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拔茅中学等部分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拔茅中学等部分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拔茅中学等部分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答案填涂在答题卷上)
1.(2023七上·新昌期中)华夏儿女同根同祖,血脉相连。被尊称为华夏儿女“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成吉思汗
2.(2023七上·新昌期中)《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这一现象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
3.(2023七上·新昌期中)下图是保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司母戊鼎照片。下列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贵族用的乐器
B.出土于湖南宁乡
C.为研究夏朝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D.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4.(2023七上·新昌期中)传说仓颉造字后,“天雨栗、鬼夜哭”。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黄帝时期 B.夏朝 C.商朝 D.春秋
5.(2023七上·新昌期中)恩格斯曾说过:“就世界性的解放而言,人工取火的进步超过了蒸汽机。”下列我国古代先民中,最早取得这种技术进步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蓝田人
6.(2023七上·新昌期中)对于古人类起源及同时代动植物分布情况研究,最科学的办法是(  )
A.搜集神话故事 B.发挥想象力,脑洞大开
C.分析民间传说 D.考古,研究化石遗存
7.(2023七上·新昌期中)河北省有《燕赵都市报》,山东省有《齐鲁晚报》,山西省有《三晋都市报》。这些报纸的名称来源,与下列哪项制度有关(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
8.(2023七上·新昌期中)教材书上说,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  )
A.多处春秋墓葬发掘出的铁农具 B.影视剧作品里的有关生产场景
C.民俗研究学者的相关学术文章 D.有关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传说
9.(2023七上·新昌期中)2021年底,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早在春秋时期,有位大思想家就主张“有教无类”,追求教育公平,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10.(2023七上·新昌期中)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的现象非常少,大部分为“公侯伯子男”。但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这反映了(  )
A.生产力飞速发展 B.奴隶制逐渐瓦解
C.封建制度的确立 D.诸侯的兼并战争
11.(2023七上·新昌期中)生产工具的发展,是人类生产力进步的缩影。下列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打制石器
②铁质农具
③磨制石器
④青铜器
A.①③④②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① D.①④②③
12.(2023七上·新昌期中)下列选项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出自同一学派言论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C.“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
D.“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13.(2023七上·新昌期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是唐朝诗人李白《古风》组诗中的诗句,它描绘的历史事件是(  )
A.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B.商王盘庚迁殷国家相对稳定
C.郑庄公克段于鄢,小霸中原
D.嬴政灭东方六国,统一全国
14.(2023七上·新昌期中)小明同学要学习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他可以选取的实物史料是(  )
A.五铢钱 B.耧车
C.圆形方孔半两钱 D.翼州刺史印
15.(2023七上·新昌期中)成语故事是历史文化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哲理。下列由秦汉历史衍生的成语有(  )
①揭竿而起
②四面楚歌
③卧薪尝胆
④破釜沉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6.(2023七上·新昌期中)2021年考古发现,汉文帝所安葬的霸陵内,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与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  )
A.勤俭治国 B.勤于政事 C.善于用人 D.虚怀纳谏
17.(2023七上·新昌期中)新疆古称西域,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开始于设置(  )
A.西域都护府 B.安西都护府
C.伊犁将军府 D.北庭都元帅府
18.(2023七上·新昌期中)“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材料反映了东汉中后期的政治状况是(  )
A.豪强地主疯狂兼并土地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
C.皇帝昏庸无能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19.(2023七上·新昌期中)三国时期英雄辈出,群星灿烂。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是(  )
A.曹操率军南下,试图统一天下
B.曹丕废掉汉献帝,称帝,国号魏
C.孙权派大将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
D.诸葛亮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开发
20.(2023七上·新昌期中)示意图反映出(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21.(2023七上·新昌期中)“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这句话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  )
A.主要表现 B.重要原因 C.基本特点 D.积极影响
22.(2023七上·新昌期中)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东汉时期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 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
B 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百年
C 北朝贾思勰著成《齐民要术》 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
D 南北朝时在河南洛阳开凿云冈石窟 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传统
A.A B.B C.C D.D
23.(2023七上·新昌期中)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早年师从书法名家卫夫人,长期勤学苦练终成名家。一生佳作无数,在他的名作中被号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  )
A.《女史箴图》 B.《兰亭集序》
C.《水经注》 D.《洛神赋图》
24.(2023七上·新昌期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在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得到了空前发展,佛教兴盛的原因不包括(  )
A.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B.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下诏灭佛
C.底层人民寻求精神寄托 D.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25.(2023七上·新昌期中)某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历史人物传记,其中提到了三个关键词:针灸、麻沸散、五禽戏。这篇传记描写的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倪海厦
26.(2023七上·新昌期中)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的(  )
甲骨文
对应汉字 王 臣 劓 刖
注:劓、刖,均为古代残酷的刑罚
A.政治状况 B.经济发展 C.科技进步 D.军队建设
27.(2023七上·新昌期中)它集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于一体,充分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该水利工程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三峡工程
28.(2023七上·新昌期中)了解历史时序和掌握历史发展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是(  )
A.夏朝—西周—商朝 B.夏朝—商朝—东周
C.夏朝—商朝—西周 D.夏朝—东周—西周
29.(2023七上·新昌期中)以下历史事件发生于商周时期,并被明代长篇神魔玄幻小说《封神演义》用作故事创作背景的是(  )
A.黄巾起义 B.武王伐纣 C.安史之乱 D.陈桥兵变
30.(2023七上·新昌期中)这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这部著作“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部著作是(  )
A.《春秋》 B.《史记》
C.《左传》 D.《资治通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道小题,总计40分)
31.(2023七上·新昌期中)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历来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余各以次受封。
材料二:(如右图)
材料三: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
材料四:《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哪一种人可以受封?
(2) 根据材料二,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秦王嬴政在地方建立了什么制度?试分析这一制度的推行有怎样的历史影响。
(3) 材料三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该法令的影响。材料四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被皇帝采纳?
(4) 综合材料二、三、四,分析这些君主的政策有何共同作用?
32.(2023七上·新昌期中)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内政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诅咒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
材料二 图右: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汉人使用的胡人的家具
材料三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皇帝”指的是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他“耗去了大量生命”来修筑长城,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
(3)联系材料二、三,指出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4)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33.(2023七上·新昌期中)从声声驼铃到“一带一路”,谱写中外交流新篇章。
材料一 公元前1世纪的某一天,古罗马的恺撒大帝穿着灿若朝霞的丝织长袍进入剧场,在场的百官以及贵夫人们惊叹声此起彼伏,觉得恺撒大帝简直“帅呆”了。于是穿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古罗马男女贵族的流行时尚。
材料二 下图是古代著名中西陆上交通示意图。
材料三 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多国政要云集北京。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推动深化各方伙伴关系,为实现世界各国现代化作出不懈努力。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恺撒大帝的丝袍是通过材料二中的这条中西通道得到的,这条通道的名称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出这条通道的起点在哪里、最远到达哪里?
(2)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通道最早开辟于哪个朝代?哪个历史事件为通道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3) 该通道开辟后,东西方经济文化往来密切。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该通道的开通,产生了什么作用?
(4) 今天我们共商共建“一带一路”,有何现实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琢鹿激战,黄帝部落运用能辨明方向的指南车,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最终打败蚩尤,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项正确;
汉武帝、唐太宗以及成吉思汗均不是华夏儿女的“人文初祖”,B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黄帝和炎帝,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黄帝和炎帝的事迹和地位以及华夏族的形成,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2.【答案】C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于是乃权授舜”可知,反映的是尧把权力授予贤能的舜,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禅让制的表现,C项正确;
世袭制是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强调血缘关系,如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世袭制是由禹的儿子启建立的,A项错误;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地方制度,与尧、舜无关,B项错误;
郡县制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于是乃权授舜”,结合禅让制的含义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答案】D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商朝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D项正确;
司母戊鼎用于祭祀,不是贵族用的乐器,A项错误;
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B项错误;
司母戊鼎为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青铜器,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商朝司母戊鼎的出土地点、用途、地位以及史料价值,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等情况,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C项正确;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黄帝时期和夏朝早于商朝,AB两项错误;
春秋时期晚于商朝,不符合“开始于”,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甲骨文的地位和意义,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5.【答案】A
【知识点】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古代先民中,最早懂得使用人工取火的是北京人,A项正确;
北京人最早懂得使用人工取火,山顶洞人、半坡人以及蓝田人均晚于北京人,B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北京人的生活特点,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6.【答案】D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远古时代的化石可以通过考古发掘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古人类起源及同时代动植物分布情况的一手史料,D项正确;
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属于二手史料,具有主观性,可信度较低,AC两项错误;
“发挥想象力,脑洞大开”明显不符合史学研究的方法,B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古人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化石的史料价值,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7.【答案】B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燕、赵、齐、鲁、晋是西周时期分封的诸侯国,因此这些报纸名称来源与分封制有关,B项正确;
世袭制是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强调血缘关系,如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世袭制是由禹的儿子启建立的,材料不能体现,A项错误;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通过民主推举选出贤能的制度,材料不能体现,C项错误;
郡县制强调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萌芽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时在全国推行,材料不能体现,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分封制,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西周时期分封制的内容和分封的诸侯国,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8.【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史料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一手史料史料价值较高,二手史料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低于一手史料的价值。多处春秋墓葬发掘出的铁农具是实物史料,属于一手史料,最能印证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A项正确;
影视作品、学者的学术文章以及历史故事传说均属于二手史料,史料价值低于一手史料,不是最能印证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的史料,B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史料的分类及其史料价值,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9.【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有教无类”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教育上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追求教育公平,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B项正确;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没有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A项错误;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思想,没有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C项错误;
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知识,没有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有教无类”,结合孔子的教育思想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0.【答案】B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王”是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春秋时期,已经有了诸侯称“王”的现象,到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诸侯势力增强,传统的分封等级秩序逐渐瓦解,即奴隶制逐渐瓦解,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现象与生产力发展无关,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统治秩序逐渐瓦解,体现不出封建制度的确立,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诸侯的兼并战争,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的瓦解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打制石器出现在旧石器时代,铁质农具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磨制时期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青铜器出现在夏商周时期,因此先后顺序是①③④②,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选项中生产工具出现的时间,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2.【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儒家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孔子“仁”的学说的内容,A项正确;
B项是兵家的思想,错误;
C项是道家老子的思想,错误;
D项是法家的思想,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通过材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判断出是儒家孟子的思想,然后结合儒家孔子的思想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答案】D
【知识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大意是秦王嬴政以虎视龙卷之威势,扫荡、统一了战乱的中原六国。天子之剑一挥舞,漫天浮云消逝,各国的富贵诸侯尽数迁徙到咸阳。因此描绘的是秦王嬴政灭东方六国,统一全国的史实,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秦王嬴政灭东方六国,统一全国的史实,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统一,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意思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4.【答案】C
【知识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秦完成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圆形方孔半两钱是秦统一货币的体现,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属于实物史料,C项正确;
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的货币,A项错误;
耧车是西汉时期的播种工具,B项错误;
刺史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地方监察机构,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具体措施,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5.【答案】D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揭竿而起与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有关,①正确;四面楚歌反映的是秦朝灭亡后楚汉战争时期楚霸王项羽被围垓下的情景,②正确;破釜沉舟源自巨鹿之战,秦朝末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重创秦军主力,④正确,D项正确;
卧薪尝胆反映的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时期越王勾践的事迹,③错误,ABC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末农民战争,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战争,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6.【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可知,反映了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的思想,A项正确;
材料中未体现勤于政事、善于用人以及虚怀纳谏的信息,B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结合汉文帝的治国理念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7.【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事务,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A项正确;
唐太宗时设立安西都护府,管辖西突厥的高昌故地,B项错误;
伊犁将军府设立是在清朝,晚于西汉时期的西域都护府,C项错误;
北庭都元帅府设立是在元朝,晚于西汉时期的西域都护府,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西汉管理西域地区的机构,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8.【答案】D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可知,反映了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没有体现豪强地主疯狂兼并土地、皇帝昏庸无能,AC两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东汉中后期中央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加剧,B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的兴衰,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联系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9.【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时间“三国时期”,结合所学可知,曹操率军南下,试图统一天下发生在东汉末年,A项错误,符合题意;
BCD三项均发生在三国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20.【答案】C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局面到三国鼎立再到西晋短暂统一,反映了这一时期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C项正确;
AB两项是图示反映的部分信息,不全面,错误;
西晋灭亡后才出现政权并立的局面,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迭,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图示信息,联系东汉末年到西晋时期的政治状况分析其发展趋势,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1.【答案】B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材料“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反映的是西晋末年以来,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以及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这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重要原因,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重要原因,不是主要表现、基本特点以及积极影响,A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江南经济的开发,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结合魏晋南北朝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22.【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是一部数学名著,总结了周秦到汉代以来的数学成就。书中记载了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田亩面积和谷仓容积的计算方法,还总结出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A项正确;
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B项错误;
北朝贾思勰著成《齐民要术》是一部综合性的农学著作,C项错误;
南北朝时在河南洛阳开凿云冈石窟,受西域造像艺术的影响,保存较多古印度佛教艺术风格,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两汉时期的科技,解题的关键是结合表格中史实的内容、特点、地位以及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3.【答案】B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其代表作品《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B项正确;
AD两项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错误;
C项是北魏郦道元的作品,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王羲之的作品及其地位,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24.【答案】B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下诏灭佛是因为佛教盛行不利于统治而实行的举措,这不利于佛教的发展,B项错误,符合题意;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底层人民寻求精神寄托,再加上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使得佛教得到空前发展,A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佛教、道教以及儒学的发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的原因,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5.【答案】C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针灸、麻沸散、五禽戏”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的医生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其医学成就有针灸、麻沸散、五禽戏,C项正确;
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他采用四诊法诊断疾病,A项错误;
张仲景的主要医学成就是《伤害杂病论》,B项错误;
倪海厦精通中医的各个科类,特别是在伤寒、针灸等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精湛的技艺,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两汉时期的科技,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针灸、麻沸散、五禽戏”,结合华佗的医学成就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26.【答案】A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甲骨文中的王、臣反映了商周时期的政治状况,刖、劓反映了商周时期残酷的刑罚,因此这些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商周时期的政治状况,A项正确;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政治状况,体现不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军队建设等信息,B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解题的关键是解读表格中甲骨文和对应的汉字,结合商周时期的政治和刑法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27.【答案】B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B项正确;
灵渠位于广西地区,沟通了湘水和漓水,与“成都平原”不符,A项错误;
大运河贯穿南北,以洛阳为中心,与“成都平原”不符,C项错误;
三峡工程是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长江西陵峡段与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的梯级电站,与“成都平原”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结合都江堰的地理位置和作用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8.【答案】C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中的时间和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到约公元前1600年是夏朝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是商朝时期,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是西周时期,C项正确,A项错误;
东周开始于公元前770年,BD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西周的朝代更替,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夏商西周的统治时间,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29.【答案】B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武王伐纣发生于商周时期,并被长篇小说《封神演义》用作故事创作背景,B项正确;
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A项错误;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中期,C项错误;
陈桥兵变发生在五代十国后期,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武王伐纣,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武王伐纣的时间,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30.【答案】B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该著作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这部著作“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B项正确;
《春秋》是孔子所作,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的历史大事,A项错误;
《左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是一部编年体史书,C项错误;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编写的,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两汉时期的史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司马迁《史记》的特点和地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31.【答案】(1)制度:分封制。受封者:功臣。
(2)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或推行郡县制)
历史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秦朝的统治,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法令:“推恩令”。影响: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4)共同作用:都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皇权统治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1)制度:依据材料“武王追思先圣王,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可知,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受封者:依据材料“于是封功臣谋士”可知,受封对象是功臣。
(2)制度:依据材料二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历史作用:结合郡县制的影响可知,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秦朝的统治,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法令:依据材料“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推恩令”的内容。影响:依据材料“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并结合所学可知,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建议:依据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建议,被汉武帝采纳。
(4)共同作用:综合材料信息,结合郡县制的影响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可知,都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皇权统治。
【点评】本题考查分封制、郡县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分封制的内容和分封对象解答;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郡县制及其作用解答;第三问,依据材料三,结合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及其影响、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解答;第四问,综合材料信息,结合郡县制的影响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32.【答案】(1)秦始皇。目的:抵御匈奴的进攻。
(2)内迁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3)表现: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并接受他们的用具坐具;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汉化改革,规定官员在朝廷必须使用汉语。
(4)变化:从民族对抗到民族交融。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回核桃地区,并修筑长城,加强了北部边防。因此皇帝是指秦始皇,目的是抵御匈奴的进攻。
(2)内迁少数民族:结合所学可知,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
(3)表现:依据材料“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汉人使用的胡人的家具”可知,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并接受他们的用具坐具;依据材料“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可知,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汉化改革,规定官员在朝廷必须使用汉语。
(4)变化:综合材料信息可知,变化是从秦朝的民族对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从军事角度解答;第二问,结合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民族解答;第三问,依据材料二、三,结合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解答;第四问,综合材料信息,从民族对抗到民族交融角度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33.【答案】(1)名称:丝绸之路。起点:长安。最远到达:欧洲。
(2)朝代:西汉;张骞通西域。
(3)作用:丝绸之路上古代的东西方交通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4)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实现经济发展进步;推动中国与各国加强政治外交合作,利于地区和平稳定。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1)名称: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沟通汉朝和罗马帝国的中西商路是丝绸之路。起点:依据材料二图示信息可知,陆上丝绸之路的地点是长安,最远到达可欧洲。
(2)朝代:结合所学可知,陆上丝绸之路开通是在西汉。事件:结合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
(3)作用:结合丝绸之路的意义可知,丝绸之路上古代的东西方交通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4)意义:依据材料“推动深化各方伙伴关系,为实现世界各国现代化作出不懈努力”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实现经济发展进步;推动中国与各国加强政治外交合作,利于地区和平稳定。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战略。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丝绸之路及其路线解答;第二问,结合丝绸之路开通的时间和标志性事件解答;第三问,结合丝绸之路的意义解答;第四问,依据材料三,结合“一带一路”的意义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 / 1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拔茅中学等部分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答案填涂在答题卷上)
1.(2023七上·新昌期中)华夏儿女同根同祖,血脉相连。被尊称为华夏儿女“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成吉思汗
【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琢鹿激战,黄帝部落运用能辨明方向的指南车,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最终打败蚩尤,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项正确;
汉武帝、唐太宗以及成吉思汗均不是华夏儿女的“人文初祖”,B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黄帝和炎帝,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黄帝和炎帝的事迹和地位以及华夏族的形成,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2.(2023七上·新昌期中)《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这一现象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
【答案】C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于是乃权授舜”可知,反映的是尧把权力授予贤能的舜,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禅让制的表现,C项正确;
世袭制是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强调血缘关系,如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世袭制是由禹的儿子启建立的,A项错误;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地方制度,与尧、舜无关,B项错误;
郡县制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于是乃权授舜”,结合禅让制的含义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2023七上·新昌期中)下图是保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司母戊鼎照片。下列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贵族用的乐器
B.出土于湖南宁乡
C.为研究夏朝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D.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答案】D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商朝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D项正确;
司母戊鼎用于祭祀,不是贵族用的乐器,A项错误;
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B项错误;
司母戊鼎为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青铜器,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商朝司母戊鼎的出土地点、用途、地位以及史料价值,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4.(2023七上·新昌期中)传说仓颉造字后,“天雨栗、鬼夜哭”。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黄帝时期 B.夏朝 C.商朝 D.春秋
【答案】C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等情况,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C项正确;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黄帝时期和夏朝早于商朝,AB两项错误;
春秋时期晚于商朝,不符合“开始于”,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甲骨文的地位和意义,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5.(2023七上·新昌期中)恩格斯曾说过:“就世界性的解放而言,人工取火的进步超过了蒸汽机。”下列我国古代先民中,最早取得这种技术进步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蓝田人
【答案】A
【知识点】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古代先民中,最早懂得使用人工取火的是北京人,A项正确;
北京人最早懂得使用人工取火,山顶洞人、半坡人以及蓝田人均晚于北京人,B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北京人的生活特点,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6.(2023七上·新昌期中)对于古人类起源及同时代动植物分布情况研究,最科学的办法是(  )
A.搜集神话故事 B.发挥想象力,脑洞大开
C.分析民间传说 D.考古,研究化石遗存
【答案】D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远古时代的化石可以通过考古发掘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古人类起源及同时代动植物分布情况的一手史料,D项正确;
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属于二手史料,具有主观性,可信度较低,AC两项错误;
“发挥想象力,脑洞大开”明显不符合史学研究的方法,B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古人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化石的史料价值,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7.(2023七上·新昌期中)河北省有《燕赵都市报》,山东省有《齐鲁晚报》,山西省有《三晋都市报》。这些报纸的名称来源,与下列哪项制度有关(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
【答案】B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燕、赵、齐、鲁、晋是西周时期分封的诸侯国,因此这些报纸名称来源与分封制有关,B项正确;
世袭制是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强调血缘关系,如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世袭制是由禹的儿子启建立的,材料不能体现,A项错误;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通过民主推举选出贤能的制度,材料不能体现,C项错误;
郡县制强调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萌芽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时在全国推行,材料不能体现,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分封制,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西周时期分封制的内容和分封的诸侯国,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8.(2023七上·新昌期中)教材书上说,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  )
A.多处春秋墓葬发掘出的铁农具 B.影视剧作品里的有关生产场景
C.民俗研究学者的相关学术文章 D.有关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传说
【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史料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一手史料史料价值较高,二手史料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低于一手史料的价值。多处春秋墓葬发掘出的铁农具是实物史料,属于一手史料,最能印证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A项正确;
影视作品、学者的学术文章以及历史故事传说均属于二手史料,史料价值低于一手史料,不是最能印证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的史料,B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史料的分类及其史料价值,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9.(2023七上·新昌期中)2021年底,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早在春秋时期,有位大思想家就主张“有教无类”,追求教育公平,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有教无类”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教育上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追求教育公平,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B项正确;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没有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A项错误;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思想,没有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C项错误;
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知识,没有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有教无类”,结合孔子的教育思想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0.(2023七上·新昌期中)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的现象非常少,大部分为“公侯伯子男”。但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这反映了(  )
A.生产力飞速发展 B.奴隶制逐渐瓦解
C.封建制度的确立 D.诸侯的兼并战争
【答案】B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王”是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春秋时期,已经有了诸侯称“王”的现象,到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诸侯势力增强,传统的分封等级秩序逐渐瓦解,即奴隶制逐渐瓦解,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现象与生产力发展无关,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统治秩序逐渐瓦解,体现不出封建制度的确立,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诸侯的兼并战争,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的瓦解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2023七上·新昌期中)生产工具的发展,是人类生产力进步的缩影。下列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打制石器
②铁质农具
③磨制石器
④青铜器
A.①③④②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① D.①④②③
【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打制石器出现在旧石器时代,铁质农具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磨制时期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青铜器出现在夏商周时期,因此先后顺序是①③④②,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选项中生产工具出现的时间,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2.(2023七上·新昌期中)下列选项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出自同一学派言论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C.“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
D.“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儒家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孔子“仁”的学说的内容,A项正确;
B项是兵家的思想,错误;
C项是道家老子的思想,错误;
D项是法家的思想,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通过材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判断出是儒家孟子的思想,然后结合儒家孔子的思想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2023七上·新昌期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是唐朝诗人李白《古风》组诗中的诗句,它描绘的历史事件是(  )
A.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B.商王盘庚迁殷国家相对稳定
C.郑庄公克段于鄢,小霸中原
D.嬴政灭东方六国,统一全国
【答案】D
【知识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大意是秦王嬴政以虎视龙卷之威势,扫荡、统一了战乱的中原六国。天子之剑一挥舞,漫天浮云消逝,各国的富贵诸侯尽数迁徙到咸阳。因此描绘的是秦王嬴政灭东方六国,统一全国的史实,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秦王嬴政灭东方六国,统一全国的史实,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统一,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意思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4.(2023七上·新昌期中)小明同学要学习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他可以选取的实物史料是(  )
A.五铢钱 B.耧车
C.圆形方孔半两钱 D.翼州刺史印
【答案】C
【知识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秦完成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圆形方孔半两钱是秦统一货币的体现,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属于实物史料,C项正确;
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的货币,A项错误;
耧车是西汉时期的播种工具,B项错误;
刺史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地方监察机构,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具体措施,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5.(2023七上·新昌期中)成语故事是历史文化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哲理。下列由秦汉历史衍生的成语有(  )
①揭竿而起
②四面楚歌
③卧薪尝胆
④破釜沉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揭竿而起与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有关,①正确;四面楚歌反映的是秦朝灭亡后楚汉战争时期楚霸王项羽被围垓下的情景,②正确;破釜沉舟源自巨鹿之战,秦朝末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重创秦军主力,④正确,D项正确;
卧薪尝胆反映的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时期越王勾践的事迹,③错误,ABC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末农民战争,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战争,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6.(2023七上·新昌期中)2021年考古发现,汉文帝所安葬的霸陵内,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与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  )
A.勤俭治国 B.勤于政事 C.善于用人 D.虚怀纳谏
【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可知,反映了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的思想,A项正确;
材料中未体现勤于政事、善于用人以及虚怀纳谏的信息,B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结合汉文帝的治国理念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7.(2023七上·新昌期中)新疆古称西域,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开始于设置(  )
A.西域都护府 B.安西都护府
C.伊犁将军府 D.北庭都元帅府
【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事务,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A项正确;
唐太宗时设立安西都护府,管辖西突厥的高昌故地,B项错误;
伊犁将军府设立是在清朝,晚于西汉时期的西域都护府,C项错误;
北庭都元帅府设立是在元朝,晚于西汉时期的西域都护府,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西汉管理西域地区的机构,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8.(2023七上·新昌期中)“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材料反映了东汉中后期的政治状况是(  )
A.豪强地主疯狂兼并土地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
C.皇帝昏庸无能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答案】D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可知,反映了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没有体现豪强地主疯狂兼并土地、皇帝昏庸无能,AC两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东汉中后期中央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加剧,B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的兴衰,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联系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9.(2023七上·新昌期中)三国时期英雄辈出,群星灿烂。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是(  )
A.曹操率军南下,试图统一天下
B.曹丕废掉汉献帝,称帝,国号魏
C.孙权派大将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
D.诸葛亮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开发
【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时间“三国时期”,结合所学可知,曹操率军南下,试图统一天下发生在东汉末年,A项错误,符合题意;
BCD三项均发生在三国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20.(2023七上·新昌期中)示意图反映出(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答案】C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局面到三国鼎立再到西晋短暂统一,反映了这一时期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C项正确;
AB两项是图示反映的部分信息,不全面,错误;
西晋灭亡后才出现政权并立的局面,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迭,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图示信息,联系东汉末年到西晋时期的政治状况分析其发展趋势,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1.(2023七上·新昌期中)“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这句话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  )
A.主要表现 B.重要原因 C.基本特点 D.积极影响
【答案】B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材料“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反映的是西晋末年以来,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以及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这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重要原因,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重要原因,不是主要表现、基本特点以及积极影响,A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江南经济的开发,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结合魏晋南北朝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22.(2023七上·新昌期中)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东汉时期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 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
B 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百年
C 北朝贾思勰著成《齐民要术》 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
D 南北朝时在河南洛阳开凿云冈石窟 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传统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是一部数学名著,总结了周秦到汉代以来的数学成就。书中记载了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田亩面积和谷仓容积的计算方法,还总结出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A项正确;
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B项错误;
北朝贾思勰著成《齐民要术》是一部综合性的农学著作,C项错误;
南北朝时在河南洛阳开凿云冈石窟,受西域造像艺术的影响,保存较多古印度佛教艺术风格,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两汉时期的科技,解题的关键是结合表格中史实的内容、特点、地位以及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3.(2023七上·新昌期中)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早年师从书法名家卫夫人,长期勤学苦练终成名家。一生佳作无数,在他的名作中被号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  )
A.《女史箴图》 B.《兰亭集序》
C.《水经注》 D.《洛神赋图》
【答案】B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其代表作品《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B项正确;
AD两项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错误;
C项是北魏郦道元的作品,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王羲之的作品及其地位,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24.(2023七上·新昌期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在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得到了空前发展,佛教兴盛的原因不包括(  )
A.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B.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下诏灭佛
C.底层人民寻求精神寄托 D.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答案】B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下诏灭佛是因为佛教盛行不利于统治而实行的举措,这不利于佛教的发展,B项错误,符合题意;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底层人民寻求精神寄托,再加上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使得佛教得到空前发展,A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佛教、道教以及儒学的发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的原因,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5.(2023七上·新昌期中)某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历史人物传记,其中提到了三个关键词:针灸、麻沸散、五禽戏。这篇传记描写的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倪海厦
【答案】C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针灸、麻沸散、五禽戏”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的医生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其医学成就有针灸、麻沸散、五禽戏,C项正确;
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他采用四诊法诊断疾病,A项错误;
张仲景的主要医学成就是《伤害杂病论》,B项错误;
倪海厦精通中医的各个科类,特别是在伤寒、针灸等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精湛的技艺,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两汉时期的科技,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针灸、麻沸散、五禽戏”,结合华佗的医学成就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26.(2023七上·新昌期中)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的(  )
甲骨文
对应汉字 王 臣 劓 刖
注:劓、刖,均为古代残酷的刑罚
A.政治状况 B.经济发展 C.科技进步 D.军队建设
【答案】A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甲骨文中的王、臣反映了商周时期的政治状况,刖、劓反映了商周时期残酷的刑罚,因此这些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商周时期的政治状况,A项正确;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政治状况,体现不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军队建设等信息,B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解题的关键是解读表格中甲骨文和对应的汉字,结合商周时期的政治和刑法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27.(2023七上·新昌期中)它集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于一体,充分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该水利工程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三峡工程
【答案】B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B项正确;
灵渠位于广西地区,沟通了湘水和漓水,与“成都平原”不符,A项错误;
大运河贯穿南北,以洛阳为中心,与“成都平原”不符,C项错误;
三峡工程是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长江西陵峡段与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的梯级电站,与“成都平原”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结合都江堰的地理位置和作用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8.(2023七上·新昌期中)了解历史时序和掌握历史发展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是(  )
A.夏朝—西周—商朝 B.夏朝—商朝—东周
C.夏朝—商朝—西周 D.夏朝—东周—西周
【答案】C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中的时间和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到约公元前1600年是夏朝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是商朝时期,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是西周时期,C项正确,A项错误;
东周开始于公元前770年,BD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西周的朝代更替,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夏商西周的统治时间,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29.(2023七上·新昌期中)以下历史事件发生于商周时期,并被明代长篇神魔玄幻小说《封神演义》用作故事创作背景的是(  )
A.黄巾起义 B.武王伐纣 C.安史之乱 D.陈桥兵变
【答案】B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武王伐纣发生于商周时期,并被长篇小说《封神演义》用作故事创作背景,B项正确;
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A项错误;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中期,C项错误;
陈桥兵变发生在五代十国后期,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武王伐纣,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武王伐纣的时间,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30.(2023七上·新昌期中)这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这部著作“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部著作是(  )
A.《春秋》 B.《史记》
C.《左传》 D.《资治通鉴》
【答案】B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该著作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这部著作“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B项正确;
《春秋》是孔子所作,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的历史大事,A项错误;
《左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是一部编年体史书,C项错误;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编写的,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两汉时期的史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司马迁《史记》的特点和地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道小题,总计40分)
31.(2023七上·新昌期中)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历来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余各以次受封。
材料二:(如右图)
材料三: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
材料四:《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哪一种人可以受封?
(2) 根据材料二,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秦王嬴政在地方建立了什么制度?试分析这一制度的推行有怎样的历史影响。
(3) 材料三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该法令的影响。材料四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被皇帝采纳?
(4) 综合材料二、三、四,分析这些君主的政策有何共同作用?
【答案】(1)制度:分封制。受封者:功臣。
(2)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或推行郡县制)
历史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秦朝的统治,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法令:“推恩令”。影响: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4)共同作用:都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皇权统治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1)制度:依据材料“武王追思先圣王,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可知,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受封者:依据材料“于是封功臣谋士”可知,受封对象是功臣。
(2)制度:依据材料二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历史作用:结合郡县制的影响可知,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秦朝的统治,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法令:依据材料“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推恩令”的内容。影响:依据材料“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并结合所学可知,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建议:依据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建议,被汉武帝采纳。
(4)共同作用:综合材料信息,结合郡县制的影响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可知,都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皇权统治。
【点评】本题考查分封制、郡县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分封制的内容和分封对象解答;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郡县制及其作用解答;第三问,依据材料三,结合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及其影响、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解答;第四问,综合材料信息,结合郡县制的影响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32.(2023七上·新昌期中)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内政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诅咒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
材料二 图右: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汉人使用的胡人的家具
材料三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皇帝”指的是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他“耗去了大量生命”来修筑长城,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
(3)联系材料二、三,指出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4)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答案】(1)秦始皇。目的:抵御匈奴的进攻。
(2)内迁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3)表现: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并接受他们的用具坐具;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汉化改革,规定官员在朝廷必须使用汉语。
(4)变化:从民族对抗到民族交融。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回核桃地区,并修筑长城,加强了北部边防。因此皇帝是指秦始皇,目的是抵御匈奴的进攻。
(2)内迁少数民族:结合所学可知,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
(3)表现:依据材料“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汉人使用的胡人的家具”可知,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并接受他们的用具坐具;依据材料“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可知,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汉化改革,规定官员在朝廷必须使用汉语。
(4)变化:综合材料信息可知,变化是从秦朝的民族对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从军事角度解答;第二问,结合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民族解答;第三问,依据材料二、三,结合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解答;第四问,综合材料信息,从民族对抗到民族交融角度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33.(2023七上·新昌期中)从声声驼铃到“一带一路”,谱写中外交流新篇章。
材料一 公元前1世纪的某一天,古罗马的恺撒大帝穿着灿若朝霞的丝织长袍进入剧场,在场的百官以及贵夫人们惊叹声此起彼伏,觉得恺撒大帝简直“帅呆”了。于是穿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古罗马男女贵族的流行时尚。
材料二 下图是古代著名中西陆上交通示意图。
材料三 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多国政要云集北京。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推动深化各方伙伴关系,为实现世界各国现代化作出不懈努力。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恺撒大帝的丝袍是通过材料二中的这条中西通道得到的,这条通道的名称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出这条通道的起点在哪里、最远到达哪里?
(2)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通道最早开辟于哪个朝代?哪个历史事件为通道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3) 该通道开辟后,东西方经济文化往来密切。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该通道的开通,产生了什么作用?
(4) 今天我们共商共建“一带一路”,有何现实意义?
【答案】(1)名称:丝绸之路。起点:长安。最远到达:欧洲。
(2)朝代:西汉;张骞通西域。
(3)作用:丝绸之路上古代的东西方交通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4)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实现经济发展进步;推动中国与各国加强政治外交合作,利于地区和平稳定。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1)名称: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沟通汉朝和罗马帝国的中西商路是丝绸之路。起点:依据材料二图示信息可知,陆上丝绸之路的地点是长安,最远到达可欧洲。
(2)朝代:结合所学可知,陆上丝绸之路开通是在西汉。事件:结合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
(3)作用:结合丝绸之路的意义可知,丝绸之路上古代的东西方交通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4)意义:依据材料“推动深化各方伙伴关系,为实现世界各国现代化作出不懈努力”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实现经济发展进步;推动中国与各国加强政治外交合作,利于地区和平稳定。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战略。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丝绸之路及其路线解答;第二问,结合丝绸之路开通的时间和标志性事件解答;第三问,结合丝绸之路的意义解答;第四问,依据材料三,结合“一带一路”的意义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