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绍初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绍初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绍兴市绍初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各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2024八下·绍兴期中)暑假的时候,小杰和爸爸去内蒙古旅游,沿途看到了一些景观,以下说法可信的是(  )
A.漫山遍野的牛羊 B.大片的甘蔗和油菜花
C.内蒙古的河流都结冰了 D.藏羚羊和牦牛随处可见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
【解析】【分析】 西北地域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甘蔗和油菜主要散布在南方地域;由于去旅游的时间是暑假,所之内蒙古的河流不会结冰;藏羚羊和牦牛是青藏地域特有的动物。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分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降水量较少,有大面积优良的草场,适合发展畜牧业,畜牧业发达,发展毛纺织业的原料充足;蒙古族人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牧民穿蒙古袍,住蒙古包,每年最大的娱乐活动是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 。
2.(2024八下·绍兴期中)《转化的灵感》中的一个镜头:“高原的深秋充满寒意,好客的扎西一家端出青稞酒和糌粑招待来自远方的客人。”该镜头拍摄于(  )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 青稞酒和糍粑是西藏居民特色的美食,该省区位于青藏高原,主要的少数民族是藏族。 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糌粑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会给你双手端来喷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面,金黄的酥油和奶黄的“曲拉”(干酪素)、糖叠叠层层摆满桌。
3.(2024八下·绍兴期中)下图反映了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单位:万吨)从中可以获信息是(  )
A.农村经济高速发展 B.农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C.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纠“左”工作尚未启动
【答案】B
【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出糖料产量呈大幅度下降趋势,油料产量、棉花产量也有所下降,可知是由于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以及自然灾害导致农村经济严重困难。
A项农村经济高速发展错误,图片反映1958年以来农村经济下降,不符合题意;
B项农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解读正确,符合题意;
C项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从材料可以看出1958年以后经济数据不断下滑,说明经济调整成效不明显,不符合题意;
D项纠“左”工作尚未启动错误,国民经济的调整从1960年开始,题干是“1957年-1961年”可知,纠“左”工作已经启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说明农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4.(2024八下·绍兴期中)1957年,一位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车轮追风,屋脊建新路”这首诗表达了(  )
A.新中国成立的喜悦 B.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喜悦
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喜悦 D.三大改造胜利完成的喜悦
【答案】C
【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车轮追风,屋脊建新路”反映了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了“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A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和题干时间“1957年”不符,新中国成立是在1949年,不符合题意;
B项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喜悦和题干时间“1957年”不符,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是在1953年,不符合题意;
C项,符合题意;
D项三大改造胜利完成的喜悦和题干信息“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车轮追风,屋脊建新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一五计划的成就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掌握一五计划的成就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2024八下·绍兴期中)根据当时的情况,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集中主要力量发展了(  )
A.运输业 B.银行业 C.重工业 D.轻工业
【答案】C
【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重要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等。
A项运输业不是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不符合题意;
B项银行业不是一五计划的任务,不符合题意;
C项重工业是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符合题意;
D项轻工业不是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一五计划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
6.(2024八下·绍兴期中)“精准扶贫”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体现了党和政府重视“三农”的一贯原则。这一原则在建国初期最典型的表现是(  )
A.和平解放西藏 B.进行抗美援朝
C.实行土地改革 D.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C
【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废除封建地主剥削的土地所有制,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使农民获得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实行土地改革体现了党和政府重视“三农”。
A项和平解放西藏和重视“三农“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进行抗美援朝的目的是保家卫国,不符合题意;
C项实行土地改革是党和政府重视“三农”的一贯原则在建国初期最典型的表现,符合题意;
D项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发展工业,和重视“三农“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7.(2024八下·绍兴期中)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是由于(  )
A.通过了《共同纲领》
B.确立了土地改革的路线
C.实施了“一五”计划
D.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D
【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故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的理由是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项通过了《共同纲领》是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不符合题意;
B项确立了土地改革的路线是在1950年,和题干时间“1954年”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实施了“一五”计划是在1953年,和题干时间“1954年”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等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等知识。
8.(2024八下·绍兴期中)我国青藏地区夏季气温一般在8℃~18℃,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下列对其成因的解释,恰当的是(  )
A.地处内陆,有广阔的森林和草原
B.地处高纬度,夏季日照时间短
C.受来自西伯利亚寒冷季风的影响
D.坐落在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上
【答案】D
【知识点】中国的地形、气候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是除了青藏高原、大小兴安岭和天山之外南北普遍高温,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主要原因是地势高,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随之下降,地势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可见青藏高原成为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主要原因是地势高。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的最主要原因是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并不比南方低多少,而北方的昼长却比南方长,因此北方得到的光热并不比南方少,所以夏季我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9.(2024八下·绍兴期中)“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包产到户的形式在全国迅速推广,全国粮食产量明显提高。这说明(  )
A.大跃进运动激发了生产积极性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满活力
C.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D.人民公社化运动取得显著成效
【答案】B
【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描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A项大跃进运动激发了生产积极性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满活力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根本改变说法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不符合题意;
D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取得显著成效和题干描述不符,且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重点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与影响。
10.(2024八下·绍兴期中)宁夏日报发表文章,将同心县1975年和1981年两个年份的人均占有粮食量做了对比,1981年人均占有粮食量比1975年增长了两倍多。这一变化得益于(  )
A.土地改革的开展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C.一带一路的实施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答案】D
【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可知反映了1981年同心县人均占有粮食量比1975年增长2倍多,结合所学知识,这一变化得益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农村改革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它在坚持土地公有的前提下,给予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从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A项土地改革的开展是在1950-1952年,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和题干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是在1953-1956年,和题干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一带一路的实施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合作倡议,和题干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是题干变化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11.(2022·浦江模拟)漫画《小农经济好比“看鸭船”,一碰就翻》,创作于1953年12月。该漫画意在说明,我国有必要进行(  )
A.工业化建设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运动 D.农业合作化运动
【答案】D
【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由题干时间“1953年”,结合所学,1953年,我国正在进行三大改造,对农业的改造的方式是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农业合作化道路。漫画《小农经济好比“看鸭船”,一碰就翻》反映的是土改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抵御风险能力低,必须进行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A项工业化建设运动好题干中的“小农经济”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不符合题意;
C项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于1966年,不符合题意;
D项农业合作化运动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漫画信息的解读。注意对漫画的分析与解读,掌握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12.(2024八下·绍兴期中)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最为深远的意义是(  )
A.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D.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答案】A
【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解析】【分析】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然而,当时的中央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于是,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A项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是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最为深远的意义,符合题意;
B项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78年以后,不符合题意;
C项提高了中国的威望和“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最为深远的意义”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是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相关史实。
13.(2024八下·绍兴期中)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这个格局表述正确的是(  )
A.经济三角洲——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
【答案】B
【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解析】【分析】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后来,又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现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A项经济三角洲——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表述正确,符合题意;
C项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及学生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我国逐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
14.(2024八下·绍兴期中)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对____进行的改造(  )
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④交通运输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指的是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目的是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
A项①②③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内容。识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史实。
15.(2024八下·绍兴期中)以下一组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西藏和平解放
②抗美援朝战争开始
③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④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答案】D
【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西藏和平解放是1951年;②抗美援朝战争开始 是1950年;③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④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是1954年。因此,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①④③。
D项②①④③排列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事件的时间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准确记忆历史事件的时间是答题的关键。
16.(2024八下·绍兴期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在探索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失误,这些失误包括(  )
①召开中共八大
②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B
【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结果被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民主法制、教育、经济、科技等各方面都受到极大影响,不论是时间长度还是破坏性上,文革的危害都是空前的。②③④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的失误。1956年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B项②③④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的失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的失误,要求具备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分析能力。
17.(2024八下·绍兴期中)下图表格是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 反映了我国人口(  )
项目 第六次人口普查 第七次人口普查
人口总数 (万) 133972 141178
人口年平均增长率 0.57% 0.53%
60 岁以上人口比重 13.34% 18.70%
①总数居世界首位  
②增长速度减缓  
③老龄化加剧  
④素质有待提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
【解析】【分析】表格中,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从0.57%到0.53%,说明增长速度减缓;60岁以上人口比重从13.34%到18.70%,这说明老龄化加剧。故②③符合题意。题干未涉及总数居世界首位、素质有待提升,故①④不符合题意;。
C项②③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特点。要求学生具备准确解读历史表格的能力。
18.(2024八下·绍兴期中)图中数据可用于研究(  )
1987年工业产值各经济成分比重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B.三大改造顺利推进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土地改革大力开展
【答案】C
【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当时我国1987年工业产值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结合所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借鉴农村改革中扩大生产和经营自主权经验的基础上,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在全国推开,其中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使得非公有制经济占有一席之地。
A项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是在1957年,和图中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三大改造顺利推进是在1956年底,和图中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可用题干图中数据研究,符合题意;
D项土地改革大力开展从1950年到1952年,和图中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图表的能力。关键是对材料图表的解读。
19.(2022·黄岩模拟)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抓手。对此,政府要(  )
①深入开展光盘行动,推进厨余垃圾资源化
②合理布局旧衣回收点,增强旧衣的再利用
③鼓励使用节能产品,加快可再生资源开发
④加强引导绿色旅游,杜绝私家车的使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资源、环境问题及对策;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 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抓手。对此,政府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加快可再生资源开发, 所以①②③做法正确。
④中杜绝私家车的使用不现实,观点太绝对,是错误的,应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可持续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题肢选项,结合排除法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
20.(2024八下·绍兴期中)下边漫画反映了共享快递盒的推出(  )
①解决了资源短缺问题
②促进了资源循环利用
③践行了绿色发展理念
④体现了科技影响生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资源、环境问题及对策;可持续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分析】分析漫画,找到关键信息“交给我,一年可以省下46个小兴安岭,这告诉我们,共享快递盒的推出 有利于促进了资源循环利用,践行了绿色发展理念,表明科技影响生活,科技日益渗透到社会进步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②③④正确。
①错误, 共享快递盒不能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创新及其作用的认识,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5题,共60分)
21.(2024八下·绍兴期中)2023年11月1日,新疆自贸试验区(包括乌鲁木齐、喀什、霍尔果斯3个片区)挂牌成立。国家为什么在新疆设立自贸区 新疆乘势而起搞大开发、大建设是智慧选择吗 请你阅读图1、图2,参与完成探究性学习项目。
(1)根据图判断新疆位于我国地势第   阶梯,分析该自治区的地形特点是   。
(2)国家为什么在新疆设立自贸区 请根据图1从地理位置、区域发展原则的角度予以解释。
(3)有观点认为,新疆乘势而起搞大开发、大建设并非是智慧选择。你是否支持该观点?请结合图2,运用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答案】(1)二;三山夹两盆
(2)新疆(位于中国西北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邻国众多,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3分)在新疆设立自贸区符合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原则,能更好地发挥新疆以上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的互利共赢。
(3)支持该观点,搞大开发、大建设并非是智慧选择。理由:新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沙漠连绵、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搞开发、建设应遵循自然规律,在新疆的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或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相协调,搞大开发)、大建设容易使河流和湖泊干涸、加剧土地荒漠化等问题,进而影响人们生活水平。
【知识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解析】【分析】(1)、根据图判断新疆位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分析该自治区的地形特点是三山夹两盆
(2)、根据题意,根据图1从地理位置、区域发展原则的角度予以解释国家在新疆建立自贸区的原因是:新疆(位于中国西北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邻国众多,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在新疆设立自贸区符合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原则,能更好地发挥新疆以上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的互利共赢。
(3)、根据题意,我支持该观点,搞大开发、大建设并非是智慧选择。理由:新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沙漠连绵、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搞开发、建设应遵循自然规律,在新疆的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或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相协调,搞大开发)、大建设容易使河流和湖泊干涸、加剧土地荒漠化等问题,进而影响人们生活水平。
【点评】新疆的地形特点是:三山夹两盆,自北向南依次为:阿尔泰山脉、准噶尔盆地、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新疆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加上山脉的重重阻挡,富含水汽的夏季风难以到达西北内陆。
22.(2024八下·绍兴期中)下表为《读点国史:辉煌年代国史丛书》的部分书目名称及主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书目名称 记述的主要史事
《新元初始:1950 年的中国》 土地改革;志愿军入朝作战
《大业宏图:1954 年的中国》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
《意气风发:1956 年的中国》 ( );中共八大召开
《 ? :1978 年的中国》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迎风破浪:1992 年的中国》 (  );(  )
《继往开来:1997 年的中国》 香港回归祖国; 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勇毅前行:2017 年的中国》 中共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我补充:为 “?”处的书目设计名称,并为1956、 1992 年的中国补充三个历史事件。
(2)我阅读:对 50 年代的中国,可以提炼出①“新生政权的巩固”;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两个阅读主题。请你围绕阅读主题②,从表中提取 2—3 个相关联的史事加以说明。
(3)我归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答案】(1)名称:伟大转折(改革开放、冲破迷雾等)。事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他符合条件的也可)
(2)史事: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或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说明:政治上: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经济上:1956 底,国家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解析】【分析】(1)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因此,“?”处的书目可设计为:伟大转折或改革开放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92年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统称“南方谈话”,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共同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大改造,邓小平南方谈话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届全国人大,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共同特征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材料信息。
23.(2024八下·绍兴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党史专家正确评价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认为它是 1949年以后这个历史时期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1)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是 1949年以后这个历史时期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材料二:“经济体制改革”知识结构图
请根据提示完成上面结构图中A、B、C处的内容
A.是农村改革的核心内容:   。
B.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
C.是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   。
(3)材料三:
根据材料三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如何通过解放思想来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
【答案】(1)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增强企业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召开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我国经济建设持续高速发展。
【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解析】【分析】(1)据所学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思想上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政治上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2)据所学知,农村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根据材料三可知,1978年,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深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召开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我国经济建设持续高速发展。
故答案为:(1)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增强企业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召开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我国经济建设持续高速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解放思想等知识。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知识。
24.(2024八下·绍兴期中)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雄赞歌》歌词节选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1)【回眸历史】《英雄赞歌》是对一个时代的礼赞,是对英雄的致敬!请结合图片概述歌曲令我们产生崇敬之情的原因。
(2)【追踪溯源】分析材料二中四川农民高兴的主要原因及其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3)【感悟升华】请你分析两则材料之间内在联系,归纳他们的共同作用。
【答案】(1)原因: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英勇顽强,舍生忘死,打败了侵略者,涌现出黄继光等英雄,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材料二
1951年四川合川,农民高兴地烧毁了地主的田契
(2)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产量增长,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3)土地改革完成有力的支持了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完成和抗美援朝战争胜利都巩固了新生政权。
【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1)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抛头颅、洒热血,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志愿军将士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冲锋,顶着狂轰滥炸坚守阵地,用胸膛堵枪眼,以身躯作人梯,抱起炸药包,手握爆破筒冲入敌群,忍饥受冻绝不退缩,烈火烧身岿然不动,敢于“空中拼刺刀”。在他们中涌现出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抵御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它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2)材料二“1951年四川合川,农民高兴地烧毁了地主的田契”反映的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据所学可知,抗美援朝战争打击了美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为我国国内的改革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土地改革的完成,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获得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积极支持抗美援朝战争,为抗美援朝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后方基础和物质基础。土地改革完成和抗美援朝战争胜利都巩固了新生政权。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25.(2024八下·绍兴期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自然资源在世界上的位次
自然资源 耕地面积 森林面积 草原面积 淡水资源 矿产资源
总量 3 8 2 6 3
人均拥有量 126 107 76 55 80
(1)数据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有何特点?
(2)材料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 摘自中共二十大报告
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符合哪一发展理念?新时代的少年应如何践行这一理念?
(3)材料三:某校将举办“高峰论碳”研讨活动。生态社团设计了一项方案,并将以“零碳生活引领未来”为主题进行发言。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发言稿,要求结合以上方案,放眼未来,重点分析“零碳生活”带来的影响并给出依据。
【答案】(1)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绿色发展理念 青少年要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或绿色理念。自觉履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从小事做起:如以步代车、分类投放垃圾、植树造林等,养成绿色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与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等。
(3)影响:资源利用率提高,碳排放量减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居民的智慧选择。总之长期来看,零碳生活将促进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从资源、环境、生活三方面回答)
依据: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知识点】资源、环境问题及对策
【解析】【分析】(1)材料一“我国自然资源在世界上的位次”反映了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第二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青少年要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或绿色理念。自觉履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从小事做起:如以步代车、分类投放垃圾、植树造林等,养成绿色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与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等。
(3)本题考查学生对绿色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依据材料内容,从四个方面分析作答。从衣食住行几方面分析作答即可。闲置衣物可以废物利用,焕发生机与活力;养成“光盘”意识,节约粮食消耗,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生态文明成效明显。从以上这些方面思考作答。
故答案为:(1)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绿色发展理念;青少年要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或绿色理念。自觉履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从小事做起:如以步代车、分类投放垃圾、植树造林等,养成绿色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与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等。
(3)影响:资源利用率提高,碳排放量减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居民的智慧选择。总之长期来看,零碳生活将促进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从资源、环境、生活三方面回答)
依据: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仔细审题,认真分析材料,抓住关键信息,找到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1 / 1浙江省绍兴市绍初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各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2024八下·绍兴期中)暑假的时候,小杰和爸爸去内蒙古旅游,沿途看到了一些景观,以下说法可信的是(  )
A.漫山遍野的牛羊 B.大片的甘蔗和油菜花
C.内蒙古的河流都结冰了 D.藏羚羊和牦牛随处可见
2.(2024八下·绍兴期中)《转化的灵感》中的一个镜头:“高原的深秋充满寒意,好客的扎西一家端出青稞酒和糌粑招待来自远方的客人。”该镜头拍摄于(  )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3.(2024八下·绍兴期中)下图反映了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单位:万吨)从中可以获信息是(  )
A.农村经济高速发展 B.农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C.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纠“左”工作尚未启动
4.(2024八下·绍兴期中)1957年,一位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车轮追风,屋脊建新路”这首诗表达了(  )
A.新中国成立的喜悦 B.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喜悦
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喜悦 D.三大改造胜利完成的喜悦
5.(2024八下·绍兴期中)根据当时的情况,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集中主要力量发展了(  )
A.运输业 B.银行业 C.重工业 D.轻工业
6.(2024八下·绍兴期中)“精准扶贫”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体现了党和政府重视“三农”的一贯原则。这一原则在建国初期最典型的表现是(  )
A.和平解放西藏 B.进行抗美援朝
C.实行土地改革 D.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
7.(2024八下·绍兴期中)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是由于(  )
A.通过了《共同纲领》
B.确立了土地改革的路线
C.实施了“一五”计划
D.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8.(2024八下·绍兴期中)我国青藏地区夏季气温一般在8℃~18℃,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下列对其成因的解释,恰当的是(  )
A.地处内陆,有广阔的森林和草原
B.地处高纬度,夏季日照时间短
C.受来自西伯利亚寒冷季风的影响
D.坐落在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上
9.(2024八下·绍兴期中)“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包产到户的形式在全国迅速推广,全国粮食产量明显提高。这说明(  )
A.大跃进运动激发了生产积极性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满活力
C.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D.人民公社化运动取得显著成效
10.(2024八下·绍兴期中)宁夏日报发表文章,将同心县1975年和1981年两个年份的人均占有粮食量做了对比,1981年人均占有粮食量比1975年增长了两倍多。这一变化得益于(  )
A.土地改革的开展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C.一带一路的实施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11.(2022·浦江模拟)漫画《小农经济好比“看鸭船”,一碰就翻》,创作于1953年12月。该漫画意在说明,我国有必要进行(  )
A.工业化建设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运动 D.农业合作化运动
12.(2024八下·绍兴期中)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最为深远的意义是(  )
A.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D.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13.(2024八下·绍兴期中)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这个格局表述正确的是(  )
A.经济三角洲——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
14.(2024八下·绍兴期中)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对____进行的改造(  )
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④交通运输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2024八下·绍兴期中)以下一组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西藏和平解放
②抗美援朝战争开始
③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④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16.(2024八下·绍兴期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在探索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失误,这些失误包括(  )
①召开中共八大
②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7.(2024八下·绍兴期中)下图表格是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 反映了我国人口(  )
项目 第六次人口普查 第七次人口普查
人口总数 (万) 133972 141178
人口年平均增长率 0.57% 0.53%
60 岁以上人口比重 13.34% 18.70%
①总数居世界首位  
②增长速度减缓  
③老龄化加剧  
④素质有待提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2024八下·绍兴期中)图中数据可用于研究(  )
1987年工业产值各经济成分比重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B.三大改造顺利推进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土地改革大力开展
19.(2022·黄岩模拟)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抓手。对此,政府要(  )
①深入开展光盘行动,推进厨余垃圾资源化
②合理布局旧衣回收点,增强旧衣的再利用
③鼓励使用节能产品,加快可再生资源开发
④加强引导绿色旅游,杜绝私家车的使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024八下·绍兴期中)下边漫画反映了共享快递盒的推出(  )
①解决了资源短缺问题
②促进了资源循环利用
③践行了绿色发展理念
④体现了科技影响生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5题,共60分)
21.(2024八下·绍兴期中)2023年11月1日,新疆自贸试验区(包括乌鲁木齐、喀什、霍尔果斯3个片区)挂牌成立。国家为什么在新疆设立自贸区 新疆乘势而起搞大开发、大建设是智慧选择吗 请你阅读图1、图2,参与完成探究性学习项目。
(1)根据图判断新疆位于我国地势第   阶梯,分析该自治区的地形特点是   。
(2)国家为什么在新疆设立自贸区 请根据图1从地理位置、区域发展原则的角度予以解释。
(3)有观点认为,新疆乘势而起搞大开发、大建设并非是智慧选择。你是否支持该观点?请结合图2,运用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2.(2024八下·绍兴期中)下表为《读点国史:辉煌年代国史丛书》的部分书目名称及主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书目名称 记述的主要史事
《新元初始:1950 年的中国》 土地改革;志愿军入朝作战
《大业宏图:1954 年的中国》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
《意气风发:1956 年的中国》 ( );中共八大召开
《 ? :1978 年的中国》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迎风破浪:1992 年的中国》 (  );(  )
《继往开来:1997 年的中国》 香港回归祖国; 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勇毅前行:2017 年的中国》 中共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我补充:为 “?”处的书目设计名称,并为1956、 1992 年的中国补充三个历史事件。
(2)我阅读:对 50 年代的中国,可以提炼出①“新生政权的巩固”;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两个阅读主题。请你围绕阅读主题②,从表中提取 2—3 个相关联的史事加以说明。
(3)我归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23.(2024八下·绍兴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党史专家正确评价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认为它是 1949年以后这个历史时期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1)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是 1949年以后这个历史时期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材料二:“经济体制改革”知识结构图
请根据提示完成上面结构图中A、B、C处的内容
A.是农村改革的核心内容:   。
B.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
C.是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   。
(3)材料三:
根据材料三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如何通过解放思想来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
24.(2024八下·绍兴期中)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雄赞歌》歌词节选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1)【回眸历史】《英雄赞歌》是对一个时代的礼赞,是对英雄的致敬!请结合图片概述歌曲令我们产生崇敬之情的原因。
(2)【追踪溯源】分析材料二中四川农民高兴的主要原因及其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3)【感悟升华】请你分析两则材料之间内在联系,归纳他们的共同作用。
25.(2024八下·绍兴期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自然资源在世界上的位次
自然资源 耕地面积 森林面积 草原面积 淡水资源 矿产资源
总量 3 8 2 6 3
人均拥有量 126 107 76 55 80
(1)数据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有何特点?
(2)材料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 摘自中共二十大报告
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符合哪一发展理念?新时代的少年应如何践行这一理念?
(3)材料三:某校将举办“高峰论碳”研讨活动。生态社团设计了一项方案,并将以“零碳生活引领未来”为主题进行发言。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发言稿,要求结合以上方案,放眼未来,重点分析“零碳生活”带来的影响并给出依据。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
【解析】【分析】 西北地域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甘蔗和油菜主要散布在南方地域;由于去旅游的时间是暑假,所之内蒙古的河流不会结冰;藏羚羊和牦牛是青藏地域特有的动物。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分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降水量较少,有大面积优良的草场,适合发展畜牧业,畜牧业发达,发展毛纺织业的原料充足;蒙古族人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牧民穿蒙古袍,住蒙古包,每年最大的娱乐活动是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 。
2.【答案】A
【知识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 青稞酒和糍粑是西藏居民特色的美食,该省区位于青藏高原,主要的少数民族是藏族。 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糌粑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会给你双手端来喷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面,金黄的酥油和奶黄的“曲拉”(干酪素)、糖叠叠层层摆满桌。
3.【答案】B
【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出糖料产量呈大幅度下降趋势,油料产量、棉花产量也有所下降,可知是由于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以及自然灾害导致农村经济严重困难。
A项农村经济高速发展错误,图片反映1958年以来农村经济下降,不符合题意;
B项农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解读正确,符合题意;
C项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从材料可以看出1958年以后经济数据不断下滑,说明经济调整成效不明显,不符合题意;
D项纠“左”工作尚未启动错误,国民经济的调整从1960年开始,题干是“1957年-1961年”可知,纠“左”工作已经启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说明农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4.【答案】C
【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车轮追风,屋脊建新路”反映了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了“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A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和题干时间“1957年”不符,新中国成立是在1949年,不符合题意;
B项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喜悦和题干时间“1957年”不符,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是在1953年,不符合题意;
C项,符合题意;
D项三大改造胜利完成的喜悦和题干信息“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车轮追风,屋脊建新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一五计划的成就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掌握一五计划的成就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C
【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重要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等。
A项运输业不是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不符合题意;
B项银行业不是一五计划的任务,不符合题意;
C项重工业是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符合题意;
D项轻工业不是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一五计划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
6.【答案】C
【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废除封建地主剥削的土地所有制,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使农民获得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实行土地改革体现了党和政府重视“三农”。
A项和平解放西藏和重视“三农“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进行抗美援朝的目的是保家卫国,不符合题意;
C项实行土地改革是党和政府重视“三农”的一贯原则在建国初期最典型的表现,符合题意;
D项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发展工业,和重视“三农“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7.【答案】D
【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故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的理由是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项通过了《共同纲领》是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不符合题意;
B项确立了土地改革的路线是在1950年,和题干时间“1954年”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实施了“一五”计划是在1953年,和题干时间“1954年”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等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等知识。
8.【答案】D
【知识点】中国的地形、气候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是除了青藏高原、大小兴安岭和天山之外南北普遍高温,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主要原因是地势高,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随之下降,地势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可见青藏高原成为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主要原因是地势高。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的最主要原因是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并不比南方低多少,而北方的昼长却比南方长,因此北方得到的光热并不比南方少,所以夏季我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9.【答案】B
【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描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A项大跃进运动激发了生产积极性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满活力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根本改变说法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不符合题意;
D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取得显著成效和题干描述不符,且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重点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与影响。
10.【答案】D
【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可知反映了1981年同心县人均占有粮食量比1975年增长2倍多,结合所学知识,这一变化得益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农村改革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它在坚持土地公有的前提下,给予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从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A项土地改革的开展是在1950-1952年,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和题干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是在1953-1956年,和题干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一带一路的实施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合作倡议,和题干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是题干变化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11.【答案】D
【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由题干时间“1953年”,结合所学,1953年,我国正在进行三大改造,对农业的改造的方式是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农业合作化道路。漫画《小农经济好比“看鸭船”,一碰就翻》反映的是土改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抵御风险能力低,必须进行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A项工业化建设运动好题干中的“小农经济”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不符合题意;
C项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于1966年,不符合题意;
D项农业合作化运动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漫画信息的解读。注意对漫画的分析与解读,掌握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12.【答案】A
【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解析】【分析】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然而,当时的中央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于是,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A项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是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最为深远的意义,符合题意;
B项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78年以后,不符合题意;
C项提高了中国的威望和“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最为深远的意义”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是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相关史实。
13.【答案】B
【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解析】【分析】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后来,又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现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A项经济三角洲——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表述正确,符合题意;
C项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及学生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我国逐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
14.【答案】A
【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指的是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目的是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
A项①②③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内容。识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史实。
15.【答案】D
【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西藏和平解放是1951年;②抗美援朝战争开始 是1950年;③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④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是1954年。因此,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①④③。
D项②①④③排列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事件的时间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准确记忆历史事件的时间是答题的关键。
16.【答案】B
【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结果被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民主法制、教育、经济、科技等各方面都受到极大影响,不论是时间长度还是破坏性上,文革的危害都是空前的。②③④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的失误。1956年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B项②③④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的失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的失误,要求具备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分析能力。
17.【答案】C
【知识点】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
【解析】【分析】表格中,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从0.57%到0.53%,说明增长速度减缓;60岁以上人口比重从13.34%到18.70%,这说明老龄化加剧。故②③符合题意。题干未涉及总数居世界首位、素质有待提升,故①④不符合题意;。
C项②③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特点。要求学生具备准确解读历史表格的能力。
18.【答案】C
【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当时我国1987年工业产值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结合所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借鉴农村改革中扩大生产和经营自主权经验的基础上,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在全国推开,其中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使得非公有制经济占有一席之地。
A项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是在1957年,和图中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三大改造顺利推进是在1956年底,和图中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可用题干图中数据研究,符合题意;
D项土地改革大力开展从1950年到1952年,和图中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图表的能力。关键是对材料图表的解读。
19.【答案】A
【知识点】资源、环境问题及对策;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 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抓手。对此,政府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加快可再生资源开发, 所以①②③做法正确。
④中杜绝私家车的使用不现实,观点太绝对,是错误的,应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可持续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题肢选项,结合排除法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
20.【答案】D
【知识点】资源、环境问题及对策;可持续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分析】分析漫画,找到关键信息“交给我,一年可以省下46个小兴安岭,这告诉我们,共享快递盒的推出 有利于促进了资源循环利用,践行了绿色发展理念,表明科技影响生活,科技日益渗透到社会进步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②③④正确。
①错误, 共享快递盒不能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创新及其作用的认识,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21.【答案】(1)二;三山夹两盆
(2)新疆(位于中国西北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邻国众多,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3分)在新疆设立自贸区符合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原则,能更好地发挥新疆以上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的互利共赢。
(3)支持该观点,搞大开发、大建设并非是智慧选择。理由:新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沙漠连绵、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搞开发、建设应遵循自然规律,在新疆的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或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相协调,搞大开发)、大建设容易使河流和湖泊干涸、加剧土地荒漠化等问题,进而影响人们生活水平。
【知识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解析】【分析】(1)、根据图判断新疆位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分析该自治区的地形特点是三山夹两盆
(2)、根据题意,根据图1从地理位置、区域发展原则的角度予以解释国家在新疆建立自贸区的原因是:新疆(位于中国西北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邻国众多,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在新疆设立自贸区符合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原则,能更好地发挥新疆以上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的互利共赢。
(3)、根据题意,我支持该观点,搞大开发、大建设并非是智慧选择。理由:新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沙漠连绵、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搞开发、建设应遵循自然规律,在新疆的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或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相协调,搞大开发)、大建设容易使河流和湖泊干涸、加剧土地荒漠化等问题,进而影响人们生活水平。
【点评】新疆的地形特点是:三山夹两盆,自北向南依次为:阿尔泰山脉、准噶尔盆地、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新疆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加上山脉的重重阻挡,富含水汽的夏季风难以到达西北内陆。
22.【答案】(1)名称:伟大转折(改革开放、冲破迷雾等)。事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他符合条件的也可)
(2)史事: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或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说明:政治上: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经济上:1956 底,国家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解析】【分析】(1)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因此,“?”处的书目可设计为:伟大转折或改革开放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92年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统称“南方谈话”,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共同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大改造,邓小平南方谈话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届全国人大,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共同特征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材料信息。
23.【答案】(1)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增强企业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召开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我国经济建设持续高速发展。
【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解析】【分析】(1)据所学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思想上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政治上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2)据所学知,农村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根据材料三可知,1978年,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深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召开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我国经济建设持续高速发展。
故答案为:(1)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增强企业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召开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我国经济建设持续高速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解放思想等知识。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知识。
24.【答案】(1)原因: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英勇顽强,舍生忘死,打败了侵略者,涌现出黄继光等英雄,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材料二
1951年四川合川,农民高兴地烧毁了地主的田契
(2)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产量增长,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3)土地改革完成有力的支持了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完成和抗美援朝战争胜利都巩固了新生政权。
【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1)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抛头颅、洒热血,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志愿军将士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冲锋,顶着狂轰滥炸坚守阵地,用胸膛堵枪眼,以身躯作人梯,抱起炸药包,手握爆破筒冲入敌群,忍饥受冻绝不退缩,烈火烧身岿然不动,敢于“空中拼刺刀”。在他们中涌现出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抵御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它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2)材料二“1951年四川合川,农民高兴地烧毁了地主的田契”反映的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据所学可知,抗美援朝战争打击了美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为我国国内的改革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土地改革的完成,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获得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积极支持抗美援朝战争,为抗美援朝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后方基础和物质基础。土地改革完成和抗美援朝战争胜利都巩固了新生政权。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25.【答案】(1)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绿色发展理念 青少年要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或绿色理念。自觉履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从小事做起:如以步代车、分类投放垃圾、植树造林等,养成绿色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与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等。
(3)影响:资源利用率提高,碳排放量减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居民的智慧选择。总之长期来看,零碳生活将促进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从资源、环境、生活三方面回答)
依据: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知识点】资源、环境问题及对策
【解析】【分析】(1)材料一“我国自然资源在世界上的位次”反映了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第二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青少年要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或绿色理念。自觉履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从小事做起:如以步代车、分类投放垃圾、植树造林等,养成绿色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与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等。
(3)本题考查学生对绿色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依据材料内容,从四个方面分析作答。从衣食住行几方面分析作答即可。闲置衣物可以废物利用,焕发生机与活力;养成“光盘”意识,节约粮食消耗,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生态文明成效明显。从以上这些方面思考作答。
故答案为:(1)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绿色发展理念;青少年要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或绿色理念。自觉履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从小事做起:如以步代车、分类投放垃圾、植树造林等,养成绿色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与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等。
(3)影响:资源利用率提高,碳排放量减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居民的智慧选择。总之长期来看,零碳生活将促进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从资源、环境、生活三方面回答)
依据: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仔细审题,认真分析材料,抓住关键信息,找到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