答案】C
【解答】解:当地球运动到D处时,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是北半球的春分日;当地球运动到C处时,时间为12月22日前后,太阳应该位于D点和C点之间。
故选:C。
24.(2分)地球半径为R,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某地球同步卫星位于赤道上空且离地面的高度约为5.6R,用天文望远镜观察被太阳光照射的此卫星。若不考虑大气对光的折射,春分(即太阳光直射赤道),此人观察不到卫星的时间约为(  )
A.40分钟 B.70分钟 C.100分钟 D.140分钟
【答案】B
【解答】解:假设太阳光线平行,卫星刚进入地球影子时人星连线与垂直光线的方向成a度角,在无光照的整个过程中.t=。
故选:B。
25.(2分)早在公元前305年,著名天文家埃拉托色尼就已经测量出了地球的周长,与现代科学公认的地球周长的真实值相差不到0.1%.他在研究中发现,塞恩城(今埃及阿斯旺)正午的太阳光正好直射到城内一口深井的底部,夏至这天正午的太阳光却会使物体在地面上留下一条影子,他测得太阳光方向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θ°(  )
A.千米 B.千米
C.千米 D.千米
【答案】B
【解答】解:如图所示角θ°所对应的弧长为s,则每1度所对应的弧长是,即地球的周长为360×=。
故选:B。
26.(2分)甲地(0° 90°E)乙地(60°N 90°E)丙地(0° 40°E)(60°S 40°W)距本初子午线的距离由大到小的排列是(  )
A.丁丙乙甲 B.甲乙丙丁 C.甲丙丁乙 D.丙丁甲乙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甲点和丙点的经度分别为:90°E,40°E;
然后根据纬线的度数越小其长度就越长,可以判断出乙比甲距离本初子午线更近;
故选:B。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每选项中,有一个或以上的正确答案,请在该题后的括号内填入正确的选项,不答、少答、多答或答错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8分)
(多选)27.(2分)下列生物知识相关内容连在一起,正确的是(  )
A.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遗传
B.人手被烫到会缩回﹣﹣﹣﹣﹣﹣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母鸡下蛋﹣﹣﹣﹣﹣营养
D.小树苗不断长大﹣﹣﹣﹣﹣﹣生长
【答案】BD
【解答】解:A、一母生九子,A错误;
B、人手被烫到会缩回,叫做反射;
C、母鸡下蛋,C错误;
D、小树苗不断长大。D正确。
故选:BD。
(多选)28.(2分)下列说法中,不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的是(  )
A.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B.由多细胞构成
C.能够生长和繁殖
D.能够遗传和变异
【答案】AB
【解答】解:A、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A符合题意;
B、有的生物是单细胞个体;大多数生物由多细胞构成;
C、生物能生长和繁殖,C不符合题意;
D、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29.(2分)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下面操作正确的是(  )
A.观察装片时,发现物像在视野的左上方,应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
B.制作临时装片时要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C.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
D.染色时将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直到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答案】BD
【解答】解:A、显微镜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颠倒。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较理想的图象位于视野左上方,应该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B、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B正确;
C、口腔上皮细胞没有细胞壁;
D、染色时在盖玻片的一侧滴碘液,使染液侵入标本的全部。
故选:BD。
(多选)30.(2分)某同学探究“不同营养液对草履虫培养效果的影响”,实验设计如表,下列对实验改进建议不合理的是(  )
组别 营养液种类 营养液数量 营养液温度 草履虫数量
甲组 稻草浸出液 500毫升 25℃ 2只
乙组 牛奶营养液 500毫升 10℃ 2只
A.统一用稻草浸出液
B.营养液的温度统一为25℃
C.草履虫的数量改为20只
D.营养液的温度统一为10℃
【答案】AD
【解答】解:A、对照实验要控制变量的唯一,其它条件应该都一样,乙组用牛奶营养液之外、草履虫的数量等都一样。符合题意。
B、由A可知,并且是适宜温度.故正确。
C、草履虫数量改为20只,容易出现偶然性,故正确。
D、由A可知,并且是适宜温度.故错误。
故选:AD。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9分)
31.(3分)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其中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cm ,物体的长度是  31.0 cm;如图乙所示的停表示数为  217.5 s。
【答案】1cm;31.0;217.5。
【解答】解:(1)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而是40.0cm的刻线,所以物体的长度即为两刻度值差L=71.8cm﹣40.0cm=31.0cm;
(2)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5.5min,指针在3min和6min之间;大盘的分度值是0.1s,因此停表读数为2min37.5s=217.5s。
故答案为:4cm;31.0。
32.(3分)小明了解到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时会有一些因素引起测量误差,其中刻度尺的温度变化也是引起误差的原因之一,他想通过实验研究刻度尺长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1)小明找来两把完全相同,长为20cm的钢尺,一把放在冰箱充分冷冻,再将两把钢尺互相测量,结果发现两把钢尺的长度几乎没有差异(写出一条即可): 两把钢尺长度变化太小,简单的测量工具无法测量出微小的变化 。
(2)他重新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物体长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装置中AB是粗细均匀的铜棒,COD是可绕O点转动的指针,实验时,指针C端紧靠在铜棒B端,当用酒精灯给AB加热时 指针示数变化 ,分析金属棒受热时长度的变化。装置中指针设计成CO段比OD段短,这对实验现象起到了 放大 作用。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由于刻度尺的分度值过大,对于物体因热胀冷缩出现的微小变化无法测量;
(2)通过本题的实验改造进而将微小的变化扩大,便于观察读数。
故答案为:(1)两把钢尺长度变化太小,简单的测量工具无法测量出微小的变化;放大。
33.(6分)某同学在实验室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1)使用显微镜时,下列操作符合要求的是  D 
(2)当载玻片刚放上时,需把显微镜的镜筒下降,靠近物镜.此时 物镜 .
(3)用显微镜观察一个写有字母的玻片,请根据图1回答下列问题.
①要把字母移至视野中央,应将玻片往  D 移动.
A.右下方 B.右上方 C.左上方 D.左下方
②视野中显示的字母“d”,则可判断玻片标本上的字母是  B .
A.d B.p C.q D.b
(4)如图所示有A、B、C、D、E、F六种镜头,在观察时,要使看到的物像最小 A、D .
(5)若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是细胞质流动方向(图2中箭头),则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  逆时针 (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使用显微镜时,左眼注视目镜内,便于同时观察和画图.
(2)“当载玻片刚放上时,需把显微镜的镜筒下降.此时,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3)①图1中字母应该向右上方移动,才能到达视野中央,物像的移动方向和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应将玻片往左下方移动.
②显微镜下看到的像是原物体的倒像.在一张小纸上写好字母“d”字后.因此视野中显示的字母“d”.
(4)要使看到的物像最小,选用的镜头组合是最小的,放大倍数与长度成反比,即D表示放大倍数最小目镜,放大倍数与长度成正比,即A表示放大倍数最小物镜,要使看到的物像最小”、D.
(5)“若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是细胞质流动方向(图2中箭头)”即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后还是逆时针方向.
故答案为:(1)D;
(2)物镜;
(3)①D;
②B;
(4)A、D;
(5)逆时针.
34.(1分)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太阳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成的像,一同学测出了光斑的直径为2.8cm,光斑到小孔的距离为3.0m11m,由此可以估算出太阳的直径为 1.4×109 m。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由小孔成像的原理图如下图所示:
物体上部的光线通过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下部,物体下部的光线通过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上部;像的高度随像到小孔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可以发现比值是一个定值;
根据光线传播的可逆性可知太阳直径和太阳与小孔之间的距离的比值是一个定值,且和光斑的直径与光斑到小孔的距离的比值相等,因为这个数值比较大;
即,
解得,太阳的直径d=6.4×109m。
故答案为:3.4×109m。
35.(10分)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1)A点的经纬度是  40°W,60°S ;D点的经纬度是  80°E,70°S 
(2)B点属于东、西半球的  东 半球,位于A点的  东南 方向.
(3)D点位于B点的  正东 方向,A、B、C、D位于S极的  正北 方向.
(4)A、B、C、D四个点中,太阳光终年能够斜射的点有  A ,有极昼和极夜的点是  BCD .
(5)A、B、C、D四点中,春分日最先见到太阳的是  D ,日落时间最晚是  A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就是东经,若相邻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用符号W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用符号N表示,就是南纬,故A点的经纬度是(40°W;D点的经纬度是(80°E;
(2)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20°W以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故B点属于东半球;
(3)D点位于B点的正东方向,A、B、C、D位于S极的正北方向;
(4)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南温带.热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故A、B、C,太阳光终年能够斜射的点有A;
(5)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知A、B、C,春分日最先见到太阳的是D.
故答案为:(1)40°W,60°S,70°S,东南;正北;BCD;A.
36.(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CCEF第四届“海峡两岸商会经济论坛”于2012年6月17日在泉州市举行。
材料二:如图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方向。公转的周期为  一年 。
(2)A﹣B、C﹣D、M﹣L、N﹣S四条线中,表示赤道的是  C﹣D 。
(3)举行论坛期向,地球运行至公转轨道甲、乙、丙、丁四点中的  甲 点附近,此时太阳直射在  北 半球,此时适宜对南、北极地区中的  北极 地区进行科学考察。
【答案】(1)
一年;(2)C﹣D;(3)甲;北;北极。
【解答】解;(1)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2)A﹣B、C﹣D、N﹣S四条线中,该纬线是最长的纬线。
(3)CCEF第四届“海峡两岸商会经济论坛”于2012年6月17日在泉州市举行。
举行论坛期向,地球运行至公转轨道甲、乙、丙,此时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此时是北极地区的暖季。
故答案为:(1)
一年;(2)C﹣D;北;北极。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8分)
37.(4分)多数情况下,要统计一个生物种群的准确数量几乎是不可能的。标志(记)重捕法是生态学家确定生物种群数量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N)。
Ⅰ.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1hm=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 N=Mn/m 。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144 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高 。
(3)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  2.5:1 。
【答案】(1)N=Mn/m;
(2)144;高;
(3)2.5:1。
【解答】解:(1)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因此N=Mn/m。
(2)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6÷4÷2=144只/hm3,再捕的田鼠中已经被捕的比例少了,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
(3)由于平均每100 m2有3.4个洞口,则1 hm2有360个洞,洞口数/田鼠数=360÷144=4.5:1。
故答案为:
(1)N=Mn/m;
(2)144;高;
(3)4.5:1。
38.(4分)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纸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发展,下面是一组有关纸的题目。
(1)新买的一包家用打印纸包装上标注着“A4、70g,500张”,你认为一张这样的打印纸质量最接近  B 。
A.70g
B.7g
C.0.7g
D.0.14g
(2)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在离一张水平放翼四周固定的纸高h处静止释放(图1)。
刚好可以击破这张纸片。如果该小球要击破叠在起的一模一样的2张纸片,则小球至少要在  2h 高处静止释放。(假设击破每一张纸所需能量相同)
(3)不用其他任何工具与材料,要使一个1元硬币和一张略小于该硬币一圆形纸片(图2),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同时落在桌面上,可以用示意图来辅助说明。方法: 将纸片捏成很紧的团,与硬币从同一高度释放 。
(4)普通纸张是由许许多多很细的纤维组成的。有一定的吸水性,假如有人在一张纸上滴一滴水后,形成的水渍如图3所示 db 方向最容易将纸片撕裂。
【答案】(1)B;(2)2h;(3)将纸片捏成很紧的团,与硬币从同一高度释放;(4)db。
【解答】解:(1)家用打印纸包装上标注着“A4、70g,
意义是每平方米的这种纸张的质量为70g;一张A4纸的面积约为:210mm×297mm=2.06237m2;
一张这样的打印纸的质量是:70g/m2×3.06237m2≈4.3g
与7g接近,故选B。
(2)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在离一张水平放置四周固定的纸高h处静止释放刚好可以击破这张纸片。在小球质量不变的情况下,要在原高度的2倍处释放。
(3)要同时下落,尽量减小阻力的影响,与硬币从同一高度释放。
方法二:将纸片压在硬币下面或将纸片叠在硬币上面同时释放。
(4)水扩散长的地方是纤维的方向,沿着纤维撕易于撕开。
故答案为:(1)B;(2)7h,与硬币从同一高度释放。
五、分析计算题(3分)
39.(3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早已测出了地球的半径。下面是一种近似测量地球半径的方法: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通过日落来测量。假如当你躺在平静的海滩上观看日落时,然后站起来(设目测高度增加了1.7m),在太阳再次消失的瞬间停止秒表计时,则请你计算地球的半径约是多少?(当a b时,a2+ab≈ab,在直角三角形中,当一锐角很小时,弧度与角度的关系就是2π与360°的关系)
【答案】地球的半径约是5×106m。
【解答】如图所示,圆弧表示地面,躺在平静的海滩上观看日落开始计时时在A位置,A点转到了C点。根据题意有:
由几何知识得:(h+R)2=R2+AB7﹣﹣﹣﹣﹣﹣﹣①
AB=Rα﹣﹣﹣﹣﹣﹣﹣﹣﹣②
α=2π×11÷(24×3600)﹣﹣﹣﹣﹣﹣﹣﹣﹣﹣﹣﹣﹣③
运用“当a<b时,a2+ab≈ab”,把①和②代入③有:R=2÷484π5=5×106m,
答:地球的半径约是8×106m。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5/22 14:36:41;用户:15273084382;邮箱:15273084382;学号:5022808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