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市杨浦区中考三模考试历史试题(五四学制)(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上海市杨浦区中考三模考试历史试题(五四学制)(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二质量调研历史学科
2024.5
考生注意:
1.考试形式为开卷,共10题,满分30分,考试时间4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考号、姓名、学校,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要错位。
一、生产工具与社会演进(9分)
生产工具的进步是人类社会演进的强大动力。某校历史小组尝试以“生产工具与社会演进”为主题进行布展。
A. B.
C.D.
E.F.
1. 小组成员设计了如下展区,请帮助他们将上述查找到材料置于相应展区。(填涂字母)
①农耕时代的工具展区 ②工业时代的工具展区 ③信息时代的工具展区
展品:( )、F 展品:( )( ) 展品:C、( )
2. 仿照示例,在第②或第③展区中任选一件展品,为其写一份简介。
示例:展品F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有利于深耕细作,推动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3. 依据材料,概括生产工具的进步对社会演进的主要作用,作为本次展览的结束语。
二、沪上《繁花》与中国变迁(9分)
《繁花》是一部以沪语(上海方言)为叙述特色、深度描绘上海城市风貌与市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去年年底,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播出,并引发观众热议。
4. 《繁花》中的和平饭店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的地标建筑,其历史可追溯到1854年英国人建立的“中央饭店”(也称“帝国饭店”),1956年改称“和平饭店”。饭店名称的变化,反映了我国从______到______的重大历史变迁。
5. 《繁花》再现了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上海的风貌,其历史背景较为写实。根据所学,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填填“正确”,错误的填填“错误”)
(1)《繁花》中商场股份制改革等情景,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
(2)《繁花》中出现“东方明珠电视塔”的建设进度,反映了上海作为经济特区的开放历程。( )
(3)《繁花》中繁华“黄河路”、人们对新式服装的追捧等场景,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4)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记录与见证。《繁花》以沪语叙述为特色,有助于生动再现上海的历史风貌。( )
6. 电视剧《繁花》播出后,引发全国观众热议。以下为网络上一些热门文章的名称:
①从《繁花》看中国外贸 ②从《繁花》看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③从《繁花》看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④从《繁花》看上海:长江经济带上的璀璨明珠
依据上述所有内容,结合所学,简述《繁花》中呈现的上海城市风貌的变化与国家发展变迁之间的关系。
三、时人信件中的救世方案(12分)
信件往往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和人物的心声,透过文字可以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
材料一: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远赴欧洲留学考察,探寻救国道路,期间致信给表兄:“俄之成功,在能以暴动施其‘迅雷不及掩耳’之手段,而收一洗旧弊之效。”初步确立了“若在吾国,则积弊既深,似非效法俄式之革命,不易收改革之效”的思想认识。
——《周恩来书信选集》
材料二:1939年7月23日,甘地为了阻止战争的发生写信给希特勒:“显而易见,当今世界只有您能阻止战争,……我向来避而不用战争之道,但也颇有成效。”
——《甘地书信选集》
材料三:1940年5月1日,抗战将领张自忠亲笔昭告部队:“看最近之情况,敌人或要再来碰一下钉子。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
材料四: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此重要历史关头,我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各国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家间分歧和争端,共担维护和平责任,同走和平发展道路,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向2022年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致贺信
7. 材料一中周恩来所说“俄之成功”具体指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救国道路”产生了什么影响?
8. 能体现材料二信件作者“避而不用战争之道”理念历史事件是( )(填涂字母)
A.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B. “文明不服从运动”的开始
C. 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爆发 D. 英、法“绥靖政策”的推行
9. 材料三出自《抗战家书:我们先辈抗战记忆》,简要写出《抗战家书》对于研究“抗日战争”有哪些史料价值?
10. 上述材料反映了信件作者对时局的观察和救世的方案。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时人信件中救世方案的认识。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二质量调研历史学科
2024.5
考生注意:
1.考试形式为开卷,共10题,满分30分,考试时间4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考号、姓名、学校,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要错位。
一、生产工具与社会演进(9分)
生产工具的进步是人类社会演进的强大动力。某校历史小组尝试以“生产工具与社会演进”为主题进行布展。
A. B.
C.D.
E.F.
1. 小组成员设计了如下展区,请帮助他们将上述查找到的材料置于相应展区。(填涂字母)
①农耕时代的工具展区 ②工业时代的工具展区 ③信息时代的工具展区
展品:( )、F 展品:( )( ) 展品:C、( )
2. 仿照示例,在第②或第③展区中任选一件展品,其写一份简介。
示例:展品F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有利于深耕细作,推动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3. 依据材料,概括生产工具的进步对社会演进的主要作用,作为本次展览的结束语。
【答案】1. ①. B ②. A ③. D ④. E
2. 选择D蒸汽机;展品D蒸汽机,是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3. 作用: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由农耕时代进入到工业时代,再发展到信息时代;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解析】
【1题详解】
①根据所学可知,曲辕犁是唐朝出现的,是农耕时代的生产工具;②③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机,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内燃机,都是工业时代的发明;④结合所学可知,互联网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2题详解】
根据图片的内容可选择D蒸汽机;简介可结合所学,概括蒸汽机的影响,如展品D蒸汽机,是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3题详解】
作用:结合所学,从生产要工具对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影响角度分析,可得出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由农耕时代进入到工业时代,再发展到信息时代;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二、沪上《繁花》与中国变迁(9分)
《繁花》是一部以沪语(上海方言)为叙述特色、深度描绘上海城市风貌与市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去年年底,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播出,并引发观众热议。
4. 《繁花》中的和平饭店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的地标建筑,其历史可追溯到1854年英国人建立的“中央饭店”(也称“帝国饭店”),1956年改称“和平饭店”。饭店名称的变化,反映了我国从______到______的重大历史变迁。
5. 《繁花》再现了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上海风貌,其历史背景较为写实。根据所学,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填填“正确”,错误的填填“错误”)
(1)《繁花》中商场股份制改革等情景,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
(2)《繁花》中出现“东方明珠电视塔”的建设进度,反映了上海作为经济特区的开放历程。( )
(3)《繁花》中繁华的“黄河路”、人们对新式服装的追捧等场景,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4)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记录与见证。《繁花》以沪语叙述为特色,有助于生动再现上海的历史风貌。( )
6. 电视剧《繁花》播出后,引发全国观众热议。以下为网络上一些热门文章的名称:
①从《繁花》看中国外贸 ②从《繁花》看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③从《繁花》看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④从《繁花》看上海:长江经济带上的璀璨明珠
依据上述所有内容,结合所学,简述《繁花》中呈现的上海城市风貌的变化与国家发展变迁之间的关系。
【答案】4 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 社会主义社会
5. 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④正确。
6. 关系:《繁花》中呈现的上海城市风貌的变化反映了国家的发展变迁;国家的发展变迁,推动了上海城市风貌的变化。
【解析】
【4题详解】
填空:根据材料一信息“1854年英国人建立的‘中央饭店’”和所学可知,此时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据材料一信息“1956年改称‘和平饭店’”和所学可知,此时中国完成了三大改造,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社会主义社会。
【5题详解】
判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84年开始,中共中央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繁花》中商场股份制改革等情景,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故①正确;1984年,上海被国家批准为沿海开放城市,不是经济特区,故②错误;《繁花》中繁华的“黄河路”、人们对新式服装的追捧等场景,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③正确;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记录与见证。《繁花》以沪语叙述为特色,有助于生动再现上海的历史风貌。故④正确。
【6题详解】
关系:由题干信息“①从《繁花》看中国外贸 、②从《繁花》看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所学可知,国家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上海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由题干信息“③从《繁花》看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④从《繁花》看上海:长江经济带上的璀璨明珠”可以看出,国家的发展变化推动了上海城市面貌的变化。由此得出:《繁花》中呈现的上海城市风貌的变化反映了国家的发展变迁;国家的发展变迁推动了上海城市风貌的变化。
三、时人信件中的救世方案(12分)
信件往往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和人物的心声,透过文字可以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
材料一: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远赴欧洲留学考察,探寻救国道路,期间致信给表兄:“俄之成功,在能以暴动施其‘迅雷不及掩耳’之手段,而收一洗旧弊之效。”初步确立了“若在吾国,则积弊既深,似非效法俄式之革命,不易收改革之效”的思想认识。
——《周恩来书信选集》
材料二:1939年7月23日,甘地为了阻止战争的发生写信给希特勒:“显而易见,当今世界只有您能阻止战争,……我向来避而不用战争之道,但也颇有成效。”
——《甘地书信选集》
材料三:1940年5月1日,抗战将领张自忠亲笔昭告部队:“看最近之情况,敌人或要再来碰一下钉子。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
材料四: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此重要历史关头,我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各国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家间分歧和争端,共担维护和平责任,同走和平发展道路,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向2022年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致贺信
7. 材料一中周恩来所说“俄之成功”具体指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的“救国道路”产生了什么影响?
8. 能体现材料二信件作者“避而不用战争之道”理念的历史事件是( )(填涂字母)
A.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B. “文明不服从运动”的开始
C. 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爆发 D. 英、法“绥靖政策”的推行
9. 材料三出自《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简要写出《抗战家书》对于研究“抗日战争”有哪些史料价值?
10. 上述材料反映了信件作者对时局的观察和救世的方案。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时人信件中救世方案的认识。
【答案】7. 事件:俄国十月革命;影响: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首先是先进知识分子受到极大的鼓舞,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增强了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8. B
9. 史料价值:为我们回顾抗战历史、恢复抗战记忆提供了新的史料,为研究抗战历史提供了个人化的、私人化的新视角。从家书的视角看抗战,更能看清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更能体现广大同胞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爱国精神,更能反映中国人民爱好和平、追求正义、心系祖国的情怀。而这些,都是我们面向未来所要汲取的宝贵财富。
10. 认识:周恩来:探寻救国道路,找到了救国救民的革命方法。甘地:主张“非暴力”,企图阻止战争。张自忠:为民族利益,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习近平:从全球利益出发,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
【7题详解】
事件:根据材料一“俄之成功,在能以暴动施其‘迅雷不及掩耳’之手段,而收一洗旧弊之效”、“若在吾国,则积弊既深,似非效法俄式之革命,不易收改革之效”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周恩来所说“俄之成功”具体指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并取得胜利,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影响:依据以上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首先是先进知识分子受到极大的鼓舞,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增强了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8题详解】
选择:根据材料二“‘显而易见,当今世界只有您能阻止战争,……我向来避而不用战争之道,但也颇有成效’”和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为争取印度民族独立,甘地领导了“文明不服从运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故能体现作者“避而不用战争之道”理念的历史事件是“文明不服从运动”的开始,B项正确;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的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开会,签订《慕尼黑协定》,强行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将绥靖政策推向顶峰。《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英、法“绥靖政策”的推行,均与甘地无关,排除AD项;印度民族大起义采取的是暴力方式,与“避而不用战争之道”不符,排除C项。故选B项。
【9题详解】
史料价值:根据材料三“1940年5月1日,抗战将领张自忠亲笔昭告部队”和所学可知,抗战家书为我们回顾抗战历史、恢复抗战记忆提供了新的史料,为研究抗战历史提供了个人化的、私人化的新视角。从家书的视角看抗战,更能看清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更能体现广大同胞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爱国精神,更能反映中国人民爱好和平、追求正义、心系祖国的情怀。而这些,都是我们面向未来所要汲取的宝贵财富。
【10题详解】
认识: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周恩来总理努力探寻救国道路,找到了救国救民的革命方法。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甘地主张“非暴力”,企图阻止战争。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张自忠将军具有为民族利益,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可知,习近平主席提出从全球利益出发,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