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课件(39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课件(39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议题探究:猫和老鼠的生存之道
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它们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明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老鼠的听觉极为灵敏,稍有动静就跑得无影无踪,猫则在脚下生成了肉垫,走起路来无声无息。
议学任务:
(1)猫和老鼠的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哲学上叫什么?
(2)利用上一问题提到的哲学概念,分析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
(3)结合猫鼠关系,分析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
(1)猫和老鼠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二者处于长期斗争的状态,因此,二者是对立的;另一方面,猫和老鼠相互依存,离开一方,猫和老鼠这对矛盾关系就不复存在,因此二者的关系又是统一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哲学上称为矛盾。
(2)矛盾的这种对立统一关系中,对立称为矛盾的斗争性,统一称为矛盾的同一性。猫和老鼠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一方面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猫和老鼠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缺少一方,另一方很难得到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矛盾的斗争性,两者是一对“老冤家”,猫要捉老鼠,老鼠要反被捉,存在利益的对立,双方为了生存,必须完善自己。
china6
第三课第三框第一目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hina6
china6
学习目标:
1、明白什么是矛盾(区别于我们生活中常说的“矛盾”)
2、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如何理解?
3、什么是矛盾的斗争性?如何理解?
4、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china6
3.3.1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言的对错、善恶、黑白、美丑、上下...都是矛盾
注意:
①“事物内部”是表达“事物本身所固有”之意,说明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的,说明矛盾是客观的;
②“事物内部”并非指只有事物内部才有矛盾,事物之间也存在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反对用片面观点看问题。
没有黑,就无所谓白;没有丑,也无所谓美
没有纪律,就没有自由;没有正确,就没有错误
没有先进,就没有落后;没有战争,就没有和平
没有纪律,就没有自由;没有正确,就没有错误
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变成我,我变成你)
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
2.矛盾的基本属性
物极必反 否极泰来
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
居安思危、乐极生悲、过犹不及。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满招损,谦受益
(1)同一性(相对的):
(2)斗争性(绝对的):
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人或事物在同一中有差别,在差别中实现同一
2.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
(1)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无产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存在斗争性吗?
生活中与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
如果双方没有联系,毫不相干,那就根本“斗”不起来
(2)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2.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
(1)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强调斗争性)。
(2)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强调同一性)。
(3)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对立,又要看到事物之间的统一。
方法论
1、化学中蕴含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尊重个性”的道理。学习化学可以使人懂得“杂质”的重要,从而明白“包容”的意义。正如铁掺入了“杂质”才能变成钢,金加入了“杂质”才能做出漂亮的首饰,美酒不可能是“纯粹”的酒精,不“纯粹”的翡翠才更加漂亮。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②任何事物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③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④把握矛盾斗争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D
达标检测
2、下面漫画蕴含的哲理有:
①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发展
②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③矛盾的对立统一可以相互转化
④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达标检测
3、易错易混点
(1)矛盾就是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互相排斥、互相斗争。
(2)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利、弊两个方面。
(3)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4)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5)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达标检测
× 辨析:矛盾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
× 辨析: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但这两个方面不一定是利和弊。
× 辨析: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辨析:√。
× 辨析: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hina6
学习目标:
1、理解、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举例说明)
2、理解、说明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举例说明)
3、理解、说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4、尝试总结以上哲学原理所指向的方法论要求。
china6
3.3.2矛盾问题的精髓
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空间);
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时间)。
注意: “事事有矛盾”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时时有矛盾”并不意味着矛盾永远无法解决。
提醒:
①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在,才构成矛盾关系)
②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矛盾作出科学分析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方法论要求: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1.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一学生提出:“打人与被打有何不同”,请教老师。
历史老师:
打人是侵略者,被打是受害者。
英语老师:
打人是主动式,被打是被动式。
物理老师:
打人是施力,被打是受力。
德育主任:
各记大过一次。
矛盾具有特殊性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含义: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表现: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中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3)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42-43
①含义: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②地位: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主义活的灵魂。
③意义:
A、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B、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矛盾的普遍性
“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矛盾的特殊性
(个性、个别、相对)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
(共性、一般、绝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桑树叶、槐树叶、樟树叶...
树叶
植物
生物
特殊性
普遍性
特殊性
普遍性
特殊性
普遍性
(2)由于事物范围的及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小结(矛盾问题的精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也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由于事物范围的及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抓住典型;
先试点、再推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问题的精髓):
白马非马:两千多年前,我国有个叫公孙龙的思想家牵着一匹马出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不许带马出关。公孙龙说:“我牵的是白马,不是马!白马和马是两回事。”
思考:公孙龙的论断有无合理性?从哲学角度看它错在什么地方?
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没看到矛盾的普遍性
(1)“小村规”撬动“大治理”,“小积分”成为“大账本”。湖南实现村规民约全覆盖,四川城乡群众自我履约践约蔚然成风,陕西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越来越多的好经验、好做法以适宜的方式在各地“生根发芽”,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可见,我国的乡村治理( )
①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②做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③推动了矛盾的斗争性向同一性转化
④做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具体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D
达标检测
(2)浅溪曲涧,步石几点。汀步本是小溪中的渡水设施,现在被广泛应用于园林,铺设在草坪上,营造出独特的意趣。有人说,汀步的间距不合理,一步太小,两步又太大:也有人说,汀步间距的设计就是为了让人放慢脚步,边走边欣赏,而且这种设计还能照顾到老人和小孩。对此,评论恰当的是( )
A.草坪汀步作为园林道路其个性寓于路的共性之中
B.草坪汀步说明审美追求和以人为本可以有机结合
C.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矛盾
D.矛盾的解决是以牺牲矛盾双方的某一方为条件的
B
达标检测
3、易错易混点
(1)把握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2)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达标检测
× 辨析:辨析: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辨析:√
× 辨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辨析:√。
china6
学习目标:
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用例子或图形解释说明)
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与主次矛盾区分,并用例子或图形解释说明)
3、理解并阐释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是什么,如何把握)
4、尝试总结以上哲学原理所指向的方法论要求。
china6
3.3.3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毛泽东全面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后认为,虽然攻打锦州比攻打长春、沈阳要困难得多,但先攻占锦州是夺取这一战役胜利的关因为锦州是东北通向关内的咽喉,是东北敌人撤回关内的唯一陆路通道,这里的敌人消灭了,就可以把东北的大门堵死,关起门来歼灭东北的国民党军队。辽沈战役的胜利证明,这一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从毛泽东提出先攻占锦州战略决策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毛泽东提出先攻占锦州战略决策的哲学依据是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1)相互区别:含义不同(地位、作用不同)
次要
矛盾
次要
矛盾
次要
矛盾
主要
矛盾
复杂事物
生态
建设
卫生
事业
文化
建设
经济
建设
国家发展
主要矛盾只有一个,次要矛盾可以有多个
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2)相互联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国共矛盾
中美
矛盾
中日
矛盾
解放战争时期
主要矛盾
中美矛盾
国共
矛盾
中日矛盾
主要矛盾
抗日战争时期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1)相互区别:含义不同(地位、作用不同)
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2)相互联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1)相互区别:含义不同(地位、作用不同)
①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②办事情既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重点论);
③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两点论)。
【方法论】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
(1)相互区别:含义不同(地位、作用不同)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某一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②矛盾的次要方面:在某一矛盾中,处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主要方面
次要方面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
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
消费
生产
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
(1)相互区别:含义不同(地位、作用不同)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某一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②矛盾的次要方面:在某一矛盾中,处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依赖、又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相互联系:
【方法论】①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②看问题要全面,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又不能忽视次要方面,不能忽视支流。
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方法:“三看”
1
2
3
数量关系
问题角度
关键词
主要矛盾是在复杂事物的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的矛盾,是“一对多”;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仅仅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中的一个方面,是“一对二”。
材料讲办事情、解决问题的, 属主要矛盾;
材料讲“看问题”、评价、“判性质”,属矛盾的主要方面。
抓主要矛盾:中心、关键、重点、重心、核心、重中之重、首要任务、突出地位、突破口等;
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主流、方向、大局、形势、性质、主体、实质、本质、多数、优势等。
无论主次矛盾辩证关系, 还是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都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两点论:
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次要方面。
2、重点论:
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 和“均衡论”
3、反对的错误倾向:
1、易错易混点
(1)把握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2)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达标检测
× 辨析:辨析: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辨析:√
× 辨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辨析:√。
1.易错易混点
(1)任何事物都有许多主次矛盾。
(2)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坚持重点论,就是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就是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4)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
达标检测
×辨析:只有复杂事物才包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才有主次之分。在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只有一个,次要矛盾可以有许多。
×辨析: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 辨析: 两点论与重点论还包括矛盾主次方面,这种说法缩小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范围。
辨析:√。
2.图12漫画《闻过则改》告诉我们应( )
A.创新思维,突破陈规与陋习      
B.抓住时机,促使问题的解决
C.分清主流,把握事物的性质    
D.统筹兼顾,抓住事物的关键
D
达标检测
1. 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2. 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3. 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矛盾的含义原理
2.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3.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原理总结
矛盾的观点
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分析法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8.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9.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10.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归纳总结: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1、矛盾即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其基本属性,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直面、分析、积极解决矛盾。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②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实现共性和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统一的。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重点论)。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两点论)
6、矛盾主次方面是辩证统一的。①在每一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要求我们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重点论)②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注意支流(两点论)
7、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