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教 学 目 标 唯物史观 ①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②理解冷战爆发的根源,特点,以及冷战过程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关系。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①结合教材和时代背景认识冷战的含义、冷战爆发的根源②结合多极力量的成长表现了解世界格局的变化③结合教材在不同层面地对冷战双方的表现的梳理,理解两极格局的形成;结合不同时期冷战双方的实力对比,典型事件,分析冷战的总体特点,在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及冷战的过程。家国情怀 认识冷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培养爱好和平的观念。教学重难点 重点:冷战的含义,特点,发展,过程;国际格局向两极化发展趋势。 难点:冷战的发生,发展与国际格局变化之间的关系。教材分析 教材结构:本课内容是本单元最重要的内容,一战后确定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二战的重要背景,二战后确定的雅尔塔体系确定了战后世界格局。 本课地位:本课是世界现代史的重要内容,理解本课知识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针对考试:二战背景,影响,雅尔塔体系也是重点考察内容。学情分析 ①高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和上学期中国历史的学习,对冷战,中国在20世纪下半页的发展有一定认识②,但是对冷战爆发的背景,冷战的发展,多极力量的成长缺乏清晰全面的理解③教师需要将冷战的背景同二战结束,雅尔塔体系的体系确立,美苏崛起联系起来,为了帮助学生对冷战的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的理解,可联系不同阶段发生的冷战标志性事件进行讲解,讲解多极力量时可结合相关史料 。授课类型 新授课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导学案,相关文字图片材料学生 1.学生课前复习上一课一战的相关内容,拿出教材,拿出笔,准备做笔记。 2.准备好导学案。教学过程【导入环节】 [展示材料]当美苏士兵还在沉浸在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却扬言:“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互动]提问战争结束是指二战结束,那为什么他说战争才刚刚开始?(因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还没有得到解决,之后会爆发美苏对立的冷战) 【新课讲解】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一)冷战的含义:(1947—1991):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互动]大家知道冷战开始和结束的标志,结束的标志大家都很清楚,1991年苏联解体,开始的标志标志大家不清楚,提示大家一下,既然不是热战,那他们刚开始可能会干什么,对,刚开始可能对骂,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了杜鲁门主义,这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二)冷战背景: 1.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欧洲衰落,美苏崛起 2.战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 3.战后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利益发生严重冲突(根本) (1)美国:全球扩张,称霸世界,将苏联视为称霸的障碍; (2)苏联:确保东欧,维护安全,扩展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4.冷战序幕: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实际上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 [互动]提醒学生补充笔记 冷战表现: 1.政治上: ①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②1947年9月,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2.经济上: ①实施马歇尔计划(欧洲援助计划) ②苏联与东欧国家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3.军事上: ①1949年4月,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②1955年5月成立,苏联联合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互动]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知道六年后“华约”才出现,是什么事件让苏联有危机感?1955年5月,北约接纳联邦德国为成员 4.地缘政治上:出现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于1949年相继成立,德国分裂。 (三)冷战特点 1.力量对比: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2.局外力量: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3.形式多样: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交织在一起 二、冷战的过程及特点 1.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 :既有缓和,又有对抗。 (1)缓和:美苏展开对话 (2)对抗: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2.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苏攻美守 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经济出现“滞涨”,中美关系正常化。 3.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美攻苏守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遏制,同时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星球大战计划),企图拖垮苏联,苏联深陷入越南战争。 [教学提示]讲解两个超级大国深陷战争泥潭是,可以引阐恩格斯的话“任何民族当它还在压迫其他民族时,不能成为自由的民族” 4.1985年以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1)对话: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2)裁军: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3)苏联战略收缩: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徳统一。 (4)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苏联与中国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 [互动]提醒学生做好不同阶段和特点的笔记 5.两极格局瓦解 (1)原因: 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 ②苏联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最终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局面。 ③多极化趋势的冲击。 ④美国的“战略防御计划”拖垮苏联。 ⑥苏联的妥协和退让 ⑦苏联解体(直接原因) (2)标志: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3)影响: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三、多极化力量的成长: 1.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起飞要求成为政治大国,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2.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1)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2)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破裂 3.新中国的崛起 “两弹一星”(1964年爆发氢弹、1967年爆发原子弹,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美国尼克松访华(1972)等重大事件为标志 4.第三世界兴起 (1)1955年万隆会议: 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 (2)1961年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板书设计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含义:(1947-1991) 2.根源: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发生冲突 3.表现:政:美:1947年杜鲁门主义 苏: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美:1947年马歇尔计划 苏: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美:1949“北约” 苏:1955年“华约” 4..特点:①②③总体冷战,局部热战 二、冷战的发展 1.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 :既有缓和,又有对抗。 1.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 :既有缓和,又有对抗。 2.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苏攻美守 4.1985年以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两极格局瓦解 三、多极力量的成长 1.西方阵营:西欧:欧共体的成立、日本经济起飞要求成为政治大国 2.社会主义阵营: 3.第三世界:1955年万隆会议、1961年不结盟运动·自我评价与教学反思1.内容:本课讲解了冷战背景、表现、冷战发展的不同阶段及特点。 2.优点:教学逻辑清晰资料丰富实论结合,结合经济理论和相关史实,创造历史情景,生动形象。 3.不足:但是冷战结束,苏联解体的原因讲解还不够深入,可以在讲解冷战的发展过程时再高效一些,为冷战结束的原因讲解留出时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