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天津市南开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天津市南开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质量监测 (二)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 (选择题 29分)、第Ⅱ卷(非选择题 91分)两部分;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请考生将试题答案写到答题纸上,请规范书写。
第Ⅰ卷 (选择题, 共29分)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完成1-5题 (共11分)
1. 下列各组词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沙砾(lè) 召唤(zhào) 汗渍(zì) 春寒料峭(qiào)
B. 濒临(pín) 谛听(dì) 皈依(guī) 锋芒毕露(bì)
C. 腐烂 (fǔ) 阔绰(chuò) 娉婷(tíng) 根深蒂固(dì)
D 枉然(wǎng) 惊骇(hài) 劫掠(luè) 自吹自擂(lěi)
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人生在世不可能什么事都 ,需要学会克制自己, 是在与亲人相处的过程中更要懂得珍惜。生活中我们与外人都能够 ,那么,对待自己的亲人时就更应该克制自己的情绪,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与他们 沟通,其实这样做会使我们更幸福。
A. 为所欲为 甚至 和平共处 精心 B. 我行我素 特别 相敬如宾 细心
C. 为所欲为 特别 和睦相处 耐心 D. 我行我素 甚至 相辅相成 诚心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汉字,亦称中国字□中文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学习汉字,一定要把地基打深打牢。汉字的结构本身就蕴含着审美价值,如:结构形象生动,对称均衡□线条曲直撇捺,变化多姿。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讲述自己的汉字文化□经过不断探索,中华文明传承者认为: “要运用特有的话语体系,把中国之美讲出来并让世界看见□
A.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4. 下列句段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坚持自主创新,并不是闭关锁国,任何文明都不可能在自我封闭中独立发展。②对于国外先进经验,我们要保持开放心态,同时也要有一个立足中国实际的消化吸收过程,应该采取辩证取舍的态度。③这就需要我们在创新过程中把握好中与西的融合,处理好开放与自主。④扎根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消化吸收一切有利于我的先进文明成果,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A. 首联从传说落笔,既交代了黄鹤楼的来历,又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铺垫。
B. 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C. 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花草荒芜衰败。
D. 尾联则以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二、(共9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2.0
①“人工智能AI”2017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②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应用专家潘云鹤说,AI 当前正处在转折之际,其技术会升级换代。它将通过跨媒体和各种无人技术更紧密的融入人类生活;通过人机混合增强智能,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通过大数据和群体智能,拓展、管理和重组人类的知识,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建议,在越来越多专门领域的博弈、识别、控制和预测中达到甚至超过人类的能力。因此,我们将这样的人工智能称为Al2.0。
③“30年后的AI2.0必将成为巨人,但是它会在哪些方面展示它与众不同的威力呢 ”
④在潘云鹤的构想中,到那个时候,大数据智能的研究,已经可以为经济智能化运行提供强大的工具,帮助政府和企业从宏观、中观、微观等角度预测经济和市场的走向,前瞻性的创造新产品,进行新投资,确定新政策,从而避免如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等全球性风险,以及产能过剩、库存畸高等问题。市场经济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科学基础,使人类经济的运行进入更高水平。
⑤对于人类最关心的话题之一——AI2.0对人类健康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潘云鹤料想,“AI用于预防医药,已进入发力阶段”。
⑥近年来涌现的各种大型医疗仪器、小型穿戴式设备、大量生理传感器和海量的数字化病例,源源不断地生成人体健康的大数据。将这些大数据汇合分析、学习和提取,就可以预测人体健康的走向和生病的可能。在未来,借助人工智能。高血压、糖尿病、癌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或许能得到预防或者阻断。
⑦另一个关于AI的梦想是:人脑和电脑联通。
⑧潘云鹤说,人脑和电脑如能直接联合工作,就会形成“脑机混合”增强智能。如果一个学生能轻而易举的记住《新华字典》、唐诗宋词、 《古文观止》、四书五经、中国通史、英汉词典、世界地理、中外法律……可以想象,我们的教育,会因此产生怎么样的改变。
⑨AI 的能力似乎无可估量。可以想象人类未来与AI 共存的种种图景:
⑩当你在街上碰到陌生人时,系统会产生并处理数据,通过AI程序就能知道你对他的印象如何。
在医院里,AI分析X光片的水准,比人类医生还要棒,这些智能机器还可以用于癌症等疾病的到期检查,甚至在你尚不知晓的情况下采取防治措施。
一场彻头彻尾的人工智能革命,真切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做出预测:未来,大量的工作岗位将被智能机器取代,数十亿人将成为“无用阶层”,社会被少数精英阶层掌控。
于是一个关于AI的终极恐惧,进入人类的集体思想——AI会控制人类吗
6.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了空间顺序,并综合运用了说明、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B. 开头引用政府工作报告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然后在第②③段分别运用作诠释和打比方的方法引发对其进一步的说明。
C. 第④段画线的“到那个时候”指30年后,起限制作用,明确了具体时间范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D. 第⑥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多种疾病,具体地说明了人工智能可以预测人体健康的走向和生病的可能。
7. 下面表述不符合潘云鹤对30年后AI2.0展示能力构想的一项是( )
A. 可以为经济智能运行提供强大的工具,使人类经济运行进入更高水平。
B. 可以用于医药,预测人类的健康走向,从而预防或阻断可能产生的疾病。
C. 可以形成“脑机混合”增强智能,让人类的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D. 可以在越来越多的专门领域中达到甚至超过人类现有能力,必定全面取代人类工作岗位。
8. 选文结尾提到人类的“终极恐惧”,下面看法最为合理的一项是( )
A. 智能机器已经具备了一定思考能力,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违背我们人类的意愿,控制人类。
B. 如果不加以恰当管理,智能机器可能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巨大干扰,甚至可能终结人类文明,控制人类。
C. 人类已经制造并使用了无数动力机械、汽车轮船、无人飞机等,一定能够驾驭智能机器,绝不会被它们控制。
D. 人类的手足没有因为智能机器的使用而萎缩,人类的安全也并未因为智能机器的使用而受到威胁,人类绝不会被它们控制。
三、(共9分)
阅读《小石潭记》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向西)
B.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像北斗星那样)
C. 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D. 凄神寒骨(寒冷)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 如鸣珮环,心乐之 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C. 全石以为底 不足为外人道也
D. 潭西南而望 溪深而鱼肥
11.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和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短小精美的游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最负盛名的一篇。文章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
B.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从内心的真实感受来写,突出写“静”,并把环境的静深入到人的心中,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
C. 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永州的忧伤愤懑,这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借月下美景抒发怀才不遇的寂寞慨叹极其类似。
D. 本文的语言极为精练优美,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句式灵活。在写景过程中,作者含蓄地暗寓了心情的内在变化,言有尽而意无穷。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91分)
四、古诗文默写 (每空1分,共7分)
12. 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_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5)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抒情,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五、(共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颖士为唐名人,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予反复考之,颖士乃风节之士也。为集贤校理①,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林甫怒其不下己。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时安禄山宠恣,颖士阴②语柳并曰:“胡人③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即托疾去。禄山反,颖士往见郭纳,言御守计,纳不用。叹曰:“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节度使源洧④欲退保江陵,颖士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公何轻土地,取天下笑乎 ”洧乃按甲不出。
【注释】①集贤校理:官名。②阴:暗地里。③胡人:指安禄山。④源洧wěi:人名。
13.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胡人负宠而骄 负:____________ (2)即托疾去 去:_____________
14.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何遽轻土地,取天下笑乎 翻译:
15. 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萧颖士乃风节之士体现在哪里
六、(共14分)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闻到白兰花香
丁祖荣
①闻到白兰花香,我就想起了老母亲。母亲,大字不识,极明理,极坚韧。
②母亲八十岁了,仍然去水边洗衣,一捶棒一捶棒,声音大,有节奏。我一回去,母亲立即抓个菜篮子去大塘边上,一会儿工夫,时令蔬菜就上了桌。春天的时候,老人家花白的头上还斜插一朵栀子花。搬入安置区,母亲选了一楼,进出方便,南面就是幼儿园,小童的声音如天籁。那年春节,母亲说,田征了,垛子上的房子拆了。我们住在小区里,现在房子好是好,楼上楼下,电视电话,就是像个鸽子笼。你帮我买一盆白兰花吧。我见见青,闻闻香。
③我买了一盆盛花期的白兰花,母亲开心得像个孩子。仲春时节,发苞了。母亲专门打个电话,与我说白兰花事。
④母亲一生,早年极苦,对物质享受很淡,喜欢农事,有事没事到田地里,莳草,浇水,与青菜、茄子、南瓜讲讲话。老屋垛子四周都栽了树,最多的是香椿树。早春,第一茬香椿头,紫红、赤红的叶子,在晨光中抖动。不说吃,光是想象,就让人沉浸。搬离后,母亲常回到垛子上看老屋基,看到曾经热气腾腾的灶膛里,现在长出一棵大青蒿,眼泪流了出来。
⑤老屋的后院也被母亲用起来,栽过西洋参,种过花生。我都尝过。有一年,不知怎的,栽了两株罂粟,花开得奇异,电话跟我一描述,我说这是鸦片。母亲听了,半天没说话。放下电话,赶紧铲了,连根都挖起来甩了。还栽了栀子花、金银花、桂花,这些寻常花,香味浓郁。母亲肯定不知道“花是人的精神支柱”的高深哲理。她说,闻到了花香,日子就好过,生活就美满。
⑥我还买了两株一米多高的玉兰树,栽在我住房的南面阳台上。一黄玉兰一白玉兰,树叶深绿,长得精神旺盛。四五月就开,持续好几个月。一黄一白,不仅香,还有几分雅致。一吹东北风,幽香入室。当夏日街头响起叫卖白兰花的吆喝声时,我家的白兰花也在传递阵阵清香。我接母亲来住的由头,也是白兰花要开,场面很吸引人。母亲听了,笑笑,但并不行动。催急了就说,我这一盆正开着哩。
⑦后来,我的房子南面阳台改造,把这一黄一白两株玉兰树,移栽到靠东面的北阳台。开花时节,依旧清香醒人。平时我工作繁忙,只能一月回家一次。突然,有一天,母亲电话,要把她的玉兰树搬到我家来,声音弱弱的。母亲平时达观,声音洪亮,笑声不断,常嘱不用回,安心工作。这次我听声音虚弱,感觉不对,立即回去陪她到医院检查。情况不好,住院。母亲说,我只是不舒服,哪里要住院
⑧这医院,是住不得的。一住就没有出来。住院期间,白兰花正开。我摘了几朵,放在她床头,她喃喃说,好香。然后,闭上眼,甜甜地笑了,她是那样的慈祥和安宁。那一年,母亲八十四岁。
⑨母亲走后,那盆玉兰花凋零了。玉兰花喜温不耐寒。我家北阳台的一黄一白两棵玉兰冻伤了,第二年春天没发枝,也枯了。我有些伤感。
⑩偶然看到东北角的广玉兰,绿意莹莹。含苞时,野红野红的,有几分矜持。盛开时,风吹花摇、颇自得。晨曦打在花的端口,流莹阵阵,微香漾开。
“百步清香透玉肌,满堂和气自心知。”心和世界就好,人世就美,花香遍地。
春天来了,又一季白兰花要盛开。
(选自《光明日报》,略有改动)
16. 对文中“母亲的辛劳”梳理成思维导图,请将空白的地方补充完整。
17. 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1)母亲常回到垛子上看老屋基,看到曾经热气腾腾的灶膛里,现在长出一棵大青蒿,眼泪流了出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2)含苞时,野红野红的,有几分矜持。盛开时,风吹花摇,颇自得。(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18. 如何理解文章第⑤段中划线句“母亲肯定不知道‘花是人的精神支柱’的高深哲理”
19. “白兰花香”在文中多次出现,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七、语文综合性学习(共5分)
某校开展“我的互联网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材料一】
全校学生上网调查
【材料二】
网络沉迷是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沉浸在网络空间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因为青少年的大脑系统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 自控能力较差,更加容易对网络游戏、短视频等网络流行产物所带来的视觉、感官震撼感到兴奋,难以控制自己想继续上网冲浪的心情,继而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精神不振、体能下降等问题。
材料三】
开启“清朗·2023年署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聚焦网上涉未成年人突出问题,严厉整治各类有害内容和违法犯罪;及时发现处置网络欺凌行为,防止泄露未成年人隐私的欺凌视频扩散传播;对于学习类App、儿童智能设备等,加强功能安全风险评估,禁止出现各类不良内容,不得诱导充值消费。筑牢青少年保护防线,让其真正成为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保护盾”。
20. 从【材料一】中,你获得了什么重要信息
21. 简要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主要信息
八、名著阅读(共8分)
22. 请根据名著内容,在下面横线处填写出对应的人物姓名或作品。
作 品 人 物 文 段
《儒林外史》 (1)______ 他想, 别的都不打紧, 忙进房去抢了一床被在手内, 从床上把太公扶起, 背在身上。把两只手搂得紧紧的,且不顾母亲, 把太公背在门外空处坐着。又飞跑进来, 一把拉了嫂子, 往门外走。又把母亲扶了,背在身上。才得出门, 那时火已到门口, 几乎没有出路, 他道:“好了! 父母都救出来了! ”这里的“他”是指(1) _______
(2)《________》 贺龙 徐海东 (2) 《______》是一部纪实作品, 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 作品选取了“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长征途中发生的典型事例, 书中生动描绘了一系列革命将领的传奇经历和英勇形象, 为整部作品增添了浓厚的英雄传奇色彩。
《海底两万里》 (3)_______ 他是生物学家, 博古通今, 乘潜艇在水下航行,饱览了海洋里的各种动植物; 他和他那位对分类学入了迷的仆人康塞尔, 将这些海洋生物向我们做了详实的介绍, 界、门、纲、目、科、属、种, 说得井井有条, 使读者认识了许多海洋生物; 他还把在海洋中见到的种种奇观, 一一娓娓道来, 令读者大开眼界。这里的“他”是指 (3) ______
《水浒传》 (4)_______ 洪教头恼恨他,又想赢得这锭银子, 便用了浑身的功夫, 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他把棒一横,还了个“拔草寻蛇”的招式。洪教头跳起来大喊:“来!来! 来! ”举起棒劈头打来, 他往后一退。洪教头一棒落空, 一个踉跄, 还没有站稳脚跟, 就又提起了棒。他看洪教头虽然气势汹汹, 但脚步已乱, 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洪教头的小腿骨上。洪教头措手不及,“扑”的一声倒在地上, 棒也甩出老远。众人见此情景, 哈哈大笑起来。洪教头满面羞惭, 灰溜溜地走开了。这里的“他”是指(4) ______
23. 人生路上最大的幸运是,有师者指引;但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又是互相影响、共同成长的关系。《西游记》中唐僧和孙悟空正是类似关系,请结合《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谈谈你对以上两个方面的理解。
九、作文 (50分)
24. 写作
游走山川,看花开花落,一路上遇见最美的春夏秋冬;生活瞬间,意外遇见感人的一幕,人间大爱令人动容;身处异地,一句乡音问候,让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遇见亲人;诵读诗文名篇,徜徉其间,仿佛遇见先贤哲人与之对话……一次次美好的遇见,让我们领略自然的美丽、感受生活的美好,寻觅人生的意义。遇见,真是妙不可言!
请自选角度,以《遇见 》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1)中心明确,内容具体;(2)文章富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规范书写,文面整洁,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质量监测 (二)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 (选择题 29分)、第Ⅱ卷(非选择题 91分)两部分;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请考生将试题答案写到答题纸上,请规范书写。
第Ⅰ卷 (选择题, 共29分)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完成1-5题 (共11分)
1. 下列各组词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沙砾(lè) 召唤(zhào) 汗渍(zì) 春寒料峭(qiào)
B. 濒临(pín) 谛听(dì) 皈依(guī) 锋芒毕露(bì)
C. 腐烂 (fǔ) 阔绰(chuò) 娉婷(tíng) 根深蒂固(dì)
D. 枉然(wǎng) 惊骇(hài) 劫掠(luè) 自吹自擂(lěi)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沙砾(lè)——lì;
B.濒临(pín)——bīn;
D劫掠(luè)——lüè,自吹自擂(lěi)——léi;
故选C。
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人生在世不可能什么事都 ,需要学会克制自己, 是在与亲人相处的过程中更要懂得珍惜。生活中我们与外人都能够 ,那么,对待自己的亲人时就更应该克制自己的情绪,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与他们 沟通,其实这样做会使我们更幸福。
A. 为所欲为 甚至 和平共处 精心 B. 我行我素 特别 相敬如宾 细心
C. 为所欲为 特别 和睦相处 耐心 D. 我行我素 甚至 相辅相成 诚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第一空,为所欲为:指很随意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常用于贬义)。我行我素:不管人家怎么说,仍旧按照自己平素的一套去做。结合语境,此处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应用“为所欲为”;
第二空,甚至:意思是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特别:与众不同,不普通。结合语境,此处突出强调在与亲人相处的过程中更要懂得珍惜,应用“特别”;
第三空,和平共处:指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用和平方式解决彼此争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彼此间经济和文化联系。和睦相处:邻里之间应当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结合“生活中我们与外人”的语境,此处指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关系融洽,应用“和睦相处”;
第四空,精心:非常用心;专心精细。耐心:不急躁,不厌烦。细心:指心思细密。诚心:诚恳的心意。结合语境,此处修饰“沟通”,指慢慢地、不急躁地好好沟通,应用“耐心”;
故选C。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汉字,亦称中国字□中文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学习汉字,一定要把地基打深打牢。汉字的结构本身就蕴含着审美价值,如:结构形象生动,对称均衡□线条曲直撇捺,变化多姿。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讲述自己的汉字文化□经过不断探索,中华文明传承者认为: “要运用特有的话语体系,把中国之美讲出来并让世界看见□
A.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运用。
第一处:“中国字”与“中文字”是并列词语,中间用顿号。
第二处:“结构形象生动,对称均衡”与“线条曲直撇捺,变化多姿”是并列关系,已经出现了逗号,用分号。
第三处:有明显的疑问语气,与后句组成设问,应用问号。
第四处:完整引用结束,用句号和后引号。
故选D。
4. 下列句段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坚持自主创新,并不是闭关锁国,任何文明都不可能在自我封闭中独立发展。②对于国外先进经验,我们要保持开放心态,同时也要有一个立足中国实际的消化吸收过程,应该采取辩证取舍的态度。③这就需要我们在创新过程中把握好中与西的融合,处理好开放与自主。④扎根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消化吸收一切有利于我的先进文明成果,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C.成分残缺,应在“开放与自主”的后面加上“的关系”。
故选C。
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A. 首联从传说落笔,既交代了黄鹤楼的来历,又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铺垫。
B. 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C. 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花草荒芜衰败。
D. 尾联则以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感情的理解与赏析。
C.“鹦鹉洲上的花草荒芜衰败”错误。“萋萋”意思是草长得茂盛的样子。颈联实写眼前所见的景物,晴天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茂盛。
故选C。
二、(共9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2.0
①“人工智能AI”2017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②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应用专家潘云鹤说,AI 当前正处在转折之际,其技术会升级换代。它将通过跨媒体和各种无人技术更紧密的融入人类生活;通过人机混合增强智能,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通过大数据和群体智能,拓展、管理和重组人类的知识,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建议,在越来越多专门领域的博弈、识别、控制和预测中达到甚至超过人类的能力。因此,我们将这样的人工智能称为Al2.0。
③“30年后的AI2.0必将成为巨人,但是它会在哪些方面展示它与众不同的威力呢 ”
④在潘云鹤的构想中,到那个时候,大数据智能的研究,已经可以为经济智能化运行提供强大的工具,帮助政府和企业从宏观、中观、微观等角度预测经济和市场的走向,前瞻性的创造新产品,进行新投资,确定新政策,从而避免如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等全球性风险,以及产能过剩、库存畸高等问题。市场经济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科学基础,使人类经济的运行进入更高水平。
⑤对于人类最关心的话题之一——AI2.0对人类健康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潘云鹤料想,“AI用于预防医药,已进入发力阶段”。
⑥近年来涌现的各种大型医疗仪器、小型穿戴式设备、大量生理传感器和海量的数字化病例,源源不断地生成人体健康的大数据。将这些大数据汇合分析、学习和提取,就可以预测人体健康的走向和生病的可能。在未来,借助人工智能。高血压、糖尿病、癌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或许能得到预防或者阻断。
⑦另一个关于AI的梦想是:人脑和电脑联通。
⑧潘云鹤说,人脑和电脑如能直接联合工作,就会形成“脑机混合”增强智能。如果一个学生能轻而易举的记住《新华字典》、唐诗宋词、 《古文观止》、四书五经、中国通史、英汉词典、世界地理、中外法律……可以想象,我们的教育,会因此产生怎么样的改变。
⑨AI 的能力似乎无可估量。可以想象人类未来与AI 共存的种种图景:
⑩当你在街上碰到陌生人时,系统会产生并处理数据,通过AI程序就能知道你对他的印象如何。
在医院里,AI分析X光片的水准,比人类医生还要棒,这些智能机器还可以用于癌症等疾病的到期检查,甚至在你尚不知晓的情况下采取防治措施。
一场彻头彻尾的人工智能革命,真切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做出预测:未来,大量的工作岗位将被智能机器取代,数十亿人将成为“无用阶层”,社会被少数精英阶层掌控。
于是一个关于AI的终极恐惧,进入人类的集体思想——AI会控制人类吗
6.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了空间顺序,并综合运用了说明、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B. 开头引用政府工作报告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然后在第②③段分别运用作诠释和打比方的方法引发对其进一步的说明。
C. 第④段画线的“到那个时候”指30年后,起限制作用,明确了具体时间范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D. 第⑥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多种疾病,具体地说明了人工智能可以预测人体健康的走向和生病的可能。
7. 下面表述不符合潘云鹤对30年后AI2.0展示能力构想的一项是( )
A. 可以为经济智能运行提供强大的工具,使人类经济运行进入更高水平。
B. 可以用于医药,预测人类的健康走向,从而预防或阻断可能产生的疾病。
C. 可以形成“脑机混合”增强智能,让人类的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D. 可以在越来越多的专门领域中达到甚至超过人类现有能力,必定全面取代人类工作岗位。
8. 选文结尾提到人类的“终极恐惧”,下面看法最为合理的一项是( )
A. 智能机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违背我们人类的意愿,控制人类。
B. 如果不加以恰当管理,智能机器可能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巨大干扰,甚至可能终结人类文明,控制人类。
C. 人类已经制造并使用了无数动力机械、汽车轮船、无人飞机等,一定能够驾驭智能机器,绝不会被它们控制。
D. 人类的手足没有因为智能机器的使用而萎缩,人类的安全也并未因为智能机器的使用而受到威胁,人类绝不会被它们控制。
【答案】6. A 7. D 8. B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
A.本文前两段引出说明对象人工智能2.0,并具体介绍了什么是人工智能2.0。然后依次论这样写了人工智能2.0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最后两段展望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并提出自己的担忧。故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说明,并没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内容。
D.根据第②段中的“在越来越多专门领域的博弈、识别、控制和预测中达到甚至超过人类的能力”可知,“必定全面取代人类工作岗位”的说法在文中并无依据,且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联系第 段中的“未来,大量的工作岗位将被智能机器取代,数十亿人将成为‘无用阶层’,社会被少数精英阶层掌控”可知,如果不加以恰当管理,智能机器可能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巨大干扰。联系末段中的“AI会控制人类吗”可知,人工智能可能会终结人类文明,控制人类。
故选B。
三、(共9分)
阅读《小石潭记》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向西)
B.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像北斗星那样)
C. 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D. 凄神寒骨(寒冷)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 如鸣珮环,心乐之 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C. 全石以为底 不足为外人道也
D. 潭西南而望 溪深而鱼肥
11.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和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短小精美的游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最负盛名的一篇。文章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
B.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从内心的真实感受来写,突出写“静”,并把环境的静深入到人的心中,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
C. 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永州的忧伤愤懑,这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借月下美景抒发怀才不遇的寂寞慨叹极其类似。
D. 本文的语言极为精练优美,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句式灵活。在写景过程中,作者含蓄地暗寓了心情的内在变化,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案】9. D 10. B 11. C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D.句意: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寒:使……寒冷。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
A.乃:副词,竟然/连词,于是,就;
B.如:都是“比喻词,好像”;
C.为:介词,作为/介词,对、向;
D.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
C.有误。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并非“直抒胸臆”,而是将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融入对山水景色的描绘之中,通过写景来间接地表达情感,而不是直接抒发出来。这与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直接表达“闲人”心境的写法是有所不同的。因此,C选项的分析不准确。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很高兴。于是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的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91分)
四、古诗文默写 (每空1分,共7分)
12. 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_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5)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抒情,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答案】 ①. 到乡翻似烂柯人 ②. 烽火连三月 ③. 浅草才能没马蹄 ④. 风正一帆悬 ⑤. 海内存知己 ⑥. 了却君王天下事 ⑦. 赢得生前身后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烂柯、烽、悬、赢、知己。
五、(共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颖士为唐名人,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予反复考之,颖士乃风节之士也。为集贤校理①,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林甫怒其不下己。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时安禄山宠恣,颖士阴②语柳并曰:“胡人③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即托疾去。禄山反,颖士往见郭纳,言御守计,纳不用。叹曰:“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节度使源洧④欲退保江陵,颖士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公何轻土地,取天下笑乎 ”洧乃按甲不出。
【注释】①集贤校理:官名。②阴:暗地里。③胡人:指安禄山。④源洧wěi:人名。
13.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胡人负宠而骄 负:____________ (2)即托疾去 去:_____________
14.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何遽轻土地,取天下笑乎 翻译:
15. 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萧颖士乃风节之士体现在哪里
【答案】13. ①. 负: 依靠 凭借 ②. 去: 离开
14. 你何必匆忙轻易放弃这个战略要地,让天下人取笑你呢
15. A.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宰相李林甫想召见他,他却辞而不去,有气节。)
B.颖士言御守计不被采纳,痛斥“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萧颖士去见郭纳,向他进献抵御叛军的策略,不被采纳,痛斥身居高位要职的人贻误战机。)
C.颖士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公何遽轻土地,取天下笑乎 (萧颖士劝说源洧不能轻易放弃襄阳这个战略要地,否则会被天下人取笑。)
D.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预判到安禄山叛乱。)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胡人(指安禄山)依仗主上的宠信骄横跋扈。负:依靠,凭借。
(2)句意:他便托病离开了洛阳。去:离开。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何:为什么。遽:匆忙。轻:轻视。取天下笑:让天下人取笑。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可知,宰相李林甫想召见他,他却辞而不去,有气节。
根据“颖士往见郭纳,言御守计,纳不用。叹曰:‘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可知,萧颖士去见郭纳,向他进献抵御叛军的策略,不被采纳,痛斥身居高位要职的人贻误战机。
根据“颖士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公何轻土地,取天下笑乎 ’”可知,萧颖士劝说源洧不能轻易放弃襄阳这个战略要地,否则会被天下人取笑。
根据“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可知,他预判到安禄山叛乱。
【点睛】参考译文:
萧颖士是唐代的名人,后代学者只称赞他才华出众。我反复考证后发现,他还是一位高风亮节有胆识有度量的人,在他担任集贤校理时,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想召见他,他却辞而不去,李林甫对他不屈从于自己很恼火。后来,李林甫又让他到史馆任职,他仍然不屈服,为此他更遭李林甫所忌恨,以至被免除史官职务外调到河南府任参军。当时,安禄山依仗玄宗的龙信,恣意妄为,萧颖士暗中对柳并说:“胡人(指安禄山)依仗主上的宠信骄横跋扈,反叛朝廷的时间不会太久了,东都洛阳到时会首先陷落的!“不久,他便托病离开了洛阳,安禄山反叛以后,萧颖士去见郭纳,向他进献抵御叛军的策略,郭纳没有采用。萧颖士感叹道:“那些身居高位要职的人抵御厉害的叛军如同儿戏,(想抵挡住也)太难了啊!”他听说大将封常清陈兵东都洛阳,就去观察了一番,(结果很失望,)连夜返回,南逃到山南东道避乱,当地节度使源洧想放弃襄阳、退保江陵、萧颖士劝说道:“襄阳是天下的咽喉要冲,兵家必争之地,一天不坚守,则大势即去,你何必匆忙放弃这个战略要地,让天下人取笑你呢?“源洧听从了他的建议,就按兵不出。
六、(共14分)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闻到白兰花香
丁祖荣
①闻到白兰花香,我就想起了老母亲。母亲,大字不识,极明理,极坚韧。
②母亲八十岁了,仍然去水边洗衣,一捶棒一捶棒,声音大,有节奏。我一回去,母亲立即抓个菜篮子去大塘边上,一会儿工夫,时令蔬菜就上了桌。春天的时候,老人家花白的头上还斜插一朵栀子花。搬入安置区,母亲选了一楼,进出方便,南面就是幼儿园,小童的声音如天籁。那年春节,母亲说,田征了,垛子上的房子拆了。我们住在小区里,现在房子好是好,楼上楼下,电视电话,就是像个鸽子笼。你帮我买一盆白兰花吧。我见见青,闻闻香。
③我买了一盆盛花期的白兰花,母亲开心得像个孩子。仲春时节,发苞了。母亲专门打个电话,与我说白兰花事。
④母亲一生,早年极苦,对物质享受很淡,喜欢农事,有事没事到田地里,莳草,浇水,与青菜、茄子、南瓜讲讲话。老屋垛子四周都栽了树,最多的是香椿树。早春,第一茬香椿头,紫红、赤红的叶子,在晨光中抖动。不说吃,光是想象,就让人沉浸。搬离后,母亲常回到垛子上看老屋基,看到曾经热气腾腾的灶膛里,现在长出一棵大青蒿,眼泪流了出来。
⑤老屋的后院也被母亲用起来,栽过西洋参,种过花生。我都尝过。有一年,不知怎的,栽了两株罂粟,花开得奇异,电话跟我一描述,我说这是鸦片。母亲听了,半天没说话。放下电话,赶紧铲了,连根都挖起来甩了。还栽了栀子花、金银花、桂花,这些寻常花,香味浓郁。母亲肯定不知道“花是人的精神支柱”的高深哲理。她说,闻到了花香,日子就好过,生活就美满。
⑥我还买了两株一米多高的玉兰树,栽在我住房的南面阳台上。一黄玉兰一白玉兰,树叶深绿,长得精神旺盛。四五月就开,持续好几个月。一黄一白,不仅香,还有几分雅致。一吹东北风,幽香入室。当夏日街头响起叫卖白兰花的吆喝声时,我家的白兰花也在传递阵阵清香。我接母亲来住的由头,也是白兰花要开,场面很吸引人。母亲听了,笑笑,但并不行动。催急了就说,我这一盆正开着哩。
⑦后来,我的房子南面阳台改造,把这一黄一白两株玉兰树,移栽到靠东面的北阳台。开花时节,依旧清香醒人。平时我工作繁忙,只能一月回家一次。突然,有一天,母亲电话,要把她的玉兰树搬到我家来,声音弱弱的。母亲平时达观,声音洪亮,笑声不断,常嘱不用回,安心工作。这次我听声音虚弱,感觉不对,立即回去陪她到医院检查。情况不好,住院。母亲说,我只是不舒服,哪里要住院
⑧这医院,是住不得的。一住就没有出来。住院期间,白兰花正开。我摘了几朵,放在她床头,她喃喃说,好香。然后,闭上眼,甜甜地笑了,她是那样的慈祥和安宁。那一年,母亲八十四岁。
⑨母亲走后,那盆玉兰花凋零了。玉兰花喜温不耐寒。我家北阳台的一黄一白两棵玉兰冻伤了,第二年春天没发枝,也枯了。我有些伤感。
⑩偶然看到东北角的广玉兰,绿意莹莹。含苞时,野红野红的,有几分矜持。盛开时,风吹花摇、颇自得。晨曦打在花的端口,流莹阵阵,微香漾开。
“百步清香透玉肌,满堂和气自心知。”心和世界就好,人世就美,花香遍地。
春天来了,又一季白兰花要盛开。
(选自《光明日报》,略有改动)
16. 对文中“母亲的辛劳”梳理成思维导图,请将空白的地方补充完整。
17. 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1)母亲常回到垛子上看老屋基,看到曾经热气腾腾的灶膛里,现在长出一棵大青蒿,眼泪流了出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2)含苞时,野红野红的,有几分矜持。盛开时,风吹花摇,颇自得。(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18. 如何理解文章第⑤段中划线句“母亲肯定不知道‘花是人的精神支柱’的高深哲理”
19. “白兰花香”在文中多次出现,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16. ①母亲为我做饭;②母亲做农活;③母亲生病让我照顾玉兰花
17. (1)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现在老屋基与曾经有烟火气的老屋进行对比;突出了现在老屋没人住以后的荒凉;表现了母亲对老屋的怀念。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矜持”“自得”把玉兰树赋予人的姿态;生动形象地写出玉兰树含苞绽放的美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18. 作者这样说是因为母亲大字不识,说不出高深的具有哲理的话;但是母亲懂得,有花和花香的日子,生活就会好过,就能幸福美满;表现了母亲是一位明理睿智、懂得生活、热爱生活的人。
19. 这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使结构完整严谨,条理清晰。白兰花香代表着母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过往生活记忆。白兰花香象征着母亲明理、坚韧的性格。白兰花香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思念、热爱之情。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第②段写母亲八十岁在水边洗衣服;
第①空:根据第②段“我一回去,母亲立即抓个菜篮子去大塘边上,一会儿工夫,时令蔬菜就上了桌”可知,母亲我做菜;
第②空:根据第④段“母亲一生,早年极苦,对物质享受很淡,喜欢农事,有事没事到田地里,莳草,浇水,与青菜、茄子、南瓜讲讲话”可知,母亲做农活;
第⑤段写母亲在后院种花种菜;
第③空:根据第⑦段“突然,有一天,母亲电话,要把她的玉兰树搬到我家来,声音弱弱的。母亲平时达观,声音洪亮,笑声不断,常嘱不用回,安心工作。这次我听声音虚弱,感觉不对,立即回去陪她到医院检查。情况不好,住院”可知,母亲生病让我照顾玉兰花。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1)“母亲常回到垛子上看老屋基,看到曾经热气腾腾的灶膛里,长出一棵大青蒿”,将现在老屋基与曾经有烟火气的老屋进行比较,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表现了现在老屋没人住以后的荒凉;“眼泪流了出来”表现了母亲对老屋的怀念。
(2)“矜持”“颇自得”将玉兰树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含苞时,野红野红的,有几分矜持。盛开时,风吹花摇,颇自得”生动形象地写出玉兰树含苞绽放时与盛开时的美丽动人,表达了作者对其的喜爱。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母亲肯定不知道‘花是人的精神支柱’的高深哲理”属于富有哲思的话;联系首段“母亲,大字不识,极明理,极坚韧”可知,作者这样说是因为母亲没什么学问,不认识字,说不出这样高深的有哲理的话;根据第⑤段“还栽了栀子花、金银花、桂花,这些寻常花,香味浓郁……她说,闻到了香,日子就好过,生活就美满”可知,母亲懂得有花和花香,日子就会好过,生活就能美满的道理;可见母亲是一位明理睿智、善于生活的人。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线索。
首段“闻到白兰花香,我就想起了老母亲。母亲,大字不识,极明理,极坚韧”,写闻到花香就会想到老母亲,白兰花香象征母亲极明理,极坚韧的性格;同时本文写了诸多能够体现母亲一生操劳的事,如:八十岁在水边洗衣服,操劳农事等等,母亲懂得有花和花香,日子就会好过,生活就能美满的道理,能够体现母亲明理、坚韧的性格;第⑦段“突然,有一天,母亲电话,要把她的玉兰树搬到我家来,声音弱弱的。母亲平时达观,声音洪亮,笑声不断,常嘱不用回,安心工作。这次我听声音虚弱,感觉不对,立即回去陪她到医院检查。情况不好,住院”,第⑧段“这医院,是住不得的。一住就没有出来。住院期间,白兰花正开。我摘了几朵,放在她床头,她喃喃说,好香。然后,闭上眼,甜甜地笑了,她是那样的慈祥和安宁”可知,母亲生病让我照顾玉兰花,母亲在玉兰花香中离世,作者一看到玉兰花,闻到白兰花香,就能回忆起与母亲的过往,白兰花香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思念;“白兰花香”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读者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七、语文综合性学习(共5分)
某校开展“我的互联网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材料一】
全校学生上网调查
【材料二】
网络沉迷是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沉浸在网络空间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因为青少年的大脑系统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 自控能力较差,更加容易对网络游戏、短视频等网络流行产物所带来的视觉、感官震撼感到兴奋,难以控制自己想继续上网冲浪的心情,继而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精神不振、体能下降等问题。
【材料三】
开启“清朗·2023年署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聚焦网上涉未成年人突出问题,严厉整治各类有害内容和违法犯罪;及时发现处置网络欺凌行为,防止泄露未成年人隐私的欺凌视频扩散传播;对于学习类App、儿童智能设备等,加强功能安全风险评估,禁止出现各类不良内容,不得诱导充值消费。筑牢青少年保护防线,让其真正成为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保护盾”。
20. 从【材料一】中,你获得了什么重要信息
21. 简要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主要信息
【答案】20. 大多数学生沉迷网络,很少一部分学生通过网络用于正常学习。
21. 学生沉迷网络造成极大危害;开启“清朗”行动;为青少年健康上网打造“保护盾”。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从表格中得出结论。
读表可知,全校学生玩网络游戏、刷短视频、使用社交软件的占到了百分之八十六。利用网络学习的只占到了百分之十四。可得结论:大多数学生沉迷网络,很少一部分学生通过网络用于正常学习。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炼信息。
根据材料二中的“难以控制自己想继续上网冲浪的心情,继而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精神不振、体能下降等问题”可得:学生沉迷网络造成极大危害;
根据材料三中的“开启‘清朗·2023年署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可得:开启“清朗”行动;
根据材料三中的“筑牢青少年保护防线,让其真正成为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保护盾’”可得:为青少年健康上网打造“保护盾”。
八、名著阅读(共8分)
22. 请根据名著内容,在下面横线处填写出对应的人物姓名或作品。
作 品 人 物 文 段
《儒林外史》 (1)______ 他想, 别的都不打紧, 忙进房去抢了一床被在手内, 从床上把太公扶起, 背在身上。把两只手搂得紧紧的,且不顾母亲, 把太公背在门外空处坐着。又飞跑进来, 一把拉了嫂子, 往门外走。又把母亲扶了,背在身上。才得出门, 那时火已到门口, 几乎没有出路, 他道:“好了! 父母都救出来了! ”这里的“他”是指(1) _______
(2)《________》 贺龙 徐海东 (2) 《______》是一部纪实作品, 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 作品选取了“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长征途中发生的典型事例, 书中生动描绘了一系列革命将领的传奇经历和英勇形象, 为整部作品增添了浓厚的英雄传奇色彩。
《海底两万里》 (3)_______ 他是生物学家, 博古通今, 乘潜艇在水下航行,饱览了海洋里的各种动植物; 他和他那位对分类学入了迷的仆人康塞尔, 将这些海洋生物向我们做了详实的介绍, 界、门、纲、目、科、属、种, 说得井井有条, 使读者认识了许多海洋生物; 他还把在海洋中见到的种种奇观, 一一娓娓道来, 令读者大开眼界。这里的“他”是指 (3) ______
《水浒传》 (4)_______ 洪教头恼恨他,又想赢得这锭银子, 便用了浑身的功夫, 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他把棒一横,还了个“拔草寻蛇”的招式。洪教头跳起来大喊:“来!来! 来! ”举起棒劈头打来, 他往后一退。洪教头一棒落空, 一个踉跄, 还没有站稳脚跟, 就又提起了棒。他看洪教头虽然气势汹汹, 但脚步已乱, 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洪教头的小腿骨上。洪教头措手不及,“扑”的一声倒在地上, 棒也甩出老远。众人见此情景, 哈哈大笑起来。洪教头满面羞惭, 灰溜溜地走开了。这里的“他”是指(4) ______
【答案】 ①. 匡超人 ②. 《红星照耀中国》 ③. 阿龙纳斯 ④. 林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
①根据的“他想,别的都不打紧,忙进房去抢了一床被在手内,从床上把太公扶起,背在身上”“又把母亲扶了,背在身上。才得出门”可知,“他”是匡超人。匡超人是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中的角色,原名匡迥,号超人,他是一个农村少年,起初善良孝顺,乖巧勤劳。后来因为一些原因,他堕落成一个忘恩负义、薄情势利的市井恶棍。
②根据“一部纪实作品”“书中生动描绘了一系列革命将领的传奇经历和英勇形象,为整部作品增添了浓厚的英雄传奇色彩”可知,这部作品是《红星照耀中国》。《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③根据“他是生物学家, 博古通今, 乘潜艇在水下航行,饱览了海洋里的各种动植物”“他和他那位对分类学入了迷的仆人康塞尔”可知,“他”是阿龙纳斯。阿龙纳斯是小说《海底两万里》的主人公,在这本书中他是一位法国博物学家,是巴黎自然科学博物馆的一名教授,为了探索海底世界,和他的仆人康塞尔一起乘潜艇在水下航行。在海洋里,他饱览了各种动植物,作者借阿龙纳斯之口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许多海洋生物,以及各种海底奇观,令读者大开眼界。
④根据选段中“他”击败了洪教头的情节可知,“他”是林冲。林冲遭受高太尉的陷害,被开封府发配至沧州。在牢城营里偶遇大官人柴进,柴进见是赫赫有名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心中大喜,厚礼款待,引起随行的洪教头的不满。洪教头极度傲慢,对林冲步步紧逼,引发了柴进的不快,再加上柴进想看下两人的本事,便安排了两人的比武。林冲迫不得已和洪教头比武,结果轻松击败了他。
23. 人生路上最大的幸运是,有师者指引;但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又是互相影响、共同成长的关系。《西游记》中唐僧和孙悟空正是类似关系,请结合《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谈谈你对以上两个方面的理解。
【答案】孙悟空最初是一只桀骜不驯、敢想敢为的妖猴,只追求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从大闹天宫到取经起始轻易打死六名强盗都体现这一点;然而,后来经过师傅唐僧教育,他逐渐学会了辨别是非善恶,并培养了慈悲之心,最终修成正果;与此同时,唐僧也受到孙悟空的影响,在取经路上逐渐变得不再胆小怕事,反而愈加坚毅勇敢,不畏艰难险阻,最终成功取得真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开放类试题,围绕着题目中提到的“师者的指引”和“互相影响、共同成长”,结合具体情节分析即可。
示例:悟空出世,在菩提老祖处学得一身技艺,大闹龙宫,大闹地府、大闹天宫,桀骜不驯,不服管束。最终被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受五百年之苦。追随唐僧以后,亦是恶习难改,打死六名强盗,遭唐僧驱逐,也体现他的顽劣。但跟随唐僧日久,受他的教育与影响,悟空逐渐变得沉稳,有了慈悲之心,最终取经功成,得成正果。这就是“师者指引”。与此同时,唐僧与悟空接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胆小怕事变得坚毅果敢,取经成功以后,被封成佛,也得了正果。这就是“互相影响、共同成长”。
九、作文 (50分)
24. 写作
游走山川,看花开花落,一路上遇见最美的春夏秋冬;生活瞬间,意外遇见感人的一幕,人间大爱令人动容;身处异地,一句乡音问候,让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遇见亲人;诵读诗文名篇,徜徉其间,仿佛遇见先贤哲人与之对话……一次次美好的遇见,让我们领略自然的美丽、感受生活的美好,寻觅人生的意义。遇见,真是妙不可言!
请自选角度,以《遇见 》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1)中心明确,内容具体;(2)文章富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规范书写,文面整洁,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例文:
遇见你们
  有人说遇见是最美的开始。当花儿遇见了阳光,绽放得如此绚烂;当草儿遇见了雨滴,长成葱葱绿茵;当迷失的航船遇见了灯塔,便有了家的方向。而当我遇见了你们,我的人生再不迷茫。
  人生13载,前路漫漫而未知。在这14年中又有太多太多的遇见,有的遇见,如惊鸿一现,匆匆而过;有的遇见,如潺潺细流,回味深远。这些遇见伴我成长,使我进步。
  13年中,我遇见了一批亦师亦友的老师。如果我是一棵树,他们便是我的园丁,使我不横生枝干,向高、远处生长。四年级时,一位数学老师教导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五年级时,一位语文老师教导我“精益求精”;现在,历史老师教导我“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英语老师教导我“越努力,越幸运”。这些话成了我前进的动力,不断鞭策我前进。匆匆那年,感谢能遇见这样的老师。
  13年中,我也遇见了许许多多的朋友。他们在我失落时给予我安慰;在我成功时为我高兴;在我技不如人时给予我帮助;在我迷茫时,伴我成长。大雄有哆啦A梦,海绵宝宝有派大星,刘备有关羽、张飞,而我,有你们。记得那年因为一次意外而差点失去右手,我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对着洁白的一切,万念俱灰。而这时,你们的到来或是QQ上的一句问候,令我振作起来,在剧痛中与伤病斗争。匆匆那年,感谢能遇见这样的朋友。
同样,在这13年中,我也遇见了太多的风景,遇见了太多的烦恼。但大海的宽阔,使我心胸开阔,落日的绚丽,让烦恼烟消云散,而这一切,使我成长。在浩渺的宇宙中,我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匆匆那年,感谢遇见的那些自然风光和成长的阴雨。
遇见,是最美的开始。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在这青葱的13年里,感谢这些遇见。前路漫漫,依旧精彩,我们的遇见,不见不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遇见,是指双方或者多方的见面。遇见的对象,可以是某个人,可以是某件物,可以是某种情感,可以是某一风景。所以,本命题的主旨是让写作者在无限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发现、思考,表现其印象最深、最难以忘怀的“最美丽情缘”。本文适合写作记叙文。
选材构思:我们在文章中要极力渲染出来这次遇见对于自己的意义,或者是让自己欣赏到了一幕美景,或者是让自己感悟了某种哲理,或者是对某人某物多了新的认知等等。在选取素材方面,还是以从实际生活中选取写作对象为佳。比如,选择与亲人朋友的相遇,书写一段感人的真情;选择与书籍相遇,书写自己对书中人物的新认知;选择与风景相遇,带领读者一起体会风景的美丽以及从此引发出的对生命真谛的感悟。文章应从一个小的角度出发,重点写一个细节,一个情节,然后把它写深、写透,要注意捕捉那些闪光的细节,写出真切的体会和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四两拨千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