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2023-2024学年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2023-2024学年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六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1. 看拼音,写词语,要求书写正确、美观。
与名家同游,我们在的噼啪声中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的文化魅力,在中品尝甜蜜的生活气息;与名著相遇,我们跟着鲁滨逊荒岛,和尼尔斯一起去翱翔,与汤姆 索亚一起去探险,我们明白了人生之舟偶尔会有的危险,但是无须,乐观向上的态度将助你挣脱困境;回望历史,我们在朱自清的真情告白中懂得了对时光匆匆,不再不前,在瞻仰李大钊塑像时,仿佛看到共产党人经受得住的考验,也理解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含义——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这些感受、体验与发现,都给成长中的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2.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是哪一项?(  )
A. 依偎(wēi) 提供(gòng)
B. 不禁(jīn) 间断(jiān)
C. 僻静(pì) 薄弱(bó)
D. 搅和(hé) 处境(chǔ)
3.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截然 念叨 宽蔚 焉知非福
B. 含糊 勉强 蓬乱 司空见惯
C. 衷思 执行 书藉 翻箱倒柜
D. 泡沫 拔弄 抛弃 一拥而入
4.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是哪一项?(  )
A. 何当金络脑(何:为何。)
B. 终日不成章(章:花纹。)
C. 人固有一死(固:本来。)
D. 泣涕零如雨(零:落下。)
5. 小语同学阅读《琥珀年华》(迟子建),非常喜欢下面的段落。下列词语放入文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可能人这一生,最忘不了的就是自己的少年时代吧。少年时代为何令人 ,像琥珀一样散发着永恒的光华?因为那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开始,那是我们想象力 的时期。那是一段尽管有不平,但童眸依然 的岁月。
A. 悲伤缭绕 难以忘怀 最为活跃
B. 难以忘怀 最为活跃 清澈透明
C. 难以忘怀 清澈透明 最活跃
D. 悲伤缭绕 最为活跃 难以忘怀
6. 下列句子中,哪一项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他三句不同?(  )
A. 星期六,所有的孩子都在玩耍,你逼他干活儿比登天还难。
B.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C. 镇上的人排着队来到撒切尔法官家,搂着两个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泪水如雨,洒了一地。
D. 他觉得脸洗得不令人满意,因为洗净的地盘仅仅到了下巴和两颊为止了,像戴了一个脸谱。
7. 填入下面语段中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老师当面批评了我,我感到很委屈。妈妈劝慰我:“_____,_____。”我反思起自己的问题。
A.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B.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C.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D.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8. 下面一段话中的“他”是哪部名著中的什么人物?(  )
想到这里,他突然记起,他现在已经不是从前的模样了。妈妈一定会认不出他来。
A.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星期五
B. 《骑鹅旅行记》中的尼尔斯
C.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汤姆
D. 《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的爱丽丝
9. 下列是关于“阅读外国文学名著”读书方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 我们可以在页面的空白处随时写下自己的感触。
B. 读到特别喜欢的段落,可以摘抄在笔记本中,并把页码标注出来。
C. 外国文学名著往往有不同的译者,为了更好地交流,我们只能选择同一个版本。
D. 阅读名著时先大致了解名著的写作背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价值。
10. 阅读助成长。
(1)名句启迪智慧。“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启发我们要珍惜时间;“__________,近山识鸟音”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常将有日思无日,____________”让我们懂得节约。
(2)名诗抒发情怀。“____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于谦表达高洁志向的独白;“__________,快走踏清秋”是李贺报效国家的志向;“_______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郑燮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傲气。
(3)名篇点亮人生。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________,或________”阐释了生命的价值;面对光阴的流逝,朱自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过去的日子如轻烟,___________,如薄雾,___________。”
(4)真情自然流露。劳动节,爸爸妈妈要带我和妹妹去我梦寐以求的上海迪斯尼乐园游玩。听到这个好消息,我兴奋极了。此时那琴声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有发现。
(1)阅读外国名著,我们跟着爱丽丝漫游见到了许多神奇的生物:
(2)在漫游的过程中,我觉得爱丽丝是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的女孩。
阅读短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①“祝福伟大祖国龙腾虎跃、繁荣昌盛,祝福全国各族人民龙年大吉、顺遂安康!”农历龙年春节,距离地球400千米的浩渺太空中,正在太空出差的神舟十七号3位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通过视频,向全国人民送上祝福。
②波澜壮阔的飞天征程,应和新时代的铿锵足音。从神舟飞船到天宫实验室,再到空间站组合体、“T”字基本构型的中国空间站,航天员太空居所不断扩容,折射载人航天的跨越发展,标注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从天和核心舱发射到神舟十五号飞天,19个月11战11捷,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的完美表现,展现了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的卓越能力,也体现了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整体科技实力。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不仅是全体航天人的荣耀,也是亿万中华儿女的荣耀!
③中国空间站的建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发展道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10年间全国一盘棋,110多个科研院所、3000多个科研单位、数十万科研人员通力协作,攻克10余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200余项系统级关键技术,研制8型飞行器、3型运载火箭,部组件和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
④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如今,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模式,将成为人类向无垠宇宙探索的太空科学平台,支持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科学家探索获得更多科研成果。站上新起点,迈上新征程,新时代的中国航天必将继续书写更加恢宏壮丽的航天梦,继续创造新的中国高度、中国奇迹。
材料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大事件一览表
时间 事件
1992年9月21日 中央决策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并确立“三步走”发展战略。
1999年11月20日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发射,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
2003年10月15日 我国首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2005年10月12日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搭乘神舟六号进入太空,于17日安全返回。
2012年6月16日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刘洋成为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
2016年9月15日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入轨,这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
2016年10月17日 航天员景海鹏、陈冬搭乘神舟十一号进驻天宫二号,完成为期33天的飞行任务。
2021年6月17日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2021年10月16日 航天员搭乘神舟十三号进入太空,在轨飞行183天。
2022年11月30日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进驻中国空间站,两个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
2023年5月30日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024年3月2日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首次完成在轨航天器舱外维修任务。
12. 对材料一内容的概括,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三位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过龙年春节很开心
B. 中国空间站建设彰显了中国航天新高度
C. 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有探索太空的航天梦
D. 中国空间站一直有人长期驻留开展科学研究
13. 学习小组对材料一第②自然段中的“一气呵成”进行了讨论,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从“一气呵成”可以看出中国空间站的建造每个环节都衔接得很紧凑
B. 我能感受到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的卓越能力
C. 中国空间站一下子就建造好了,看来没遇到什么难题
D. 我觉得中国空间站能这么快建好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无数人通力协作的结果
14. 结合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航天员搭乘神舟一号飞船进行了首次太空飞行
B. 航天员刘洋进入太空的时间比费俊龙要早好几年
C. 神舟十一号飞船的航天员首次进入了我们自己的空间站
D. 神舟十四号和十五号飞船的航天员在太空首次实现会师
15. 同学们围绕上面两个材料中的内容进行讨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航天员能从太空送来新春祝福体现了我们强大的国力和整体科技实力
B. 材料一运用大量数字告诉我们中国制度的优势和中国人团结协作的力量
C. 我国的航天员是先进入空间站,然后才进入空间实验室开始科学研究实验的
D. 我国空间站已经实现了人员长期驻留模式,站上了航天事业新的高点
16. 2024年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主题是“极目楚天,共襄星汉”。学校开展“学航天精神”,你觉得下面的哪个词语不能体现手抄报主题。   
A. 追求名利
B. 敢于追梦
C. 艰苦奋斗
D. 自主创新
阅读短文,完成下题。
传统技艺:启东木杆秤
手工木杆秤制作工艺复杂。第一步,木工使用长推刨,把木料制作成长条。第二步,用木耙子刨削木杆毛坯,制成两端由细到粗,逐渐过渡的圆柱形木杆。第三步,用小细刨打磨出光滑的圆面,做成光坯。第四步,用粗石水磨。第五步,用细石再水磨。第六步,用石灰水浸泡24小时,洗净晾干。第七步,用砂皮再次磨光。第八步,根据物理上的杠杆原理计标出力点、支点的距离,用步弓(实际上是圆规)落实刀口与铁钮的距离。第九步,用武钻打眼。第十步,做头尾铜管子(包括电焊)。第十一步,装头尾铜、刀口、铁钮的安装,意味着完成半成品。第十二步,用标准砝码正确落实斤量在木杆秤上的位置。第十三步,用步弓分量由大到小(由斤到两)。第十四步,用扦星钻在秤杆上钻星眼。第十五步,用工用割刀,把不锈钢丝(或铜丝)嵌入星眼中割断敲平。第十六步,用油石把秤星磨平。所有步骤结束即可制成木杆秤。
启东木杆秤制作有百年历史,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海复镇老街82号有一家陆荣顺秤店,目前该店第三代传人是陆燕菊。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人用电子秤,木杆秤逐渐成为百姓乔迁新居、子女结婚时购买的一件象征性物品,寓意称心如意、幸福美满。
17. 手工木杆秤是启东的传统技艺,读了它的制作步骤,我觉得要想做好一杆能准确称重的手工木杆秤 
A. 用小细刨打磨出光滑的圆面,做成光坯。
B. 用标准砝码正确落实斤量在木杆秤上的位置。
C. 用扦星钻在秤杆上钻星眼。
D. 用工用割刀,把不锈钢丝(或铜丝)嵌入星眼中割断敲平。
18. 手工木杆秤不能用于   
A. 称重
B. 子女结婚
C. 孩子上学
D. 乔迁新居
19. 手工木杆秤有着美好的寓意   
A. 工作顺利
B. 称心如意
C. 财源广进
D. 团团圆圆
20. 现在菜场、超市里使用的都是电子秤,手工木杆秤已经淘汰了。所以有人认为没有必要花大量的精力去制作手工木杆秤了。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至少说出两个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下题。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多纵横都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儿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⑤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用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⑥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不得不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母亲潸然泪下。
⑦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
⑧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啊!
21. 对母亲冒着春寒去找螃蟹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 偏远的山村买不到螃蟹
B. 村子溪流中有很多螃蟹
C. 母亲很爱自己的孩子
D. 久病初愈的“我”想吃螃蟹
22. 对短文第⑥段一系列动作描写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 “抓起与放下”表现了母亲捞螃蟹犹豫,体现了她的爱子情怀。
B. 从“咬咬牙”这一动作能看出母亲做出带走螃蟹的决定非常艰难。
C. 从“闭起双眼”可以看出母亲不忍直视自己亲手将母蟹捉走的情景。
D. “跑回到溪边”是因为母蟹挣扎的声音促使母亲想多捉几只。
23. 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感受母亲情感的变化。
24. 结合全文,想象一下母亲“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时的内心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短文最后说“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啊!”,你怎么理解“母亲的心”?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
轻轻地提醒你:先回答“母亲的心”所包含的意思,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说这个结尾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习作。
要求:世上谁没有追求?谁没有向往?谁没有渴望得到的事物?也许有人渴望得到理解、爱护、肯定、温暖,也许有人渴望得到一本好书、一张邮票、一个足球……请你以“渴望得到 ”为题,写一篇习作。
请把题目补充完整,并选择合适的内容写一写,注意语言流畅,叙述思路要清晰,要表达真情实感。字数不少于450字。
轻轻提醒你:(1)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2)文章不能超格写,也不能另附纸。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六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1. 看拼音,写词语,要求书写正确、美观。
与名家同游,我们在的噼啪声中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的文化魅力,在中品尝甜蜜的生活气息;与名著相遇,我们跟着鲁滨逊荒岛,和尼尔斯一起去翱翔,与汤姆 索亚一起去探险,我们明白了人生之舟偶尔会有的危险,但是无须,乐观向上的态度将助你挣脱困境;回望历史,我们在朱自清的真情告白中懂得了对时光匆匆,不再不前,在瞻仰李大钊塑像时,仿佛看到共产党人经受得住的考验,也理解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含义——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这些感受、体验与发现,都给成长中的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联合词语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鞭、粥、覆、峻、彻”容易写错,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书写时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是哪一项?(  )
A. 依偎(wēi) 提供(gòng)
B. 不禁(jīn) 间断(jiān)
C. 僻静(pì) 薄弱(bó)
D 搅和(hé) 处境(chǔ)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字音的辨析。
A.提供(gòng)——gōng;
B.间断(jiān)——jiàn;
D.搅和(hé)——huo。
故选C。
3.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截然 念叨 宽蔚 焉知非福
B. 含糊 勉强 蓬乱 司空见惯
C. 衷思 执行 书藉 翻箱倒柜
D. 泡沫 拔弄 抛弃 一拥而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
A.宽蔚——宽慰;
C.衷思——哀思,书藉——书籍;
D.拔弄——拨弄。
故选B。
4.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是哪一项?(  )
A. 何当金络脑(何:为何。)
B. 终日不成章(章:花纹。)
C. 人固有一死(固:本来。)
D. 泣涕零如雨(零:落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的解释。
A.“何当金络脑”出自唐代李贺的《马诗》,意思: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何:什么时候。
故选A。
5. 小语同学阅读《琥珀年华》(迟子建),非常喜欢下面的段落。下列词语放入文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可能人这一生,最忘不了的就是自己的少年时代吧。少年时代为何令人 ,像琥珀一样散发着永恒的光华?因为那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开始,那是我们想象力 的时期。那是一段尽管有不平,但童眸依然 的岁月。
A. 悲伤缭绕 难以忘怀 最为活跃
B. 难以忘怀 最为活跃 清澈透明
C. 难以忘怀 清澈透明 最为活跃
D. 悲伤缭绕 最为活跃 难以忘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悲伤缭绕:形容一种悲伤的情绪环绕在周围。缭绕:形容事物盘旋环绕不散。
难以忘怀:形容记忆深刻,不容易忘掉。
最为活跃:形容某种状态或活动达到了很高的活跃程度。活跃:指行动积极、踊跃。
清澈透明:不含杂质,清可见底。常用来形容水的清澈,也可以引申来形容人的眼睛或心灵纯洁无暇。
结合语境,由文段中“可能人这一生,最忘不了就是自己的少年时代吧”可知,少年时代令人难忘,此处与“难以忘怀”表达的意思匹配,故第一空应填难以忘怀。结合“那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开始”,少年时代的我们对各种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和想象,是我们想象力最丰富、最活跃的时期,故第二空应填最为活跃;“童眸”一词通常指的是儿童的眼睛,它象征着清澈、纯净、明亮、一尘不染和天真无邪,这个词语常常用来形容儿童的眼睛如同他们的心灵一样,透明而纯洁。故第三空应填清澈透明。
故选B。
6. 下列句子中,哪一项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他三句不同?(  )
A. 星期六,所有的孩子都在玩耍,你逼他干活儿比登天还难。
B.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C. 镇上的人排着队来到撒切尔法官家,搂着两个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泪水如雨,洒了一地。
D. 他觉得脸洗得不令人满意,因为洗净的地盘仅仅到了下巴和两颊为止了,像戴了一个脸谱。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赏析。
A.结合加点的部分“比登天还难”可知,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结合加点部分“快要发疯了”可知,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C.结合加点部分“泪水如雨,洒了一地”可知,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D.结合加点部分“像戴了一个脸谱”可知,句子把“洗净的脸”比作了一个“脸谱”,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D。
7. 填入下面语段中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老师当面批评了我,我感到很委屈。妈妈劝慰我:“_____,_____。”我反思起自己的问题。
A.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B.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C.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D.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言名句的理解及运用。
A.“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出自近现代鲁迅的《答客诮》,意思:对子女没有感情的人不一定是真的豪杰,怜爱孩子怎见得就不是大丈夫呢?
B.“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摘自《增广贤文》,意思:知识只有到实际运用的时候才遗憾自己读太少了,事情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就不知道其中的艰难。
C.“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摘自《元史·列传》,意思:逆耳:不顺耳,不中听。 全句译文:良药吃起来苦口却有利于治病,忠直的话语听起来有些不顺耳却有利于办事情。
D.“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摘自摘自《孔子家语·致思》,意思: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动它的枝叶;子女想要赡养父母,但父母却已等不到这一天。
结合句义,可知,妈妈劝慰被批评的“我”应选: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故选C。
8. 下面一段话中的“他”是哪部名著中的什么人物?(  )
想到这里,他突然记起,他现在已经不是从前的模样了。妈妈一定会认不出他来。
A.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星期五
B. 《骑鹅旅行记》中的尼尔斯
C.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汤姆
D. 《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的爱丽丝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掌握。
“想到这里,他突然记起,他现在已经不是从前的模样了。妈妈一定会认不出他来。”出自《骑鹅旅行记》,原文为:想到这里,他突然记起,他现在已经不是从前的模样了。妈妈一定会认不出他来,她会把他当成一头奇怪的小野兽关到笼子里的,然后让邻居们来欣赏。也可能比这更糟:或许她会把他卖到动物园里去!
《骑鹅旅行记》中小男孩尼尔斯调皮捣蛋,被小精灵变成了拇指大小的小人儿,担心妈妈认不出他来。
故“他”指《骑鹅旅行记》中的尼尔斯。
故选B。
9. 下列是关于“阅读外国文学名著”的读书方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 我们可以在页面的空白处随时写下自己的感触。
B. 读到特别喜欢的段落,可以摘抄在笔记本中,并把页码标注出来。
C. 外国文学名著往往有不同的译者,为了更好地交流,我们只能选择同一个版本。
D. 阅读名著时先大致了解名著的写作背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价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阅读策略与方法。
C.外国文学名著确实有不同的译者,但没有必要为了交流而只选择一个特定的版本。本项表述错误。
故选C。
10. 阅读助成长。
(1)名句启迪智慧。“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启发我们要珍惜时间;“__________,近山识鸟音”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常将有日思无日,____________”让我们懂得节约。
(2)名诗抒发情怀。“____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于谦表达高洁志向的独白;“__________,快走踏清秋”是李贺报效国家的志向;“_______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郑燮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傲气。
(3)名篇点亮人生。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________,或________”阐释了生命的价值;面对光阴的流逝,朱自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过去的日子如轻烟,___________,如薄雾,___________。”
(4)真情自然流露。劳动节,爸爸妈妈要带我和妹妹去我梦寐以求的上海迪斯尼乐园游玩。听到这个好消息,我兴奋极了。此时那琴声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老大徒伤悲 ②. 近水知鱼性 ③. 莫把无时当有时 ④. 粉骨碎身浑不怕 ⑤. 何当金络脑 ⑥. 千磨万击还坚劲 ⑦. 重于泰山 ⑧. 或轻于鸿毛 ⑨. 被微风吹散了 ⑩. 被初阳蒸融了 . 美妙动听,像清凉的山涧流水般清脆悦耳,让我感到心旷神怡,如临仙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理解与默写及语言的表达。
(1)书写时要注意“徒”“悲”“性”“莫”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要注意“骨”“身”“络”“脑”“磨”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要注意“泰”“鸿”“微”“蒸”“融”的正确写法。
(4)结合句子可知,是用琴声来描述“我”当时兴奋的心情,语句通顺,能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即可。
如:此时那琴声像山涧中流出的泉水一样清澈,像黄莺出谷那样欢悦。
11. 阅读有发现。
(1)阅读外国名著,我们跟着爱丽丝漫游见到了许多神奇的生物:
(2)在漫游的过程中,我觉得爱丽丝是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的女孩。
【答案】(1)蓝色毛毛虫
青蛙 老绵羊 (2) ①. 美丽善良 ②. 乐于助人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对课外阅读的积累。
结合《爱丽丝漫游仙境记》中“然后踮起脚尖向上望去,只见一只蓝色的大毛毛虫,此刻它坐在蘑菇顶上,抱着胳膊,抬着头,正悠闲地抽着一根长长的水筒烟”“一只戴眼镜的老绵羊坐在柜台里面的一个大扶手椅上,正认真地织着毛衣”“这只青蛙穿一件黄色的上衣,脚穿一双非常大的靴子,一步三走到爱丽丝身旁”可知,爱丽丝漫游时遇到了:蓝色、抽水烟袋的大毛毛虫、编织毛线的老绵羊、会说英语、穿亮黄色衣服、穿大靴子的青蛙。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课外阅读。
《爱丽丝漫游仙境记》讲述了一个名叫爱丽丝的英国小女孩为了追逐一只揣着怀表、会说话的兔子而不慎掉入了兔子洞,从而进入了一个神奇的国度并经历了一系列奇幻冒险的故事。从而觉得爱丽丝是一位美丽善良、热情助人的孩子。
阅读短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①“祝福伟大祖国龙腾虎跃、繁荣昌盛,祝福全国各族人民龙年大吉、顺遂安康!”农历龙年春节,距离地球400千米的浩渺太空中,正在太空出差的神舟十七号3位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通过视频,向全国人民送上祝福。
②波澜壮阔的飞天征程,应和新时代的铿锵足音。从神舟飞船到天宫实验室,再到空间站组合体、“T”字基本构型的中国空间站,航天员太空居所不断扩容,折射载人航天的跨越发展,标注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从天和核心舱发射到神舟十五号飞天,19个月11战11捷,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的完美表现,展现了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的卓越能力,也体现了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整体科技实力。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不仅是全体航天人的荣耀,也是亿万中华儿女的荣耀!
③中国空间站的建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发展道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10年间全国一盘棋,110多个科研院所、3000多个科研单位、数十万科研人员通力协作,攻克10余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200余项系统级关键技术,研制8型飞行器、3型运载火箭,部组件和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
④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如今,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模式,将成为人类向无垠宇宙探索的太空科学平台,支持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科学家探索获得更多科研成果。站上新起点,迈上新征程,新时代的中国航天必将继续书写更加恢宏壮丽的航天梦,继续创造新的中国高度、中国奇迹。
材料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大事件一览表
时间 事件
1992年9月21日 中央决策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并确立“三步走”发展战略。
1999年11月20日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发射,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
2003年10月15日 我国首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2005年10月12日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搭乘神舟六号进入太空,于17日安全返回。
2012年6月16日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刘洋成为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
2016年9月15日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入轨,这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
2016年10月17日 航天员景海鹏、陈冬搭乘神舟十一号进驻天宫二号,完成为期33天的飞行任务。
2021年6月17日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2021年10月16日 航天员搭乘神舟十三号进入太空,在轨飞行183天。
2022年11月30日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进驻中国空间站,两个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
2023年5月30日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024年3月2日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首次完成在轨航天器舱外维修任务。
12. 对材料一内容的概括,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三位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过龙年春节很开心
B. 中国空间站建设彰显了中国航天新的高度
C. 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有探索太空的航天梦
D. 中国空间站一直有人长期驻留开展科学研究
13. 学习小组对材料一第②自然段中的“一气呵成”进行了讨论,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从“一气呵成”可以看出中国空间站建造每个环节都衔接得很紧凑
B. 我能感受到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的卓越能力
C. 中国空间站一下子就建造好了,看来没遇到什么难题
D. 我觉得中国空间站能这么快建好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无数人通力协作的结果
14. 结合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航天员搭乘神舟一号飞船进行了首次太空飞行
B. 航天员刘洋进入太空的时间比费俊龙要早好几年
C. 神舟十一号飞船的航天员首次进入了我们自己的空间站
D. 神舟十四号和十五号飞船的航天员在太空首次实现会师
15. 同学们围绕上面两个材料中的内容进行讨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航天员能从太空送来新春祝福体现了我们强大的国力和整体科技实力
B. 材料一运用大量数字告诉我们中国制度的优势和中国人团结协作的力量
C. 我国的航天员是先进入空间站,然后才进入空间实验室开始科学研究实验的
D. 我国空间站已经实现了人员长期驻留模式,站上了航天事业新的高点
16. 2024年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主题是“极目楚天,共襄星汉”。学校开展“学航天精神”,你觉得下面的哪个词语不能体现手抄报主题。   
A. 追求名利
B. 敢于追梦
C. 艰苦奋斗
D. 自主创新
【答案】12. B 13. C 14. D 15. C 16. A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通过阅读可知,材料一介绍了三位航天员在空间站过兔年春节、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等内容,旨在说明中国空间站建设彰显了中国航天新的高度。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C.结合第③自然段中“110多个科研院所、3000多个科研单位、数十万科研人员通力协作,攻克10余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200余项系统级关键技术,研制8型飞行器、3型运载火箭,部组件和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可知,中国空间站并非一下子就建造好的,其中遇到了很多的难题,故题干叙述有误。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A.结合材料二中“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发射,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可知,这并非是航天员搭乘神舟一号飞船进行了首次太空飞行。故题干叙述有误。
B.结合材料二中“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刘洋成为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可知,航天员刘洋进入太空的时间比费俊龙要晚好几年,故题干叙述有误。
C.结合材料二中“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可知,这并不是神舟十一号航天员首次进入了我们自己的空间站。故题干叙述有误。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C.结合材料二中“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入轨,这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航天员景海鹏、陈冬搭乘神舟十一号进驻天宫二号,完成为期33天的飞行任务”“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可知,我国的航天员是先进入空间实验室,然后才进入空间站。故题干叙述有误。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A.结合材料一中“航天员太空居所不断扩容,折射载人航天的跨越发展,标注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不仅是全体航天人的荣耀,也是亿万中华儿女的荣耀”可知,文章没有写航天员“追求名利”。
故选A。
阅读短文,完成下题。
传统技艺:启东木杆秤
手工木杆秤制作工艺复杂。第一步,木工使用长推刨,把木料制作成长条。第二步,用木耙子刨削木杆毛坯,制成两端由细到粗,逐渐过渡的圆柱形木杆。第三步,用小细刨打磨出光滑的圆面,做成光坯。第四步,用粗石水磨。第五步,用细石再水磨。第六步,用石灰水浸泡24小时,洗净晾干。第七步,用砂皮再次磨光。第八步,根据物理上的杠杆原理计标出力点、支点的距离,用步弓(实际上是圆规)落实刀口与铁钮的距离。第九步,用武钻打眼。第十步,做头尾铜管子(包括电焊)。第十一步,装头尾铜、刀口、铁钮的安装,意味着完成半成品。第十二步,用标准砝码正确落实斤量在木杆秤上的位置。第十三步,用步弓分量由大到小(由斤到两)。第十四步,用扦星钻在秤杆上钻星眼。第十五步,用工用割刀,把不锈钢丝(或铜丝)嵌入星眼中割断敲平。第十六步,用油石把秤星磨平。所有步骤结束即可制成木杆秤。
启东木杆秤制作有百年历史,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海复镇老街82号有一家陆荣顺秤店,目前该店第三代传人是陆燕菊。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人用电子秤,木杆秤逐渐成为百姓乔迁新居、子女结婚时购买的一件象征性物品,寓意称心如意、幸福美满。
17. 手工木杆秤是启东的传统技艺,读了它的制作步骤,我觉得要想做好一杆能准确称重的手工木杆秤 
A. 用小细刨打磨出光滑的圆面,做成光坯。
B. 用标准砝码正确落实斤量在木杆秤上的位置。
C. 用扦星钻在秤杆上钻星眼。
D. 用工用割刀,把不锈钢丝(或铜丝)嵌入星眼中割断敲平。
18. 手工木杆秤不能用于   
A. 称重
B. 子女结婚
C. 孩子上学
D. 乔迁新居
19. 手工木杆秤有着美好的寓意   
A. 工作顺利
B. 称心如意
C. 财源广进
D. 团团圆圆
20. 现在菜场、超市里使用的都是电子秤,手工木杆秤已经淘汰了。所以有人认为没有必要花大量的精力去制作手工木杆秤了。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至少说出两个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7. B 18. C 19. B
20. 我认为有必要花大量的精力去制作手工木杆秤。因为手工木杆秤的诞生蕴含着不少古人的大智慧。木杆秤制作技艺历史久远、工艺精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仔细阅读题干,“要想做好一杆能准确称重的手工木杆秤”应该怎么做?从第①段“第十二步,用标准砝码正确落实斤量在木杆秤上的位置。”可以知道,要想做好一杆能准确称重的手工木杆秤必须要用标准砝码正确落实斤量在木杆秤上的位置。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第①段可以知道手工木杆秤可以用来称重;第②段“木杆秤逐渐成为百姓乔迁新居、子女结婚时购买一件象征性物品”可以作为子女结婚、乔迁新居的物品。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②段“木杆秤逐渐成为百姓乔迁新居、子女结婚时购买的一件象征性物品,寓意称心如意、幸福美满。”可以知道,手工木杆秤有着美好的寓意的是:称心如意。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解答本题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接着从手工木杆秤的历史,从历史角度谈谈为什么手工木杆秤不能被淘汰;接着可以从生活角度去写手工木杆秤的好处。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注意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
例如:
我认为有必要花大量的精力去制作手工木杆秤。第一:因为手工木杆秤是我们的传统技艺,每一个木杆秤的制作都包含了百年的历史,它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也是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项目。第二:电子秤是很方便快捷,但是有些商家会缺斤少两;而使用手工木杆秤我们是可以清楚的知道物品的重量,避免商家的狡猾行为。
阅读短文,完成下题。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多纵横都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儿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⑤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用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⑥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不得不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母亲潸然泪下。
⑦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
⑧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啊!
21. 对母亲冒着春寒去找螃蟹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 偏远的山村买不到螃蟹
B. 村子溪流中有很多螃蟹
C. 母亲很爱自己的孩子
D. 久病初愈的“我”想吃螃蟹
22. 对短文第⑥段一系列动作描写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 “抓起与放下”表现了母亲捞螃蟹的犹豫,体现了她的爱子情怀。
B. 从“咬咬牙”这一动作能看出母亲做出带走螃蟹的决定非常艰难。
C. 从“闭起双眼”可以看出母亲不忍直视自己亲手将母蟹捉走的情景。
D. “跑回到溪边”是因为母蟹挣扎的声音促使母亲想多捉几只。
23. 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感受母亲情感的变化。
24. 结合全文,想象一下母亲“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时的内心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短文最后说“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啊!”,你怎么理解“母亲的心”?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
轻轻地提醒你:先回答“母亲的心”所包含的意思,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说这个结尾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1. B 22. D
23. 惊喜 纠结矛盾 伤心
24. 我为什么不能捉走这只螃蟹?孩子是多想吃上一次螃蟹啊,我应该满足他的心愿。可我真的不能这样做,这是带着无数小蟹的母蟹,同为母亲,我又怎能让它失去与孩子相处的美好时光呢?
25. ①“母亲的心”一是指母亲的爱子之心,二是母亲对天下母亲爱子情怀的理解、体谅之心。②结构上:点题。内容上:深化文章中心或画龙点睛,表达了母亲对天下所有母亲爱子情怀的理解、体谅。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B.结合第④自然段中“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可知春天村子溪流里很难找到螃蟹。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D.结合第⑥自然段中“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不得不再一次跑回到溪边。”可知,“跑回到溪边”是因为母亲不忍心将母蟹带回家,故题干叙述有误。
故选D。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结合第④自然段中“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儿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第⑤自然段中“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可知,在母亲发现螃蟹时的情感是:惊喜;结合第⑥自然段中“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可知,母亲此时的心情是:纠结、矛盾的;结合第⑦自然段中“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可知,此时空手回家,母亲是很伤心的。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心理描写。
文章记叙了儿子想吃螃蟹,可母亲找到一只螃蟹时却发现“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母亲理解母蟹的爱子之情,最后把母蟹放掉了。母亲“放声大哭”表现了母亲即爱儿子又有母性本能的善良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做本题时能写出母亲矛盾纠结的心理,语句通顺即可。
如:儿子,妈妈真的很无能,竟然不能满足你这么小的一个愿望。可是我如果把螃蟹捉回去,母蟹就要遭受母子分离之苦。我也是一个母亲啊!我又怎么忍心去伤害一个无辜的母亲呢?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段落及题目的理解。
结合第⑧自然段中“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啊”可知,这句话点明了“母亲的心”的双重含义,表层含义,即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深层含义,理解母亲对孩子的爱,理解别的母亲。这样写就点明了主题,照应了文题,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母亲仁爱之心的赞美之情,这种画龙点睛的写法,就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26. 习作。
要求:世上谁没有追求?谁没有向往?谁没有渴望得到的事物?也许有人渴望得到理解、爱护、肯定、温暖,也许有人渴望得到一本好书、一张邮票、一个足球……请你以“渴望得到 ”为题,写一篇习作。
请把题目补充完整,并选择合适的内容写一写,注意语言流畅,叙述思路要清晰,要表达真情实感。字数不少于450字。
轻轻提醒你:(1)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2)文章不能超格写,也不能另附纸。
【答案】例文:
渴望得到肯定
整理旧物时偶然翻到一本发黄的相册,是以前游泳队活动的集体照,发现上面有两个小女孩,朝气而文静,披散着长发,可笑中透着小小的自卑,我的心情突然阴郁起来,过去了好久的种种浮现在了眼前……
那是三四年级时的事,考得不错,比第二名高了很多分,等不及要向妈妈报告这个好消息。
可当我把成绩报告单递给她时,而是沉下了脸?你知道这次洪悦姐姐考了多少分吗!”她刚想继续拿我和洪悦作比较,我就抢过了她手上那份报告单,“砰”地关上了房门。
打开台灯,泪水就如决了堤似的冲出了我的眼眶,滴在我看来已经逐渐模糊的报告单上。洪悦!这个名字真让我又爱又恨,可每次大人总是把我和她相比较,待人礼貌。每每看到优秀的洪悦,久久萦绕。
泪已经滚落到嘴角,在脸上划出一条透明又清晰的痕迹。我拿起纸巾擦去了泪水?那天。
思绪慢慢回到了当下的今天,那时的我,可自卑却早早降临在我身上,那样渴望肯定。现在的我?
我真想对父母说,可不可以给我一点肯定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书面表达。
本次习作是半命题作文,要求以“渴望得到 ”为题,写一篇习作,在写作之前,要根据习作要求选好所写内容,好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回顾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想想自己渴望得到的是什么?选择一个补充题目再写下来。无论写什么,都要注意记叙文六要素,想好形状、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思路:
开头:开篇点题,点明自己渴望得到什么?
中间:以具体的事例来描述,描写时要做到详略得当,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把事例写具体、写清楚。
结尾:总结全文,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