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题临安邸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学生能正确朗读并背诵《题临安邸》,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2.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南宋时期历史背景的兴趣,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3.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诗歌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分析“西湖歌舞几时休?”和“直把杭州作汴州”这两句诗的深层含义。2. 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理解南宋统治者的荒淫无道。三、教学难点1. 感悟诗人如何通过乐景哀情的写作手法,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2.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诗歌中“游人”的象征意义。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展示《清明上河图》局部,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繁华景象,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这幅画描绘的是哪个朝代的繁荣景象?”学生观察并回答,教师揭示这是北宋的繁荣。2. 引出课题:介绍北宋与南宋的变迁,指出杭州(临安)成为南宋的都城,引发思考:“如果现在国家遇到了困难,统治者应该怎么做呢?”学生自由发表观点,教师引导进入课题《题临安邸》。(二)初读感知1. 朗读体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读准“邸”、“临安”、“汴州”等字的音。学生分组比赛朗读,教师点评,强调诗歌的节奏感。2. 初步理解: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描绘的场景,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青山”、“楼阁”、“西湖”、“歌舞”等关键词。学生分享,教师归纳,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人的情感倾向。(三)精读探究1. 逐句解析:教师逐句解释诗意,如“山外青山楼外楼”描绘的景象,“西湖歌舞几时休?”表达的疑问。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理解“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深层含义。2. 情感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暖风熏得游人醉”中“游人”的象征意义,以及诗人对统治者的批评。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揭示统治者沉迷享乐,忘记国耻的现状。(四)情境体验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诗人、南宋官员、普通百姓,模拟对话,表达各自对时局的忧虑和期待。学生角色扮演,教师适时引导,增加课堂趣味性,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2. 情感共鸣:教师分享其他历史时期忧国忧民的诗词,引导学生对比体会诗人的情感共鸣。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染力。(五)生字生词学习1. 释义识记:教师列出“邸”、“临安”、“汴州”等生词,解释含义,学生尝试造句巩固记忆。学生互动提问,教师解答,强化生词理解。2. 诗句翻译:学生尝试翻译诗句,教师指导,确保翻译准确,理解无误。(六)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学习内容,提问:“通过这首诗,你对南宋统治者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分享,教师总结,强调诗歌的讽刺意味和历史警示作用。(七)课堂活动1. 诗词接龙:学生以“楼”或“西湖”为关键词,接龙说出其他古诗词中的相关句子。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适时提示,活跃课堂氛围。2. 情感表达:学生尝试创作四句诗,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或对国家的祝福。学生创作,教师鼓励,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二)初读感知与情感共鸣(1)诵读体验① 学生大声朗读,教师适时提示语调和节奏,如“西湖歌舞”要读出轻快的气氛,“几时休?”则要读出疑问和不满。② 教师示范诵读,强调“熏”、“醉”等字的重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情境想象① 学生闭目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尝试用一句话描述自己心中的画面。② 分组分享想象,每组选出代表,用语言或简单图画展示对“山外青山楼外楼”的理解。(3)情感交流① 个人思考: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② 小组讨论:诗人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感情?(4)情感共鸣① 教师引导:诗人看到这样的场景,心里是什么滋味?如果是你,会有何感想?② 共享感受:全班一起分享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尝试站在诗人的角度体会他的心情。(三)精读理解(1)解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① 朗读体验:全班齐读这两句诗,感受其韵律和画面感。② 描述画面:请学生闭眼想象,描述诗人描绘的景色,教师适时引导,如“山峦重叠,楼阁相望,歌舞升平的西湖边……”③ 情感探讨:提问学生,这两句诗中,诗人是赞美还是批评?为什么?④ 深度分析:引导学生理解,青山楼阁的美丽背后,隐藏着对国家现状的忧虑。(2)探究“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① 分析“游人”:讨论“游人”可能是指谁?他们为何会“醉”?(提示:游人可能象征着统治者和享乐的百姓)② 情感表达:诗人用“醉”字,表达了对统治者沉迷享乐的不满,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愤慨之情。③ 语境对比:解释“杭州”和“汴州”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将杭州比作汴州的深层含义,即对故国的怀念和对现状的讽刺。④ 情感升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这与南宋统治者的作为有何关系?(3)小组讨论与分享①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讨论主题,如“游人醉”的原因、诗人对杭州的复杂情感等。② 分享交流: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补充或提问,形成课堂互动。③ 教师点评:教师对各组的观点进行点评,强调诗歌中批判与忧虑的主线。(4)情境再现① 情境设定:假设你就是林升,面对这样的场景,你会对“游人”说什么?② 语言表达:鼓励学生用诗人的口吻,表达对“游人”的劝诫或警示,培养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四)情境再现与讨论(1)分组角色扮演① 活动准备:将学生分为三组,分别代表诗人、南宋官员和普通百姓,提供一些关键词句作为对话参考。② 角色扮演:各组学生根据角色身份,模拟讨论时局的场景,如“诗人忧虑国事”、“官员歌舞升平”、“百姓生活困苦”等。③ 分享展示: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角色的对话内容,展示各自对时局的不同看法。(2)现代视角讨论① 提出问题:如果林升生活在现代,面对类似的社会问题,他可能会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忧虑?②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现代诗人可能会用的诗歌形式、象征手法或社会现象来反映忧虑。③ 课堂分享:每组提出一个观点,如“通过社交媒体揭露现实”、“创作现代诗歌隐喻现状”等,全班共同探讨其可能性。(3)教师引导分析① 教师示范:以现代诗歌或歌词为例,解释如何通过现代手法表达对社会的忧虑。② 深化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诗人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命运的主题是不变的。(4)问题与答案① 问题1:林升在诗中是如何批评统治者的?(答案:通过“西湖歌舞几时休?”和“直把杭州作汴州”来暗示统治者的忘却与沉迷。)② 问题2:为什么诗人说“直把杭州作汴州”是批评?(答案:杭州代表南宋,汴州代表北宋,暗指统治者忘记国耻,贪图享乐。)③ 问题3:诗人如何通过乐景哀情来表达情感?(答案: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和繁华的歌舞,反衬出内心的忧虑和悲愤。)④ 问题4:如果用现代语言,诗人会如何表达?(答案:可能会用讽刺的歌词或社会评论文章来揭示问题。)⑤ 问题5:学生扮演的角色中,哪一方的观点最能引起你的共鸣?为什么?(答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享,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诗歌的内涵。)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理解《题临安邸》的诗意,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五)生字生词解析与诗句翻译(1)理解重点字词① “邸”(dǐ):古代指高级官员的住所,这里指旅店。造句:林升在临安的旅店墙壁上题写了这首诗。② “临安”:南宋的都城,今浙江杭州。造句:临安城的繁华与西湖的美景是诗人笔下的重要元素。③ “汴州”:北宋的都城,今河南开封。造句:汴州曾是宋朝的繁华之地,但如今已被金人占领。(2)诗句翻译实践① 分析“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诗句翻译:青山连绵不绝,楼阁一座接一座,西湖边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讨论: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② 破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句翻译:温暖的春风吹得游人如痴如醉,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探讨:这里的“游人”是指谁?“直把杭州作汴州”有什么深层含义?(3)生词拓展与应用① 用“直”字造句,体会其含义。示例句:他直奔图书馆,显然是为了查找资料。讨论:诗句中的“直”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色彩?②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生词,创作一个小故事,体现这个词的含义。(4)句意理解与情感分析① 以“西湖歌舞”为话题,讨论它所代表的含义。分析:这四个字不仅描绘了场景,还暗含了对统治者享乐生活的批评。② 课堂讨论:诗人是如何通过“醉”字来表达对时局的忧虑的?通过以上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字生词,同时通过翻译和分析诗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六)课堂总结与反思(1)回顾诗歌内容①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题临安邸》,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② 学生:这首诗描述了临安城的繁华和西湖的歌舞,但背后有深深的忧虑。③ 教师:很好,诗人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2)分析诗歌情感① 师:诗中的“西湖歌舞几时休?”和“直把杭州作汴州”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② 生:诗人对统治者沉迷享乐,忘记收复失地的愤怒和失望。③ 教师:对,诗人用这样的对比,批评了统治者的不作为,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国耻。(3)角色讨论① 教师:如果让你是诗中的“游人”,你会有什么不同的做法?② 学生A:我会提醒大家,不要忘记失去的家园,要团结起来收复失地。③ 学生B:我会努力学习,长大后为国家的复兴贡献力量。④ 教师:非常好,每个人都有责任关心国家的兴衰。(4)自我评价① 教师:学习这首诗后,你对南宋统治者有什么新的认识?② 学生:我认识到,领导者应该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不能只顾自己享乐。③ 教师: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我们现代人的一种警醒。(5)课堂小测① 教师:请同学们快速回顾,这首诗中哪一句最能体现诗人的愤怒和忧虑?② 学生:是“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句。③ 教师:对,这句诗直指问题核心,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刻忧虑。大家都能抓住重点,表现很好。通过这样的总结和反思,学生不仅回顾了课堂所学,还加深了对诗歌情感和主题的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五、课外延伸1. 作业:绘制一幅描绘《题临安邸》中场景的画,配以自己对诗的理解。2. 探索活动:查找并阅读其他反映南宋时期历史的诗词,比较不同诗人的情感表达。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本练习:解释“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意思,并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理解。2. 以《题临安邸》为背景,创作一首小诗或短文,表达对美好家园的期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