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一、单选题1.英国东印度公司创建于1600年,是一家由100多个持股人组成的股份公司。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垄断“东印度”贸易的特权甚至为了利益发动战争的权利。由此可见东印度公司( )A.是生产与资本高度集中的垄断组织 B.对外贸易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C.体现了国家意志与商业利益的结合 D.在政府主导下建立并进行经营活动2.成立于1600年的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成立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特许了如下条件----如果公司破产、欠债,不管出多大事儿,股东的损失仅限于在公司的投资,不牵连其他责任。由此奠定了有限公司制度,影响至今。这一制度A.奠定了大工厂制的基础B.保证了王室的尊贵地位C.确立了财产私有的原则D.激发了人们的投资热情3.16世纪以来,欧洲商人把来自美洲的玉米、烟草,亚洲的香料、茶叶、非洲的黄金、象牙以及欧洲的枪支等运往世界各地销售。这一现象的出现最能说明A.商业地位日益重要 B.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C.交通运输日益便捷 D.贸易中心发生重大变化4.1806年,拿破仑颁布《柏林敕令》,禁止欧洲大陆诸国与大不列颠岛屿进行任何贸易。拿破仑深信,只要断绝了对外贸易,英国就会陷入经济紊乱,不打自垮。该敕令( )A.有利于法国工业革命开展 B.动摇了英国海上霸主地位C.背离了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D.体现了重商主义思想理念5.进口货物 占总货物的价值比(%)1664-1670 1731-1740年胡椒 20.1 4.3茶叶 0.02 9.26咖啡 0.63 5.35棉纺织品 62.59 65.35该表是学者统计的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据表可知,该时期( )A.生产方式决定进口货物价值占比 B.英国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C.殖民扩张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变化 D.工业革命促进东西方贸易增长6.“白银在全世界到处流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这种现象开始出现在( )A.郑和下西洋后 B.新航路开辟后 C.工业革命时期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7.“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是由一群有创业心和有影响力的商人所组成。这些商人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他们的对东印度的15年的贸易专利特许。1609年,詹姆士一世向东印度公司发出了一张不设期限的特许状。随时间的变迁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东印度公司与当今跨国公司的不同是( )A.利用殖民扩张进行资本积累 B.推动资本主义发展C.拉大世界经济发展的差距 D.推动世界市场的发展8.在中世纪欧洲,香料被看做是上层社会的标志,其价格昂贵,被称为“黑色黄金”,一些贵族家庭会以香料来彰显自己财力。16世纪以来,香料大量涌入欧洲等地,由供贵族富豪享用的高级奢侈品变为寻常百姓的大众化商品。这一变化缘于( )A.近代商业贸易方式的变化 B.欧洲民众消费观念的改变C.欧洲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 D.欧洲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9.结合所学,分析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中国农产品出口值及所占比例年份 各种商品出口总值(千元) 其中农产品值 所占比例%1873 148449 2866 2.61893 181713 28423 15.61903 333961 89496 26.8A.自然经济全面解体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近代民族工业萎缩 D.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扩大10.大约在1600年时,经好望角航线运往欧洲的胡椒是100万磅~200万磅,丁香、靛蓝、药品、肉豆等共35万磅~65万磅,而经商队运进地中海的胡椒有300万磅~400万磅,丁香、药品等共有70万磅~100万磅,另外还有生丝50万磅。这说明当时A.西方对东方的依赖性较弱 B.地中海仍是世界贸易中心C.东西贸易全部为生活用品 D.地中海航线依然十分重要11.16、17世纪,英国成立了许多股份贸易公司:莫斯科、商人冒险、东印度等。最初这些由商人出资组成的公司,装备长途航行船只进行海外贸易,后发展为持有政府特许状、获得特权和专卖权的公司。这些公司( )A.表明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B.改变了欧洲和世界贸易中心C.拉开了西方殖民扩张序幕 D.促进了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12.15世纪末至16世纪末,由于大量新物种的信息不断传回欧洲,撰写“新大陆”的自然志和通志成为欧洲人的风尚。这表明( )A.科技发展促进了商业革命产生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博物学发展C.文艺复兴增强了民众科学素养 D.工业革命推动大众传媒的发展13.16—19世纪初.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开辟了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商业航线,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美洲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输往中国。这一航线的开辟A.使印度洋沿岸成为贸易中心 B.提高了亚洲的经济地位C.源于中国对外来商品的需求 D.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14.下表显示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领先地位。直接导致这一地位确立的原因是(单位:亿马克)A.新航路的开辟 B.三角贸易盛行C.资产阶级革命 D.工业革命完成15.一些学者不满意用“世纪”简单划分历史,认为世纪的前后两个分界点(年)未必具有历史转折意义,应该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时间尺度。许多(西方)历史学家倾向于“长世纪”的理念,将1789年法国大革命一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百余年全部纳入19世纪的范畴。19世纪“长世纪”内涵的正确理解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开始出现C.19世纪欧洲国际政治地位变化 D.资本主义在世界的传播和发展16.有学者对新航路开辟作了如下评价: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会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对这一材料的正确解读是( )A.片面强调新航路开辟的积极作用 B.经济发展依赖于对殖民地的掠夺C.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D.较为客观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金融活动之一、古代两河流域的借贷已经初步形成专业体系。货币借贷促进了财富的集中,集中起来的巨大财富必然要形成资本,资本的形成又反过来对社会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根据《汉谟拉比法典》中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当时利率水平很高,债务人利息负担沉重,往往由此而沦为奴隶。古代两河流域丰富多彩的货币金融活动是其商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显著特征,其商业文明影响广泛深远,成为其后地中海地区进而欧洲大陆商业文化的源头。——摘编自禹钟华《古代两河流域的借贷及其影响》材料二 “银行”一词,源自意大利语 Banca,原意是长凳、椅子,英语转化为 Bank,意为存钱的柜子。15-16世纪时期,随着跨区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出现了将不同型制的金银铸币换成某一标准货币的需要。一些商人看到了这种需求的潜在利益,于是开始经营货币兑换业务。为避免货币意外损失,且在交易中又能方便地使用其货币,人们便开始将多余的或者暂时不用的货币交由兑换店或者金店保管。在这样的背景下,兑换店开始主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银行就诞生了。1580年在意大利威尼斯建立的银行是普遍认可的世界上最早的银行,随后荷兰、德国、英国也相继设立了银行。——摘编自刁莉、胡娟《银行的起源、交易及合约密集化》(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两河流域借贷活动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银行诞生的背景。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世纪晚期,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原住民的启发下,开始在亚马逊流域制造涂有橡胶的防水的外套和胶鞋,但是生橡胶的物理性质导致天气变冷时,橡胶制品会变脆,天气炎热了,它们又会熔化。直到19世纪中期,硫化技术的发展使橡胶成为一种稳定的材料,从而被广泛用干制作各种竞技球类、汽车轮胎和零部件以及电线、电缆等绝缘材料,甚至医疗行业会用到的内窥镜和手术专用手套等。橡胶需求量的增加推动橡胶制造商大量雇佣原住民长时间在热带雨林中采收橡胶,粗暴的采收方式导致大量橡胶树枯死,很多原住民也不堪重负而丧命。1876年,英国探险家亨利·威克姆接受英国政府的委托,骗过巴西海关,成功将橡胶树的种子带回英国并转运至锡兰岛,拉开了东南亚橡胶种植的序幕。——摘编自(美)查尔斯·恩曼《1493》(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橡胶种植业发展的原因。(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橡胶种植业发展的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中南美洲成为全世界的蔗糖生产中心。起先是在西班牙殖民地牙买加等岛屿,然后转移到葡萄牙人的殖民地巴西。17世纪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建立种植园,成千上万的非洲黑奴被贩运到此。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蔗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商品,在美洲生产、在欧洲销售。18世纪之后,在英国,糖已经从一种奢侈品和稀有品变成一种日用品和必需品。——摘编自(日本)北川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等材料二 最初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尽管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但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世界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中南美洲甘蔗种植业的特点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三,指出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其地位变化的因素。三、论述题20.植物的利用与交流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3000年前就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2 魏晋南北朝,南方兴起茶叶种植和加工基地,江南兴起尚茶风习。3 隋唐时期,南方饮茶之风北传,塞外少数民族也逐渐嗜茶,北方茶叶市场逐渐形成。4 两宋时期,具有南北互补性的“茶马互市”发展,在西南地区形成民间国际商贸通道即“茶马古道”。5 明清时期,茶叶生产地区和数量扩大,出口量提高。1560年葡萄牙传教士克鲁兹将饮茶习惯带回欧洲。1641年荷兰医学专家迪克斯从医学角度肯定茶叶的药用价值。6 1689年俄国与清帝国正式确立外交关系,“茶叶之路”成为一条连接中俄的商路。7 185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将中国制茶工人以及茶苗秘密运到印度,并大面积种植,此后,印度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红茶出口第一大国。8 1903年英国茶叶市场,中国茶叶只占10%,印度茶叶升到59%,逐渐摆脱对中国产地的依赖。9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公司法》,迎来引进制茶机器、兴办茶叶公司小高潮。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提炼主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史实正确)参考答案: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垄断东印度贸易的特权其至为了利益发动战争的权利”可知,东印度股份制贸易公司由国家授权,在东印度进行垄断贸易,殖民掠夺,体现了国家意志与商业利益的结合,C项正确;垄断组织指为获取高额利润,由多家大企业通过协议、控股、持股等形式建立的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给予它垄断东印度贸易的特权甚至为了利益发动战争的权利”说明其十分重视经济利益,不能说政治目的比经济目的更重要,排除B项;东印度公司受到政府的支持,享有多种特权,但材料中由政府颁发特许状并不意味着由政府主导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2.D【详解】题干中“有限责任公司”,“不牵连其他责任”等关键信息,重点诠释了有限责任公司制度对于市场与投资产生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限责任限制了风险,激发了人们投资的热情,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在市场上冒险,故D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奠定大工厂制基础的并非有限责任制度,而是工业革命,A错误;虽然题干出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但是材料的侧重点是有限责任公司制度,王室的尊贵地位从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B;财产私有的原则并非从有限责任公司制度开始确立,启蒙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后的相关立法,影响了私有财产的原则的确立,C错误。3.B【详解】根据时间“16世纪以来”,内容“自美洲的玉米、烟草”、“亚洲的香料、茶叶”、“非洲的黄金、象牙”、“欧洲的枪支”可知此时,把欧洲、非洲、美洲、亚洲的商品运往世界各地销售,说明世界贸易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B项正确;材料表达的是世界商品的交流范围,而不是商业地位的高低,A项错误;交通运输的便捷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材料所述为贸易范围的扩大,不是贸易中心的转移,D项错误。4.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拿破仑实行封锁欧洲大陆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因是,英国是海上霸主,在海外占据优势,为了维护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商业优势,拿破仑实行封锁欧洲大陆的政策,实质是贸易保护主义政策,1806年正展开工业革命,世界各地之间联系加强,法国的大陆封锁政策不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背离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所以该敕令背离了世界发展的大趋势,C项正确;法国对英国采取的大陆封锁政策,不利于法国吸收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不利于法国工业革命开展,排除A项;拿破仑的政策对英国商业造成了短暂的伤害,但是英国工业优势非常明显,并未动摇其海上霸主地位,排除B项;重商主义政策产生并流行于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的西欧,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当时属于工业革命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5.C【详解】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17-18世纪东印度公司进口的胡椒明显减少,茶叶,咖啡的数量在增长,棉纺织品稍有减少,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开始形成一个整体,西欧国家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茶叶,咖啡的增多,表明民众的消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C项正确;依据材料时间,这一时期仍属于工场手工业时代,生产方式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18世纪中后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时间不符,排除B项;此时工业革命还没有发生,排除D项。故选C项。6.B【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量白银涌入世界市场,其中中国生产的贸易产品如瓷器、丝绸、茶叶等吸收了大量白银。B项正确;A项在新航路开辟前,排除A项;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CD项。故选B项。7.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东印度公司是英国皇家特许享有极大权力的对外贸易公司,其实质是英国对外侵略的工具,是为英国的对外侵略扩张服务的,所以选A。8.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近代世界。中世纪欧洲﹐香料价格昂贵,成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而16世纪以来,香料成为百姓大众化商品。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新航路开辟,欧洲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欧洲人将更多更廉价的香料运往欧洲,D项正确;“贸易方式的变化”说法宽泛、所指不明,未能直接和具体说明香料贸易规模扩大、价格降低的原因,排除A项;物质决定意识,香料由奢侈品变为大众化商品,主要是因为世界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扩大提供了更多更廉价易得的香料商品,而非人们消费观念或精神生活的变化,排除B项、C项。故选D项。9.B【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对外出口的各种商品总值中,农产品的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体现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B项正确;自然经济在近代是逐步解体,不是全面解体,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自然经济全面解体,排除A项;1873-1903年近代民族工业是发展的,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扩大,排除D项。故选B项。10.D【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虽然开通,但是传统经过地中海的商品交易数量仍然较大,说明的是地中海航线依然十分重要,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西方对东方的依赖性较强,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商贸中心发生转移,排除B项;C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的贸易不光是生活用品,排除C项。故选D项。11.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的英国。据材料“股份贸易公司”等信息并结合所学,英国东印度公司等特权贸易公司,通过垄断贸易权、建立殖民地、掌控当地经济等手段,为英国掠夺了大量财富,促进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D项正确;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于19世纪中期即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排除A项;自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沿岸就成为了世界商贸中心,股份制公司并未改变欧洲和世界贸易中心,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拉开了西方殖民扩张的序幕,排除C项。故选D项。1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5世纪末至16世纪末的欧洲。根据材料“由于大量新物种的信息不断传回欧洲,撰写‘新大陆’的自然志和通志成为欧洲人的风尚”及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美洲新物种及风俗地理知识的传播,推动了欧洲博物学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科技发展对商业革命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主张是人文主义,材料体现不出民众科学素养增强的信息,排除C项;工业革命兴起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3.D【详解】材料中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将东亚、东南亚卷人世界市场,推动了早期的经济全球化,D正确;材料时间是新航路开辟后,当时世界贸易中心是大西洋沿岸,排除A;这一时期亚洲的经济地位相对下降,排除B;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意味着外来商品在中国当时尚未有巨大市场,排除C。14.D【详解】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在世界上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因此D正确,ABC排除。15.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89-1914年(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一些学者认为世纪的前后两个分界点(年)未必具有历史转折意义,所以将1789年法国大革命一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百余年全部纳入19世纪的范畴。据结论可知,19世纪“长世纪”是指1789-1914年,这个时间段正好资具有本主义在世界的传播和发展的特征,D项正确;开辟新航路是资本主义市场开始的标志,时间不符,排除A项;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在这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排除B项;19世纪欧洲国际政治地位没有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16.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既有助推人类文明转型的作用,也肯定了美洲地区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贡献,较为客观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D项正确;材料是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客观认识,非片面,排除A项;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有自身因素,依赖对殖民地的掠夺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新航路开辟同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7.(1)影响:促进资本集中,影响经济发展;使一部分借贷者沦为奴隶,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与矛盾;影响后世欧亚大陆的商业文明。(2)背景:新航路开辟;国际贸易发展兴盛;资本原始积累推进:重商主义盛行。(答出三点就可)【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两河流域)。影响:根据材料一“货币借贷促进了财富的集中,集中起来的巨大财富必然要形成资本,资本的形成又反过来对社会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可分析出:促进资本集中,影响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一“债务人利息负担沉重,往往由此而沦为奴隶”可分析出:使一部分借贷者沦为奴隶,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与矛盾;根据材料一“古代两河流域丰富多彩的货币金融活动是其商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显著特征,其商业文明影响广泛深远,成为其后地中海地区进而欧洲大陆商业文化的源头”可分析出:影响后世欧亚大陆的商业文明。(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背景:依据材料二时间并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新航路开辟;根据材料二“随着跨区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可分析出国际贸易发展兴盛;根据材料二“一些商人看到了这种需求的潜在利益,于是开始经营货币兑换业务。为避免货币意外损失,且在交易中又能方便地使用其货币,人们便开始将多余的或者暂时不用的货币交由兑换店或者金店保管”可分析出资本原始积累推进;结合重商主义可分析出重商主义盛行。18.(1)原因:美洲原住民的启发;橡胶技术的发展;汽车、电力等工业发展的需要,橡胶需求量增加。(2)影响:破坏生态环境造成大量美洲原住民死亡;推动了橡胶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详解】(1)原因:本题是背景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原住民的启发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原住民的启发;根据材料“硫化技术的发展使橡胶成为一种稳定的材料”可知,技术的发展;根据材料“被广泛用干制作各种竞技球类、汽车轮胎和零部件以及电线、电缆等绝缘材料”可知,汽车、电力等工业发展的需要,橡胶需求量增加。(2)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粗暴的采收方式导致大量橡胶树枯死”可知,破坏生态环境;根据材料“很多原住民也不堪重负而丧命”可知,造成大量美洲原住民死亡;根据材料“成功将橡胶树的种子带回英国并转运至锡兰岛,拉开了东南亚橡胶种植的序幕”可知,推动了橡胶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19.(1)特点:实行大种植园制;使用黑人奴隶;现成单一产业结构。影响:推动三角贸易(世界市场)的发展:蔗糖的价格下降,成为欧洲民众日常生活消费品;破坏了拉美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非洲文明的倒退。(2)变化:从边缘到中心。因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交通工具的变革;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18世纪(中南美洲)。特点:根据材料一“17世纪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建立种植园”得出:实行大种植园制;根据材料一“成千上万的非洲黑奴被贩运到此”得出:使用黑人奴隶;根据材料一“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蔗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商品,在美洲生产、在欧洲销售。”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现成单一产业结构。影响:根据材料一“18世纪之后,在英国,糖已经从一种奢侈品和稀有品变成一种日用品和必需品。”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蔗糖的价格下降,成为欧洲民众日常生活消费品;根据材料一“17世纪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建立种植园,成千上万的非洲黑奴被贩运到此。”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推动三角贸易(世界市场)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破坏了拉美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非洲文明的倒退。(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欧洲)。变化:根据材料二“尽管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但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世界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得出:从边缘到中心。因素:根据材料二“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世界贸易体系”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交通工具的变革。20.观点一:茶叶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论述:中国是世界茶的原产地,中国最先发现并利用茶叶,将茶叶由药用变为饮用,饮茶之风盛行,进而衍生出茶具、茶道、茶文化,极大地丰富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朝积贫积弱,为了加强军队战斗力,用茶叶换取北方少数民族的战马,茶马互市兴盛,茶叶成为宋朝重要的战略物资。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丝绸之路的发展,茶叶传入欧洲,饮茶逐渐成为欧洲人习俗的一部分。茶叶成为中西方贸易的重要物产,西方大量的财富随之流入中国。为了摆脱对中国茶叶的依赖,英国改进种茶技术,扩大种植面积,使中国茶叶逐渐丧失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慢慢落后于印度、日本等新兴产茶国。综上所述,茶叶因其特有的功用与价值,不但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影响经济发展和贸易变化。观点二:植物影响世界发展。论述:茶叶在很长时间内仅在中国及其周边部分国家流通。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凭借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在中国的茶叶贸易,获得了丰厚利润,从而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玉米和马铃薯本是在美洲培植,新航路开辟后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后来传到亚洲等地。这些高产作物使世界人口急速增长有了粮食保障;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使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欧洲向中国走私鸦片,引发鸦片战争。战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综上所述,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不同地域之间的植物逐渐打破了地域限制,不同程度影响世界发展,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据着微妙而关键的重要地位。观点三:商品贸易影响中国茶文化传播。观点四:中国茶叶贸易兴衰折射中国社会变化。(总结不能是观点的简单重复。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可)【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首先,提取信息,而后提炼主题,如: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南方兴起茶叶种植和加工基地,江南兴起尚茶风习。”“明清时期,茶叶生产地区和数量扩大,出口量提高。1560年葡萄牙传教士克鲁兹将饮茶习惯带回欧洲。1641年荷兰医学专家迪克斯从医学角度肯定茶叶的药用价值。”“185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将中国制茶工人以及茶苗秘密运到印度,并大面积种植,此后,印度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红茶出口第一大国。”可从茶叶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提炼主题,即茶叶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其次,围绕提炼的论题“茶叶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茶叶的起源、茶叶的发展历程、茶叶对社会产生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如:中国是世界茶的原产地,中国最先发现并利用茶叶,将茶叶由药用变为饮用,饮茶之风盛行,进而衍生出茶具、茶道、茶文化,极大地丰富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朝积贫积弱,为了加强军队战斗力,用茶叶换取北方少数民族的战马,茶马互市兴盛,茶叶成为宋朝重要的战略物资。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丝绸之路的发展,茶叶传入欧洲,饮茶逐渐成为欧洲人习俗的一部分。茶叶成为中西方贸易的重要物产,西方大量的财富随之流入中国。为了摆脱对中国茶叶的依赖,英国改进种茶技术,扩大种植面积,使中国茶叶逐渐丧失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慢慢落后于印度、日本等新兴产茶国。最后,总结升华,再次说明提炼论题的准确性,如:综上所述,茶叶因其特有的功用与价值,不但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影响经济发展和贸易变化。持论有据,逻辑清晰即可。另外还可从植物影响世界发展、商品贸易影响中国茶文化传播、中国茶叶贸易兴衰折射中国社会变化等方面概括论题,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