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程标准】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素养目标】1.明确戊戌维新运动的史实,通过史料探究认识其历史意义、局限性和失败原因,强化利用唯物史观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2.能够通过义和团运动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3.运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示意图,明确八国联军侵略战争的历程。(时空观念)4.通过史料探究,结合《辛丑条约》内容,逐条分析它对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重难点】重点: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难点: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意义、局限性;《辛丑条约》产生的影响。【时空定位】【自主学习】第一遍看书:快速浏览本课的内容,包括图片、小字部分,完成以下问题。第二遍看书:再次细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本上作出标记。1.为什么发生了戊戌变法?(时代背景)2.戊戌变法进行哪些内容的改革?(老师补充)3.戊戌变法跟其他改革相比,有何特点?(难点)4.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5.如何评价戊戌变法?(积极+消极)6.从“扶清灭洋”的口号中,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7.《辛丑条约》签订的具体内容?及危害。8.阅读114页,了解东南互保的实质。(难点)【本课小结】【当堂检测】1.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2.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以上材料反映出戊戌变法A.彻底扭转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状态 B.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C.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D.冲破了封建思想观念的束缚4.长期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说,人民群众的武装起义保全了帝国的领土完整,它们使外国列强慑于群众起义,特别是在经历了某一事件的恐怖以后,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希望。材料所评论的事件A.是甲午战败的结果 B.推动了戊戌变法的爆发C.具有强烈的爱国性 D.导致了清统治集团瓦解5.190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后,光绪帝下诏说:“从前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理交涉,虽历有年所,惟所派王大臣等多系兼差,恐未能殚心职守,自应特设员缺,以专责成。”这说明外务部的设立A.适应了列强侵华的需要 B.旨在扭转外交失败的局面C.防范大臣通过兼职专权 D.适应了近代中国外交需求6.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拓展学习】一、总结:近代史前四次侵华战争。战争 时间 条约 影响 抗争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1842 《南京条约》等 领土、领海、司法、贸易主权遭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清军组织抗争(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死守虎门)第二次鸦片战争 1956-1860 《天津》《北京条约》等 进一步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广州、天津、烟台、北京、旅顺群众自发抗击侵略边疆危机 19世纪60-80年代 暴露了清政府的软弱 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并正式建省;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马关条约》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半半程度;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清军英勇作战(平壤战役中左宝贵,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林永升);台湾反割台斗争(刘永福黑旗军)八国联军侵华 1900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义和团运动二、总结: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点。1、从侵略的阶段来看(1)1840—1894年,军事上以直接的武力侵华为主,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英国在侵华过程中占据明显优势地位。(2)1894—1931年,军事政治上,以“以华治华”为主(扶植傀儡政权),以武力侵华为辅;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3)1931—1945年,日本以武力侵华为主,独霸中国。(4)1945—1949年,政治上,以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为主,突出表现为扶蒋反共政策;经济上,美国独占中国市场。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这反映出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其两侧转移的变化。3、从影响看,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它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三、总结:近代前期中华民族的觉醒。民族觉醒的本质内涵是民族认同感和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的精神。进入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中华民族的生存面临严重威胁,各民族之间空前形成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也在各民族共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达到了升华。1、鸦片战争——民族意识的萌发。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反对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2、甲午中日战争——民族意识逐渐强化。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狂潮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首先是知识分子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是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民族意识逐渐强化。四、《辛丑条约》的危害与特点。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组织 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使中国的税收被列强操控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便利列强对中国侵略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特点:①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②既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又加以严格控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