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素养目标】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过程及三民主义的内容,形成从革命酝酿到武装起义,再到民国成立的近代民主革命的时空特征。(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2.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影响,分析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形成辩证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唯物史观)
【重点难点】
全面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辛亥革命
【时空定位】
【自主学习】
第一遍看书:快速浏览本课的内容,包括图片、小字部分,完成以下问题。
第二遍看书:再次细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本上作出标记。
辛亥革命的发生背景有哪些?(民族危机严重;清末新政;资产阶级革命派为革命做的准备)
辛亥革命的具体过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如何用多元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积极+消极)(论述题)
【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清末新政
1.背景:1901年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3.结果: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4.影响: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二)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兴起
(1)创建革命团体: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2)创建革命政党: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 中国同盟会 (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提出理论: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2.发展:除继续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外,孙中山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三)预备立宪
1.背景:革命运动高涨。
2.过程
(1)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2)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 钦定宪法大纲 》,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3)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3.影响: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 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
2. 开始:1911年10月10日,__________爆发,成立湖北军政府。
3. 发展: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4. 高潮
(1)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1912年2月,清帝退位,清王朝结束。
(3)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5.失败:1912年2月,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 性质: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2. 意义(功绩)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__________制度,建立起__________,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2)思想文化:传播了__________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3)为__________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 局限(败因)
(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__________、能够发动大多数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本课小结】
【当堂检测】
1.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并于1908年8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清政府的上述做法意在
A.抵制西方列强侵略 B.顺应时代潮流
C.激发民众参政热情 D.挽救清朝统治
2.1905—1907年间中国思想界掀起了一场大论战。一方认为满清政府是“四万万中国人的政府”,他们否认清朝统治下民族压迫的存在,因此不应被推翻,只需要监督和改良;另一方强调清政府一贯推行民族高压政策,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以上辩论的焦点是
A.清政府的民族政策是否合理 B.清政府是否沦为列强的工具
C.如何针对政治体制进行改良 D.是否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3.“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体现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主主义 D.民生主义
4.下表是对近代某一时期英国《泰晤土报》新闻题目关键词的检索。据此可知,当时《泰晤士报》关注的是
关键词 中国 袁世凯 孙中山 满清 武汉三镇 北京 南京
新闻报道篇数 149 31 11 22 25 25 14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国战争
5.武昌起义爆发后,江苏、安徽、广西、浙江、四川等地的立宪派或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或由立宪派出任都督;湖南、贵州的立宪派则发动政变,夺取政权。这一状况
A.表明立宪派已掌控革命的领导权 B.加快了清王朝统治覆灭的步伐
C.反映出清政府统治在全国的崩溃 D.体现出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
6.1910年,在南洋经营橡胶等业的陈嘉庚剪掉发辫,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后在新加坡被推举为“福建保安捐款委员会”会长,陆续劝募筹款30余万元,支援福建省新政权。这
A.说明同盟会群众基础广泛 B.折射出民国社会生活新气象
C.反映新文化运动影响深远 D.体现了海外华侨的家国情怀
7.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中国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这个“句号”主要指辛亥革命
A.结束了封建制度 B.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C.结束了封建帝制 D.建立了共和制政体
8.中国近现代史上先后出现了两部宪法,其中一部宪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另一部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据此可知,这两部宪法都体现了
A.“人民主权”思想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三权分立”理论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9.辛亥革命时期,民主革命的呼声越发强烈,出现了大量宣传女权思想的著作、译作和报刊,一些主流报刊如《民报》等,也都经常刊登宣传女权、女性解放的文章。这说明辛亥革命
A.推动了思想解放 B.改变了社会习俗
C.实现了男女平等 D.导致了全盘西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