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贵阳一中2023级高一年级教学质量监测卷(三)地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第4页至第6页。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从2013年“一胎少二胎好、生对儿女好养老”,到2021年“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我国人口政策的宣传标语反映了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下图为2007~2033年(含预测)我国总人口及年龄结构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图示时段,我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最大的是( )A. 2007年 B. 2017年 C. 2021年 D. 2027年2. 从2013年到2021年,我国人口生育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A. 育龄妇女生育率较高 B. 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C. 社会劳动力严重短缺 D. 婴儿男女性别比失衡3. 与图示其他年份相比,2021年我国人口( )A. 青壮年就业压力最大 B. 少年儿童比重最高C 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当 D. 社会养老负担最重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了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黑河—腾冲线,界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明显。下图是我国人口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 决定该人口地理界线多年来基本保持不变的主要因素是( )①气候②地形③资源④科技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5. 关于我国人口密度分布总体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西南高于华北 B. 平原高于山区 C. 沿海低于内陆 D. 东北低于青藏6. 四川环境人口容量远大于同纬度的西藏,其主导因素是( )A. 文化观念 B. 消费水平 C. 交通状况 D. 自然资源剪纸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为某一帧剪纸。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 图中剪纸作品反映的景观最有可能分布于我国的( )A. 四川盆地 B. 华北平原 C. 黄土高原 D. 东南丘陵8. 形成图中地理景观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形封闭,草场面积大 B. 沟壑纵横,开山取石C. 土层深厚,地下水位低 D. 地势崎岖,降水丰沛下图为1950~2050年(含预测)亚洲、北美地区、拉丁美洲、大洋洲四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 表示亚洲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10. 曲线①表示的地区城市化( )A 起步早,水平高,速度快 B. 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C. 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 D. 起步晚,水平低,速度慢11. 下列措施中,能缓解曲线④表示地区城市化问题的是( )A. 出台鼓励生育政策 B.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C. 调整污染企业布局 D. 积极创造就业岗位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在中西部地区实施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三线”建设。贵州某航空发动机公司诞生于这一时期,其首批涡喷发动机于1970年在偏僻山区试装成功。2015年底,该公司整体搬迁至贵阳某生态科技产业园。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 该公司选择在偏僻山区建厂,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 空气清新 B. 国防需要 C. 原料丰富 D. 电力充沛13. 贵阳某生态科技产业园吸引该公司入驻的优势条件是( )A. 生态环境优良 B. 消费市场广阔 C. 科技力量强大 D. 基础设施完善某新型零售超市以线上配送和线下门店为运营模式。在采购方面,采用“产地—门店”直配模式;在配送方面,提供3千米范围内30分钟送达的服务。该超市线下门店大多布局在核心商圈边缘或外围。下图为该超市运营商业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 该超市采用“产地一门店”直配的采购模式,主要是为了( )A. 保障原材料新鲜度 B. 降低交通运输费用C. 提高紧缺品储存量 D. 减少质量检测环节15. 与线下门店销售相比,该超市采用的线上门店销售( )A. 降低了空间距离的影响程度 B. 增加了商贸过程的交易成本C. 削弱了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 D. 促进了商品生产的技术革新16. 核心商圈边缘或外围吸引线下门店主要优势条件是( )A. 接近消费人群 B. 环境质量优良 C. 靠近商品产地 D. 土地租金低廉第Ⅱ卷(综合题,共52分)注意事项:第Ⅱ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二、综合题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农民工是指户籍在农村,进入城市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六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下表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2022年我国农民工变化情况。输入地区 2021年(万人) 2022年(万人) 增量(万人) 增速(%)东部地区 15438 15447 9 0.1中部地区 6571 6771 200 3.0西部地区 6280 6436 156 2.5东北地区 894 843 -51 -5.7其他地区 68 65 -3 -4.4合计 29251 29562 311 1.1注:其他地区指中国港澳台地区及国外(1)简述输入东北地区的农民工数量变化特点及对当地产生的影响。(2)鉴于农民工数量的变化,列举中西部地区应该采取的措施。(3)分析东部地区农民工增速较中西部地区较低的原因。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左图为平原地区某城市风向频率图,右图为该城市地价分布图(地价等值线数值a、b、c、d、e依次递减)。(1)简述影响图中地价等值线弯曲程度主要因素。(2)该城市计划搬迁传统工业区,请在①~⑤中选择一处为最佳位置,并说明理由。(3)有专家认为,建设卫星城可以缓解主城区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请表明你的观点,并做出合理的解释。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咖啡原产于非洲,现在我国云南、四川、海南、福建和台湾等地均有种植,90%以上种植面积集中于云南。咖啡种植已成为云南部分地区支柱产业、出口创汇产业和农村扶贫产业,2014年被农业部列入重点支持发展的特色产业。下图为非洲某地咖啡种植分布示意图。材料二2022年中国位列全球第七大咖啡消费市场,共计消耗了28万余吨咖啡,同比增长14.3%,当年中国咖啡产量为10.8万吨。但目前我国人均咖啡消费水平低,产业利润丰厚的加工、流通环节多为国外品牌控制。(1)简述适宜咖啡种植的自然条件。(2)简析我国发展咖啡种植的社会经济优势条件。(3)为提升我国咖啡产业发展水平,列举可采取的合理措施。贵阳一中2023级高一年级教学质量监测卷(三)地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第4页至第6页。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从2013年“一胎少二胎好、生对儿女好养老”,到2021年“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我国人口政策的宣传标语反映了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下图为2007~2033年(含预测)我国总人口及年龄结构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图示时段,我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最大的是( )A. 2007年 B. 2017年 C. 2021年 D. 2027年2. 从2013年到2021年,我国人口生育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A. 育龄妇女生育率较高 B. 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C. 社会劳动力严重短缺 D. 婴儿男女性别比失衡3. 与图示其他年份相比,2021年我国人口( )A. 青壮年就业压力最大 B. 少年儿童比重最高C. 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当 D. 社会养老负担最重【答案】1. A 2. B 3. C【解析】【分析】本题以我国2007—2033年总人口及年龄结构为背景,涉及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及其特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调用必备知识的能力。【1题详解】据图可知,0—14岁人口总数变化不大,但是总人口数2007年最少,因此该年我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最大,A正确。2017、2021、2027年总人口增加,而0—14岁人口总数有小幅度减少,因此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与2007年相比减小,因此B、C、D错误。故选A。【2题详解】2013-2021年我国15—64岁、0—14岁的人口基本保持稳定,而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增加,老龄化问题凸显,B选项正确。从图文材料无法获取该时间段内育龄妇女生育率和婴儿男女性别比例相关信息,因此A、D选项错误。2013-2021年我国15—64岁人口数量大且基本稳定,不会社会劳动力严重短缺现象,C选项错误。故选B。【3题详解】据图分析可知,与其他年份相比,2021年总人口数最大,说明人口增长率接近零,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较约相等,C正确。而15—64岁人口总数变化不大,且劳动人口数量大,因此不存在就业压力大问题,A、B错误。据图可知老年人口数量与前几年的数量相比变化不大,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及其特点。当总人口数最大时,说明人口增长率接近零,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较约相等。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了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黑河—腾冲线,界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明显。下图是我国人口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 决定该人口地理界线多年来基本保持不变的主要因素是( )①气候②地形③资源④科技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5. 关于我国人口密度分布总体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西南高于华北 B. 平原高于山区 C. 沿海低于内陆 D. 东北低于青藏6. 四川环境人口容量远大于同纬度的西藏,其主导因素是( )A. 文化观念 B. 消费水平 C. 交通状况 D. 自然资源【答案】4. A 5. B 6. D【解析】【4题详解】黑河-腾冲线东南侧气候以季风气候为主,水热搭配条件好,地形以低山丘陵和平原为主,更适合人类定居;西北侧气候干旱,地形以高原为主,不适合人类定居,所以该界线多年年基本保持不变,①②对,A正确;资源、科技对人口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这种人口分布现象形成的“基础”,“基础”应是自然因素,③④错,BCD错,故选A。【5题详解】据图可知,人口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较好的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大势,平原高于山区,B正确。沿海高于内陆,C错误。西南地区地势崎岖,山高谷深,华北平原为主,西南低于华北,A错;青藏地区高寒的环境特征,人口稀少,东北地区虽然也较冷,但夏季气温高,土地肥沃农业发达,青藏低于东北,D错。故选B。【6题详解】人口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较好的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四川盆地人口密度较青藏高原大的原因主要是自然资源,尤其是气候资源较高寒的青藏高原优越,气候适宜生产更多粮食,能供养的人口多,人口容量大,并不是依赖外界交通条件运输而来,D对,C错;文化观念对人口容量影响小,A错;消费水平低人口容量更高,四川经济较西藏发达,消费水平更高,不是影响人口容量的主要原因,B错。故选D。【点睛】一般认为造成胡焕庸线的原因是气候,然而影响气候的因素除纬度和海陆距离外,便是自然地理格局。实际上,在造成胡焕庸线现象的主要原因中,地形因素绝对是关键因素。因为这条线还刚好介于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蒙古高原与东部平原之间。也就是说,胡焕庸线是我国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之间的分割线。阶梯式的地形,塑造了阶梯式的气候,阶梯式的气候塑造了人口、经济、文化上的差异。剪纸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为某一帧剪纸。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 图中剪纸作品反映的景观最有可能分布于我国的( )A. 四川盆地 B. 华北平原 C. 黄土高原 D. 东南丘陵8. 形成图中地理景观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形封闭,草场面积大 B. 沟壑纵横,开山取石C. 土层深厚,地下水位低 D. 地势崎岖,降水丰沛【答案】7. C 8. C【解析】【7题详解】图中民居景观为窑洞,是我国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景观,C对;四川盆地、华北平原、东南丘陵没有窑洞建造的条件,ABD错。故选C。【8题详解】黄土高原主要发展农业而非畜牧业,草场面积大与事实不符,A错;沟壑纵横是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但土层深厚,少能取石头的山地,B错;黄土高原地区降水较少,D错;土层深厚利于窑洞建设,地下水位低有利于窑洞保持干燥,防止坍塌,C对。故选C。【点睛】建造窑洞地区的条件:1.气候:黄土高原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少,气候比较干燥;而且冬夏温差大,住在窑洞里则“冬暖夏凉”。2.土壤:黄土层深厚,垂直节理发育(黄土直立性好)。3.地形: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形崎岖,平地少。4.其他:黄土高原植被稀少,缺少木材(建筑材料少)。土壤:黄土的直立性,土层深厚。还要考虑坡向、坡度,即排水性。下图为1950~2050年(含预测)亚洲、北美地区、拉丁美洲、大洋洲四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 表示亚洲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10. 曲线①表示的地区城市化( )A 起步早,水平高,速度快 B. 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C. 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 D. 起步晚,水平低,速度慢11. 下列措施中,能缓解曲线④表示地区城市化问题的是( )A. 出台鼓励生育政策 B.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C. 调整污染企业布局 D. 积极创造就业岗位【答案】9. C 10. B 11. D【解析】【9题详解】图示为1950年到2050年时间范围,此时段正是亚洲城市从起步到发展的时期,特点是起步晚、发展快、水平较低,①②起步较早,水平高,不符合亚洲情况,AB错;④起步晚,但发展迅速,水平很高,应该是拉美过度城镇化的国家,C错;③符合亚洲城市化水平发展,C对。故选C。【10题详解】由图中信息可知,①地区城镇化起步早,水平高,但后期发展速度慢,B对,ACD错。故选B。【11题详解】由1题分析可知,④表示拉美过度城镇化的国家,此类国家工业化水平较低,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只能从事传统第三产业,失业率高,社会问题严重,故积极创造就业岗位是缓解其城镇化问题的措施,D对;城镇人口过多,不应再鼓励生育,A错;涌入城市的年轻人居多,老龄化不明显,完善养老制度不是迫切措施,B错;工业化水平低,企业污染不严重,主要是生活污染,C错。故选D。【点睛】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所谓过度是指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和农业相应发展的基础上,而是主要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的城市化,甚至是无工业的城市化。由于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的速度,城市不能为其居民提供必要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也使很多居民在实现地域转换之后没有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需要加速工业化进程,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缓解失业带来的社会问题。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在中西部地区实施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三线”建设。贵州某航空发动机公司诞生于这一时期,其首批涡喷发动机于1970年在偏僻山区试装成功。2015年底,该公司整体搬迁至贵阳某生态科技产业园。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 该公司选择在偏僻山区建厂,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 空气清新 B. 国防需要 C. 原料丰富 D. 电力充沛13. 贵阳某生态科技产业园吸引该公司入驻的优势条件是( )A. 生态环境优良 B. 消费市场广阔 C. 科技力量强大 D. 基础设施完善【答案】12. B 13. D【解析】【12题详解】材料信息表明,在中西部地区实施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三线建设,所以五十年前该公司选择在偏僻山区建厂,主要考虑的是在内陆山区不易被敌人发现和攻击,是国防安全的需要,B符合题意;偏僻山区在原料和电力等方面都不具有优势,CD错;空气清新不是影响发动机制造业的因素,A错。故选B。13题详解】相对于偏僻山区,贵阳是省会城市,人口多,生态环境不一定比偏僻山区更好,A错;贵阳没有飞机制造工业,不是航空发动机主要的消费市场,B错;贵阳科技力量比偏僻山区强,但在全国范围内并不算强大,C错;生态科技产业园为了吸引企业入驻,会完善基础设施,D对。故选D。【点睛】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土地、水源),经济因素(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农业基础、技术)、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某新型零售超市以线上配送和线下门店为运营模式。在采购方面,采用“产地—门店”直配模式;在配送方面,提供3千米范围内30分钟送达的服务。该超市线下门店大多布局在核心商圈边缘或外围。下图为该超市运营商业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 该超市采用“产地一门店”直配的采购模式,主要是为了( )A. 保障原材料新鲜度 B. 降低交通运输费用C. 提高紧缺品储存量 D. 减少质量检测环节15. 与线下门店销售相比,该超市采用的线上门店销售( )A. 降低了空间距离的影响程度 B. 增加了商贸过程的交易成本C. 削弱了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 D. 促进了商品生产的技术革新16. 核心商圈边缘或外围吸引线下门店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A. 接近消费人群 B. 环境质量优良 C. 靠近商品产地 D. 土地租金低廉【答案】14. A 15. A 16. D【解析】【14题详解】“产地—门店”直配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能保证原材料快速送到,保证原材料新鲜度,A正确;“产地—门店”直配模式,交通运输费用不会降低,B错误;“产地一门店”直配的采购模式,储存量小,C错误;“产地—门店”直配模式,为了保证质量,不会减少质量检测环节,D错误。故选A。【15题详解】线上门店销售是通过到家服务的形式进行消费的,降低了空间距离的影响程度,A正确;降低了商贸过程的交易成本,B错误;因需要产品配送,增强了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C错误;对商品生产的技术革新影响小,D错误。故选A。【16题详解】核心商圈边缘或外围,主要是因为该地距离市中心较远,土地租赁价格低,D正确;该地距离市中心较远,消费人群小,A错误;环境质量对线下门店布局影响较小,B错误;供货商一般不会布局在核心商圈边缘或外围,C错误。故选D。【点睛】服务业主要区位因素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主要受人文因素影响。1、市场因素:(1)在市场因素中,人口规模尤为重要,人口规模是决定市场因素的重要条件。(2)人口平均消费水平是商业性服务业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市场因素。(3)居民消费偏好是商业性服务业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市场因素。如我国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存在差异,选择餐饮服务业时应重点考虑。2、交通因素: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客流量大,可以扩大消费市场,同时也便于商品运输。3、劳动力因素:商业性服务业进行区位选择时还要考虑劳动力因素。不同类型的服务业对劳动力数量、工资水平以及劳动力素质要求不一样。4、集聚:现在许多城市都有美食街、服装城、电器城等,还有集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大型购物商场。第Ⅱ卷(综合题,共52分)注意事项:第Ⅱ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二、综合题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农民工是指户籍在农村,进入城市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六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下表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2022年我国农民工变化情况。输入地区 2021年(万人) 2022年(万人) 增量(万人) 增速(%)东部地区 15438 15447 9 0.1中部地区 6571 6771 200 3.0西部地区 6280 6436 156 2.5东北地区 894 843 -51 -5.7其他地区 68 65 -3 -4.4合计 29251 29562 311 1.1注:其他地区指中国港澳台地区及国外(1)简述输入东北地区的农民工数量变化特点及对当地产生的影响。(2)鉴于农民工数量变化,列举中西部地区应该采取的措施。(3)分析东部地区农民工增速较中西部地区较低的原因。【答案】(1)变化特点:负增长或减少。 积极影响:缓解农村劳动力短缺状况;缓解城市基础设施压力;缓解城市社会管理压力。消极影响:城镇化速度减缓;部分企业出现用工荒。(2)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就业岗位;组织农民工培训,提升农民工技能;提供优惠政策,激励农民工创业;提升公共性服务,保障农民工权益。(3)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用工要求高;距农民工源地远,不利于照顾家庭:生活成本高,收入优势减弱。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就业岗位增加;优惠政策实施,自主创业机会多:生活成本低,便于照顾家庭。【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农民工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人口迁移及其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素养。【小问1详解】据表格可知,输入东北地区的农民工数量从2021年的894万到2022年的843万,数量减少,呈负增长;外出人口减少可以缓解农村劳动力短缺状况;迁入城市的人口减少,能够缓解城市基础设施压力;减小城市社会管理压力,利于社会稳定。但是,会使城镇化速度减缓;可能使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用工荒,不利于城市发展。【小问2详解】因地制宜的发展地方经济,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组织农民工培训,提升农民工劳动技能,提高农民工素质;给与农民工一定的优惠政策,激励农民工自主创业;政府要提升公共性服务的能力,保障农民工权益。【小问3详解】东部地区:由于产业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高;距农民工大多来自内陆地区,距离家乡较远,不利于照顾家庭;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生活成本高,收入优势减弱,东部地区农民工增速较低。 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就业岗位增加,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政府优惠政策实施,农民工自主创业机会多;中西部经济较落后,物价较低,生活成本低,离家近,便于照顾家庭,故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增速较高。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左图为平原地区某城市风向频率图,右图为该城市地价分布图(地价等值线数值a、b、c、d、e依次递减)。(1)简述影响图中地价等值线弯曲程度的主要因素。(2)该城市计划搬迁传统工业区,请在①~⑤中选择一处为最佳位置,并说明理由。(3)有专家认为,建设卫星城可以缓解主城区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请表明你的观点,并做出合理的解释。【答案】(1)交通通达度(2)③。理由:③位于城市最小风频上风向;③位于城市热岛环流边界线以外;③毗邻卫星城,基础设施较好;①位于城市热岛环流边界线以内;②、⑤位于城市盛行风上风向;④基础设施较差。(3)赞同。卫星城建设用地较充足,可以缓解城市用地紧张;距离主城区较远,污染物质少,环境质量较好;卫星城整体人口密度较小,居住环境较安静舒适;减轻主城区交通拥堵程度;可以减轻主城区热岛效应等。不赞同。上下班往返主城区与卫星城,增加交通压力;距离主城区较远,增加出行成本;基础设施不完善,娱乐、购物等不方便等。【解析】【分析】本题以平原地区某城市风向频率图和该城市地价分布图为材料,涉及影响地价的因素和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城市地价受距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两个因素影响较大。受距市中心远近影响,地租等值线由市中心向外递减;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等值线多会发生弯曲。【小问2详解】由于钢铁厂对大气有严重污染,因此应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且位于热岛环流界线以外的郊区,从风频图上看,该地最小风频为东北风,所以应该布局在③处,且③位于该城市热岛环流界线以外;③处距离卫星城较近,基础设施完善,且劳动力充足;①位于热岛环流界线以内,②⑤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均不适合建钢铁厂,④处距离主城区和卫星城较远,基础设施不完善。【小问3详解】赞同,卫星城一般位于大城管辖区范围内或与市中心相距不到100km的范围内,建设用地较为充足,可以缓解城市中用地紧张的状况;从卫星城和主城区的距离来看,离主城区较远,受人类活动印象较小,污染物较少,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卫星城的人口密度较小,居住环境较好;卫星城分担城市职能,缓解城市压力,可以减轻主城区的交通拥堵,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若不赞同,卫星城距离城市主城区较远,市民往返市区可能会加大交通拥堵,加大主干道的交通运输压力;市民通行距离增加,可能增加出行交通成本;卫星城的基础设施不及市区完善,居住、医疗、娱乐、购物等相对不方便等等。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咖啡原产于非洲,现在我国云南、四川、海南、福建和台湾等地均有种植,90%以上种植面积集中于云南。咖啡种植已成为云南部分地区支柱产业、出口创汇产业和农村扶贫产业,2014年被农业部列入重点支持发展的特色产业。下图为非洲某地咖啡种植分布示意图。材料二2022年中国位列全球第七大咖啡消费市场,共计消耗了28万余吨咖啡,同比增长14.3%,当年中国咖啡产量为10.8万吨。但目前我国人均咖啡消费水平低,产业利润丰厚的加工、流通环节多为国外品牌控制。(1)简述适宜咖啡种植的自然条件。(2)简析我国发展咖啡种植的社会经济优势条件。(3)为提升我国咖啡产业发展水平,列举可采取的合理措施。【答案】(1)气候:热带、亚热带;具有高温多雨气候特征;地形:丘陵、山地。 (2)劳动力丰富;市场潜力大;政策扶持。 (3) 培育良种;提高种植技术;延长产业链;扩大种植规模;创立品牌;培育市场。 【解析】【分析】本题以咖啡种植业为背景,涉及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小问1详解】从材料中我国咖啡种植区的分布“云南四川、海南、福建和台湾等地均有种植”可知:咖啡种植区的气候为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具有高温多雨气候特征;“90%以上种植面积集中于云南”,云南地形崎岖不平,说明咖啡适宜的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由图上的海拔高度可知,咖啡种植的海拔在1000-2300米最好。【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我国咖啡发展的有利社会条件,可从劳动力、市场、政策方面分析。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多,经济发展快,国内咖啡消费市场潜力大;我国大力支持发展特色农业,政策优惠。【小问3详解】为了提升我国的咖啡产业水平,首先要从品质入手,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提高种植技术。其次要延长产业链,形成完整的生产加工制造体系,为创立品牌奠定基础。然后加大宣传力度,创立自己的品牌,加强种植、加工、运输、服务等各环节的管理,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在高端领域的竞争力,开阔市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