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4张PPT)7.1 自由平等的真谛第七课 尊重自由平等年龄不是恶行的“防弹衣”思考:“年龄从不是犯罪的挡箭牌,任何罪行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这体现了怎样的法治原则?新知导入:1.政治认同:知道自由、平等在法治意义上的内涵;懂得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道德修养:感受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体会法治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体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树立自由、平等的意识。3.法治观念: 树立少年当自强的观念,做一个不负时代重托的当代中国青少年,崇尚法治精神,增强自由平等观念,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4.责任意识:初步具备从法律的视角认识自由和平等的意识和能力,珍视公民权利,培养责任意识, 让法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教学重点:自由平等的内涵、意义。教学难点:自由与法治的关系;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核心素养目标1.自由的意义/作用? P99★2.如何正确认识自由/为什么自由要受必要的限制? P993.自由的含义及在法律上的体现? P100★4.自由与法治的关系? P100★5.平等的含义? P1016.平等的意义? P101★7.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表现/如何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P102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9--103页,思考以下问题,关键词语圈画勾点无法治不自由01【议题一】——无法治不自由问题:1.诗句表达的主题是什么?2.人们对自由的向往体现在哪些方面?【环节一】——自由的向往①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启超(少年中国说②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梅岭三章》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毛泽东《心园春长沙》④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罗隐《筹笔驿》⑤星谱凯旋曲,水拍自由诗。毛泽东《水调歌头 归舟中迎日出》人们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里,充分自由的活动。渴望摆脱不合理的束缚和限制,自由地施展才能。渴望不受他人的奴役和支配,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生活。自 由白云飘飘,一只风筝在天上飞。风筝许了一个愿,乞求天空能让自已挣脱那根线,让自己不再被束缚。突然,一阵狂风袭来,风筝被吹得摇摇晃晃,它一心想挣脱线的约束,昂头借风拼命挣扎。线终于断了,风筝如愿以偿,满心欢喜的它来不及拥抱蓝天,就一头栽了下来,再也无法飞了。探究与分享:断线的风筝▲解答:风筝失去的动力自然无力回天。那个线的束缚看似是对风筝自由的限制,但是恰恰提供了风筝飞天的动力,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挣脱了束缚的风筝为什么“无力回天” 如何理解必要的限制?人们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里,充分自由地行动;渴望摆脱不合理的束缚和限制,自由地施展才能;渴望不受他人奴役和支配,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生活。结合材料,谈谈五一”假期的 “旅游自由”带来了什么?据统计,2023年“五一”假期,全国旅游需求井喷,无论是凭烧烤“出圈”的淄博,还是北京、成都等传统热门旅游地,甚至是小众旅游地,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人们早前由于新冠疫情而被长久压抑的旅游需求得到满足,与家人或朋友相约一同旅游,出门感受自然之美和历史文化,实现了“旅游自由”的国人幸福感“爆棚”。文化和旅游部5月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五一”假期期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同比增长70.83%,比2019年同期增长超1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约1480亿元,同比增长128.90%,为国家经济的快速复苏注入了新动力。2.74亿的国家级项目,你参加了吗【环节二】——拥有自由的意义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对个人)而且能够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对社会)1.自由的意义/作用?轨道对火车的限制红绿灯对车辆的限制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2.如何正确认识自由【环节三】——自由应受必要的限制校园规则 没有这些规则的后果 规则的意义关于着装的规则关于午餐的规则 关于作息时间的规则 关于手机的规则 关于考场的规则 禁止校园欺凌的规则 奇装异服、个性迥异零食泛滥,垃圾满地,助长攀比,加重负担迟到盛行、秩序混乱沉迷手机、课堂沦陷颈椎病高发、视力下降抄袭成风、有失公平校园伤害、暴力、欺凌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假如规则不存在了,你真的“自由”了吗?★2.如何正确认识自由2024年4月23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聚焦“自媒体”无底线造热点蹭热点,制造以假乱真、虚实混杂的“信息陷阱”等突出问题,从严整治漠视公共利益、违背公序良俗、扰乱公共秩序,为了流量不择手段、丧失底线的“自媒体”。中央网信办开展专项行动 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创作者应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创作,这意味着创作内容不应包含违法违规、侵犯他人权益、传播虚假信息等元素。同时,创作者也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确保其作品不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自媒体创作自由的限是一个平衡点,需要在保障言论自由的同时,也保护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虚假信息的传播、违法违规行为、以及侵犯他人权益等行为,不仅扰乱了网络信息的传播秩序,还可能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影响。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对"自媒体乱象“进行专项整治,是为了践行法治,规范网络秩序,促进网络生态健康发展。知识解读:规范网络秩序创作自由界限2.如何正确认识自由?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自由的真谛)0102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03无拘无束随心不所欲有限制的按意愿生活畅所欲言:你认为的自由是什么?言论自由权监督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人身自由权财产权受教育权名誉权肖像权法律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3.自由的内涵?①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②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宪法》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三十八条、第五十一条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不得利用言论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法治在线:第三条:公民在行使集会、游行、示威权利的时候,必须遵守法律,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治是自由的保障。学法时间:我国法律规定体现自由与法治怎样的关系?自 由法 治自由法治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①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②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④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4.法治与自由的关系怎样?自由不能触碰法治与自由二者间的关系法治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规范、保障标定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能享自由。失去自由代价法眼看平等02【议题二】——法眼看平等问题:结合材料,分析如何理解平等?养老金并轨,是指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统一,以实现养老金制度的公平、公正和可持续发展。这一改革旨在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养老金双轨制问题,即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待遇存在较大差距。2023年9月1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明确规定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使用国家通用盲文。2024年3月5日,盲文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亮相全国人大会议2024年3月12日,我国首次为视障人士提供結婚登记无障碍格式文件。【环节一】——平等的含义看图片·同等情况中找平等城乡同票同权同工同酬同等情况同等对待(权利上的平等)教育公平城乡平等看图片·特殊情况中发现平等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条件上的平等)。因为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等他们属于弱势群体,是需要帮助的特殊对象,所以对他们给予“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是对他们人权的尊重、关心和爱护,这也是对宪法精神和平等原则的体现和尊重。老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获得优先权和得到特殊关照给生命让路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行生活补贴,保障其受教育权1.平等的含义及意义是什么?在法律意义上,平等具有两层含义:①同等情况同等对待。②不同情况差别对待。(1)含义比如:男女同工同酬、一次选举一人一票等比如: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获得优先权和得到特殊关照。(机会平等)(结果平等)《宪法》第3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刑法》第17条:①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③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平 等“人皆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逆转的权利1776美国独立宣言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1789法国人权宣言从第136册起连载斯宾塞尔《自由篇》1900中国万国公报马君武将严复的《群己权界论》翻译定名《自由原理》出版1903中国自由原理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1948世界人权宣言自由平等被写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2中国十八大人类追寻自由平等的足迹【环节二】——平等的意义问题:阅读材料,分析追求平等有何意义?①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平等权在我国的发展】平等权作为人权的重要部分,几十年以来有了巨大的发展与进步。我国1954年的宪法,确定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从当初强调的形式平等发展到现在更加关注实质平等。由开始的司法、行政执法上的平等,逐步发展到立法上的平等。要求反对岐视、反对特权,同时允许合理差别对待。1.平等的含义及意义是什么?①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2)意义“不患寡而患不均”孔子在《论语·季氏》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仁政思想。“自由 平等 博爱”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以“自由平等博爱”概括其三民主义思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秦朝末年,反秦将领陈胜、吴广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以来,提出了“三个平等”所有制理论,把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思考:《宪法》和《教育法》的规定说明了什么?《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各项权利。【环节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考: 《宪法》和《兵役法》的规定说明了什么?《宪法》第五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各项义务。《兵役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义务依照本法的规定服兵役。辽宁省政协原副主席孙远良,被判死缓!2024年5月9日,河北省承德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辽宁省政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孙远良受贿、利用影响力受贿一案,对被告人孙远良以受贿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以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百万元,决定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对查封、扣押、冻结在案的犯罪所得财物及其孳息依法予以追缴,上缴国库,不足部分,继续追缴。思考: 以上案例说明了在违法或犯罪行为面前,平等是如何体现的?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监察机关监督执纪:2022年监察机关收到检举控告类信访举报104.4万件次,处置问题线索154万件,谈话函询32.5万件次,立案59.6万件。在处分的59.2万人中,受到党纪处分48.9万人、政务处分14.9万人。省部级53人,厅局级2450人,县处级2.1万人,乡科级7.4万人,一般干部8.3万人,农村、企业等其他人员41.3万人。①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②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表现?拓展空间针对这一疑惑,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搜集整理相关案例,并结合案例在班级组织一次“以案说法”活动。在课堂学习中,同学们对法律意义上平等的两次含义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也有同学认为:“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与“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是不是存在矛盾呢?我的看法:以受教育权为例,在义务教育阶段,法律强调的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在中高考上实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同时也体现了“不同情况差别对待”,如考分高的就可以上好的学校,家境好的可以上贵族学校甚至出国留学等,通过给贫困生提供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帮助其实现受教育权,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自 由内涵含义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自由与法治的关系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法治是自由的保障权益受到保护,违法予以追究平 等自由平等的真谛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自由是有限制的课堂小结:1.(2023.内蒙古兴安盟.中考真题)法律援助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建立的为经济困难公民和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法律服务的制度。下列对这一制度理解错误的是( )A.体现了制度保障公平B.体现了特殊群体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权C.反映了不同情况差别对待D.有助于人们用法治的方式维护合法权益B2.(2023.辽宁阜新.中考真题)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比如男女同工同酬、一次选举一人一票等。从平等角度看,这体现( )A.不同情况差别对待B.同等情况差别对待C.同等情况同等对待D.不同情况同等对待C3.(2023.江苏宿迁.中考真题)2023年2月7日,黑龙江省绥化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鹤岗市委原书记张恩亮贪污、受贿、挪用公款一案,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二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七百三十万元。该案例说明( )A.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B.法律是全体公民的共同意志C.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D.违法行为必将受到刑法制裁A4.(2023.四川巴中.中考真题)随着“它”经济的兴起,依法养犬、规范养犬、文明养犬已成为迫切的社会需求。某市自2023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养犬管理条例》。对于该条例的实施,市民们有不同的看法。你认为合理的是( )①小王: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②小南: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③小波: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④小陈:养狗是我的自由,他人无权干涉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