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 第2课 物质、意识、运动、规律认识论 第4课 认识、实践、真理(唯物)辩证法 第3课 联系、发展、矛盾社会历史观 第5课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规律、人民群众价值观、人生观 第6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2.2 运动的规律性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通过对运动现象的分析,把握运动的哲学概念,把握运动的规律性,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科学精神:明确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以及对改造客观世界的 不同指导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通过对规律的学习,尊重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公共参与:在学习和生活中,坚持唯物主义,克服主观想象,重视精神的力量,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目录01规律是客观的0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0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考:这些现象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人类社会是运动的。人的思维(知识水平)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1、运动的含义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的具体形式机械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思维运动······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哲学上讲的运动的概念概括和总结具体、特殊、个性抽象、一般、共性2、运动基本形式哲学上讲的运动是对世界上一切运动形式共同特征的概括和总结,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运动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规律是客观的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强调运动)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重点)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阅读与思考《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柏格森认为,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上述观点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重点)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结论: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跟你借钱的是昨天的我,你别找今天的我还钱BY YUSHEN宏观物体原子、分子、离子生命有机体生产方式物质承担者、载体人脑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强调物质)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思维运动…………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结论:该观点陷入了唯心主义,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小结: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方法论要求: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两个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刻舟求剑)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仁者心动)区别 联系含义 特点运动静止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与静止是相互依赖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绝对静止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知识补充形而上学不变论: 飞矢不动、刻舟求剑、江河竞注而不流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绝对静止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知识补充(记)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正确的,承认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错误的,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提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情境探究思考:世界万物的运动是随机、杂乱无章的吗?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规律的含义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不是主观臆造的(喜鹊报喜,乌鸦报丧)——不是现象的、表面的、外在的(苹果落地)——不是偶然的(守株待兔)——不是多变易逝的(市场价格)二、运动是有规律的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2、新陈代谢3、阶级斗争规律 4、四季的更替5、水往低处流 6、万有引力规律7、守株待兔 8、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课堂练习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和变化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其固有的规律。(2)规律的特征二、运动是有规律的注意:①人不能创造、消灭、改变、改造规律,但可以改变或创造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进而更好地利用规律。②规律≠规则≠联系≠现象,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法律等都不是规律,它们是主观的,但不是规律本身。③规律是客观的,无好坏之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认识了水的流动规律,变害为利(如:三峡大坝)掌握了化学规律,能制造各种化工产品(如:晶体胰岛素)认识了引力规律,克服地球引力,发射火箭、卫星、飞船为人类服务(如:卫星上天)思考与讨论: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吗?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①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②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小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客观规律是可认识和利用的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情境探究思考:以下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提示: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侧重怎么想、怎么解释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目的性】:人们在反映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目的,在行动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关键词】 :目的、动机、蓝图、目标、行动步骤、规划等。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依据人自己生活或社会实践的需要有所选择。【关键词】:因人而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侧重怎么想、怎么解释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能动创造性】: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认识本质。【关键词】:抽象、归纳、总结、提升、追溯过去、预见未来等。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侧重怎么想、怎么解释世界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情境探究:下列体现了哪些意识的特点?将农业视为终身奋斗方向,一生追求着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从红薯育种转向研究当时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研究。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从天然杂交稻中汲取灵感经过多年研究探索出杂交水稻育种规律(由现象把握本质/规律),获得多项研究成果。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意识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反映当下,还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不是简单的“复制”,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小结: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意识活动【总结】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之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BY YUSHEN意识观念中的东西现实的东西指导把变成人的实践(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侧重怎么做、行动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注意:1、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2、正确的/错误的意识都能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1、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它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意识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知识小结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注意:意识不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而是通过指导人们实践才能引起物质形态的变化。揠苗助长庖丁解牛思考:以上两幅漫画说明了我们应该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2)在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预期目标(3)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2、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有条件的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①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1、含义(是什么)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理论依据(为什么)(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两个结合)(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一个发挥)(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两个反对)3、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怎么办)(1)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一个尊重)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2、意识的能动作用3、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5、世界的物质性6、自然界的物质性7、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辩证唯物论的重要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受客观规律制约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是客观的运动的含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规律的含义与普遍性、客观性课堂小结1、两条小鱼遇到一条大鱼,大鱼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们,这水怎么样?两条小鱼继续游了一会儿,终于,其中一条忍不住问另一条:什么是水?……不少人就像故事中的小鱼一样,生活在社会的“水”中太长时间,已不知道“水”是什么。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 D )A.认识具有无限性 B.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认识具有反复性 D.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课堂练习2、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著名僧人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A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D.神创论观点课堂练习3、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的古楼兰人神秘消失了。考古证实,当时规模稍大的墓穴,要用掉600棵树木。等到人们认识到砍伐林木、破坏环境的恶果,再实施“严禁砍伐活动,否则罚马一匹”时,楼兰已毁,无力回天了。题中材料告诉我们( D )A.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B.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D.规律具有客观性,违背规律必受惩罚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