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法治国家 课件(共40张PPT+1个内嵌视频)-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 法治国家 课件(共40张PPT+1个内嵌视频)-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温故知新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推动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
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要求
三者共同构成建设法治中国的三根支柱,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无法实现。
法治国家(目标)
法治政府(主体)
法治社会(基础)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8.1 法治国家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目录
CONTENTS
第一部分
法治国家的内涵
第二部分
建设法治国家
法治国家的内涵
第一部分
你曾经是否听到过、看到过、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社会热点聚焦:校园霸凌
社会热点聚焦:校园霸凌
未成年人施暴不负法律责任吗?
近日,
低龄未成年人恶性犯罪
引发社会关切。
刑事责任年龄
再次成为焦点话题。
相关法律的施行将进一步说明 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体现建设法治国家的必要性。
法治
思考:什么是法治国家?有什么表现?
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
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
1.法治国家的内涵
一、法治国家的内涵
2023年3月10日,新当选的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进行宪法宣誓
誓词为:"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思考: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宣誓制度?体现了法治国家具有什么特征?
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2.法治国家的具体表现(基本特征)
①表现: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即宪法法律应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②原因:法律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民众的意愿,符合民众的利益,体现了社会共同理想和信念,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遵从。
一、法治国家的内涵
(1)坚持宪法法律至上——首要内容、最高原则
近年来,由于遛狗不牵绳引发的危险屡见不鲜。针对这一问题,2021年1月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明确规定,携带犬只出户,应当按照规定佩戴犬牌并采取系犬绳等措施,防止犬只伤人、疫病传播。
《民法典》第1246条规定: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文明养狗,依法养狗
坚持良法之治
2.法治国家的具体表现(基本特征)
①原因: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
②标准:一方面,良法应内容合理,在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合理性)另一方面,良法应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能够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完备性)
③要求: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方可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国家。
一、法治国家的内涵
(2)坚持良法之治——良法是法治的前提
一部法律是否属于良法最大的标准是否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1)良法于善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和保障,而善治是良法的目的和追求。
(2)良法要求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善治要求把制定的良法付诸实施,将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实现良法的价值。
(3)良法本身不是目的,制定良法是为了发挥法律在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最终达到善治的目标。
知识拓展
良法与善治
良法是基础/方式/手段,善治是目标。
有互联网大佬不拿劳动法当回事,甚至公开表示:‘996’是一种福气、福报。2021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开发布
《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通过以案释法,明确“996”是违法,是压榨,这是对劳动法相关规定的重申。
“996”“007”,违法!
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2.法治国家的具体表现(基本特征)
①原因: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包括人身权、财产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②要求:在法治国家,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
一、法治国家的内涵
(3)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法治的精髓所在、价值追求
公民权利:指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所享有的公民资格和公民资格相关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权利,包括人身权、财产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
政治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最基本的政治权利)、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公民权利≠公民政治权利
知识拓展
2018年3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
第一条 为了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实现国家监察全面覆盖,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三条 各级监察委员会是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依照本法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以下称公职人员)进行监察,调查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全国人大出台《监察法》的目的何在?
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探究分享
 2024年1月25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了2023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情况。通报称,2023年共处分61万人,其中党纪处分49.8万人、政务处分16.2万人;处分省部级干部49人,厅局级干部3144人。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任何权力都有堕落的倾向,因为人的内心有幽暗的成分。”
一、法治国家的内涵
①原因:国家的各项权力,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等,都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
②要求:为了规范权力的运行,就需要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
(4)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对国家权力的制约
2.法治国家的具体表现(基本特征)
综合治理腐败的三根支柱
知识拓展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相互融合、环环相扣,“三不”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不敢腐是前提,指的是纪律、法治、威慑,解决的是腐败成本问题,只有严厉惩治,一旦腐败就会付出惨重代价,才能让意欲腐败者不敢越雷池半步,为“不能”“不想”创造条件。
不能腐是关键,指的是制度、监督、约束,解决的是腐败机会问题,只有强化监督制约、扎紧制度笼子,才能让胆敢腐败者无机可乘,巩固“不敢”“不想”的成果。
不想腐是根本,指的是认知、觉悟、文化,解决的是腐败动机问题,只有树立廉荣贪耻的价值取向,才能从思想源头上消除贪腐之念,实现“不敢”“不能”的升华。
“三不”任何一方面滞后,都会影响反腐败整体进程和综合效果,必须同向发力,实现效应叠加。
知识拓展
对比:权力和权利
权力 权利
含义 某种影响力或支配力,有权支配他人的强制之力,与服从相对。 法律赋予人实现其利益的一种力量,与义务相对。
主体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一般主体
处理方式 权力必须依法行使,不得放弃或者转让。 权利一般可以放弃或者转让。
社会功能 体现公共利益 体现私人利益
规则 法无明文规定不可为 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
联系 权力是保障权利的必不可少的力量;为了保障权利又必须限制权力。
建设法治国家
第二部分
1.建设法治国家的总要求
法治国家意味着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问题。……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应该是保证法律实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有了法律不能有效实施,那再多法律也是一纸空文,依法治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月7日)
二、建设法治国家
2.建设法治国家的具体措施
①原因: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②要求: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
(1)推进宪法实施
二、建设法治国家
注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键在于树立宪法权威,加强宪法实施。 这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前提和保障。
宪法解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已经存在并且正在生效的宪法规范的内容、含义和界限作出说明。(宪法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
合宪性审查:是指特定的机关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对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等规范性文件和特定主体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并做出处理的制度。其作用在于保障宪法的实施、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
备案审查制度主要包括备案、审查以及纠正三个方面的内容。
备案就是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机关在法定的时间内将规范性文件报送法定的机关进行备案;
审查就是接受备案的机关根据法定权限对备案的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合法性或者适当性进行审查;
纠正就是法定的机关依照规定的程序对备案的同宪法、法律、法规相抵触的规范性文件子以改变或者撤销。
名词解释
2.建设法治国家的具体措施
①原因: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
②要求:在宪法之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形成一个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
(2)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二、建设法治国家
法律体系
宪法相关法
民法商法
行政法
经济法
社会法
刑法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是指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根据法律规范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的不同,划分若干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门类及其所包含的不同法律规范形成的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法律体系
名词点击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已经完备
法律
宪法
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
我国主要的法律规范有着不同层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
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宪法是其他法律的根据和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盐业管理条例》
《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
相关链接


法律效力
我国的法律层级
2.建设法治国家的具体措施
①原因:已经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有效实施。
②要求:
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
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定分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3)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二、建设法治国家
知识拓展: 
遵守法律,即守法 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去从事各种事务和行为的活动
执行法律,即执法 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执行法律的活动
适用法律,即司法 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法律监督 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依法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
拓展延伸——法律的实施环节(守法、执法、司法、监督)
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
法律的权威来自哪里?来自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
法律是天理,是国法,是人情。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郝秀萍要去跳楼啊,是她的绝望,是她对法治的绝望对公平的绝望,对我们的绝望。如果我们(检察官)不能够让这个母亲重燃希望,我们有什么资格穿上这身衣服”
思考:实现“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意义对我们国家建设有什么积极影响?
3.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
(1)对国家机关: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
(2)对公民: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3)对国家: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二、建设法治国家
课堂小结
【答题模板】
1、如何建设法治国家
【答题要素】
总要求+宪法实施+法律体系+法律实施机制+依法治国
【答题模板】
(1)法治国家意味着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总要求)
(2)推进宪法实施。
(3)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要求略)
(4)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答题模板】
2、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答题要素】党的领导+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公民守法
【答题模板】
(1)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坚持依法执政。
(2)科学立法: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国人大要依法行使权力,科学立法,加强监督。
(3)严格执法:政府是国家的行政机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自觉接受监督。积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4)公正司法: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司法机关。司法机关要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5)全民守法: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自觉遵循宪法和法律。
(总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课堂巩固
1.2023年12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关于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的决定》,根据备案审查规定,行政法规、监察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司法解释等都应当报送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对违反宪法法律的法规、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予以纠正和撤销。这一规定意在( )
①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保障国家法制统一
②完善法律的实施机制,推进法治国家建设
③限制人大权力的行使,提高人大履职效能
④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缩小地方立法权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课堂巩固
2.我国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经过7年讨论,两次公开征求意见之后,于2023年9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并于2024年1月1日起实施。该条例要求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制机制,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防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立法机关坚持民主立法,提升立法的工作质量
②国务院立良善之法,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③国家机关完善法律体系,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④立法工作顺应时代趋势,确保未成年人享受数字红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课堂巩固
3.2023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的意见》,要求抓住领导干部关键少数,牢固树立党章意识,用党章党规党纪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做到在法治之下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这有利于( )
①建立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的法律体系
②把党和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
③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遵守党规国法
④坚持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共同推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课堂巩固
4.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下列有关法治中国建设“三位一体”工作格局中,三者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①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
②法治社会是法治建设的基础
③中国共产党是法治建设的主体
④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就能建成法治中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