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综合性试题汇编之世界古代史(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综合性试题汇编之世界古代史(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综合性试题汇编之世界古代史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共有282条,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罚、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上述材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是(  )
A.内容全面 B.思想落后 C.传播广泛 D.影响深远
2.人类最早的文明产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形象地把古埃及文明称为“尼罗河的赠礼”。这主要是由于尼罗河流域(  )
A.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B.适合于农业耕作
C.民主政治起源较早 D.有利于建金字塔
3.“博洛尼亚大学处于意大利北部,11世纪时此处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断,所以该校一直以法学著称,学校内还形成了‘法科大学’;此后该校还经常与市政当局和其他市民接触,成立了市民团体。”这段材料意在强调中世纪的大学(  )
A.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B.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C.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出现
D.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
4.12世纪初,伦敦市民每年向王室缴纳300镑税金,以此获得国王对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的许可。材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  )
A.封君封臣制度逐步形成
B.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
C.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
D.市民以暴力方式反抗贵族
5.公元前4世纪,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大量希腊人迁到东方,吸收当地的文化与风俗。希腊文化传入印度与佛教结合,形成了一系列雕塑、绘画艺术。可见,亚历山大帝国(  )
A.强化了等级制度
B.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C.推动了海外贸易
D.统一了东西方的语言文字
6.有学者在描述中世纪时说:“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在欧洲历史上写了‘平民的传记’,一个新社会集团出现了。”这个“新社会集团”指的是(  )
A.农民阶级 B.封建贵族阶层
C.市民阶层 D.工业无产阶级
7.古巴比伦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刑事、民事、商贸、婚姻等行为都作了较细的规定,并于公元前18世纪左右形成了《汉谟拉比法典》。这说明(  )
A.古巴比伦的社会生活很浪漫
B.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完美
C.古巴比伦的商品经济较活跃
D.人类社会的法制历史非常悠久
8.关于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一位舵手、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这段话(  )
A.认为抽签选举危害性很小
B.高度评价雅典的民主政治
C.揭示了雅典民主的弊端
D.没有人愿意通过抽签参与政治
9.日耳曼人克洛维要求他的臣民都成为天主教徒,他和他的三千名士兵一同皈依了基督教。尽管他在征服过程中的残暴和背信弃义暴露无遗,但主教仍对他大加赞赏。凭借教会的支持,克洛维(  )
A.巩固了法兰克王国 B.建立了查理曼帝国
C.征服了拜占庭帝国 D.强化了幕府的统治
10.中世纪欧洲大学可以主办学术讲座,控制人员编制,有权审查并发放各种证书和学位,甚至享有赋税、司法等方面的特权。这说明中世纪欧洲大学(  )
A.具备政府管理职能 B.享有充分言论自由
C.受到世俗力支配 D.拥有较大的自治权
11.玄奘游历印度时记录:“城镇和村庄都有几扇内门,城墙又宽又高……屠夫、渔夫、舞女、刽子手和清道夫之类的人不能住在城里,且行走时只能走路的左边……”。这印证了印度历史上的哪一制度(  )
A.种姓制度 B.庄园制度
C.城邦制度 D.封君封臣制度
12.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利的获得,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  )
A.城市自治权 B.人身自由权
C.特许经营权 D.男女平等权
13.在古希腊神话中,神的动机和行为与人类别无二致,只是他们比现实中的人更为俊美健硕或性感魅感。这说明古希腊神话(  )
A.是商品经济发达的结果
B.迷信色彩十分浓厚
C.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特征
D.是民主政治的产物
14.从7世纪中期开始,日本人的服饰、饮食、建筑、生活习惯、社会风俗以及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有中国唐朝的印记。古代日本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大和统一 B.大化改新 C.幕府统治 D.明治维新
15.日本著名学者上山春平说,今天的日本文化表面上有浓厚的“欧洲色彩”,剥去这一层,下一层是中国文化色彩很强的“农业社会”文化……这层中国文化色彩从制度上主要来源于一次模仿。这次“模仿”指的是(  )
A.幕府统治 B.倒幕运动 C.大化改新 D.明治维新
16.“一个拥有几个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许就是更高一等级封君的封臣,而更高一级封君又是一个更大关系网络中的封君手下的一名封臣。”下列选项与材料一致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C.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D.“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探究性试题汇编之世界古代史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共有282条,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罚、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上述材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是(  )
A.内容全面 B.思想落后 C.传播广泛 D.影响深远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男性家长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对妻子儿女有绝对权威,在欠债时甚至可以将妻儿送去抵债。法典明显保留了一些原始时代的观念。同时,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据“《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共有282条,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罚、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可知,上述材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是内容全面。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实。
2.人类最早的文明产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形象地把古埃及文明称为“尼罗河的赠礼”。这主要是由于尼罗河流域(  )
A.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B.适合于农业耕作
C.民主政治起源较早 D.有利于建金字塔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埃及文明。埃及地处非洲北部,滔滔不尽的尼罗河流经全境,在干燥的沙漠中形成肥沃的绿洲,孕育了古埃及灿烂的文明。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人类最早的文明产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适合于农业耕作,产生了古埃及文明,因此,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形象地把古埃及文明称为“尼罗河的赠礼”,故B符合题意;古埃及文明是农业文明,故A不符合题意;古希腊民主政治起源较早,故C不符合题意;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代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古埃及文明以及影响。
3.“博洛尼亚大学处于意大利北部,11世纪时此处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断,所以该校一直以法学著称,学校内还形成了‘法科大学’;此后该校还经常与市政当局和其他市民接触,成立了市民团体。”这段材料意在强调中世纪的大学(  )
A.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B.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C.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出现
D.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
【分析】本题以题干材料为依托,考查中世纪欧洲大学。
【解答】据“博洛尼亚大学处于意大利北部,11世纪时此处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断,所以该校一直以法学著称,学校内还形成了‘法科大学’;此后该校还经常与市政当局和其他市民接触,成立了市民团体。”关键信息“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断,所以该校一直以法学著称,学校内还形成了‘法科大学’”可知,这段材料意在强调中世纪的大学设立“法科大学”是为社会服务,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特点以及意义。
4.12世纪初,伦敦市民每年向王室缴纳300镑税金,以此获得国王对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的许可。材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  )
A.封君封臣制度逐步形成
B.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
C.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
D.市民以暴力方式反抗贵族
【分析】本题考查了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10世纪西欧开始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的城市。
【解答】12世纪初,伦敦市民每年向王室缴纳300镑税金,以此获得国王对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的许可。材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主日益贪婪,对城市市民加紧剥削。十一二世纪,法国一些城市的市民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有的城市用金钱赎买、有的通过武力赢得自治权。琅城市民争取自治的斗争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故选:C。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5.公元前4世纪,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大量希腊人迁到东方,吸收当地的文化与风俗。希腊文化传入印度与佛教结合,形成了一系列雕塑、绘画艺术。可见,亚历山大帝国(  )
A.强化了等级制度
B.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C.推动了海外贸易
D.统一了东西方的语言文字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亚历山大东征和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流的新时代。
【解答】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率军东征,他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然后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最远到达印度河流域,从而建立起一个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的东征严重破坏了被征服地区经济的发展,但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东方文化逐渐渗入到希腊文化中,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题干信息这段话强调了亚历山大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亚历山大东征和亚历山大帝国兴衰的相关知识。
6.有学者在描述中世纪时说:“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在欧洲历史上写了‘平民的传记’,一个新社会集团出现了。”这个“新社会集团”指的是(  )
A.农民阶级 B.封建贵族阶层
C.市民阶层 D.工业无产阶级
【分析】本题以学者描述为依托,考查市民阶层。
【解答】据“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在欧洲历史上写了′平民的传记‵,一个新社会集团出现了。”可知,这个“新社会集团”指的是市民阶层。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古西欧封建社会的状况。
7.古巴比伦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刑事、民事、商贸、婚姻等行为都作了较细的规定,并于公元前18世纪左右形成了《汉谟拉比法典》。这说明(  )
A.古巴比伦的社会生活很浪漫
B.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完美
C.古巴比伦的商品经济较活跃
D.人类社会的法制历史非常悠久
【分析】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由材料“古巴比伦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刑事、民事、商贸、婚姻等行为都作了较细的规定,并于公元前18世纪左右形成了《汉谟拉比法典》。”可知,这说明人类社会的法制历史非常悠久。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故选:D。
【点评】注意对材料解读,识记《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知识。
8.关于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一位舵手、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这段话(  )
A.认为抽签选举危害性很小
B.高度评价雅典的民主政治
C.揭示了雅典民主的弊端
D.没有人愿意通过抽签参与政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一位舵手、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话表明雅典的民主是直接民主,是抽签的方法进行选举,苏格拉底反对直接民主选举,材料的主旨是在强调抽签的危害性,实质上也就是揭示了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的相关史实。
9.日耳曼人克洛维要求他的臣民都成为天主教徒,他和他的三千名士兵一同皈依了基督教。尽管他在征服过程中的残暴和背信弃义暴露无遗,但主教仍对他大加赞赏。凭借教会的支持,克洛维(  )
A.巩固了法兰克王国 B.建立了查理曼帝国
C.征服了拜占庭帝国 D.强化了幕府的统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克洛维巩固法兰克王国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是当时很有远见和才干的国王。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克洛维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自己的亲兵和官吏。这样就取得了罗马教会、信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因此,克洛维利用基督教巩固了法兰克王国的统治,A项正确;查理曼帝国的建立者是查理,排除B项;征服了拜占庭帝国是奥斯曼,排除C项;实行幕府统治的是日本,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克洛维巩固法兰克王国的相关史实。
10.中世纪欧洲大学可以主办学术讲座,控制人员编制,有权审查并发放各种证书和学位,甚至享有赋税、司法等方面的特权。这说明中世纪欧洲大学(  )
A.具备政府管理职能 B.享有充分言论自由
C.受到世俗力支配 D.拥有较大的自治权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世纪的欧洲大学的相关史实。大学的兴起是中世纪文化的重要成就之一,西欧中世纪大学为中世纪西欧社会培养了人才,促进了科学和文化的进步。
【解答】在西欧古老的大学中,以法国的巴黎大学和英国的牛津大学最为著名。西欧古老大学拥有许多特权,欧洲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据“中世纪欧洲大学可以主办学术讲座,控制人员编制,有权审查并发放各种证书和学位,甚至享有赋税、司法等方面的特权。”可知,这说明中世纪欧洲大学拥有较大的自治权。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中世纪的欧洲大学的相关史实。
11.玄奘游历印度时记录:“城镇和村庄都有几扇内门,城墙又宽又高……屠夫、渔夫、舞女、刽子手和清道夫之类的人不能住在城里,且行走时只能走路的左边……”。这印证了印度历史上的哪一制度(  )
A.种姓制度 B.庄园制度
C.城邦制度 D.封君封臣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种姓制度.重点掌握种姓制度的阶级歧视性.
【解答】据题干信息判断可知,这种阶级歧视最可能源自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具有明显的阶级歧视。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世界古代亚非和欧洲文明成就.
12.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利的获得,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  )
A.城市自治权 B.人身自由权
C.特许经营权 D.男女平等权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世纪西欧城市有关知识的认识。
【解答】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城市市民。城市市民为争取自治权展开与封建主的斗争。法国琅城市民争取自治权的斗争是一个典型例子。所以题文中的“政治权利”是指城市自治权。
故选:A。
【点评】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的花朵”。
13.在古希腊神话中,神的动机和行为与人类别无二致,只是他们比现实中的人更为俊美健硕或性感魅感。这说明古希腊神话(  )
A.是商品经济发达的结果
B.迷信色彩十分浓厚
C.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特征
D.是民主政治的产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神话的特点的相关史实。希腊神话影响广泛,其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
【解答】希腊神话中,诸神除了面貌形体与人相同之外,在性格方面也与人一样,有爱,有恨,七情六欲样样具备,甚至好嫉妒,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据“在古希腊神话中,神的动机和行为与人类别无二致,只是他们比现实中的人更为俊美健硕或性感魅感。”可知,这说明古希腊神话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特征。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古希腊神话的相关史实。
14.从7世纪中期开始,日本人的服饰、饮食、建筑、生活习惯、社会风俗以及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有中国唐朝的印记。古代日本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大和统一 B.大化改新 C.幕府统治 D.明治维新
【分析】本题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A.大和统一是指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与唐朝无关,排除A。
B.根据题干“从7世纪中期开始,日本人的服饰、饮食、建筑、生活习惯、社会风俗以及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有中国唐朝的印记”,结合所学知识,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可以得出,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有中国唐朝的印记的主要原因是大化改新,故B正确。
C.幕府统治开始于12世纪晚期,排除C。
D.明治维新是指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的改革,与唐朝无关,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日本著名学者上山春平说,今天的日本文化表面上有浓厚的“欧洲色彩”,剥去这一层,下一层是中国文化色彩很强的“农业社会”文化……这层中国文化色彩从制度上主要来源于一次模仿。这次“模仿”指的是(  )
A.幕府统治 B.倒幕运动 C.大化改新 D.明治维新
【分析】本题考查了日本大化改新的知识,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识记。要知道,646年,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解答】根据材料“中国文化色彩很强的'农业社会'文化“”主要来源于一次模仿”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大化改新,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A.12世纪晚期,天皇大权旁落,源赖朝设幕府于镰仓,日本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选项错误。
B.19世纪60年代,为推翻幕府统治,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发动了倒幕运动,天皇掌握实权,选项错误。
C.大化改新是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的一系列改革,选项正确。
D.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向西方学习,史称“明治维新”,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日本大化改新的知识。重点掌握大化改新的内容以及意义,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6.“一个拥有几个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许就是更高一等级封君的封臣,而更高一级封君又是一个更大关系网络中的封君手下的一名封臣。”下列选项与材料一致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C.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D.“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封君封臣制。在封建贵族内部以土地为纽带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
【解答】“一个拥有几个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许就是更高一等级封君的封臣,而更高一级封君又是一个更大关系网络中的封君手下的一名封臣。”选项与材料一致的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中古欧洲,8世纪前期,查理 马特任宫相时,进行改革,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在封建贵族内部以土地为纽带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封臣和封君之间没有互有义务的封建主从关系。在欧洲大陆,通常情况下附庸只对他的直接领主负责,形成了所谓“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原则。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灵活掌握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状况的相关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