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与区域文化的形成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印欧人、匈奴人、日耳曼人和阿拉伯人等游牧民族的兴起和大规模迁徙,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识记印欧人早期迁徙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2.分析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匈奴人内迁、日耳曼人进入西罗马帝国等人口迁徙活动,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古代游牧民族的几次大迁徙对欧亚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和转型产生的重大影响。【学习重难点】重点:印欧人和亚欧游牧民族的迁徙;难点:一个区域文化的形成相对复杂缓慢的过程。【预习新知】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1.种族起源(1)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他们是游牧民,驯养了马匹。(2)印欧人制造了马拉战车。2.早期迁徙(1)概况①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这一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②他们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①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公元前14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公元前13世纪末因陷入内战逐渐衰落。②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③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他们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哲学、科学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④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⑤公元前600年左右,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1.迁徙概况(1)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②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2)3—6世纪①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②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同时,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③日耳曼人各支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④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2.迁徙影响(1)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2)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3)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巩固训练】1.日耳曼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居住地的变迁,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古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A.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B.中古时期日耳曼人确立了在欧洲的统治C.西欧封建制度既有罗马帝国特征又有日耳曼人传统D.封建社会时期的西欧保留了农奴制2.历史事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波斯帝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B.汉谟拉比在位时统一了两河流域C.亚历山大建立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D.字母文字对文化传播产生了巨大作用3.雅利安人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进入印度,中断了古印度的哈拉帕文化,建立起吠陀文化,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反映出( )A.印欧人迁徙影响南亚文化发展 B.亚欧游牧民族迁徙中断了古印度文明C.农耕文明不断向古代印度扩张 D.东正教发展成为古印度时期主要宗教4.下表示意印欧人的迁徙过程。据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原聚集地 迁徙过程黑海北岸 来到小亚细亚,被称为赫梯人,公元前1595年,灭古巴比伦王国,赫梯成为近东大国黑海以东 分化为伊朗语族和印度语族,其中伊朗语族的波斯人在公元前6世纪建立火帝国黑海以西 公元前2000年左右,入侵意大利,后来其中的拉丁人建立了罗马A.建立了许多古代显赫一时的国家 B.引发了古代西亚、南亚文明的衰弱C.有利于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融 D.推动了最早一批奴隶制国家的兴起5.376年,黑海北岸的西哥特人抵挡不住匈奴人的进攻,经罗马帝国皇帝允许,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是为日耳曼人大迁徙的开始。日耳曼人大迁徙( )A.加速了西罗马奴隶制帝国的灭亡 B.促进了日耳曼人封建制度的瓦解C.促进了罗马生产力的发展 D.是历史上的严重灾难6.印欧人的一支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以自己与原住民肤色的不同创建了最初的种姓制度,而另一支吐火罗人也在靠近中国西北部的地区对黄河文明产生过影响,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 )A.对不同地区的文明产生不同的影响 B.加剧了被征服地区的社会不平等性C.对古代印度和中国的影响最为深远 D.创建的种姓制度阻碍印度社会发展7.4世纪中后期,匈奴帝国在欧洲攻城略地,这直接引发了以日耳曼人为主体的民族大迁徙。日耳曼各部落逐步深入罗马帝国腹地。匈奴西迁引发的“蝴蝶效应”( )A.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B.标志着西欧进入近代社会C.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D.加剧了欧洲文化上的分裂8.公元前2000年前后,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使用青铜武器,乘着马拉战车来到希腊半岛的中部和南部。他们完全吸收了发展程度较高的希腊克里特文明。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 )A.统一了希腊和北非的文明 B.加速了游牧民族的文化消亡C.促成了希腊化世界的诞生 D.扩大了先进文明的传播范围9.从公元前13世纪下半叶起,在南起埃及、北至希腊半岛、东抵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西达塞浦路斯和克里特岛的地中海东部广大地区内,出现了许多古代文化中心迅速衰落以至灭亡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海上民族的崛起 B.印欧人的大迁徙 C.赫梯王国的征讨 D.阿拉伯人的西征10.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时( )A.日本正在进行大化改新 B.中国正处于大唐盛世C.儒学在东南亚地区流行 D.利玛窦来华传播教义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意义。选择C:由材料“使古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可知,西欧封建制度既有罗马帝国特征又有日耳曼人传统。排除A:材料的主旨是日耳曼文明与古罗马文明碰撞、交融逐渐使西欧形成了封建制度,不等同于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中古时期日耳曼人确立了在欧洲的统治。排除D:“西欧保留了农奴制”并未在材料中体现。2.答案:D解析:“字母文字对文化传播产生了巨大作用”属于对字母文字历史作用的看法,属于历史观点,故D符合题意;ABC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事实,不符合题意,排除。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印欧人的迁徙。选择A:根据材料“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建立起吠陀文化”并结合所学可知,雅利安人属于印欧人的一支,他们在印度建立起新的文化,这体现的是印欧人迁徙对南亚文化发展的影响。排除B: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中断古印度文明的是印欧人,不是亚欧游牧民族。排除C:根据所学知识,雅利安人不是农耕民族,其迁徙不能体现农耕文明的扩张。排除D:根据所学知识,东正教是东罗马帝国的主要宗教,古印度的主要宗教是印度教、佛教等。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赫梯成为近东大国”“波斯人在公元前6世纪建立大帝国”“其中的拉丁人建立了罗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欧人的迁徙建立了古代许多显赫一时的国家,故选A项。印欧人的迁徙推动了古代西亚和南亚文明的发展,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C项错误。最早建立奴隶制国家的是古埃及,与印欧人的迁徙无关,D项错误。5.答案:A解析:4世纪中后期,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故选A项,C项错误。B、D两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6.答案:A解析:A.根据“以自己与原住民肤色的不同创建了最初的种姓制度”和“对黄河文明产生过影响”说明人口的迁移对不同地区的文明产生了不同的影响;B.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社会的不平等,故排除;C.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印度对中国的影响,故排除;D.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种姓制度对印度的影响,故排除。故选:A。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亚欧游牧民族迁徙。选择A:根据材料“匈奴帝国在欧洲攻城略地……日耳曼各部落逐步深入罗马帝国腹地”并结合所学可知,日耳曼各部落逐步深入罗马帝国腹地,在内外矛盾夹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排除B:结合所学知识,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进入中世纪,而非进入近代社会。排除C:根据所学知识,阿拉伯帝国是在阿拉伯各部落统一后通过对外征服逐渐建立,与日耳曼人无关。排除D:日耳曼部落深入罗马帝国腹地,有利于日耳曼文化与古罗马文化的交融,而非加剧了欧洲文化的分裂。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印欧人迁徙的影响。选择D:根据材料“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使用青铜武器,乘着马拉战车……吸收了发展程度较高的希腊克里特文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克里特文明在当时是先进文明,印欧人在接受克里特文明后继续扩张,扩大了先进文明的传播范围。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北非文明。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游牧民族的文化并没有消亡,史实错误。排除C:根据所学知识,希腊化世界是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开始东征之后逐渐形成的受希腊文化影响的区域,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9.答案:A解析:公元前1200年左右,东部地中海区域出现了一股较大的民族迁徙浪潮。埃及文献称这些移民为“海上国家的人”,现代学者称他们为“海上民族”,其移民导致了以赫梯帝国为代表的很多文化中心的瓦解,故A项正确;印欧人的大迁徙是在公元前16世纪,赫梯王国的征讨是在14世纪,阿拉伯人的西征是在7世纪,B、C、D三项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均排除。故选:A。10.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于8世纪中期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当时中国正处于唐朝全盛时期,B项正确;日本大化改新开始于646年,即七世纪中期,当时阿拉伯帝国还未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A项错误;儒学在东南亚地区流行是在宋元以后,C项错误;利玛窦来华传播教义是在16世纪后期,当时处于中国的明朝时期,阿拉伯帝国已灭亡,D项错误。故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