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记叙文 专题09修辞手法及作用考点+试题(有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升初语文记叙文 专题09修辞手法及作用考点+试题(有解析)

资源简介

专题09 修辞手法及作用
板块一:考点题型技巧总结
考点解读:
常见的考试题型:
技巧分析:
板块二:课内阅读针对性练习
1.阅读《表里的生物》,完成1~4小题。
①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②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③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④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⑤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1)片段中画“ “句子采用了    的修辞方法,是因为从    这个表示动作的词语,看出了作者用“人”独有的动作在描写“虫”。
(2)仿照片段中画“ ”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再仿写一个句子。
2.阅读《匆匆》片段,完成题。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②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    ,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③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①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④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②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⑤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请把文章内容补充完整,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   
②   
(2)结合语境,指出画线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①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②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板块三:真题演练
3.(2022 海曙区)现代文阅读。
梧桐树
丰子恺
①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亲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亲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则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亲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吹,它们大惊小怪地闹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片,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搿几根枝条,恢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恢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所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他们何曾看它们的容貌呢?何曾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1)读句子,关注加点词,完成下面的练习。
◎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①作者眼中梧桐树“浓妆淡抹”的“容貌”其实是他看见:   、   、   的光景,这里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    之情。
②文中还有很多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句子,请找到一处摘录下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我摘录的句子:   
这样写的好处:   
(2)“他们何曾看它们的容貌呢?何曾感到它们的象征呢?”换个修辞手法来表达就是:
   
4.(2022春 汉南区期中)课外阅读。
①那一年秋天去九寨沟。路上,大家的情绪非常好,几乎一路都在唱歌,车厢里快成了音乐厅。我们乘坐的是一辆大轿子车,开车的是一个眉清目秀的成都小伙子,他一言不发,微微笑着,平稳地开着车。
②黄昏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一时间,雨幕和幕色叠加在一起。像蝙蝠的翅膀一样压来。走着走着,车子忽然停了下来。我抬起头望望窗外,发现前面蜿蜒的山路上早已长蛇一般停了好长一串的车子。下车一打听,才知道前面的路因为大雨的缘故塌方了,路面一下子变窄了,而且非常滑。
③终于,前面的车子一辆辆蜗牛一样移动起来。等我们开到事故发生的地点时,两个多小时已经过去了。天彻底黑了下来,雨却没有停。车窗外,那辆卡车黑乎乎的,还卡在半山腰的树上。前面的路越发显得窄,大概只能够勉强过一辆车,又正好是一个拐弯,无形中增加了行车的难度。可怕的是靠近江边的一侧还有塌方,只要车轮稍稍打偏一点,车子就有可能一下子滑进江中。
④司机停住车,打开车门,回过头说:“大家都下车吧,先走过去,在前面等我。”
⑤车子在开动前,我犹豫了一下,下车还是不下?……咬咬牙,我就一屁股坐了下来。司机回头叫我:“快下车!太危险!”
⑥我没下车,走到他的旁边坐下来。他看了看我,没再说话,只是伸出了手拉了拉我的手,他的手心里全是冷汗,我的手心也一样。
⑦车子启动了。我看得很清楚,前面的路窄得像是鸡脖子,方向盘在他的手中不停地转动着,脚不停地踩着刹车,车子缓缓地移动着,不是在走,简直是在爬,一步步小心谨慎地在移动,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出危险。尤其是过江边塌方的地段,司机把车紧紧地靠在山的一侧,整条岷江就在我们的左侧晃悠着,肆无忌惮地呼啸着,随时都有可能把我们连人带车一起揽进它的可怕的怀中。我的心都要蹦出嗓子眼儿了,两眼紧闭,心里想,现在再想下车都来不及了,豁出去了吧!
⑧我不知道他是怎么过这个险关的,只觉得车子颠簸了一下,然后是一个转弯,就飞快地加速,箭一般蹿出了好长一段路。后来就听见他一连串地按响了喇叭,又听见路边一连串的欢呼声。
⑨我不知道以后我还敢不敢再冒这样险,当时是一个劲儿地害怕。那一晚大雨中的山道和江水,还有那位司机,实在是让我终身难忘。我不知道他害怕不害怕,但在当时,他的沉稳果断却是一车人所不具备的,一个人的性格会在平常的日子里显现出来,一个人的品格却在关键时刻尤其是危险的时刻更为凸现,那是一个人生命最鲜亮的底色。
(1)文章回忆了那一年秋天的事,请根据故事情节依次用小标题概括:欢乐出行;    ,   。
(2)第③自然段中主要写了什么,在文章起什么作用?
(3)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板块四:模拟训练
5.
错开季节的花
文/矫友田
因为暖秋的缘故,山下那片枫树林仍未见熟透的迹象,只有星星点点的红斑点在叶丛之间。而在往年这个时候,整片枫树林早已熟透。远远看去,那一簇一簇火红的枫叶,在秋风中摇曳着,宛若大山的裙摆,十分迷人。
或许是因为它们的失约,当我从那片枫树林经过的时候,心中竟生出一种莫名的失落。我沿着一条偏僻的山径走去,待走出枫树林之后,才发现前面是一个小水潭,像镜子一样镶嵌在那儿。在水潭旁边,是几株未被人打扰的紫荆花。它们那细柔的枝条,在阳光下尽情地舒展着,心形墨绿的叶片,仍然透着盎然生机。蓦然,我被其中的一株紫荆花吸引住了。在它的一根枝条上,竟然绽放着十几朵紫红色的花朵。那些花朵,就像一只只展翅欲飞的蝴蝶一样美丽。如果是在春季,我也许不会有一丝惊讶,甚至不会觉察到它们的艳丽。因为春天,原本就是它们生命的花期。然而眼前,风已凉,秋已深,我不能不惊奇自己的发现。
哦,那是一些错开了季节的花。它们就像一个个顽皮的小孩,在生命四季的城堡里做着有趣的游戏。一不小心,它们就推错了季节的门。
这个花期,对它们来说有一些残酷。也许是夜间的一场凉霜,或是一场空袭的寒流,就会将它们所有的美丽湮没。可是它们没有一丝忧伤和恐惧,只是尽情地舒展着花蕾,拥抱着阳光,吐露着生命中最真实的芳香。此刻,我注视它们的眼光,不再有怜悯和惊讶,而是一种超乎寻常的敬重。我静静地想着,这一切也许都是上苍特意安排吧,让它们来经历一段痛苦的折磨和锤炼。
于是,它们才有了与众不同的生命。在我们世间,总会遇到那样一些对我们来说熟悉的,抑或是陌生的生命,他们错失了原来应该花枝招展的季节。然而,他们仍然努力挣扎着,将自己生命的花蕾在痛苦的岁月里灿然绽放。那种忍受着厄运威胁与痛苦折磨释放出来的美,哪怕只有短暂一瞬,也会令人感动不已,就像秋风里枝头上的那些紫荆花,会让我永远铭记。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一个人在安逸的日子里享受了什么,而在于他在痛苦的环境里是否选择了一种坚强和从容的生活姿态。
如果你,抑或我,是一朵错开季节的花,会像那些紫荆花一样,没有忧伤,没有恐惧,在痛苦的日子里灿然绽放吗?
(摘自《思维与智慧》)
(1)分析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①前面是一个小水潭,像镜子一样镶嵌在那儿。
   
②可是它们没有一丝忧伤和恐惧,只是尽情地舒展着花蕾,拥抱着阳光,吐露着生命中最真实的芳香。
   
6.
(二)
没有一种草是不开花的
那时我们还居住在深山里的乡下,我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春天,小草刚被融雪洗出它们嫩嫩的芽尖时,老师告诉我们,学校准备组织我们搭车到百里外的县城去参加作文竞赛。我们一听,又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我们能够坐上大汽车去县城里看看,担忧的是我们这群山里的孩子,作文能赛过城里的学生吗?
头发花白的老校长看出了我们的忧虑,他问我们:“你们常常上山下田,谁能说出一种不会开花的草?”不会开花的草?蒲公英是会开花的,它的花朵金黄金黄的,秋天时结满了降落伞似的小绒球;狗尾草也是会开花的,那尾巴似的绿穗穗就是它的花朵;就连麦田里的荠荠草也是会开花的,它的花朵洁白,有米粒那么大,像早晨被太阳照亮的一颗颗晶莹的露珠。我们想来想去,把每一种草都想遍了,可是谁也没有想出有哪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我们都摇摇头,说:“老师,没有一种草是不开花的,所有的草都会开出自己的花朵。”
老校长笑了,说:“是的。孩子们,每一种草都是一种花。栽在精美花盆里的花是一种草,而生长在田地边、山野里的草也是一种花啊。不论生活在哪里,你们和其他人一样,都是一种草,也都是一种花。记住,没有一种草是不开花的,而每一种花也是一种草!”
几十年过去了,当我从深山里的乡下走进都市里的大学;当我从乡下青年成为城市缤纷社会的一员;当我面对一束束流光溢彩的鲜花和一次次雷鸣般的掌声时,我从不自卑,也没有浮躁过。我总会想起老校长的那句话一没 有一种草是不开花的,而每一种花也是一种草。
(1)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
   
(2)文中“栽在精美花盆里的花”实际上指的是:   ;“生长在天地边、和山野里的草”实际上指的是:   
(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校长要我们记住“没有一种草是不开花的,而每一种花也是一 种草”,他要告诫我们什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解答】
(1)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文中的画波浪线句子“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这句话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是因为从“唱”这个表示动作的词语,看出了作者用“人”独有的动作在描写“虫”。
(2)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文中的画直线句子“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这句话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根据这句话可仿写为:这么可爱的小姑娘,难道不招人喜欢吗?
故答案为:
(1)拟人 唱;
(2)这么可爱的小姑娘,难道不招人喜欢吗?
2.【解答】(1)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即可。即:①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②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2)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①阅读句子“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可知,这句话把“太阳”当人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日子的流逝,表达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和无奈之情。②阅读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如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可知,这句话把“日子”比作“轻烟’“薄雾”,形象地写出了时间流逝得无影无踪。
故答案为:
(1)①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②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2)①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太阳以人的情态,用“脚”“挪移”把时间的流动表现的具体可感。
②运用比喻手法。把日子的逝去比作轻烟被吹散,薄雾被蒸融,生动形象表现了“我”在逝去的岁月里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3.【解答】
(1)①考查了提炼信息的能力和修辞手法及作用;
②考查了句子修辞手法的判断与表达效果的分析;
(2)考查了改写陈述句。去掉否定词“不”和语气词“呢”,问号改为句号。他们不曾看它们的容貌,不曾感到它们的象征;
故答案为:
(1)①新桐初乳的光景 绿叶成阴的光景 梧桐叶落 拟人;
②北风一吹,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
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梧桐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梧桐树叶纷纷落下的情景。
(2)他们不曾看它们的容貌,不曾感到它们的象征;
4.【解答】
(1)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并用用小标题概括故事情节。通读短文可知,文章回忆了那一年秋天的事,根据故事情节可依次用小标题概括为:欢乐出行;车遇危险;化险为夷。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通读短文可知,第③自然段中主要写了前边的塌方给行车带来的困难,甚至危险。在文章中起到为事情的发展埋下伏笔的作用。
(3)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通读短文可知,文中的画线句子“整条岷江就在我们的左侧晃悠着,肆无忌惮地呼啸着,随时都有可能把我们连人带车一起揽进它的可怕的怀中”,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岷江的汹涌澎湃。这样从侧面烘托出了当时车辆遇到的险境,使人望而生畏。
故答案为:
(1)车遇危险 化险为夷;
(2)主要写了前边的塌方给行车带来的困难,甚至危险。在文章中起到为事情的发展埋下伏笔的作用;
(3)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岷江的汹涌澎湃。这样从侧面烘托出了当时车辆遇到的险境,使人望而生畏;
5.【解答】
(1)考查了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结合内容理解,①把“水潭”比作“镜子”运用了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水潭的水平静而又清澈。②把“紫荆花”当做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它们的生命活力。
故答案为:
(1)①把“水潭”比作“镜子”运用了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水潭的水平静而又清澈;
②把“紫荆花”当做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它们的生命活力。
6.【解答】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可以根据记叙文六要素进行概括。时间和地点:那时我们还居住在深山里的乡下;事情的起因、经过:学校组织我们去城里参加作文竞赛。“我”又高兴又担忧,老校长就对“我们”说了一句话;结果:使“我”受益深刻。据此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能力。联系第1自然段可知,“栽在精美花盆里的花”实际上指的是城里的学生;“生长在天地边、和山野里的草”实际上指的是山里的孩子。
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根据句子特点进行辨析。“就连麦田里的荠荠草也是会开花的,它的花朵洁白,有米粒那么大,像早晨被太阳照亮的一颗颗晶莹的露珠。”由“像”这个喻词可知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荠荠草的花朵”比作“露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荠荠草花朵洁白晶莹的特点。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阅读“不论是乡下人城里人,也不论是穷人富人,只要努力都能作出一番成就来。而作出了一番成就也不要自以为了不起,其实你也是一位很普通的人。”“当我面对一束束流光溢彩的鲜花和一次次雷鸣般的掌声时,我从不自卑,也没有浮躁过”等内容可知,老校长要告诫“我们”不论是乡下人城里人,也不论是穷人富人,只要努力都能作出一番成就来。而作出了一番成就也不要自以为了不起,其实你也是—位很普通的人。
故答案为:
1.那时“我”还住在乡下,学校组织我们去城里参加作文竞赛。“我”又高兴又担忧,老校长就对“我们”说了一句话,使“我”受益深刻。
2.城里的学生;山里的孩子。
3.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荠荠草花朵洁白晶莹的特点。
4.论是乡下人城里人,也不论是穷人富人,只要努力都能作出一番成就来。而作出了一番成就也不要自以为了不起,其实你也是—位很普通的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