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二、单元目标(一)课标要求1.知道自然界和生活中简单的热现象。2.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主要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3.知道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4.了解内能和热量。5.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能运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二)核心素养要求1.会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2.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实例。3.通过对内能概念的理解,提升用类比法分析问题的能力。4.通过观察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猜想与假设,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第1节 分子热运动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1.养成热学及微观粒子观念,能用其描述、解释生活中的现象。2.培养学生构建微观粒子模型的能力,能将力学板块知识迁移运用。3.观察气体扩散实验,从密度、颜色等角度解释实验设计。4.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尝试用已学知识分析未知事物的能力。二、内容和地位分析分子热运动是九年级开篇之课,是热力学板块的第一节课,也是初中物理微观世界的第一课。与刚结束的力学不同,微观层次内容难以用实物建模,学生“看不见”也“摸不着”,板块整体抽象程度较高,只能从生活中典型现象入手,逐步引导分析,将宏观与微观现象进行区分。本板块知识与第三章物态变化有一定关联度,是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属于前置课程的深入理解,若学生对前置内容的学习不佳,则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本节紧密连接后续第2节内能的教学,若学生理解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则内能的教学难度会大幅下降。学情分析九年级开学阶段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尖端力量薄弱但后进生颇多,阅读、分析、概括及计算等能力严重不足,尤其是对所学知识体系的综合运用能力弱。本学期开始,学生将面临来自升学的额外压力,致使心理将产生一定波动,严重时有厌学、弃学等现象与行为,在教学上,应更多地考虑课堂的松弛性,增设趣味内容,缓解多方面压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成就感。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物质的构成,了解分子、原子的尺度。归纳总结对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2.通过实验,知道什么是扩散现象,会解释一些简单的扩散现象。3.通过推理分析,知道固体、液体、气体的宏观特征和微观分子运动的联系。4.能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现象。5.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核心素养在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过程中,进行严谨的逻辑思维和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通过交流、讨论,提升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对分子动理论的初步认识,体会通过直接感知的宏观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微观事实,学习由宏观现象推导出微观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能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简单的宏观现象。难点:对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和研究方法的理解。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环节一:导入新课 盛夏季节,荷花绽放。四溢的花香引来了蝴蝶,请你猜想花香是如何传播的呢 学生进行猜想、思考讨论,回答教师的问题。 通过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现象转化为物理问题进行研究,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专注力。环节二:物质的构成 1.想一想:如果把此杯子打碎,碎片是否还是玻璃 如果经过多次分割,颗粒会越来越小,如果不停地分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 2.细小的灰尘、空气中极小的水珠、极细的铁粉都是微小的物体,而不是分子。它们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宏观物体,分子的尺度很小,人们用肉眼和光学显微镜能观察到的都不是分子,而是物质的微粒,真正的分子只能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 例1 关于物质的构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的直径很小,一般为10-10 cm B.可以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到分子 C.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D.大雾中,我们看到空气中许多极小的水珠就是一个个分子 3.归纳总结 (1)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3)分子很小[直径约10-10 m(0.1 nm)]且数量巨大。 同学间交流讨论物质的变化情况、无限度地分下去时出现的情景。 学生答题,教师答疑。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微观世界探索的意识。 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掌握情况进行补充讲解。续表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环节三: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1)气体的扩散现象: 演示实验1: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瓶子上的玻璃板。 提问: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它能进到上面的瓶子里去吗 现象:处于上方充满空气的瓶子颜色逐渐变深,处于下方充满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颜色逐渐变浅,最后两瓶气体颜色基本一样。 二氧化氮与空气接触后,彼此进入对方的结果。 引出: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结论:气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提问:将空瓶与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颠倒放置,重做这个实验,能否得出相同的结论 结论:颠倒放置时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二氧化氮的密度大,在重力的作用下会向下运动,无法证明分子是运动的。 (2)液体的扩散现象: 演示实验2:量筒里装一半清水,用吸管在水的下面注入硫酸铜的水溶液。 现象:水的颜色逐渐变深,硫酸铜溶液的颜色逐渐变浅,最后两种液体颜色基本一样。 结论: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3)固体的扩散现象: 演示实验3:把磨得光滑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经过较长时间后,将它们切开,铅片与金片的磨光面处都可以发现另一种金属的成分。 思考:长时间堆放煤的墙角变黑,用笤帚扫都扫不干净;塑料尺子和橡皮贴在一起久了黏在一起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固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学生观察现象:抽去玻璃板后,上下两个瓶子中气体的颜色逐渐变得均匀。 分析归纳得出微观结论:二氧化氮气体中的分子和空气中的分子都在运动。 学生回答问题,知道二氧化氮气体在下方是为了排除重力的影响。 分析归纳得出微观结论:硫酸铜溶液分子和水分子在运动。 分析归纳得出微观结论:铅分子和金分子在运动。 体会由宏观现象推导出微观结论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提升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质疑、总结归纳等科学探究、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建立思维路径,提升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现象,提升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续表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环节三:分子热运动 扩散现象表明: 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2.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 演示实验:两个同样的烧杯中装有等量的热水和冷水,分别滴入一滴墨水,比较两个烧杯中墨水的扩散情况。 观察并思考:观察到什么现象 说明了什么问题 例2 下图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3.归纳总结 (1)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通过例题,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分子热运动。 通过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提升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特点的认识。 及时反馈学习效果。环节四: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的作用力 展示图片,提问:是什么力使得两块铅块结合在一起 提问:气体被压缩时都会产生“抵抗”,要是压缩液体和固体呢 说明什么 提问:分子间既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又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斥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吗 什么时候表现出引力 什么时候表现出斥力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学生回答:分子间的引力。 学生回答:也会产生“抵抗”;分子间有斥力。 学生思考、分析归纳得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学生通过现象,归纳总结得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教材中获取有用信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续表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环节四:分子间的作用力 教师强调距离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关系。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页第3段内容,回答固态、液态、气态间的宏观特性和微观特性。 2.分子动理论 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例3 将两块光滑的干玻璃放在一起,很容易把它们分开,如果在玻璃上洒些水后再将它们放在一起,就很难把它们分开。这一现象说明( ) A.固体分子间没有作用力,而液体分子间有作用力 B.同种分子间没有作用力,而异种分子间有作用力 C.分子间可产生作用力,距离越小,作用力越大 D.水具有黏性,分子间是否具有作用力与此无关 学生阅读、思考,认识到分子间距决定了分子间的作用力,从而决定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 学生答题,教师答疑。 认识固体、液体、气体的微观特征,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及时反馈学习效果。板书设计 第1节 分子热运动课堂练习 相关练习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呢 作业布置 1.第十三章第1节。 2.“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5题。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