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6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素养目标】1.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概况,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2.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并学会结合史实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积极意义。【第一篇:汉室衰微乱世起——官渡之战】1.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战役 官渡之战时间地点作战双方经过结果战争特点影响2.合作探究:阅读材料,结合课文,思考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材料一:当时的汉献帝,虽有名无权,却是封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于是曹操借机发兵洛阳,迎献帝到许,借皇帝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从而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政治上:材料二:提倡“唯才是举”,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不论其出身地位如何,都提拔重用。他曾三次发出《求贤令》,因而曹操周围“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用人上:材料三:曹操招募流民在许昌附近屯田,除了民屯还有军屯,兵士平时屯种,战时打仗。屯田制的推行,使荒地大量开发,军粮供应有了保证,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经济上:材料四: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乌巢,烧掉粮草。军事上:【第二篇:群雄斗智战赤壁——赤壁之战】1.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战役 赤壁之战时间作战双方力量对比战争特点战术结果影响2.合作探究:阅读材料,结合课文,思考在赤壁之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战败?材料一: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建议,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材料二: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三国志》材料三:亮(诸葛亮)曰:“……曹操之众,远来疲弊……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国志》材料四: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张作耀《曹操传》【第三篇:三分天下谋发展——三国鼎立】1.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结合教材知识,说说赤壁之战后的政治局势是怎样的 2.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国名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魏蜀吴3.阅读教材,说说魏蜀吴三国发展的措施有哪些?合作探究:结合本课所学,说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何历史意义?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考点突破】1.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曹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A. 赤壁之战 B. 长平之战 C. 官渡之战 D. 巨鹿之战2.小明今年暑假去湖北旅游,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往日的张天烈火虽已熄灭,但周瑜当时挥剑所书的‘赤壁’仍旧记录着历史的足迹。”他记载的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A.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 B.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3.“整理表格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 )时间 208年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战役特点 以少胜多战役结果 孙刘联军取得胜利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4.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割据混战,终成三国。如反映“三国鼎立”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