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热点03 全国2023年自然灾害基本情况【2023年全国自然灾害概况】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这个斗,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要提高抗御灾害能力,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要达到现代化水平。”2023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台风、地震和地质灾害为主,干旱、风雹、低温冷冻和雪灾、沙尘暴和森林草原火灾等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全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9544.4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691人,紧急转移安置334.4万人次;倒塌房屋20.9万间,严重损坏62.3万间,一般损坏144.1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0539.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454.5亿元。与近5年均值相比,受灾人次、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和农作物受灾面积分别下降24.4%、2.8%和37.2%,倒塌房屋数量、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上升96.9%、12.6%。【2023年全国自然灾害主要特点】一、全国自然灾害时空分布不均,“北重南轻”格局明显。1–3月,除西南地区冬春连旱、西藏林芝重大雪崩灾害外,全国灾情总体相对平稳。初夏,河南等地出现连阴雨天气,给夏收造成不利影响。进入主汛期,超强台风“杜苏芮”、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松辽流域严重暴雨洪涝等重大灾害相继发生。12月中旬山西等地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造成甘肃、青海两省重大人员伤亡。北方、南方因灾倒塌房屋数量占全国总损失比例分别为92.2%、7.8%,直接经济损失占比分别为73.7%、26.3%。二、华北、东北遭受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局地山洪地质灾害突发。2023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12.9毫米,较常年偏少3.9%,出现区域暴雨过程35次。5月底至6月初,河南出现大范围持续阴雨天气,与小麦成熟收获期叠加重合,造成较大范围农作物受灾。“七下八上”期间,受“杜苏芮”台风残留云系影响,华北、东北相继出现极端暴雨天气,海河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造成京津冀等地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松花江流域发生严重汛情灾情,造成黑龙江、吉林等地受灾严重。西南、西北等局地山洪地质灾害多点散发,四川、重庆、陕西等地人员伤亡较大。全年洪涝灾害共造成5278.9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309人,倒塌房屋13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445.7亿元。此外,全国共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3666起,灾害级别以小型为主,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南等地区。三、台风生成和登陆个数偏少、登陆强度偏强,带来多场极端强降雨。2023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17个台风生成,较常年显著偏少,其中6个登陆我国,较常年略偏少。台风“杜苏芮”登陆期间给浙江、福建带来大暴雨,引发局地山洪和部分城市内涝,登陆后北上,环流在陆地长时间维持,造成华北、黄淮、东北等多地出现极端强降雨,引发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台风“苏拉”登陆时在冷空气配合下,给广东、广西带来大范围大暴雨;台风“海葵”登陆后残涡长时间影响华南地区,福建、广东多地多站点降水突破历史极值。2023年,台风灾害共造成1131.6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12人,倒塌房屋7000余间,直接经济损失474.9亿元。四、我国大陆中强震明显偏弱,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造成重大损失。2023年,大陆地区共发生5.0级以上地震11次,较历年年均水平明显下降,其中6.0级以上地震2次,较历年年均水平亦有所减少。山东平原5.5级地震造成2900余间房屋损坏,部分基础设施受损,直接经济损失2.4亿元。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造成甘肃、青海两省151人死亡,983人受伤,倒塌房屋7万间,严重损坏房屋9.9万间,一般损坏房屋25.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46.12亿元。五、西南、北方、西北等地出现阶段性干旱,灾情总体轻于常年。2023年,我国先后发生西南冬春连旱、北方局地夏旱、西北地区伏秋旱,灾情总体偏轻。年初,西南大部降水偏少,特别是云南1–5月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少五成。5–6月,华北、黄淮高温过程多、极端性显著,东北西部降水偏少2–3成。6–8月,内蒙古西部、宁夏、甘肃大部、青海南部等地降水和区域内河流来水量偏少,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出现临时困难。2023年,干旱灾害造成2097.4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3803.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05.5亿元。六、风雹灾害多点散发,江苏等地遭受强对流天气影响。2023年,全国共出现33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较近5年同期均值偏少,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全国共有1100余个县(市、区)遭受风雹灾害影响,广泛分散在华北、黄淮、西北、西南等地。全年共观测记录到26个龙卷风,其中强龙卷风9次,显著高于多年平均次数。江苏盐城、宿迁、南通等地龙卷风灾害造成14人死亡。2023年,风雹灾害共造成605.3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57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174.5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17.3亿元。此外,全年有17次沙尘天气影响我国。七、东北华北遭受低温冷冻和雪灾,西藏林芝发生严重雪崩灾害。2023年,全国共遭受31次冷空气过程影响,其中寒潮过程8次。11月5–7日、21–24日冷空气强度达寒潮,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出现强降雪。12月13–16日冷空气强度达强寒潮,河北、山西、北京、天津等地共有18个站日最低气温跌破建站以来12月历史极值,中部地区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造成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地受灾。此外,1月17日西藏林芝派墨公路发生雪崩,造成28人死亡,为我国近年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雪崩灾害。2023年,低温冷冻和雪灾共造成322.5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3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19.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9.2亿元。八、森林草原火灾起数处历史低位,形势总体平稳。2023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328起,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黑龙江、广西、云南4省(区),因灾死亡2人;共发生草原火灾15起,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因灾死亡1人。森林草原火灾起数处于历史低位,森林火灾、草原火灾起数较近5年均值分别下降77.5%、46.8%。自然灾害是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最剧烈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人类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气候等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发生频率高的国家。从台风、暴雨、洪涝、泥石流,到高温、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再到低温、雪灾、地震、沙尘暴……每年全国各地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都给当地生产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只有积极主动地应对这些挑战才能深化对地球系统的科学理解,适应全球变化,减小灾害风险。自然灾害时刻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体健康,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其成因有着特定条件,其发生有着各自的地理区域,运用新技术手段,积极参与防灾抗灾和减灾活动,可最大程度地减小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复习自然灾害部分要基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思想,分析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分布规律以及相互联系。结合实际案例设计不同的问题,梳理基础知识,强化综合思维。热点集训03 全国2023年自然灾害基本情况选择题:共3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为2002-2021年大兴安岭森林过火面积和火灾次数的月度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1-2小题。1.春季,大兴安岭林火高发的气象条件有( )①大风天气多 ②暖锋影响大 ③气温回升快 ④枯枝落叶多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9月林火次数多但过火面积小的主要原因是( )可燃物不足 B.人类活动少 C.沙尘影响大 D.前期降水多【答案】1.B 2.D【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春季多大风天气,大兴安岭地区气温回暖,且该季节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易引发火灾,一旦发生火灾,在大风天气的助力下,火灾极易发展成为具有较大着火面积的严重火灾,①③正确;暖锋过境时,容易出现降水天气,此时火灾不易发生,②错误;枯枝落叶不属于气象条件,④错误;结合选项可知,B正确;ACD错误;故选B。2.大兴安岭地区夏秋季节降水较多,可燃物较为湿润,不易大面积起火,D正确;九月植被繁茂,可燃物较为充足,A错误;秋季该地气候凉爽,且林区内资源丰富,故9月份大兴安岭地区人类活动可能较多,B错误;沙尘天气主要出现在春季,C错误;故选D。2023年4月11日,受南下冷空气大风影响,沙尘暴肆虐北方大部分地区。受近地面海上东北风回流影响,使得本已经从西往东到海上去的沙尘继续南下,浙江杭州、绍兴、舟山等地正好受到风向和冷空气路径的影响。下图为4月12日6时浙江省空气质量指数(AQI)实时数据。据此,完成下面3-4小题。3.与杭州、绍兴相比,此时舟山空气质量指数偏低的原因可能是舟山( )A.强对流天气 B.空气湿度大 C.工业废气少 D.晴朗多大风4.杭州师生在野外研学应做的防风防沙准备是( )A.及时关闭门窗,屋内开启空调 B.佩戴纱巾、口罩等防护用具C.做好室内精密仪器的密封工作 D.禁止开车,确保交通安全【答案】3.B 4.B【解析】3.舟山位于海上,空气湿度大,沙尘易沉降,使得空气质量较好,空气质量指数偏低,B正确;由材料“受近地面海上东北风回流影响”影响,结合此时是4月,气温较低,强对流天气少,A错误;舟山工业分布较多,C错误;沙尘暴来自西北方向,海上回流来自东北方向,若风力大,则沙尘较多悬浮在大气中,空气质量较差,空气质量指数偏高,D错误。故选B。4.结合所学知识,外出佩戴口罩并用纱巾蒙住头,以免沙尘侵害眼睛和呼吸道而造成损伤,B正确;及时关闭门窗,屋内开启空调、做好室内精密仪器的密封工作,是室内防风防沙准备,AC错误;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驾驶员应减速慢行、注意路况,谨慎驾驶,而非禁止开车,D错误。故选B。黄土高原地区的地面沉降、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互相转化,协同发生,在空间和时间上形成复杂的黄土地质灾害链(下图),完成下面5-6小题。5.图示黄土地质灾害演化的先后顺序一般为(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6.影响黄土高原地区地质灾害多的内在原因是( )A.地形坡度较大 B.季风气候明显 C.地表植被稀少 D.黄土直立性强【答案】5.D 6.D【解析】5.读图,结合所学知识水源型黄土地质灾害链实质就是黄土湿陷、地面沉降塌陷、崩塌及滑坡等灾害逐步转化,同时土体状态从连续介质近似固态状发展到固液两相近似液态状的同源灾害链。从土体状态的变化状态出发,其演化过程可以概括为连续固体、变形体、破裂体、散体、流体五种宏观土体状态的变化过程。其中,连续固体指自然地貌下的土体原始形态,此状态下黄土界面也发育,但处于紧闭未松动状态;变形体指水沿黄土界面下渗,松动了界面,到黄土塌陷发生前的土体架空状态,即图②所示;破裂体指黄土界面开裂后,坡体发生整体变形但黄土结构体还未分离斜坡母体的土体分离状态,即图①所示;散体指黄土结构体彻底脱离斜坡母体到形成黄土崩滑的土体溃散状态即图④所示;流体指崩滑或松散堆积物转化成泥流时的土体流动状态,即图③所示。综上,D正确,ABC错误,故选D。6.结合所学知识,黄土高原地质多发内在原因当然主要是黄土高原黄土的垂直节理发育,存在很多的孔隙,导致黄土容易出现毛细现象,水分容易深入黄土内部破坏其结构,让其更容易吸水塌陷,从而破坏了原本的支撑结构,D正确;地形坡度较大、季风气候明显、地表植被稀少均属于外在原因,ABC错误,故选D。下图为我国地壳运动观测网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7-8小题。7.对地壳运动进行精确观测的主要技术是( )A.遥感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互联网8.根据观测站的分布特点判断,建立地壳运动观测网最主要的目的是( )A.泥石流、滑坡的监测和预报 B.大地高程测量C.地震监测和预报 D.为电离层研究、气象预报提供数据【答案】7.B 8.C【解析】7.图中对地壳运动进行精确观测的基准站、基本站与区域站在我国分布的范围较广,但又相对集中在我国地震多发地区,显然是通过对地壳运动的精确观测,判断各站点之间的距离位移,进而进行地震监测和预报,而各站点之间距离位移的监测需要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B正确,ACD错误;故选B。8.读图可知,观测站的分布在地壳运动活跃的区域,故建立地壳运动观测网最主要的目的是地震监测和预报,C正确;泥石流、与滑坡的监测和预报,大地高程测量,为电离层研究、气象预报提供数据的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和田地区位于我国新疆最南端,是全国沙尘暴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下图示意和田地区各月沙尘暴出现频率和平均持续时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9-10小题。9.和田地区春季沙尘暴多发,主要是因为春季该地区( )①气温降低,西北风强劲②植被覆盖率低,地表裸露③冷空气活动频繁④石漠化严重,土质松软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0.和田地区沙尘暴平均持续时间最长的季节及原因分别为( )A.冬季大气稳定度高 B.春季冷空气势力强C.冬季地面风力较强 D.春季沙尘来源地多【答案】9.C 10.A【解析】9.春季气温回升,A错误;植被覆盖率低,地表裸露,为沙尘暴提供沙源,②正确;冷空气活动频繁,风力大,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③正确;和田地区石漠化并不严重,我国石漠化主要发生在西南地区,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10.读图可知,和田地区沙尘暴平均持续时间最长的时间出现在12月,为冬季,BD错误。冬季主要受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天气形势较为稳定,沙尘暴持续时间长,A正确;地面风力较强影响的是沙尘暴的强度,对持续时间影响较小,C错误。故选A。2023年我国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8次。其中大陆发生5级以上地震11次,包括1月30日新疆沙雅6.1级和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两次6级以上地震;海域发生5级以上地震4次,台湾发生5级以上地震3次。据此完成下面11-13小题。11.以下关于地震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 B.地震与滑坡、泥石流无关C.地震主要是人类活动不合理造成 D.积石山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12.积石山地震发生后,当地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A.植树造林,防止坡面崩塌 B.修筑护坡工程,加固坡面C.及时抢修道路,便于救援 D.加强灾情预警、预报工作13.剧烈地震发生时,高楼层居民应立即采取的紧急避防措施是( )A.乘电梯逃生 B.蹲在内承重墙墙角C.打电话报警 D.站到阳台呼救【答案】11.A 12.C 13.B【解析】11.我国多处位于板块交界处,是地震多发国家,A正确;地震会诱发滑坡、泥石流,B错误;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是地震的主要原因,C错误;积石山处于中国南北地震带北部的甘东南活动构造区,D错误;故选A。12.地震会导致道路的损毁,发生地震后应该及时抢修道路,以便救援人员与物资进入,C正确;植树造林以及修筑护坡工程,加强灾情预警、预报工作,均不是最应立即采取的措施,应先保证地震救灾顺利进行,ABD错误。故选C。13.剧烈地震发生时,高楼层居民应立即采取的紧急避防措施是蹲在内承重墙墙角,此区域是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保护生命安全,B正确;剧烈地震时不应乘电梯逃生、站到阳台呼救,会对生命造成威胁,AD错误;剧烈地震时先保障自身安全,然后再打电话报警,D错误;故选B。2023年9月5日17时台风“海葵”在福建省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4级,中心最低气压955百帕。读图完成下面14-15小题。14.下列各天气系统中,台风“海葵”属于( )A.B.C.D.15.下图为受本次台风影响,某地拍到的树木倒伏照片,树木整齐地倒向了西南方向。图中树木被折断时,该观测点最有可能位于下图中的( )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答案】14.C 15.B【解析】14.根据选项来看,图中A是冷锋,B是暖锋,C是气旋,D是反气旋,台风“海葵”是强烈发展的气旋,C正确,排除其它选项。故选C。15.图中甲地位于低压中心的东侧,吹东南风;乙地位于低压中心的北侧,吹东北风;丙地位于低压中心的西侧,吹西北风;丁地位于低压中心的南侧,吹西南风。由材料“树整齐地倒向西南方向”可知该地吹东北风,故其位置最有可能位于乙处,B正确,ACD错误。故选B。2023年7月29日起,受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与副热带高压、台风卡努水汽输送、地形综合作用等影响,北京市及周边地区出现灾害性特大暴雨天气。这次极端降雨给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据初步统计,超过50000公顷的农田被淹没,其中成灾19400公顷、绝收5500公顷。据此,完成下面16-17小题。16.在暴雨中,快捷而准确的监测洪水淹没面积宜采用( )A.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B.遥感技术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技术 D.多媒体技术17.统计受灾情况,估算农业损失,辅助灾后救助宜采用( )A.GIS技术 B.RS技术 C.GNSS技术 D.5G技术【答案】16.B 17.A【解析】16.结合所学知识,遥感技术可以从高空获取受灾地区影像,快捷而准确监测洪水水位,B正确;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主要用于分析、处理、查询地理信息,不能快捷而准确的监测洪水水位,A错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技术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不能快捷而准确的监测洪水水位,C错误;多媒体技术不属于地理信息技术,D错误。故选B。17.结合所学知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主要用于分析、处理、查询地理信息,可以用于统计受灾情况,估算农业损失,辅助灾后救助等,A正确;遥感(RS)技术主要用于获取地理信息,不能统计受灾情况,估算农业损失,辅助灾后救助,B错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不能统计受灾情况,估算农业损失,辅助灾后救助,C错误;5G是移动通信技术,不能统计受灾情况,估算农业损失,辅助灾后救助,D错误。故选A。海南省地处我国南部,四面环海,素有“台风走廊”之称,是我国秋台风登陆最多的省份之一,也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为频繁和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下图示意1949—2021年海南岛各地台风登陆频次。据此完成下面18-19小题。18.影响海南岛各地台风登陆频次的最关键因素是( )A.植被状况 B.地形地势 C.台风路径 D.纬度高低19.海南岛秋季更易出现超强台风登陆,其主要是由于( )A.洋面海温偏高 B.受反气旋控制 C.日照时间较长 D.快行冷锋过境【答案】18.C 19.A【解析】18.植被状况和地形地势对台风登陆频次影响不大,AB错误;西北太平洋热带、亚热带地区是台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海南岛位于其西侧,因此台风主要从东侧登陆,海南岛台风登陆地点的差异主要为东西差异,是台风路径导致的,东西之间纬度差异不大,C正确,D错误。所以选C。19.与夏台风相比,秋台风的登陆地点更偏南,主要集中在浙江以南地区,其中秋台风登陆最多的省份为广东和海南。在夏季向秋季过渡时,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动,海南以南的南海、以东的菲律宾海域等热带海域海表太阳辐射强,导致热带海域海温偏高,海温高意味着积攒了更多的热量,提供给台风的能量更大,因此更容易出现超强台风,A正确;台风为气旋,反气旋控制下不能形成台风,B错误;秋季太阳直射点南移,昼长开始缩短,且秋季太阳高度角减少,地表(海面)接受的太阳辐射强度减少,即日照时间不是影响台风的主要因素,C错误;快行冷锋过境会导致降温,不利于台风的形成,D错误。所以选A。广西受地形、岩性、断裂构造、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境内地质灾害频发。下表为广西不同海拔范围地质灾害分布数量统计表,下图为广西不同坡向范围地质灾害分布数量图。完成下面20-22小题。海拔范围 崩塌(处) 滑坡(处) 泥石流(处) 合计(处) 占比(%)<200m 3000 1320 14 4334 41.53200-500m 2780 911 47 3738 35.81500-700m 844 303 14 1161 11.12700-1200m 833 291 11 1135 10.87≥1200m 48 21 0 69 0.6620.广西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的特点是( )A.东、西坡地质灾害分布数量差异最大 B.海拔越高,各类地质灾害分布数量越少C.海拔越低,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越高 D.北坡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最大21.广西不同坡向范围地质灾害分布数量产生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降雨 B.岩性 C.人类工程活动 D.海拔22.广西海拔200m以下范围地质灾害分布数量最多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势起伏大②人类活动强度大③土地面积较广④雨季长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20.C 21.A 22.B【解析】20.读图可知,南坡与东北坡地质灾害分布数量的差异最大,A错误;读表可知,随着海拔升高,泥石流分布数量先增多后减少,B错误;海拔越低,地质灾害分布数量占比越大,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越高,C正确;由图表信息并不能确定不同坡向地质灾害造成损失的差异,排除D。故选C。21.读图可知,南坡、西南坡和东南坡地质灾害分布数量较多,主要是因为这些坡向处于夏季风迎风坡方向,降水量大,A正确;不同坡向的岩性、人类工程活动、海拔的差异无法得出,排除B、C、D。故选A。22.广西海拔200m以下范围的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起伏小,①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拔200m以下范围人口分布集中,人类活动强度大,使该区域地质灾害分布数量多,②正确;广西地貌总体呈盆地状,海拔200m以下范围土地面积较广,地质灾害分布数量较多,③正确;同一地区不同海拔范围的雨季长短并没有太大差异,④错误。综上,故选B。2023年12月20-22日,有“雪窝”之称的威海受强冷空气的影响出现强冷流降雪,累计降雪量超过35cm,局部积雪超过50cm。据此,完成下面23-25小题。23.下列不属于威海“雪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南部陆地空气湿度大B.渤海冬季产生的大湖效应C.处于胶东半岛北侧海滨,背靠胶东山地丘陵D.高空强冷空气经洋面南下时遇到了洋面上的暖湿空气24.2023年12月威海出现近十年最大雪深的原因( )A.对流运动旺盛B.降雪期间偏北风势力弱,风速慢C.12月上旬渤海地区晴天多,水温较高D.准静止锋滞留时间长,降雪量大25.此次特大暴雪对该地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有( )①地面辐射增强,使农作物免受冻害 ②冬季积雪增加,延长春汛③增加土壤墒情,提高产量 ④减轻病虫害,提高农产品品质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23.A 24.C 25.B【解析】23.冬季风势力强劲,但冬季风水汽含量少,冷而干,不易形成降水,当干冷的冬季风(西北风)途经渤海后,可以携带渤海海面的暖湿空气(即高空强冷空气经洋面南下时遇到了洋面上的暖湿空气),在遇到威海的山地地形(威海处于胶东半岛北侧海滨,背靠胶东山地丘陵)阻挡抬升后,形成丰富的降雪;大湖效应是指冷空气在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时,能够获得水蒸汽和热能,随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这种现象通常表现为雪的形式,而威海“雪窝”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渤海冬季产生的大湖效应。综上所述,属于威海“雪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BCD,BCD不符合题意,BCD错;南部陆地空气湿度较小,A符合题意,A对。故选A。24.12月为冬季,气温低,威海对流运动不旺盛,A错;根据材料信息及上题分析,降雪期间偏北风势力强,风速快,B错;结合上题分析,2023年12月威海出现近十年最大雪深的原因干冷的冬季风(西北风)途经渤海后,经渤海的暖湿空气加温加湿,在遇到威海的山地地形阻挡抬升后,形成丰富的降雪,其中渤海的暖湿空气形成原因可能与由于12月上旬渤海地区晴天多,水温较高,C对;结合以上分析,2023年12月威海出现近十年最大雪深的原因与准静止锋无关,D错。故选C。25.“特大暴雪”是一种极端天气现象,通常伴随强风、低温、大雪,其会导致农作物受冻、倒伏甚至死亡,且积雪的反射率高,可减弱地面辐射,降低大气温度,使农作物易遭受受冻害,①错误;冬季积雪增加,延长春汛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②错误;结合以上分析及所学知识,特大暴雪在降雪过程中积累的地表积雪可以有效地锁住水分,减少土壤蒸发,从而有利于土壤保持水分,即可增加土壤墒情,提高产量;雪水的低温特性也有助于消灭越冬的害虫及其虫卵,降低这些病虫害的风险,提高农产品品质,③④正确。综上所述,B对,排除ACD。故选B。壤中暴流是一种饱和(或接近饱和)的水流过程,主要是由地下水位上升至透水性更强的上部土壤中形成侧向流动,或在低透水层上方出现瞬时饱和流的过程,是诱发自然灾害的重要产流机制(下图)。据此完成下面26-27小题。26.壤中暴流的形成需要具备的条件有( )①土壤入渗率上层小下层大②水源供给量充足③饱和带透水性强④坡面坡度较大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7.以下地形区中,滑坡灾害多由壤中暴流诱发的是( )A.黄土高原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东南丘陵【答案】26.C 27.D【解析】26.根据材料“壤中暴流是一种饱和(或接近饱和)的水流过程,主要是由地下水位上升至透水性更强的上部土壤中形成侧向流动,或在低透水层上方出现瞬时饱和流的过程,”可知,形成壤中暴流,土壤入渗率应上层大下层小,①错误;水源供给量充足,有利于形成壤中暴流,②正确;读图可知,饱和带由基岩层构成,透水性差,③错误;坡面坡度较大,流动性强,有利于形成壤中暴流,④正确。由此可知,C正确,ABD错误,故选C。27.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遇水崩塌,不易形成壤中暴流,夏季降水集中可诱发滑坡灾害,A错误;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地形平坦,不具备壤中暴流及滑坡形成的条件,BC错误;东南丘陵降水较多,植被覆盖率高,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位上升,且多山地丘陵,坡面坡度较大,滑坡灾害多由壤中暴流诱发,D正确。故选D。2022年8月,由于受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影响,重庆多地先后发生森林火灾。在合适的气象条件下消防员采用了“以火攻火”的方法扑灭山火。如下图所示,当山火向右蔓延时,在山火蔓延的前方去除一定宽度的可燃物,修建隔离带,然后人为点火,当人工火带形成后,会快速向山火带移动,当两火相遇时,因骤然缺氧和可燃物燃烧殆尽,山火熄灭。完成下面28-30小题。28.适宜采用“以火攻火”方式灭火的气象条件是( )A.大风天气 B.弱风天气 C.高温天气 D.高压天气29.人工火带形成后快速向山火带移动的原因是( )A.山火处上升气流强烈 B.山火与人工火带之间上升气流强烈C.存在吹向山火的强风 D.山火与人工火带之间下沉气流强烈30.在森林防火预警监测系统中,具有监测低成本、广覆盖优势的是( )A.视频监控系统 B.人工瞭望C.无人机巡航 D.卫星遥感【答案】28.B 29.A 30.D【解析】28.“以火攻火”其主要原理是由人工点烧火头与相向烧来的林火对接使结合部骤然缺氧失去燃烧条件。“以火攻火“时出现的“缺氧”地带,会被风输送的新鲜空气轻松击破。所以,“以火攻火“要在山火逆风、风速低或无风的气候条件下,且要在一天中风速最低的傍晚时刻进行。因此适宜采用这种方式灭火的气象条件为弱风天气,因此选B;大风天气不利于缺氧条件的形成,故排除A;高温天气会使森林植被水分蒸发,加剧干旱程度,故排除C;高压天气,天气稳定晴朗,不利于灭火条件的形成,故排除D。故选B。29.大火发生时,火势会随着风向蔓延,但在靠近大火的下风段,由于燃烧中心地区温度高、热空气密度上升,形成低气压,周围新鲜空气不断补入,就会形成迎着火焰、往燃烧中心方向的气流。因此火在燃烧时,高温会在火焰上方形成一股上升气流,因此选A;山火与人工火带之间不存在气流上升的条件,因此B错误;根据灭火的气象条件可知,以火灭火的气象条件是弱风天气,因此C错误;山火与人工火带之间不存在气流下沉的条件,因此D错误。故选A。30.遥感技术应用于宏观生态环境的监测,具有视野广阔、获取的信息量多、效率高、适应性强、可用于动态监测等众多优点。需要的人工成本低,覆盖面积广,因此选择D。A、B、C选项所采用的方式不具备以上特点,因此排除。故选D。二、综合题:共3小题。按照每小题的要求,完成作答。31.阅读甘肃积石山县地震相关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甘肃积石山县地势南高北低,海拔3000-3500米,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一场震级为6.2级、震源深度为10公里的地震突袭该县,截至12月22日8时,已累计造成当地117人遇难,781人受伤,3人失联,近1.5万间房屋倒塌。积石山县建筑7度设防烈度,农村住房以自筹自建自用为主,抗震性能参差不齐。下图为12月22日我国地震局绘制的地震烈度图(图1)。材料二 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在非地震条件下,地下水位埋深较浅的黄土台塬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液化型滑坡,本次地震引发的滑坡—泥流,将部分村庄掩埋。材料三 地震预警是减少地震损失最重要的途径。地震发生时,地震预警可以为人们争取到宝贵的应急时间。下图为地震预警时间示意图(图2)和某市市民本次地震发生时手机接到的地震预警页面(图3)。材料四 下图为积石山抗震救灾临时居住点(1)图2显示,地震预警时间与震中距呈 (单选:A正相关/B负相关)。据图3推测,地震发生时,先到达地面的地震波是 波。(2)图1中A地距离震中较远,但烈度与震中相同,最主要原因是A地 (单选:A震级更大/B地下有断裂带)(3)按灾害损失从低到高,地震烈度共划分12度,本次地震震级不是很大,但烈度较大,简述可能的原因。(写出三点)(4)结合图4,根据该地12月气候状况,列举灾区亟需筹集的救灾物资类型。(5)地震发生时,正确的避震方法有( )(双项选择)A.在家可躲在空间较大的地方B.在人数较多的影剧院,应迅速跑到室外开阔空地C.在教室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D.走在街上要远离高层建筑、广告招牌、霓虹灯架等【答案】31.(1)A 纵(2)B(3)震源浅;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界处,地表起伏大,地震引起的滑坡—泥流掩埋损失大;震中区部分居民自建房抗震性能差;地震发生在夜间;震中区人口较多。(4)食物、帐篷,室内取暖设备如火炉,羽绒服、棉鞋等御寒衣物、棉被、煤炭、汽油、柴油等。(5)CD【解析】(1)图2数据显示,距离震中越远,预警时间越长,二者呈正相关。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图3文字“地震横波将到达”,说明纵波速度快,先到达地表。(2)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建筑物抗震能力、地震发生的时间、灾区人口和经济密度、救灾能力等。同一次地震震级相同,故A错。图1显示A地地下有断裂带,故B正确。(3)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建筑物抗震能力、地震发生的时间、灾区人口和经济密度、救灾能力等。材料一显示:震源深度为10公里,震源浅,到达地表的冲击力大;积石山县地势南高北低,海拔3000-3500米,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为山地地形,材料二显示本次地震引发的滑坡—泥流,将部分村庄掩埋,增大损失;积石山县建筑7度设防烈度,农村住房以自筹自建自用为主,抗震性能参差不齐,增大损失;地震发生在18日23时59分,正值午夜,处于睡眠中的民众来不及逃生;伤亡人口较多,说明该地人口较多。(4)该地海拔高,12月又正值冬季,气候寒冷,因为建筑物安全性差,多余震,故民众居住在室外,除了一日三餐外,更需要御寒取暖类物质。(5)地震发生时在家应该躲在空间较小的地方,如卫生间等,因为卫生间等地方有管道可以支撑房屋上方建筑,空间大,缺乏坚固的支撑物;在人数较多的影剧院,跑到室外易造成踩踏事故,故A、B方法都不正确。在教室内书桌下、墙角处,为三角空间,相对安全,C正确。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广告招牌、霓虹灯架等易可能会倒塌,为了避免被砸伤,应该远离,D正确。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23年7月28日台风杜苏芮在福建沿海登陆并一路北上,受杜苏芮与新生台风卡努的影响,29日20时至8月2日7时,北京市遭遇了历史罕见特大暴雨,连续降水达333~470毫米。本次强降水引发的特大洪涝灾害给北京门头沟区和房山区造成了严重人员与财产损失。材料二:下图为“北京市地形与行政区图”。(1)简述造成门头沟与房山两区特大洪涝灾害的水循环异常环节。(2)分析导致这些水循环环节异常的主要原因。(3)简析北京市防御特大洪涝灾害可采取的有效措施。【答案】32.(1)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异常增多。(2)双台风借助副高从低纬海洋输送大量的暖湿气流;北京西部为山区,暖湿气流受地形强烈抬升,形成特大暴雨;上游山区汇水快,地表径流大增;下游平原排水慢,导致溢水成洪。(3)加强监测预报,及时转移灾区人口;加强管理,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保险体系;加强宣传,提高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加大救灾物资储备,确保灾区物资供给和应急自救能力。【解析】(1)门头沟与房山两区特大洪涝灾害的水循环异常环节有台风杜苏芮的水汽输送能力增强,加之北京地形的影响,使得降水增多,地表径流异常增多。(2)由材料可知,受杜苏芮与新生台风卡努的影响,29日20时至8月2日7时,北京市遭遇了历史罕见特大暴雨,连续降水达333~470毫米,故双台风借助副高从低纬海洋输送大量的暖湿气流;读图可知,北京西部为山区,暖湿气流受地形强烈抬升,形成地形雨,为特大暴雨;上游山区地势起伏,汇水快,地表径流大增;下游平原,地形平坦,排水慢,流水不畅导致溢水成洪。(3)北京市防御特大洪涝灾害可采取的有效措施可从政府层面和个人层面作答;政府部门加强监测预报,及时转移灾区人口;政府加强管理,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保险体系;加大救灾物资储备,确保灾区物资供给和应急自救能力;个人提高防灾减灾意识。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北疆地区位于天山山脉北部,地形以山地和盆地为主,多沙漠、戈壁,雷暴多发。相关研究显示,北疆地区年均雷暴日数空间分布与地形地势有一定的相关性。下图示意北疆地区年均雷暴日数分布。(1)指出北疆地区年均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特点。(2)推测北疆地区雷暴多发的季节及原因。(3)简析雷暴天气对北疆地区的主要危害。【答案】33.(1)分布不均,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整体上西部多于东部;天山周边是雷暴多发区;山地年均雷暴日数较盆地多等。(2)夏季。原因:夏季太阳高度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大气层结不稳定);西风携带水汽量大,空气湿度大等。(3)雷暴天气过程中产生极大风速,会摧毁建筑物;雷暴天气过程中伴随的强降雨,会造成洪灾;雷暴活动中伴随的强电流、强电磁辐射等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如击毙人畜、引发火灾等。【解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北疆地区年均雷暴日数分布并不均衡,整体上西多东少,天山地区较为集中,雷暴多发,山地年平均雷暴日数较盆地较多,具有较强的地域性。(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雷暴产生属于本地区出现的强对流天气,因此,北疆地区雷暴多发的季节多集中在夏季。夏季时,太阳高度角较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强,因此气温较高,空气对流活动较强;同时,西风携带大量水汽,空气湿度较大,遇地形抬升,上升运动强烈,易形成雷暴天气。(3)结合所学知识,雷暴天气属于不稳定的强对流天气,在产生过程中会产生极大的风速,风力作用会摧毁建筑物,同时形成强降雨天气,影响农业发展,还有可能会造成洪涝灾害;雷暴活动过程中,由于激发不稳定的能量,有可能伴随着强电流、强电辐射等,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比如击毙人畜,引发火灾等等。热点03 全国2023年自然灾害基本情况【2023年全国自然灾害概况】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这个斗,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要提高抗御灾害能力,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要达到现代化水平。”2023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台风、地震和地质灾害为主,干旱、风雹、低温冷冻和雪灾、沙尘暴和森林草原火灾等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全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9544.4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691人,紧急转移安置334.4万人次;倒塌房屋20.9万间,严重损坏62.3万间,一般损坏144.1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0539.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454.5亿元。与近5年均值相比,受灾人次、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和农作物受灾面积分别下降24.4%、2.8%和37.2%,倒塌房屋数量、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上升96.9%、12.6%。【2023年全国自然灾害主要特点】一、全国自然灾害时空分布不均,“北重南轻”格局明显。1–3月,除西南地区冬春连旱、西藏林芝重大雪崩灾害外,全国灾情总体相对平稳。初夏,河南等地出现连阴雨天气,给夏收造成不利影响。进入主汛期,超强台风“杜苏芮”、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松辽流域严重暴雨洪涝等重大灾害相继发生。12月中旬山西等地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造成甘肃、青海两省重大人员伤亡。北方、南方因灾倒塌房屋数量占全国总损失比例分别为92.2%、7.8%,直接经济损失占比分别为73.7%、26.3%。二、华北、东北遭受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局地山洪地质灾害突发。2023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12.9毫米,较常年偏少3.9%,出现区域暴雨过程35次。5月底至6月初,河南出现大范围持续阴雨天气,与小麦成熟收获期叠加重合,造成较大范围农作物受灾。“七下八上”期间,受“杜苏芮”台风残留云系影响,华北、东北相继出现极端暴雨天气,海河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造成京津冀等地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松花江流域发生严重汛情灾情,造成黑龙江、吉林等地受灾严重。西南、西北等局地山洪地质灾害多点散发,四川、重庆、陕西等地人员伤亡较大。全年洪涝灾害共造成5278.9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309人,倒塌房屋13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445.7亿元。此外,全国共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3666起,灾害级别以小型为主,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南等地区。三、台风生成和登陆个数偏少、登陆强度偏强,带来多场极端强降雨。2023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17个台风生成,较常年显著偏少,其中6个登陆我国,较常年略偏少。台风“杜苏芮”登陆期间给浙江、福建带来大暴雨,引发局地山洪和部分城市内涝,登陆后北上,环流在陆地长时间维持,造成华北、黄淮、东北等多地出现极端强降雨,引发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台风“苏拉”登陆时在冷空气配合下,给广东、广西带来大范围大暴雨;台风“海葵”登陆后残涡长时间影响华南地区,福建、广东多地多站点降水突破历史极值。2023年,台风灾害共造成1131.6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12人,倒塌房屋7000余间,直接经济损失474.9亿元。四、我国大陆中强震明显偏弱,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造成重大损失。2023年,大陆地区共发生5.0级以上地震11次,较历年年均水平明显下降,其中6.0级以上地震2次,较历年年均水平亦有所减少。山东平原5.5级地震造成2900余间房屋损坏,部分基础设施受损,直接经济损失2.4亿元。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造成甘肃、青海两省151人死亡,983人受伤,倒塌房屋7万间,严重损坏房屋9.9万间,一般损坏房屋25.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46.12亿元。五、西南、北方、西北等地出现阶段性干旱,灾情总体轻于常年。2023年,我国先后发生西南冬春连旱、北方局地夏旱、西北地区伏秋旱,灾情总体偏轻。年初,西南大部降水偏少,特别是云南1–5月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少五成。5–6月,华北、黄淮高温过程多、极端性显著,东北西部降水偏少2–3成。6–8月,内蒙古西部、宁夏、甘肃大部、青海南部等地降水和区域内河流来水量偏少,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出现临时困难。2023年,干旱灾害造成2097.4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3803.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05.5亿元。六、风雹灾害多点散发,江苏等地遭受强对流天气影响。2023年,全国共出现33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较近5年同期均值偏少,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全国共有1100余个县(市、区)遭受风雹灾害影响,广泛分散在华北、黄淮、西北、西南等地。全年共观测记录到26个龙卷风,其中强龙卷风9次,显著高于多年平均次数。江苏盐城、宿迁、南通等地龙卷风灾害造成14人死亡。2023年,风雹灾害共造成605.3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57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174.5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17.3亿元。此外,全年有17次沙尘天气影响我国。七、东北华北遭受低温冷冻和雪灾,西藏林芝发生严重雪崩灾害。2023年,全国共遭受31次冷空气过程影响,其中寒潮过程8次。11月5–7日、21–24日冷空气强度达寒潮,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出现强降雪。12月13–16日冷空气强度达强寒潮,河北、山西、北京、天津等地共有18个站日最低气温跌破建站以来12月历史极值,中部地区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造成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地受灾。此外,1月17日西藏林芝派墨公路发生雪崩,造成28人死亡,为我国近年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雪崩灾害。2023年,低温冷冻和雪灾共造成322.5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3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19.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9.2亿元。八、森林草原火灾起数处历史低位,形势总体平稳。2023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328起,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黑龙江、广西、云南4省(区),因灾死亡2人;共发生草原火灾15起,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因灾死亡1人。森林草原火灾起数处于历史低位,森林火灾、草原火灾起数较近5年均值分别下降77.5%、46.8%。自然灾害是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最剧烈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人类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气候等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发生频率高的国家。从台风、暴雨、洪涝、泥石流,到高温、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再到低温、雪灾、地震、沙尘暴……每年全国各地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都给当地生产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只有积极主动地应对这些挑战才能深化对地球系统的科学理解,适应全球变化,减小灾害风险。自然灾害时刻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体健康,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其成因有着特定条件,其发生有着各自的地理区域,运用新技术手段,积极参与防灾抗灾和减灾活动,可最大程度地减小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复习自然灾害部分要基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思想,分析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分布规律以及相互联系。结合实际案例设计不同的问题,梳理基础知识,强化综合思维。热点集训03 全国2023年自然灾害基本情况选择题:共3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为2002-2021年大兴安岭森林过火面积和火灾次数的月度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1-2小题。1.春季,大兴安岭林火高发的气象条件有( )①大风天气多 ②暖锋影响大 ③气温回升快 ④枯枝落叶多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9月林火次数多但过火面积小的主要原因是( )A.可燃物不足 B.人类活动少 C.沙尘影响大 D.前期降水多2023年4月11日,受南下冷空气大风影响,沙尘暴肆虐北方大部分地区。受近地面海上东北风回流影响,使得本已经从西往东到海上去的沙尘继续南下,浙江杭州、绍兴、舟山等地正好受到风向和冷空气路径的影响。下图为4月12日6时浙江省空气质量指数(AQI)实时数据。据此,完成下面3-4小题。3.与杭州、绍兴相比,此时舟山空气质量指数偏低的原因可能是舟山( )A.强对流天气 B.空气湿度大 C.工业废气少 D.晴朗多大风4.杭州师生在野外研学应做的防风防沙准备是( )A.及时关闭门窗,屋内开启空调 B.佩戴纱巾、口罩等防护用具C.做好室内精密仪器的密封工作 D.禁止开车,确保交通安全黄土高原地区的地面沉降、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互相转化,协同发生,在空间和时间上形成复杂的黄土地质灾害链(下图),完成下面5-6小题。5.图示黄土地质灾害演化的先后顺序一般为(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6.影响黄土高原地区地质灾害多的内在原因是( )A.地形坡度较大 B.季风气候明显 C.地表植被稀少 D.黄土直立性强下图为我国地壳运动观测网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7-8小题。7.对地壳运动进行精确观测的主要技术是( )A.遥感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互联网8.根据观测站的分布特点判断,建立地壳运动观测网最主要的目的是( )A.泥石流、滑坡的监测和预报 B.大地高程测量C.地震监测和预报 D.为电离层研究、气象预报提供数据和田地区位于我国新疆最南端,是全国沙尘暴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下图示意和田地区各月沙尘暴出现频率和平均持续时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9-10小题。9.和田地区春季沙尘暴多发,主要是因为春季该地区( )①气温降低,西北风强劲②植被覆盖率低,地表裸露③冷空气活动频繁④石漠化严重,土质松软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0.和田地区沙尘暴平均持续时间最长的季节及原因分别为( )A.冬季大气稳定度高 B.春季冷空气势力强C.冬季地面风力较强 D.春季沙尘来源地多2023年我国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8次。其中大陆发生5级以上地震11次,包括1月30日新疆沙雅6.1级和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两次6级以上地震;海域发生5级以上地震4次,台湾发生5级以上地震3次。据此完成下面11-13小题。11.以下关于地震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 B.地震与滑坡、泥石流无关C.地震主要是人类活动不合理造成 D.积石山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12.积石山地震发生后,当地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A.植树造林,防止坡面崩塌 B.修筑护坡工程,加固坡面C.及时抢修道路,便于救援 D.加强灾情预警、预报工作13.剧烈地震发生时,高楼层居民应立即采取的紧急避防措施是( )A.乘电梯逃生 B.蹲在内承重墙墙角C.打电话报警 D.站到阳台呼救2023年9月5日17时台风“海葵”在福建省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4级,中心最低气压955百帕。读图完成下面14-15小题。14.下列各天气系统中,台风“海葵”属于( )A.B.C.D.15.下图为受本次台风影响,某地拍到的树木倒伏照片,树木整齐地倒向了西南方向。图中树木被折断时,该观测点最有可能位于下图中的(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2023年7月29日起,受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与副热带高压、台风卡努水汽输送、地形综合作用等影响,北京市及周边地区出现灾害性特大暴雨天气。这次极端降雨给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据初步统计,超过50000公顷的农田被淹没,其中成灾19400公顷、绝收5500公顷。据此,完成下面16-17小题。16.在暴雨中,快捷而准确的监测洪水淹没面积宜采用( )A.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B.遥感技术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技术 D.多媒体技术17.统计受灾情况,估算农业损失,辅助灾后救助宜采用( )A.GIS技术 B.RS技术 C.GNSS技术 D.5G技术海南省地处我国南部,四面环海,素有“台风走廊”之称,是我国秋台风登陆最多的省份之一,也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为频繁和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下图示意1949—2021年海南岛各地台风登陆频次。据此完成下面18-19小题。18.影响海南岛各地台风登陆频次的最关键因素是( )A.植被状况 B.地形地势 C.台风路径 D.纬度高低19.海南岛秋季更易出现超强台风登陆,其主要是由于( )A.洋面海温偏高 B.受反气旋控制 C.日照时间较长 D.快行冷锋过境广西受地形、岩性、断裂构造、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境内地质灾害频发。下表为广西不同海拔范围地质灾害分布数量统计表,下图为广西不同坡向范围地质灾害分布数量图。完成下面20-22小题。海拔范围 崩塌(处) 滑坡(处) 泥石流(处) 合计(处) 占比(%)<200m 3000 1320 14 4334 41.53200-500m 2780 911 47 3738 35.81500-700m 844 303 14 1161 11.12700-1200m 833 291 11 1135 10.87≥1200m 48 21 0 69 0.6620.广西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的特点是( )A.东、西坡地质灾害分布数量差异最大 B.海拔越高,各类地质灾害分布数量越少C.海拔越低,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越高 D.北坡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最大21.广西不同坡向范围地质灾害分布数量产生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降雨 B.岩性 C.人类工程活动 D.海拔22.广西海拔200m以下范围地质灾害分布数量最多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势起伏大②人类活动强度大③土地面积较广④雨季长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023年12月20-22日,有“雪窝”之称的威海受强冷空气的影响出现强冷流降雪,累计降雪量超过35cm,局部积雪超过50cm。据此,完成下面23-25小题。23.下列不属于威海“雪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南部陆地空气湿度大B.渤海冬季产生的大湖效应C.处于胶东半岛北侧海滨,背靠胶东山地丘陵D.高空强冷空气经洋面南下时遇到了洋面上的暖湿空气24.2023年12月威海出现近十年最大雪深的原因( )A.对流运动旺盛B.降雪期间偏北风势力弱,风速慢C.12月上旬渤海地区晴天多,水温较高D.准静止锋滞留时间长,降雪量大25.此次特大暴雪对该地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有( )①地面辐射增强,使农作物免受冻害 ②冬季积雪增加,延长春汛③增加土壤墒情,提高产量 ④减轻病虫害,提高农产品品质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壤中暴流是一种饱和(或接近饱和)的水流过程,主要是由地下水位上升至透水性更强的上部土壤中形成侧向流动,或在低透水层上方出现瞬时饱和流的过程,是诱发自然灾害的重要产流机制(下图)。据此完成下面26-27小题。26.壤中暴流的形成需要具备的条件有( )①土壤入渗率上层小下层大②水源供给量充足③饱和带透水性强④坡面坡度较大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7.以下地形区中,滑坡灾害多由壤中暴流诱发的是( )A.黄土高原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东南丘陵2022年8月,由于受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影响,重庆多地先后发生森林火灾。在合适的气象条件下消防员采用了“以火攻火”的方法扑灭山火。如下图所示,当山火向右蔓延时,在山火蔓延的前方去除一定宽度的可燃物,修建隔离带,然后人为点火,当人工火带形成后,会快速向山火带移动,当两火相遇时,因骤然缺氧和可燃物燃烧殆尽,山火熄灭。完成下面28-30小题。28.适宜采用“以火攻火”方式灭火的气象条件是( )A.大风天气 B.弱风天气 C.高温天气 D.高压天气29.人工火带形成后快速向山火带移动的原因是( )A.山火处上升气流强烈 B.山火与人工火带之间上升气流强烈C.存在吹向山火的强风 D.山火与人工火带之间下沉气流强烈30.在森林防火预警监测系统中,具有监测低成本、广覆盖优势的是( )A.视频监控系统 B.人工瞭望C.无人机巡航 D.卫星遥感二、综合题:共3小题。按照每小题的要求,完成作答。31.阅读甘肃积石山县地震相关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甘肃积石山县地势南高北低,海拔3000-3500米,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一场震级为6.2级、震源深度为10公里的地震突袭该县,截至12月22日8时,已累计造成当地117人遇难,781人受伤,3人失联,近1.5万间房屋倒塌。积石山县建筑7度设防烈度,农村住房以自筹自建自用为主,抗震性能参差不齐。下图为12月22日我国地震局绘制的地震烈度图(图1)。材料二 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在非地震条件下,地下水位埋深较浅的黄土台塬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液化型滑坡,本次地震引发的滑坡—泥流,将部分村庄掩埋。材料三 地震预警是减少地震损失最重要的途径。地震发生时,地震预警可以为人们争取到宝贵的应急时间。下图为地震预警时间示意图(图2)和某市市民本次地震发生时手机接到的地震预警页面(图3)。材料四 下图为积石山抗震救灾临时居住点(1)图2显示,地震预警时间与震中距呈 (单选:A正相关/B负相关)。据图3推测,地震发生时,先到达地面的地震波是 波。(2)图1中A地距离震中较远,但烈度与震中相同,最主要原因是A地 (单选:A震级更大/B地下有断裂带)(3)按灾害损失从低到高,地震烈度共划分12度,本次地震震级不是很大,但烈度较大,简述可能的原因。(写出三点)(4)结合图4,根据该地12月气候状况,列举灾区亟需筹集的救灾物资类型。(5)地震发生时,正确的避震方法有( )(双项选择)A.在家可躲在空间较大的地方B.在人数较多的影剧院,应迅速跑到室外开阔空地C.在教室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D.走在街上要远离高层建筑、广告招牌、霓虹灯架等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23年7月28日台风杜苏芮在福建沿海登陆并一路北上,受杜苏芮与新生台风卡努的影响,29日20时至8月2日7时,北京市遭遇了历史罕见特大暴雨,连续降水达333~470毫米。本次强降水引发的特大洪涝灾害给北京门头沟区和房山区造成了严重人员与财产损失。材料二:下图为“北京市地形与行政区图”。(1)简述造成门头沟与房山两区特大洪涝灾害的水循环异常环节。(2)分析导致这些水循环环节异常的主要原因。(3)简析北京市防御特大洪涝灾害可采取的有效措施。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北疆地区位于天山山脉北部,地形以山地和盆地为主,多沙漠、戈壁,雷暴多发。相关研究显示,北疆地区年均雷暴日数空间分布与地形地势有一定的相关性。下图示意北疆地区年均雷暴日数分布。(1)指出北疆地区年均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特点。(2)推测北疆地区雷暴多发的季节及原因。(3)简析雷暴天气对北疆地区的主要危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热点03 全国2023年自然灾害基本情况-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原卷版).docx 热点03 全国2023年自然灾害基本情况-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