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中考二模语文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中考二模语文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卷 语 文
本试卷共6页,22小题,满分为120分。考试用时为12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填
写在答题卡上。用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
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 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 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运用(29分)
1. 默写古诗文。 (共10分。答对一句得1分,满分不超过10分)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 (王维《使至塞上》)
(3)可怜身上衣正单, 。 (白居易《卖炭翁》)
(4) _,山入潼关不解平。 (谭嗣同《潼关》)
(5)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表明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
2

(6)有些成语出自古诗文。比如“柳暗花明”出自陆游《游山西村》中的“ ” “临危受命”出自诸葛亮《出师表》的“
n
2.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遐有此寄》的最后一句有两个版本,教材中是“随君直到夜郎西”,另一个
版本是“随风直到夜郎西”。你认为哪个版本更好 请谈谈你的看法。 ( 2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7分)
汉字奔波流浓,经久不衰。它从萌芽到qiǎngbǎo, 历经甲骨文的青涩童年,钟鼎文的执着印记,小象 的开枝散叶,求书的huātuán-jǐncù, 草书的狂放不羁,楷书的修行坚守,行书的洒脱通适。文字在流浪
中,变形诸多,qiǎorán 留下芳香的足迹和动人的故事。
汉字组合有序,蕴含情感。它是碑林,记录着民族血脉的 ; 它 是 乡 悠 , 着浓重的乡 音;它是金刚, 一首短诗, 一副楹联,每一个汉宇里都蕴含着无尽的富矿,洞彻了 的乾坤。汉字
是口井,是甜水井,书写生命的传承和延续。 那井水是一味药,只要喂养过淳朴的黄皮肤的一个生仓,这
个生命才无法戒掉这思念的癌 。
语文试题 第1页(共6页)
3.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3分)
(1)qiǎngbǎo( ) (2)huātuán-jǐncù( ) (3)qiǎorán(
4.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继承 聚集 无穷 B. 传承 聚集 无涯
C. 传承 凝聚 无涯 D. 继 承 凝聚 无穷
5. 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那井水是一味药,只要喂养过淳朴的黄皮肤的一个生命,这个生命才无法戒掉这思念的瘾。 B. 那井水是一味药,只要喂养过一个淳朴的黄皮肤的生命,这个生命就无法戒掉这思念的能。 C. 那井水是一味药,只要喂养过淳朴的一个黄皮肤的生命,这个生命就无法戒掉这思念的施。
D. 那井水是一味药,只要喂养过一个淳朴的黄皮肤的生命,这个生命才无法戒掉这思念的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 (4分)
材料一
在2024年“夹视春晚”上,舞蹈《锦衄》凭借节目编创、服装设计、舞台布景、视觉呈现等一以武 之的中国元素成为爆故,再次将国湖舞蹈这一话题的热度推向高湖。从央视春晚舞台上的《只此青绿》《锦 衄》,到河南卫视春晚推出的《唐宫夜宴》《风鸣朝阳》,近年来,国湖舞蹈作为一种融合传统文化元素
与现代审美趣味的艺术形式,正在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舞蹈审美新风尚。
材料二
国潮舞蹈除了始终坚守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与传承外,还对传统舞蹈进行现代化演绎,为传统文化的活 化与传播注入新的生机。如整合现代舞蹈技巧,探索新的舞蹈表现手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重现历史场景、 增强观众的沉浸感等。通过这些创新的手段,国湖舞蹈使传统舞蹈形式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趋势,增强
了其时代感与观赏价值,在文化传递上也发挥了显著效能。
6. 材料一是某报刊的一段话,请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2分)
7. 小语同学认为,国湖舞蹈太过传统,难以受到中学生欢迎。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内容,反驳他的观点。
(2分)
根据名著内容,完成8~9题。 (6分)
8. 任务一: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班级开展经典阅读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下面表格。 ( 2 分 )
探究专题 经典书目 走进经典 消除隅膜
消除与经 典的隔膜 《朝花夕拾》 阅读《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两篇 文章,可以全面了解鲁迅的童年生活。 有助于消除对作者 鲁迅先生的隔膜。
《艾青诗选》 朗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这 两首诗歌,可以 ① 有助于消除对诗歇 创作背景的限膜
《儒林外史》 了解范进、周进这两个人物,可以 ② 有助于消除对科举 制度弊端的隔膜。
语文试题 第2页(共6页)
9. 任务二:在阅读《经典常谈》过程中,有人认为阅读经典的价值在于实用,有人认为其价值在于传承
文化。请从下列文章中任选一篇,结合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4分)
①《说文解字》第一 ②《周易》第二 ③《战国策》第八
二、阅读(4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16分)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 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 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成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
10.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委而去之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寡助之至
11.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沈括字存中,尝出延州。至镇,悉以别赐钱为酒,命座市“良家子驰射角胜,有轶群之能者,自起酌 酒以劳之,边人欢激,执弓傅矢,唯恐不得进。越岁,得彻札超乘8者千余,皆补中军义从,威声雄他府。 以副总管种谔“西讨援银、宥④功,加龙图阁学士。朝廷出宿卫之师来戍,赏赉④至再而不及镇兵。括以为 卫兵虽重,而无岁不战者,镇兵也。今不均若是,且召乱。乃藏救书,而矫制踢绵°钱数万,以驿闻。迢
报之曰此右府颁行之失非卿察事机必扰军政。
(选自《宋史·列传卷九十》,有删改)
【注】①虚市:民居和市集。
④银、宥:银州、看州。
②彻札超乘:射穿铠甲和跳跃上车。
⑤赏赉:赏赐。
③种谔:北宋名将。
12.参考表格中的方法,解释加点的词。(3分)
方法 文言词句 助读材料 解释
汉字溯源法 命座市良家子 驰射角胜 A 入 一公一 A 为 一 用 一 片 商 商 两周 西网 战国’说效法索 汉 惜书 象形字。角是动物头顶或鼻前长出的骨状突起物,有防御 和攻击功能。这一特性作用于人的思维,又丰富了“角” 的意义,如“角斗”“口角”。 ①
勾连成语法 加龙图阁学士 加官晋爵 ②
积累迁移法 以驿闻 闻舞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
语文试题 第3页(共6页)
13.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 3 分 )
诏 报 之 曰 此 右 府 颁 行 之 失 非 卿 察 事 机 必 扰 军 政
14. 有人评价沈括“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家”。请依据【甲】文观点,结合【乙】文内容,简析沈括“了
不起”的地方在哪里。 ( 4 分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0分)
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邹 翔
①“那个6岁时躺在山坡放牛‘牧星’的孩子,36岁时真的去天上‘摘星星’了!”今年夏天,85 后航天员桂海潮的故事感动和鼓舞了许多人。年少时的航天梦,激励着桂海潮越飞越高。从以优异成绩考 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到成为宇航学院的一名副教投,再到成为我国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首个载荷专家,
桂海潮追梦圈梦的人生经历,生动印证着“胸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的道理。
②志向是人生的航标。 一个人要做出一番成就,就要有自己的志向。少年周恩来发出“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的时代强音,校长赞叹“有志者当效周生!”青少年时期的钱学森在心中埋下“立志成才,报效 祖国”的种子,对这八个字的坚守,铸就他功勋卓著的一生。树立坚定志向,并为之执着付出,才能不断
抵近心中的理想抱负。
③青年正处于人生的起跑阶段,尽早立志,才能明确奔跑的方向,激发奋进的潜能。“我从小内心就 比较笃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要做什么”,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缪峰从小立志学习物理,高考时面 对父母让他报考医学院的建议,他毫不犹豫填报了南京大学物理学系(现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如今已在 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夫志,气之帅也”。对个人而言,不患才不及, 而悲志不立。青年人有志向,有梦想,知道自己心之所向,就能在面对学业、职业等多方面选择时,多一 些笃定、少一些迷茫;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雨挑战时,多一些勇敢、少一些退缩,从而为人生积蓄起充足
的动力、强大的能量。
④ 早立志,还要立大志。“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胸怀天下才可大展宏图。”对于青年人来说,生 活可以有丝竹清音,也当有黄钟大吕;可以追求身边的“小确幸”,也要有家国大情怀。把个人的“小目 标”融入国家的“大蓝图”,在科研一线创新竞进,聚力打造更多“大国重器”;在工厂车间苦练本领, 立志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在田间地头精耕细作,努力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体育赛场顽 强拼搏,矢志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梦想有多高远,天地就有多辽阔。青年人怀有远大抱负,把人生梦 想汇入时代洪流,让莲勃青春与家国情怀共振,就一定能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为国家发展汇聚源源不断
的动力。
⑤当然,美好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志向往往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离不开锲而不舍、驰而不 息的奋斗。成为全国技术能手,是90后全国人大代表师延财初入职场时的梦想。从梦想萌芽到实现,他 花了整整10年,“干活最忙的地方有我,最苦的地方也有我”,坚持不懈钻研付出,让他成长为“华龙
一号”的核级焊工。当好新时代“新农人”,是返乡创业的80后青年魏巧的志向。面对创业之初遭遇的 重重困难,她不言放弃、不断探索,终于让农田里的喜讯越来越多。“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 世上没有“躺赢”的捷径,唯有奋斗的路径。立志高远,脚踏实地,在磨砺中不断强心志、壮筋骨、长才 干,才能抵达梦想的彼岸。
⑥最激昂是少年志,最闪耀是追梦人。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亿万青年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广大青年立鸿鹊志,做奋斗者,踊跃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大展身手,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就一定能创造
美好的人生,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
语文试题 第4页(共6页)
15. 下面选项与原文不符合的一项是(2分)
A. 桂海潮、周恩来、钱学森三人都在青少年时期就树立了远大理想,理想激励着他们一生为之奋斗。
B. 青年人的个人理想要服从祖国发展的大局,将祖国的发展需要作为自己的人生方向。
C. 实现理想的过程注定是艰辛的,每个青年都要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
D. 青年越早立志,才能明确方向、激发潜能,攻克前进路上的道道难关。
16. 文章说理清晰透彻,有说服力,让人容易接受,请以第③段为例进行分析。(4分)
17. 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对结尾段划线句“最激昂是少年志,最闪耀是追梦人”的理解。 ( 4 分 )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15分)
山中的小草
郭震海
①或许和年龄有关吧,我越来越喜欢回到乡村,望一望那巍峨的山峰,看一看那沟沟梁梁中错落的农
舍,摸一摸身边的一草一木,疲急领消,心生愉悦。
②太行山是雄伟的,也是温柔的,如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包容万物。 一片片白杨林、柳树林、松柏 林交织在一起,还有林中高高低低的灌木丛,以及低矮的小草,都生长在大山的怀抱里。大山无声,默默
地哺育着草木;草木无言,静静地供养着山里的家畜和动物。
③ 每当走在山中,我总喜欢俯下身子,去观察一株株小草。任微风从耳边吹过,小鸟在头顶欢唱,草
木香混合着泥土的芳香,吸几口,如饮佳酿。
④ 在太行山里,每一株草都有自己的名字。山里的孩子从小就进山识草木。在孩子眼里,草木是伙伴。 在大人眼里,草木是宝贝,可以作为餐桌上的美食、家畜的饲料,更可成为医治疾患的“救命草”——它 们不仅为苍山披绿,也曾在漫长的岁月里教过山里人的命。山里人代代相传、口口相授,对各种草木的习
性、作用如数家珍。
⑤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就跟在父亲身后上山采中草药。我最先认识的是黄芩,我喜欢它的向阳而生。 除了喜欢阳坡外,黄芩似乎不再择地,荒石缝隙、道路旁边,只要有一点泥土就能生长。根茎深埋泥土, 春天生出新芽,细小的躯干慢慢抽出。 农人们懂得,此时的黄苓格外娇嫩,走过之时脚步会变得缓而轻, 生怕把它踩疼。到了七八月份,它细长的躯干会高高上扬,如柳叶般的叶子在躯干两边展开,顶端开出紫 色的小花,随风摇曳,很是漂亮。黄芩的根能入药,味道很苦,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山里人在挖
黄芩的时候很讲究,比如发现成片的黄芩,会选一些年长的挖走,留下年幼的继续生长。
⑥小柴胡似乎有点调皮,喜欢往灌木丛里钻,仿佛在和农人捉速藏。不过它散发出的特殊香气总会暴
露它的存在。这种植物在春天里很容易被发现,因为上一年的枯枝还未腐朽,懂它的人一眼就可认出。不 过太行山里的农人不会在春天挖小柴胡,那样会遭到乡亲们的数落。小柴胡的叶子同样细长、秀丽,春生
夏长,开出的小黄花香气四滥。小柴胡的根细长,多用子治疗感冒发热等。山里人偶感风寒,抓一把小柴
胡,再配几根大葱的根,热水喝,晚上出一身透汗,第二天便又精神焕发。
⑦ 益母草的性格则比较外向,田埂旁,小路边,它总喜欢与灌木比高低,长得很是旺盛。仿佛春来它 先知,墩小的新叶迎春破土,生长很快。进入夏季,远远望去,挺拔的个头开满了粉红色的小花。花开两 三天后,就是采收最好的时候。选一个晴朗的天气,用镰刀齐地割下地上部分,留下的根来年又会旺长。
采回后,稍作晾晒,清洗干净,母亲会将益母草分段,然后在一口大砂锅里熬,边熬边搅拌。最后过滤掉
枝叶,再接着熬,直到熬成膏状,放入罐里,待入药用。
语文试题 第5页(共6页)
⑧每一次回乡,我总会走进山里,去看看这些草木,就像是去拜访一位位交情甚厚的老友。 初春的风 在苍花的群山中、空旷的原野上奔跑,苏醒的小溪一路迈着轻盈的脚步边走边唱。 背阴处偶有残雪待融, 雪面上有山鸡、野兔走过,爪印如盛开的花朵。沉睡了一个冬天的老桃树、大柳树,枝条上已有新芽冒尖, 让人惊喜。此时大地之下,成群结队的小草闻风而动,枯枝败叶中孕育着断生。阳坡上的黄芩,灌木丛中 的小柴胡,田埂边的益母草,点点墩芽已经在解冻的泥土中萌生。我轻声唤着它们的名字,微风中,它们
纷纷点头应答 ……
(选自2024年3月22日《人民日报》)
18. 文中提到“山中的小草”有各自的性格,请你依据对文本的理解,填写表格。 ( 3 分 )
习性 性格
黄岑 喜欢阳坡,只要有一点泥土就能生长 ①
小柴胡 ② 调皮
益母草 喜欢与灌木比高低,长得很是旺盛 ③
19. 结合全文,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品味语言。 ( 4 分 )
(1)农人们懂得,此时的黄芩格外娇嫩,走过之时脚步会变得缀而轻,生怕把它踩疼。(体会加点
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初春的风在苍茫的群山中、空旷的原野上奔跑,苏醒的小溪一路迈者轻盈的脚步边走边唱。(请
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20. 在孩子眼里,草木是伙伴;在大人眼里,草木是宝贝。如今在“我”眼里,草木是一位位交情甚厚的
老友。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 3 分 )
21. 读完这篇散文,你也许会想到“自然”“生命”“和谐”“乡愁”等词语,请结合选文内容,任选一
个词语谈谈你的看法。 ( 4 分 )
三、作文(50分)
22. 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山穷水尽”的无助,倘若心念一转, 试着拐弯,也许就会“柳暗花明”,从而超越自我,开创新天地。 “拐弯”,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必修课,
它让我们抵达到更远的地方。
请以“拐弯,方能致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少于5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2024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卷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参考
说明:1.主观题答案只要意思相同或相近即可酌情给分;如果考生的答案与下面参考答案不一
致,但符合题目要求且言之成理,也应该判为正确。
2主观题答案语言表述不准确的酌情扣分。
3.除有特别说明的试题外,答案中出现错别字每了个扣1分(重复不计),但扣分不
得超过该小题的分值。
4.全卷最后给分不得超过120分。
选择题
题号 4 5 15
答案 C B C
分数 2 2 2
非选择题
1.(10分)
(1)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2)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3)心忧炭贱愿天寒
(4)河流大野犹嫌束
(5)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6)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每句1分,每错、漏、多一字扣0.5分,扣完该句分数为止。
2. (2分)
示例一:我认为“随君直到夜郎西”更好。“君”直接点明诗人“愁心”给予的对象。诗人把自 己的愁心托付给一轮明月,让月光代替诗人与好友一路相伴, 一直到好友贬谪之地。表达出
诗人对好友牵挂和关切。
示例二:我认为“随风直到夜郎西”更好。诗人把愁心寄托给明月,愁心又如风一般追随
好友一直到夜郎以西。“随风”更能体现诗人对好友的担忧和牵挂。
有明确的观点,能结合诗句分析,合理即可。
3. (3分)
(1)襁褓 (2)花团锦簇 (3)悄然
错一字扣1分。
6. (2分)
示例:国潮舞蹈正掀起舞蹈审美新风尚。
内容主体正确、概括全面且不超过规定字数得2分,超过规定字数得1分。其他答案言
之有理,酌情得分。
7. (2分)
小语,你这种看法是比较片面的。因为国潮舞蹈融合了现代审美趣味的艺术形式,对传
统舞蹈进行了现代化演绎(1分),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趋势(1分),相信中学生也会喜
欢的。
结合材料,答对一点得1分,满分2分。没有结合材料,酌情扣分。
8.(2分)
①感受到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
②体会到封建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毒害。
对阅读的经典内容进行分析,表达准确得1分,与消除经典隔膜的观点相关联得1分,
言之有理,酌情得分。
9. (4分)
示例一:我认为阅读经典的价值在传承文化(1分),阅读《<周易>第二》,我知道了《周 易》原来和古代巫术占卜有关,是考察商周文化历史的重要文献,同时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
学(1分),我们从中学会发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文化精神(2分)。
示例二:我认为阅读经典的价值在实用(1分),阅读《<战国策>第八》,我了解了《战
国策》记载着纵横家的思想与策谋(1分),我们从中可以学习先贤广博的知识、善于雄辩与
运筹的机智,汲取为人处世的智慧(2分)。
示例三:我认为阅读经典的价值既在实用又在传承文化(1分),阅读《<说文解字>第
一》,我知道了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1分), 《说文解字》作为古典工具,可帮助理解分析
汉字、阅读古籍和考古等,搭建起沟通古今的桥梁,传承中华历史文化(2分)。
表明观点得1分,介绍所选篇目内容得1分,写出阅读价值与观点相符合得2分;只表
明观点,没有阐述具体理由的,不给分。言之有理,酌情得分。
10 . (3分)
(1)放弃 (2)国防 (3)极点
每空1分,字词翻译相近也可得分。
11.(4分)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
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句子翻译通顺得满分,要点“顺”“畔””故”“君子”,每翻译错1个扣0.5分,第一句未补充主
语扣0.5分,其他翻译不准确、不流畅处,酌情扣分。
12 . (3分)
(1)比试 (2)加封 (3)使……知道(上报)
每小题1分,字词翻译相近也可得分。
13.(3分)
诏报之曰/此右府颁行之失/非卿察事机/必扰军政。
每断对1处给1分,少断,漏断,错断1处扣1分。
14.(4分)
沈括军事上的“了不起”表现在他懂得“人和”的重要。①他亲自酌酒慰劳比赛中能力出众的 人,激励边境百姓积极参加比赛,为中军选拔有出色军事素养的人。②他假托朝廷命令慰劳 年年征战的地方守军,安抚将士。③通过驿站把自己假托朝廷命令的事情上报朝廷,以得到
朝廷的理解。
能概括出“人和重要”给1分,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
附参考译文:
沈括字存中,曾经到延州任命。到任所,他把所有另外赏赐的钱买酒,命令民居和市集
的良家子弟骑射比试决定胜负,有出众才能的,他就亲自起来斟酒慰劳,边境的人欣喜感激,

拿弓持箭,惟恐不得进身。过了一年,拔得能射穿铠甲和跳跃上车的人一千多,都补充中军 作为义从军,威武在其他各府称雄。以副总管随种谔西征夏国拔取银州、看州的功劳,加官 龙图阁学士。朝廷派出宿卫京城的军队来戍守,两次赏赐(禁卫军)而未赏及本镇军人。沈 括认为禁卫军虽然重要,但每年作战的,却是镇兵。现在像这样不公平,将要招致祸乱。于 是隐藏救书,而假称制书赏赐本镇兵缗钱几万,通过驿站上报朝廷。诏书回答说:“这是尚书省
颁行奖赏的失误,如果不是你察知事情的机宜,必定扰乱军政。”
16. (4分)
首先,作者提出了“青年要尽早立志”这一观点。 (1分)接着,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了南 京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缪峰早立志取得重大成就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本段观点。 (1 分)然后,通过引用论证,强调立志的重要性。 (1分)最后,强调早立志对青年成长的重要
意义。 (1分)
17. (4分)
“少年志”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坚定志向才能实现理想抱负,早立志才能明确方向激
发潜能,立大志才能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 (2分)“追梦人”指向的是实现志向的过程,
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脚踏实地奋斗, (1分)“最激昂”“最闪耀”的感彩很强烈,
整个句子回扣了文章的主题,首尾呼应,是对青年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的深情呼吁。 (1
分)
18. (3分)
①坚韧 ②喜欢往灌木丛里钻,散发出特殊的香气 ③外向
19.(4分)
(1)“疼”表面是黄芩的感受,实际上是指农人的感受,这是一种情感的投射; (1分)
表现了农人对黄岑的珍视、爱护之情。 (1分)
(2)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初春的风”“苏醒的小溪”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的自得
自在、溪水的轻盈欢快; (1分)表达了“我”回乡时的喜悦之情。 (1分)
20.(3分)
①儿时的“我”常常跟随大人进山识草木,那时草木和“我”是亲密无间的伙伴;②在大人眼 中,草木是美食、饲料、“救命草”等宝贝,人们关注的是草木的实用价值;③长大后,即使“我”
远离故土,但草木深植在“我”的记忆中,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也总会走进山里去见
见草木,所以草木是“我”交情甚厚的老友。
答到一点得1分。意思相近即可。
21.(4分)
示例一:“自然”。选文开篇点题,交代自己对乡村自然的喜爱,由自己回到乡村后眼前
所见自然之景,回忆起童年时在乡村采摘黄芩、小柴胡、益母草的自然之乐, (2分)字里
行间洋溢着对自然的喜爱。 (2分)
示例二:“和谐”。作者由眼前所见之草木,回忆起草木在孩子、在大人眼中的重要性,
进而主要介绍了黄芩、小柴胡、益母草三种草药的习性与采摘经历。(2分)无论是乡里人采摘 草药,还是草药之于乡里人的作用,都可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表达了“我”对与自然
和谐相处生活的珍视与喜爱。 (2分)
示例三:“乡愁”。作者开篇交代自己越来越喜欢回到乡村,结尾也表明自己总会走进山 里,去看看这些草木。 (2分)不论是回乡,还是见到草木,作者都难掩喜悦之情,表达了
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 (2分)
22.(50分)
【解题与立意】
这是一个“导语+题目”的命题作文,“拐弯”本是行走时转变方向,这里赋予延伸义,指换
一种心态、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法……总之,区别于常规的思维和行动。
导语解释:有三层暗示, 一是暗示选材,选“山穷水尽”的经历,即挫折。大部分考生估
计会写学习上的失利、生活中的困难等,这未免不可,但也容易落入俗套。倘若写突围思想 困顿,转变定势思维,重新自我认知等,此类相对抽象和深刻的选材,则略胜一筹。二是暗 示主题,要写“柳暗花明”,即突围后的成长。主题要积极向上,这也暗示了本文的行文思路 可采用先抑后扬。三是暗示详略,“拐弯”是一种行为,“致远”是一个结果,与“山穷水尽”是相 对的。因此,在谋篇布局上要浓墨重彩写出“拐弯”后“致远”到一个“新天地”,即新局面,新状
态,从而凸显“拐弯”智慧的体现。
题目解释:标题“拐弯,方能致远”体现假设的因果关系。如果能懂得“拐弯”,就能“致远”。
要注意“方能”这个副词,含有“才能”的意思。显然,有暗示“不拐弯,难以致远”的意味,这再
一次强调,考生选材时需写出遇到的“弯”,没有“弯”,何来“拐弯”。接着,要理解“拐弯”的目
的,不仅仅是“拐过这个弯”,还要“致远”,即要写出导语提出的“超越”和“新天地”,也就是成
长和蜕变。立意可体现为,由失败转成功,由绝望转突围,由被动转主动,由困顿至通达 ……
总之,选材和立意要体现”遇到弯“拐过弯”致远方的行文思路,选材和立意因果相依, 插入页码。互相印证,事实与道理要贴切。可以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也可以写据此观点的议
论文。考题导向主题积极向上,选材指向生活,表达考验思维,能力考查思辨。
【评分标准】广东省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满分50分)
作文等级 评分标准
一类卷 (50~ 45) 1.立意明确,中心突出,材料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
2.结构产谨,注意照应,详略得当
3.语言得体、流畅
二类卷 (44~ 40) 1.立意明确,中心突出,材料具体
2.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3.语言规范、通顺
三类卷 (39- 30) 1.立意明确,材料能表现中心
2.结构基本完整,有条理
3.语言基本通顺,有少数错别字
四类卷 (29 - 15) 1.立意不明确,材料难以表现中心
2.结构不完整,条理不清楚
3.语言不通顺,错别字较多
五类卷 (14~0) 1.没有中心,空洞无物,严重离题
2.结构残缺,不成篇章
3.文理不通,错别字较多
加分 符合如下条件之一,可酌情加1~3分(加至本题满分为止)
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