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漫游缤纷美术世界1. 源远流长的古代美术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岭南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漫游缤纷美术世界1. 源远流长的古代美术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岭南版美术第1课《源远流长的古代美术》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漫游缤纷的美术世界
第1课《源远流长的古代美术》
教材分析
“漫游缤纷的美术世界”这一单元,是岭南版美术小学六年级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课程,深入探索美术的多元性、丰富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并且这一单元,为小学六年级学生提供了一个充满趣味和创意的美术学习平台。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创新思维,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美术的起源、发展历程及主要流派,掌握古代美术的基本分类和艺术特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古代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学会用美术术语描述和评价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美术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古代美术的起源、发展历程及主要流派。
古代美术的起源、发展历程及主要流派
一、古代美术的起源
古代美术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的石器时代。在那个时代,人们使用石器作为主要的劳动工具,并在制作石器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了造型技巧,萌生了审美观念。这为美术的起源奠定了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在岩石和洞穴上绘制壁画,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人类对于自然和生活的观察和表达,也为后世的美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灵感。
二、古代美术的发展历程
1. 商周时期:在商朝时期,最早的绘画作品出现在青铜器上,这些青铜器上的图案多以神话传说、祭祀仪式和人物形象为主题,以浮雕和铸造的方式表现。到了周朝,书法艺术开始崭露头角,由于当时的社会需要记录重要事件和传承文化,书法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2. 魏晋南北朝:这是中国绘画艺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许多重要的造型和技法从西域和中亚地区输入到中国,中国的绘画逐渐发展出了一种新的特色和流派。这种流派以泼墨、皴描等技法为主,注重墨意和言简意赅的表现,常常运用笔墨来表达诗意和哲理。
3. 唐宋时期:唐代工艺美术在古代艺术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宋代绘画的风格则清新脱俗,色调淡雅,讲究神韵和韵味的表现。这种风格常常采用线条清晰、笔墨淡重、光影自然的表现方式,主要是肖像、山水、花卉等题材。
4. 明清时期:明代艺术以瑰丽多姿、典雅高贵、精致细腻的特色而著名。在这个时期,绘画和工艺美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到了清代,美术的发展更加多元化,既有对传统技法的继承和发展,也有对西方绘画技法的吸收和融合。
三、主要流派
1. 山水画:山水画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流派,它以描绘自然山水为主题,追求意境深远、气韵生动的效果。从早期的青绿山水到后来的水墨山水,山水画在技法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2. 花鸟画:花鸟画以描绘花卉和鸟类为主题,注重表现花卉的娇艳和鸟类的灵动。这一流派在宋代时期达到了高峰,许多画家通过精细的笔触和生动的构图,展现了自然之美。
3. 人物画:人物画以描绘人物形象为主题,包括肖像画、历史故事画等。在古代美术中,人物画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宗教信仰,是美术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古代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
一、了解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1.讲解创作背景:介绍作品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以及艺术家的生平,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产生的历史环境。
2.探讨文化内涵:分析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元素、象征意义以及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揭示作品的文化价值。
二、观察与分析艺术技巧
1.观察画面元素: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构图、色彩、线条、形状等视觉元素,感受其艺术表现力。
2.分析艺术风格:讲解作品的艺术风格、流派特点以及与其他作品的异同,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不同的艺术风格。
三、实践与体验
1.临摹与创作:鼓励学生尝试临摹古代美术作品,通过亲身实践感受作品的魅力。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创作活动,培养他们的艺术创造力。
2.参观展览与讨论: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让他们直接接触和感受原作的艺术魅力。参观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的感受和看法。
四、启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审美体验
1.引导情感共鸣:通过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情感表达以及艺术家的创作心路历程,引导学生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2.培养审美能力:在欣赏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独特性、创新性以及审美价值,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品味。
五、利用多元化教学资源
1.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古代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
2.邀请专家讲座:邀请美术专家或艺术家进行讲座,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指导和建议。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和欣赏古代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介绍古代美术的基本知识。
2. 欣赏法:展示古代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欣赏。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享对古代美术作品的看法和感受。
4. 实践法: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古代美术创作实践。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一些有关古代美术的趣味故事或历史传说,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内容。
趣味故事或历史传说分享:
朱子明画驴成名的故事1:
在宋朝徽宗年间,有一位名叫朱子明的画家,他擅长山水画,但因同行的嫉妒和贬低,他被人误解为只会画驴。一次,宋徽宗出城时看到了朱子明画的驴图,觉得十分新奇,便传召他入宫专为自己画驴。朱子明虽然对此感到哭笑不得,但不得不遵从圣旨。他最终放下了心爱的山水画,转而专注于画驴,并因此成为了画驴的大师。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朱子明的艺术才华,也揭示了世事难料和人生中的转折。
唐玄宗梦游月宫的故事2:
在唐代,唐玄宗曾梦游月宫,这一故事被后人以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明代画家周臣的《明皇游月宫图》便生动地描绘了唐玄宗在月宫中的所见所闻。广寒宫前,仙女们翩翩起舞,琴弦笙歌。玄宗回到人间后,命令伶官根据月宫的声调整理出一首优美的曲子,并配上模仿月宫仙女舞姿的舞蹈,这就是后来闻名后世的《霓裳羽衣曲》。这个故事不仅具有神话色彩,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月宫的想象和追求。
苏东坡为制扇小贩张二画扇的故事3:
北宋元丰年间,杭州的制扇小贩张二因连月阴雨导致扇子滞销,无法偿还向绸缎商人吴某的借款。苏东坡被贬到杭州任通判后,得知此事后,他巧妙地在每把扇子上或描几笔画,或题几句诗,使这些扇子很快被市民抢购一空。张二因此不仅还清了债务,还获得了可观的利润。这个故事展示了苏东坡的智慧和才情,也体现了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齐白石观察蚱蜢画蚱蜢的故事4:
齐白石是近代著名的国画大师,他为了画好蚱蜢,常常跟在一只蚱蜢后面满院子跑,仔细观察蚱蜢跳跃时双腿的动作。别人劝他把蚱蜢拴住,但他认为拴上绳子蚱蜢会不舒服,动作也会不自然,那样就画不准了。这个故事体现了齐白石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教师总结:
这些古代美术的趣味故事实例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创造力,也让我们对古代艺术家们的智慧和才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故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启示和精神财富。
2. 讲授新课
(1)介绍古代美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原始社会的美术、奴隶社会的美术、封建社会的美术等阶段。
【教学板图:介绍古代美术的起源】
一、标题:古代美术的起源
二、主要板块
1. 早期人类与美术萌芽
早期人类工具制作与审美意识
洞穴壁画与岩石雕刻
2. 古代美术的理论体系与表现方式
古代埃及美术:壁画与雕塑
描红线法:独特的绘画技法
3. 原始社会美术的发展
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期智人与绘画艺术
最早的绘画遗迹:峙峪村兽骨片
装饰类型:素陶、印纹陶、彩陶
三、辅助说明
时间线:展示从早期人类到古代美术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
图片/插图:洞穴壁画、古代埃及壁画、彩陶文化代表等
四、总结
古代美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与人类早期的工具制作和审美意识紧密相连。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古代美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表现方式。
原始社会美术的发展为后世美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现了人类对于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2)讲解古代美术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如青铜器艺术、陶瓷艺术、书法绘画等。
(3)分析古代美术作品的艺术特征,如构图、色彩、线条等。
3. 欣赏作品
(1)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古代美术作品图片或实物,如《马踏飞燕》、《清明上河图》等。
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从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马踏飞燕》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众多观众的目光。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析这样一幅作品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还能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从作品的背景来看,《马踏飞燕》创作于秦汉时代,这个时期的青铜器逐渐向世俗日用的方向发展,在实用性与艺术性方面达到了很高的结合。这一特点在《马踏飞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它既是一件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品,又是一件充满艺术魅力的杰作。
接下来,我们可以从作品的内容入手。在这幅作品中,一匹神速的骏马三足腾空,一足踩在展翅疾飞的燕隼背上,这种巧妙的构思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画面的布局和细节,感受到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挚的神情。同时,他们还可以思考这幅作品所传达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比如对自由、自立、自强的追求,以及对生命力的赞美等。
在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时,学生可以从造型、色彩、线条等方面入手。《马踏飞燕》的造型写实而传神,马匹的肌肉和血管清晰可见,运动神态栩栩如生。色彩方面,作品采用了青铜器的典型色调,给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感觉。线条的运用也十分巧妙,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使得整个画面既稳重又不失活泼。
此外,学生还可以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来分析《马踏飞燕》。这幅作品不仅代表了秦汉时代青铜器艺术的巅峰水平,还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马的喜爱和崇拜。在古代,马是作战、运输和通讯中最为迅速有效的工具,因此马的形象在青铜器中屡见不鲜。而《马踏飞燕》更是将马的形象与神话传说相结合,创造出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艺术世界。
最后,在分析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来谈谈对这幅作品的看法和体会。比如,他们可以谈论自己在欣赏这幅作品时的感受,以及从中获得的启示和收获。
用多媒体播放《清明上河图》:
引导学生边看边讨论:
这幅作品以其细腻入微的笔触、丰富生动的场景和深远的历史内涵吸引着大家的目光。今天,我们就从构图、色彩、线条等几个方面,一起来探讨这幅画作的魅力所在。
首先,从构图上来看,《清明上河图》采用了长卷式的构图方式,画面由近及远,层次分明。这种构图方式不仅使得画面空间感十足,还使得观者仿佛置身于画中,能够随着画家的笔触一同游历这繁华的北宋都城。画中的建筑、桥梁、街道、船只等元素错落有致地排列在画面上,形成了一幅富有生活气息的市井长卷。
在色彩运用上,《清明上河图》展现了画家高超的技艺。画面整体色调以灰、白、青为主,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同时,画家巧妙地运用了色彩的对比与和谐,使得画面既丰富又统一。比如,画中的建筑多为青灰色,与天空和水面的蓝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建筑的立体感;而街道上的行人、商贩则穿着各色服饰,为画面增添了一抹亮色,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鲜活。
再来说说线条。在《清明上河图》中,线条的运用可谓是匠心独运。画家通过粗细、虚实、曲直等不同的线条表现方式,生动地描绘了画中的各种元素。比如,画中的桥梁、建筑等结构线条粗犷有力,给人一种稳重厚实的感觉;而水面上的波纹、人物的衣纹等则线条细腻柔和,给人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这些线条的运用不仅使得画面更加富有韵律感,还使得观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画家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清明上河图》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场景描绘,展现了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画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都仿佛有着自己的生命和故事,让人不禁为之动容。这种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描绘,使得《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幅杰出的艺术作品,更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
总结:《清明上河图》以其独特的构图、丰富的色彩、细腻的线条和深刻的历史内涵,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一部不朽之作。
鼓励学生用美术术语描述和评价作品,分享自己的感受。
作品名称:《秋日森林》
描述:
这幅《秋日森林》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展现了一片秋天的森林。在画面中心,几棵参天大树屹立不倒,树冠上的叶片在秋风中摇曳,仿佛能听到沙沙的响声。树干的纹理被画家精心刻画,显得沧桑而有力。画面背景中,远处的山峦在薄雾中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深远而神秘的感觉。
评价:
首先,从色彩运用方面来看,画家巧妙地运用了暖色调来表现秋天的气息。金黄、深红和棕色等色彩的交织,使画面呈现出温暖而和谐的效果。同时,画家还巧妙地利用色彩对比,突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其次,在构图方面,画家采用了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使得画面具有深远的空间感。同时,画家还通过合理安排画面元素的位置和大小,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
此外,画家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变化,无论是刻画树干的纹理还是描绘叶片的形态,都显得非常生动和真实。这种细腻的笔触不仅展示了画家的绘画技巧,也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的来说,这幅《秋日森林》作品在色彩、构图和笔触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平。它成功地传达了秋天的气息和森林的宁静,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雕塑作品:《奔跑的少年》。
这座雕塑采用了简洁的线条和几何形状来表现一个正在奔跑的少年形象。雕塑的线条流畅有力,展现了少年的活力和动感。在色彩上,雕塑家选择了青铜材质,使得雕塑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独特的质感。在造型上,雕塑家通过夸张和变形的手法,突出了少年的肌肉线条和动态姿势,使得雕塑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水彩画作品:《家乡的小河》。
这幅画以淡雅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触表现了家乡小河的宁静与美丽。画家运用了水彩的透明性和流动性,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朦胧而梦幻的效果。在构图上,画家采用了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使得画面具有深远的空间感。同时,画家还通过细节的描绘,如河边的花草、水中的倒影等,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真实感。
4. 课堂互动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代美术作品的看法和感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代美术作品的看法和感受,是一种富有成效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活动1
一、准备阶段
1. 选择美术作品:从古代美术作品中挑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且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作品。可以是绘画、雕塑、陶瓷等不同形式的艺术品,确保作品具有多样性。
2. 提供背景资料:为每个学生提供关于所选作品的背景资料,包括作者的生平、作品的创作背景、历史意义等。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并为讨论提供基础。
3. 分组:根据学生的兴趣、性格和学习能力进行分组,确保每个小组内都有不同观点的学生,以促进交流和碰撞。
二、讨论阶段
1. 设定讨论目标:在小组讨论开始前,明确讨论的目标和要求。例如,可以要求学生从作品的风格、技巧、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 鼓励积极发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于内向或不太自信的学生,可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帮助他们融入讨论。
3. 倾听与尊重:强调在讨论中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不同的意见。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理解艺术作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分享与总结阶段
1.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将小组讨论的成果进行分享。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或补充,以促进全班范围内的交流。
2.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艺术作品的价值和审美意义,同时对学生的思考和表达给予肯定和鼓励。
3. 拓展延伸: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美术的相关知识,如艺术流派、风格演变等,以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
通过这样的小组讨论活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美术作品,提升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够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2)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古代美术创作作品,并进行简要介绍。
5. 课堂总结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古代美术的价值和意义。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继续欣赏和分析古代美术作品,并尝试进行简单的创作实践。
五、教学评价
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古代美术知识的掌握情况。
2. 通过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价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
六、教学反思
当我回顾这堂关于“源远流长的古代美术”的美术课程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慨和收获。这不仅是学生的一次知识之旅,也是我作为教育者的一次深刻反思。
首先,我想谈谈关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我设定了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美术的基本脉络、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的目标。通过讲解、图片展示以及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学生们对中国古代美术的认识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然而,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我对于某些细节和深度挖掘还不够充分,导致部分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些困惑。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知识点的深入剖析和拓展。
其次,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我尝试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大量的古代美术作品图片,并配以生动的解说,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古代美术的魅力。此外,我还组织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能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这些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课程中得到充分的收获。
此外,我还对课堂氛围和互动环节进行了反思。我尽力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同时,我也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鼓励他们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然而,我也发现,在某些时候,我对于学生的提问和反馈处理得不够及时和充分,这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和困惑。
最后,我想谈谈关于课程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虽然这堂课程主要聚焦于中国古代美术,但我也意识到,美术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它与其他学科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可以考虑将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例如历史、文学等,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理解和欣赏古代美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