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课件(共4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课件(共4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温故知新
1.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内涵、地位和原因是什么
2.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伴随经济高质量发展
生产(供给)更多更优产品和服务
“财富”蛋糕
分给谁?
(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
怎么分?
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第二单元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第一框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课前预习:阅读课本,找出下面的答案
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什么,其决定因素是什么
2.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形式、原因、意义分别是什么
3.按要生产素分配的内容、形式,有什么重要意义
4.我国居民收入途径有哪些?
5.如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01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情境一:
吉吉很得意
在美丽宁静的森林国度里,生活着一群勤劳的子民。一直实行集体劳动,平均分配。霸道的吉吉和勤劳能干的分得一样多,吉吉笑了,感到自己很幸福。
你认为这种分配结果怎么样?会产生什么影响?
收入分配公平≠平均主义
平均主义
无积极性
没有效率
阻碍发展
随着时代发展,实行新的分配制度,按劳动多少和贡献大小进行分配。适当拉开了动物们的收入差距,勤劳能干的,感到自己很幸福。
你认为这种分配结果怎么样?会产生什么影响?
收入分配公平=适当差距
适当差距
有积极性
提高效率
促进发展
情境二:
笑了
实行新的分配政策好多年,动物们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成了明星收入越来越高;吉吉还是一线职工;成了林场高管富得流油;还出现了富二代熊熊。森林王国矛盾越来越多,笑了,趁虚而入。
探究:这种分配结果怎么样?会产生什么影响?
收入分配公平≠收入差距悬殊
差距过大
阻碍效率
影响稳定
不利和谐
情境三:
笑了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国民收入分配
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要在政府、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分别形成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
政府收入
个人收入
企业收入
国民收入,是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包括居民、企业、政府等)所获得的收入。
政府收入主要用于财政支出
企业收入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
个人收入主要用于消费
问题: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社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如何进行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是什么:
按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原因:
2.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生产力
所有制形式
分配方式
人与人关系
公有制为主体
按劳分配为主体
生产关系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决定
决定
决定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中,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制度。根本原因是我国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补充笔记)
思考:现阶段,我国可以实行平均分配或者按需分配吗?请说明理由。
平均分配VS按需分配
探索我国的分配制度
议学提升:
看法1:平均分配
看法3:按劳分配
看法2:按需分配
平均分配
干多干少一个样,滋生懒汉”
束 缚
生产力
普遍贫困
按需分配
前提:人们素质极大提高,物质极大发展,能满足人民各种需求。
按劳分配
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生产力发展
否定不劳而获
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地位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水平有待提升
人们劳动的性质
与特点存在差异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具体形式(记):
①在国家机关,公有制事业单位和公有制企业中的职工工资、奖金、津贴。
②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的职工工资、奖金、津贴。
③农村经济中的承包集体土地获得的收益。 (自己种)
(1)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2)基本内容和要求:
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分配尺度
分配结果
主体
在公有制经济中实行
分配前提
3.按劳分配
注:按劳分配≠公有制中的分配。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中,但是公有制中除了按劳分配,还存在按生产要素分配(如国有企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
思考
按劳分配的结果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如果我在后面加上一句话:不劳不得。大家觉得对不对?
没有劳动能力的人,有劳动能力但下岗失业的人都应得到社会保障。因而在按劳分配中不能提“不劳不得”!
+ 0%
+ 76%
+ 28%
P45相关链接
为什么要做各项必要扣除?
马克思认为,社会总产品在分配给每个劳动者之前必须做必要的扣除,因为不做必要的扣除社会就会无法正常运转,无法对弱者进行有效的补偿,无法实现社会正义。
满足社会再生产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的后备基金和保险基金
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学校、保健设施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设立的基金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意义+必然性)
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实行按劳分配是对人类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提高效率)
(促进公平)
意义
由一定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必然性
3.按劳分配
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不能实行平均分配
一看范围。按劳分配的适用范围是公有制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的分配形式不属于按劳分配。
二看尺度。按劳分配是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进行的分配。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的分配不属于按劳分配,无论是在公有制经济中还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中都是如此。
三看标准。按劳分配的标准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如国有企业职工所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都属于按劳分配所得。而国有企业职工所发的福利则不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按劳分配的判断方法: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
(1)内容
让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2)意义
体现效率: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促进公平:有利于健全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补充)
类别 分配形式 适用范围
按劳动要素
按技术要素
按资本要素
按管理要素
按土地要素
按知识要素
按数据要素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发明成果转让等的收入
私营、外资企业、非公有制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个体经济中的劳动者收入
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本转让所得、债券所得利息等
指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形式
指出租土地、房屋取得的收入(土地流转收入)
数字经济下,数据的收集、使用和转移产生的价值
非公有制
广泛存在于包括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中
知识成果的使用、转让等获得的收入(如出书、拍短视频等获得收入)
(3)具体形式:
注意:单纯按要素分配会导致收入差距拉大甚至收入差距悬殊
区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区 别 范围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广泛存在于包括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中,主要存在于股份制企业、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个人投资活动中 。
体现 关系 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者之间是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包括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与使用者的交换关系)
地位 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 我国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试牛刀:
1.小李是私营企业的职工,月工资4000元。
2.小王是国有企业的职工,月工资4000元。他卖给公司一项发明专利获得了20万元。
3.小张是外资企业(管理硕士)的经理,年薪15万。
4.小陈购买股票赚了3万元。
5.小赵转让了自家承包地的经营权,每年能收到一笔钱。
在一家私营企业打工,工资比自己过去承包土地种菜赚得多很多,生活改善许多。
按劳动要素分配
按管理要素分配
按资本要素分配
按土地要素分配
按劳动要素分配
按技术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一定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
但是,公有制经济中不一定全是按劳分配。
思考:材料体现了哪些分配方式?
1.先判断所在单位的所有制性质。(关键)
2.再根据下面的提示判断是何种分配方式。
(1)公有制(性)经济中的工资、奖金、津贴
(2)多种所有
制经济
1.个体经济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2.私营经济
3.外资经济
按生产要素分配
如何区分不同的收入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
思考: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有何变化?分析我国居民取得收入的途径/类型有哪些?
(2)途径:
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使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1)原因:
5.我国居民收入来源(P46)
从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看,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劳动性和财产性,还有经营性和转移性收入
劳动性收入 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可能是按劳分配,也可能是按要素分配。)
财产性收入 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一般属于按要素分配。)
经营性收入 是指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比如开饭馆、摆小摊的收入等
转移性收入 是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属于再分配的范畴。)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小吕爸爸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每月有工资,年终还有奖金。妈妈是一家股份制企业的管理人员,除工资外,持有的公司股票也有分红。家庭投资理财由妈妈负责,银行存款和国债都有收益。小吕的叔叔是农民,转让了自家承包地的经营权,一心一意经营“农家乐”,收入增加了很多。小吕是一家企业的员工,业余时间搞小发明,通过转让自己的发明专利,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小吕的爷爷退休在家,每月都有养老金。
思考:小吕一家获取收入的途径有哪些?
劳动性收入
劳动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经营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劳动性收入
(1)按劳分配≠公有制中的分配。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除了按劳分配,还存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社会保障收入。
(2)按生产要素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既可以与非公有制经济相适应,也可以与公有制经济相适应。
(3)按劳分配≠劳动性收入。劳动性收入中,既包括公有制经济中的按劳分配, 还包括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按劳动要素分配
(4)不能认为“按劳分配意味着等量劳动必然获得等量报酬。”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5)我国农村的所有制形式是集体所有制,因此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经营收入属于按劳分配,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土地要素分配。
拓展:“三权分置”下农民收入的分配方式
(1)农民自己经营所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也属于合法的劳动收入。
(2)农民流转土地所得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土地要素分配收入,也属于财产性收入,同时属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3)农民到流转后获得经营权的公司去打工,其收入为按劳动要素分配收入。
(4)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包括:土地补偿收入、红利收入、租金收入、土地转包收入。
(5)农民的种粮补贴收入,属于转移性收入。
三权:土地所有权、农户承包权、经营者经营权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6.如何通过劳动致富(弘扬劳动精神)
(1)劳动的重要性: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
(2)劳动的要求:
①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
②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
③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
“蛋糕”真的分好了吗?
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大
地区收入分配差距大
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大
行业内部收入分配差距大
01
02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1)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
(2)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为此,必须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1.为什么要完善收入分配
(1)总体要求: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2)两个同步: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2.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1993-2007年,工资年均增长率为9.5%,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12.2%。
2008-2013年,工资年均增长率为5.8%,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4.5%。
含义: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劳动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量的比率。
它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个人收入提高要以劳动生产率提高为基础。
劳动生产率
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3)在初次分配方面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2.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
2022年受疫情影响,养老机构运营承受压力,民政部要求,各地要不折不扣落实优惠政策,协助机构解决疫情防控期间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地推出增加补贴、减免房租、人员培训等措施,为养老机构纾困解难。
江苏省出台养老机构纾困政策,对全省1500多家养老机构按照每张床位一次性补贴1000元的标准,给予1.46亿元的一次性纾困补贴
浙江、安徽、湖南等多省份都出台政策,对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减免3到6个月的租金。
重庆市还将原计划下半年发放的3000万元建设补贴提前发放到位。
思考:
材料是通过何种方式完善收入分配?
再分配方面,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
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4)再分配方面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2.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
转移支付
含义:财政转移支付包括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和地方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以为均衡地区间基本财力、由下级政府统筹安排使用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体。
如社会保险福利津贴、抚恤金、养老金、失业补助、救济金以及各种补助费等;农产品价格补贴也是政府的转移支付。
个人所得税
含义: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种,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如何征收?
居民个人每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5000元/月)
3%
20%
9000×10% = 900元
不征收
5000元
10%
超过3000--12000部分
不超过3000的部分
超过12000--25000部分
28000-5000= 23000元
23000元=3000+9000+11000
合计:
90+900 + 2200
=3190元
算一算:假如小明的月收入为28000元,个税调整后,今年10月小明应缴纳多少个人所得税?
3000×3% =90元
11000×20% = 2200元
(5)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2.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
图解: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画在书上)
知识拓展: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比较
初次分配 再分配 第三次分配
范围 物质生产部门内部, 主要为工业企业 全社会 全社会
主体 主要是企业 国家、政府 企业、组织、个人
手段 市场机制决定 政府调控机制 (税收、政策、法律) 通过个人自愿捐赠而进行的分配
目的 提高效率,体现公平 主要是更加体现公平 更加体现公平
举例 按劳分配收入、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收入(如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等)、增值税、关税等 事业单位工资、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社会保障制度等转移支付,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等 捐赠、慈善、志愿行动等社会公益事业,助学、救灾、济困、解危、安老
区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提醒 “四看法”区分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一看分配的领域: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再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
二看分配的主体:初次分配主体是企业,再次分配主体是国家。
三看分配的手段:初次分配主要是对企业职工工资的调整;再分配主要是通过财政支出、税收调整等手段进行。
四看关键词:体现初次分配的有:工资、劳动报酬、生产要素等;体现再分配的有:财政、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
1.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2.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3.建立企业职工正常工资增长机制
4.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5.加大对农产品的补贴
6.鼓励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增加收入
7.提高个税起征点,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8.疫情发生后,恒大集团捐给一线医院等急需防护物资的地方捐款捐物1300余万
判断以下情况属于哪一次分配?
初次分配
再分配
再分配
再分配
再分配
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
第三次分配
总结:如何完善收入分配?
两个同步
初次分配
再分配
第三次分配
总体要求
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收入分配公平奠定物质基础。
根本措施
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完善收入分配,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 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
思维导图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我国的个人 收入分配
为什么
措施
按生产要素分配
居民收入的途径
按劳分配
决定因素
劳动的重要性和要求
原因
地位、内容、形式
内容
意义
总体要求
两个同步
初次分配
再分配
第三次分配
内容



课堂练习
1.我国现阶段对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列属于按劳分配的是( )
①农民承包土地所得的收入
②股票分红收入
③国有企业工人的工资和奖金、津贴
④某外资企业员工的工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C
2.公平与效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偏废,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下列举措中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是( )
①某省政府给予社会托老机构的老人每月300元的财政补贴 
②某企业建立健全以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 
③某市民政局免费为60岁以上的低保对象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④某市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由每月1 260元调整为1 400元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