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简介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学案
【学习目标】
1.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教学中,通过考察来食物物种交流的史实,让学生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构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2.通过提供不同展示食物物种的交流来源和产生影响,采用史料解读、史料认证的学习方法,提取有效信息,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和现实问题,据此达到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目标。
【学习重难点】
1.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2.物种交流对世界的影响。
3.物种交流对中国的影响。
【预习新知】
美洲物种的外传
1.主要原因:新航路的开辟。
2.时间和路线: ,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3.传播地区
(1)欧洲
①玉米:从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17世纪,传遍欧洲各国。
②马铃薯: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 推广。
③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④番茄: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并进行改良培育。
⑤辣椒: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2)中国
玉米 ①明朝时期,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 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②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 ③清朝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其种植已遍布全国。
马铃薯和甘薯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番茄 ①明朝万历年间,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②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辣椒 明朝时期,传入中国,被称为“ ”。
知识点一 美洲物种的外传
2.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
(1)欧洲 (2)西南 番椒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欧亚物种的传入
(1)种类
①粮食类:大麦、小麦、水稻等
②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等
③蔬菜类:黄瓜、豌豆等
④经济类:甘蔗等
2.欧洲畜禽的传入
(1)种类:牛、驴、马、猪、羊、鸡等
(2)意义:
①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 。
②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知识点二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2)动物群落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
(1)玉米:①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②丰富了中国的粮食种类。
(2)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1)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的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2)玉米、马铃薯、甘薯除供人类食用外,也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1)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 的发展。
(2)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产量,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1)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在美洲大量繁殖超出了
(2)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美洲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3)玉米、甘薯等耐旱高产的美洲作物被大量种植,扩大了耕地面积,但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 。
知识三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人口激增
(1)对外贸易
4.(1)土地承载能力 (3)水土流失
【巩固训练】
1.17世纪60年代,英国贵族请客,会给客人几片茶叶,泡水喝完,客人把茶叶夹在汉堡里吃掉。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最有可能是( )
A.英国人的风俗受中国人影响 B.英国茶叶有药用价值
C.英国人很节约茶叶 D.当时东西方贸易规模小
2.旧大陆禽畜的传入和繁衍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业、农业发展。但也有人认为旧大陆禽畜的传入破坏了美洲的植被,损害了生态环境。这些看法反映了( )
A.物种交流的影响的复杂性 B.不同阶级的看法不同
C.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艰难性 D.人们看待问题的片面性
3.据《论影响社会上劳动阶级状况的环境》记载,1762年英国一位农业雇工家庭的饮食开支包括:面包、面粉、燕麦片、马铃薯、蚕豆、豌豆、水果、牛奶、牛油、奶酪、肉、啤酒、醋、异域香料等。该饮食开支表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趋完善 B.人民大众消费水平普遍提高
C.家庭饮食健康,营养摄入均衡 D.工业化食品改变了生活习惯
4.克罗斯比的《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指出:“地理大发现时代新旧大陆的相遇,肯定是迄今为止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个巨系统之间的交汇,而其中最积极的后果之一就是玉米、南瓜、番茄、马铃薯、番薯、花生等美洲作物输入旧世界。”关于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的外传,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16世纪中叶起,玉米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
B.明朝万历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农场种植
C.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D.辣椒于16世纪传到英国和中欧各国,16世纪后期传入中国
5.哥伦布到达美洲时,新旧大陆唯一相同的作物是棉花,唯一共有的家畜是狗。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菠萝等。材料表明,早期殖民扩张( )
A.扩大了洲际贸易的范围 B.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C.推动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D.促进了种族交流及其重新分布
6.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30种。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也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
B.新航路开辟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物种实现了世界人口的交流
C.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
D.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
7.美洲变种小麦是在普通小麦的基础上,培育出来的新品种。1750年以后,这种小麦在欧洲开始广泛种植,使白面包不再是欧洲富人地位的象征。这说明( )
A.商业革命推动欧洲社会等级趋于平等
B.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趋于世界化
C.殖民扩张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经济生活
D.原产于美洲的作物通过新航路引入欧洲
8.明末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据此可得出结论( )
A.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物种交流 B.当时中国的农业落后于世界
C.商业活动改变了国人的饮食习惯 D.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农业发展
9.16世纪伊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方面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下列物种属于从欧洲传入美洲的是( )
A.小麦、水稻、牛、马 B.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
C.玉米、水稻、牛、马 D.马铃薯、番茄、花生、葡萄
10.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一些粮食作物传入各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
②玉米和马铃薯最初只是供人们观赏的
③从16世纪中叶起,玉米成为南欧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④到17世纪,小麦成为仅次于玉米的粮食作物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材料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当时东西方贸易的规模比较小,中国出口到英国的茶叶比较少,即便是英国的上层,也对茶叶格外珍惜,故选D项。
2.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看法反映了旧大陆禽畜传入美洲后的多元影响,体现了物种交流的影响的复杂性,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3.答案:A
解析:1762年时,英国已基本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由材料可知,这一时期农业雇工家庭饮食较为丰富,而且有马铃薯、异域香料等非英国出产的食物,说明世界经济交流密切,世界市场日趋完善,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比,B项中“普遍提高”不能得出,排除;题干未分析营养摄入比例,无法证实当时营养摄入均衡,排除C项;工业化食品在材料中饮食种类中占比较低,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明朝万历年间,番茄由欧洲传教士引入中国,长期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农场种植,故B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A、C、D均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5.答案:C
解析:材料“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菠萝等”说明早期的海外扩张有利于不同大洲之间物种的交流,故选C。材料显示洲际物种交流,看不出扩大了洲际贸易的范围,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种族交流信息,D错误。
6.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美洲的农作物传入中国,中国的茶叶和手工业品在欧洲州和美洲销售,阿拉伯的咖啡和使用美洲可可加工的巧克力成为欧洲盛行的热饮,由此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物种实现了相互交流,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得到丰富,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农作物物种和商品的交流,没有体现人口的交流,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没有体系那殖民扩张的影响,排除CD。故选A。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食物物种的传播。美洲的变种小麦在欧洲广泛种植,反映出在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过程中, 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趋于世界化,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欧洲社会等级趋于平等”,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殖民扩张对欧洲人生活的影响,排除C项;从材料中的“美洲变种小麦是在普通小麦的基础上,培育出来的新品种”来看,在欧洲广泛种植的小麦并不是美洲的原有品种,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以明末徐光启《农政全书》中的记载为背景材料考查明朝时期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产生活,培养世界意识和全球视野。根据材料信息“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并结合所给时间“明末”联系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交流,使新的物种在中国传播并得以种植,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对东西方农业发展状况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当时中国的农业落后于世界”的结论,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海外物种传入中国,没有体现国人饮食习惯的改变,故C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在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与材料所给时间“明末”不符,故D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小麦、水稻、牛、马不是美洲的原有物种,故A项正确;玉米、马铃薯的原产地都是美洲,故B、C、D三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做。根据所学可知,到17世纪,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所以④是错误的,排除。B项符合题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