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课件(共32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课件(共32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现代社会移民的状况,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现代移民社会的形成及多元文化特征;
2.难点:各类移民社会有不同的多元文化和文化认同问题。
初中教材 高中教材
八上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课) 八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4课) 九上第18课《美国的独立》 九上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九下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选择性必修3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战争是人类文明交融与发展的一把双刃剑
北美独立战争 拉美独立战争
拿破仑战争 鸦片战争
文化扩张
认知外来文化
反思本土文化
文化重构
文化多样
文明的交融是战争灾祸与自我救赎的赛跑……
目录
文化融合: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和拉丁美洲文化
文化重构: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文化侵略: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01
02
03
《我的肯塔基故乡》
新课导入
《我的肯塔基故乡》由19世纪作曲家斯蒂芬·福斯特创作。斯蒂芬·福斯特所处的时代,正是美国通过南北战争来解放黑奴的时代。这首歌通过描绘故乡的美好景象与自己被迫离开故乡的无奈,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那个时代黑人命运的关切和同情。
多元性 移民文化
01
文化融合: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和拉丁美洲文化
学习聚焦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多元性。
(1)印第安人数量锐减;
(2)非洲黑人数量激增;
(3)白人数量大量增加;
(4)新的混血族群出现;
(选必3第7课)
1.美洲族群变化的表现:
自主学习一:请阅读课本P38-39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1)概括美洲族群变化的表现有哪些?(2)思考美洲族群为何会出现此变化?
被殖民前的美洲
在1492年被“发现”之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玛雅文明、印加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
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原住民,是美洲的主人,也是美洲的最主要族群。
欧洲对美洲的殖民活动
来到美洲的殖民者主要来自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
在北美,主要殖民者是英国;
在拉丁美洲,主要殖民者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黑人
混血
白人
印第安人
殖民迁徙
知识回顾
阿兹特克文化遗址
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
现代化建筑
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
欧洲征服者:
带来了欧洲宗主国的文化(伊比利亚文化)。
印第安社会:
非洲奴隶们:
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被中断;
一定程度上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
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
探究学习一:请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1)想一想: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有什么影响 (P39学思之窗)(2)概括美洲族群变化带来了哪些影响?
材料: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
——斯基德莫尔、史密斯《现代拉丁美洲》
(选必3第7课)
知识回顾
移民人口多源性 → 移民文化多元性 民族和文化多样性日益突显
美国:76.7%白人,12.3%黑人,1.5%印第安人。
秘鲁:36%印欧混血,19%白人,46%印第安人。
玻利维亚,34%印欧混血,15%白人,54%印第安人。
牙买加:77%黑人,3%白人,15%黑白混血。
海地: 95%黑人,1%白人,4%黑白混血。
族群分布的差异性:
①北美:a.美国和加拿大,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
b.在美国,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
原因:北美主要为英国的殖民地,经济发达,大量欧洲人移民北美。
②拉美: a.混血人种居主导。
b.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但也很少超过人口半数。
原因:南美洲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殖民者没有禁止不同族群之间的通婚。
③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
原因:中美洲气候炎热,经济落后(发展种植园经济)。
殖民政策的差异,经济发展差异等
3.美洲族群变化的影响:
(1)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形成了新的族群。
(2)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各个族群各具特色的文化(欧洲宗主国的文化传播,印第安人和非洲文化得以保存),使美洲文化更加多元化。
(3)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知识回顾
(选必3第7课)
背景 ①北美居民构成: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非洲黑人、印第安人 ②在 欧洲白人 主导下,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与混合 文化表现 种族 、血统 欧洲白人、非洲黑人、美洲印第安人(多源性和多样性 )
宗教 多种宗教(新教--清教、天主教、犹太教、印第安人民族宗教等)
语言 美式英语(融合印第安语言、非洲黑人语言)
生活 饮食文化、艺术生活融入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
精神 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等(清教精神)
族群 “美利坚人”、“美利坚文化”(民族认同、民族文化)
局限 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 一、文化融合: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和拉丁美洲文化
1.独立战争前后的美国文化:
(1)独立战争前的美国文化
自主学习一:请阅读课本P67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1)梳理美国独立战争前美国文化的形成背景、表现和局限性,完成下列表格。(2)思考独立战争前的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与移民的多源性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对美利坚文化形成的意义。
材料1:各殖民地经过一段时间后,开始由出生在北美土地上的几代人占支配地位,他们不了解英国,转而将情感倾注在他们视为故乡的北美,在这种认同转换中,清教徒思想成为对美洲独特性意识的重要因素。在北美严酷的生存条件下,移民和印第安人的战争,使得分散的殖民地由此进行联合。在英国和殖民地关系开始紧张后,对英国的挑战进一步强化了美利坚的民族意识。
——颜震《美国早期民族国家与帝国的双重构建》
材料2:在这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英属北美殖民地已经由一个荒无人烟土地贫瘠的蛮荒地带发展为一个拥有近200万人口,农、工、商都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的生机勃勃的新兴经济区。而且在此期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殖民地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北美殖民地不仅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且在这块广阔的大陆上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美利坚民族。
——王晓辉《美国独立战争对英法争霸的影响》
关系:移民人口多源性 → 移民文化多元性 民族和文化多样性日益突显
英国占多数 → 欧洲文化为主流
在民族交流与交融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民族认同和新的民族文化(美利坚民族)
三个旧世界创造了一个新世界
——美国学者
思考:结合课本内容,分析“旧世界”和“新世界”分别指的是什么?
欧洲白人文化
非洲黑人文化
印第安人文化
独立战争后的新的多元美国文化
①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工具,是生活的反映,是不断发展的
②北美居民由于种族的多样性,语言也会相互借鉴
③美式英语以英语为主,反映了白人在北美殖民地占主导地位
《五月花号公约》写道:“为了上帝的荣耀,为了增加基督教的信仰,为了提高我们国王和国家的荣耀,我们飘洋过海,在弗吉尼亚北部开发第一个殖民地。我们这些签署人在上帝面前共同庄严立誓签约,自愿结为民众自治团体。为了使上述目地能得到更好的实施、维护和发展,将来不时依此而制定颁布,被认为是对这殖民地全体人民都最合适、最方便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我们都保证遵守和服从。”
①清教因素(“契约思想”、“上帝选民”、“民主政治”、“注重个性”、“追求个人的权利、尊严和自由”等思想)丰富了美国政治文化的内容
②清教因素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感,对美国以后的侵略扩张提供了重要动力
美国历史上第一份政治性的契约文件《五月花号公约》,这份公约被称为是“美国的出生证明”。
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导火索)
1775年,莱克星顿枪声
(开始标志)
1776年《独立宣言》
(宣布独立)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转折)
1781年,约克镇投降
(军事胜利)
1783年,《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独立
萨拉托加大捷
《独立宣言》
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
(独立)
【知识链接】:
1787年联邦宪法
经济障碍
种植园经济奴隶制
民族文化
自由女神
政治文化
权力制衡原则
北美第一个联邦制共和国
美利坚民族与文化的形成
独立战争的胜利
英国人
德意志人
荷兰人
法国人
瑞典人
I am an
American.
美利坚民族形成
一、文化融合: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和拉丁美洲文化
1.独立战争前后的美国文化:
(2)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自主学习二:请阅读课本P68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1)梳理独立战争后美国文化的表现和局限性,完成下列表格。(2)指出独立战争前后的美国文化的多样性的变与不变之处。
变:政治文化(独立→分权与制衡)、思想意识(多元的→统一的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
不变:种族、血统、宗教信仰、语言、启蒙思想、欧洲文化为主导、种族歧视、种植园奴隶制度(南北战争后逐步废除)、
(一)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1.建立
④英国、法国、荷兰殖民地
到18世纪晚期,拉丁美洲已完全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
圣多明各
①1496年,西班牙在海地建立的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
②西班牙在殖民地建立总督辖区
③葡萄牙建立巴西殖民地
知识回顾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2课)
(一)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2.统治
材料1:15-18世纪的西班牙处在封建
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君主的权力高度集中
。……总督们作为国王在殖民地总督区的
直接代理人,集军事、行政、财政权于一身。……殖民地的所有贸易活动均由西班牙王室设立的“贸易署”控制,实行垄断贸易政策。为了加强对金银矿产资源的控制,西班牙禁止任何人未经王室的允许在新大陆寻找和从事矿产工作。
——摘编自项冶等《15-18世纪西班牙美洲殖民统治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2:葡萄牙人在巴西殖民地种植甘蔗成功,美洲糖产量的增加,满足了欧洲消费市场的需要,却引发了臭名昭著的奴隶贸易。
——李世安、孟广林《世界文明史》
思考:西、葡在拉丁美洲统治的主要特点
(1) 国王任命总督,实行直接管理,浓厚的专制色彩;
(2)垄断殖民地贸易,限制殖民地经济发展;
(3)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疯狂开采金银矿,掠夺了巨额财富;
(4)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致使其大量死亡;
(5)贩卖黑人奴隶,弥补劳动力不足。
知识回顾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2课)
背景 ①西班牙和葡萄牙通过残酷的殖民战争和掠夺,在美洲建立起殖民统治。(巴西属葡萄牙,其他中美洲大部分属西班牙。政治、经济、人口、宗教等) ②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没有禁止不同族群之间的通婚,混血人种成为拉美的最大族群,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文化表现 种族 、血统 西葡白人、非洲黑人、美洲印第安人、混血人种(混血人种为主 )
宗教 天主教是主要宗教;印第安人多神宗教
语言 以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与和葡萄牙语为主
生活 拉丁舞为重要文化符号、印第安人的多神信仰和图腾崇拜等
文化主体 西班牙、葡萄牙文化
一、文化融合: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和拉丁美洲文化
2.独立战争前后的拉美文化:
(1)独立战争前的拉美文化
自主学习三:请阅读课本P68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1)梳理独立战争前拉丁美洲文化的背景和表现,完成下列表格。(2)指出独立战争后拉美文化的变化并与北美进行比较(P68“思考点”)。(3)分析拉丁美洲的历史发展与美国的异同和原因。
原因:
①土生白人与宗主国的矛盾
②受启蒙思想、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1804】黑人领导下,法属海地独立
——意义:拉开了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1826】玻利瓦尔(委内瑞拉国父)、圣马丁(阿根廷国父)等领导,西属拉美殖民地基本实现了独立(建立了15个共和国)
土生白人领导
(18世纪末、19世纪初)
【1822】葡属巴西获得独立,建立帝国,实行君主制
【1889】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一、文化融合: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和拉丁美洲文化
2.独立战争前后的拉美文化:
(3)独立战争后的拉美文化
特点 史实
①追求法治、自由
②形成独裁权力
③ 存在问题
颁布宪法,取消奴隶贸易、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人头税和强制劳役
考迪罗独裁权力成为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
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
考迪罗(Caudillo):在西班牙语里原意是首领、头领。考迪罗制是拉丁美洲特有的军阀、大地主和教会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独裁制度。考迪罗经济上依靠大地产(大庄园主),在政治上靠军人专政来维持其政治统治,在思想上传统天主教影响较大。对外投靠外国势力,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反抗。考迪罗和大庄园主在经济及政治上的垄断密不可分,所以未触及大地产制度,是拉美经济发展的阻碍。长远来看,阻碍了拉美国家近代化的发展。
一、文化融合: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和拉丁美洲文化
2.独立战争前后的拉美文化:
(2)独立战争后的拉美文化
历史解释
考迪罗主义形成的原因:其形成是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诸因素相互影响的产物。(1)经济上,大庄园制的存在和发展是产生考迪罗的终极原因。
(2)政治上,随着西班牙殖民统治被推翻,拉美西班牙语国家迅即出现了政治真空,在缺乏调节机制的情况下,以武力夺取政权成为势所必然。此外,拉美长期以来有着军人干政、军人参政的历史传统。
(3)社会和宗教方面,独立战争的影响、阶级力量的相对平衡、拉美国家的不发达状态、群众没有民主意识以及反动的天主教会都使得考迪罗现象得以延续。
考迪罗主义的影响:
(1)考迪罗主义的出现对于刚刚独立的拉美诸国来说,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
(2)长远来看,对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使拉美国家长期陷入一种“无政府状态——考迪罗独裁——无政府状态”的恶性循环之中。考迪罗制度一直影响到20世纪拉美诸国的政治走向,阻碍了拉美国家近代化的发展。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大庄园制是拉美长期存在的产物,大庄园主在19世纪初动乱的年代里为了财产和生命的安全,或请求考迪罗主义保护保护庄园并扩大自己势力,成为考迪罗式的人物。宗教上,罗马天主教势力在拉美政治上是一个封建堡垒,在经济上是拉美最大的大土地所有者,在19世纪初叶革命烽火燃遍拉丁美洲的关键时刻,他们同考迪罗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3)拉美的考迪罗制度一直影响到20世纪拉美诸国的政治走向。
一、文化融合: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和拉丁美洲文化
p68【思考点】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性有哪些异同
2.独立战争前后的拉美文化:
类别 美国文化 拉丁美洲文化
相 同 点 种族:多元(白人、黑人、印第安人);存在种族歧视; 血统:多源 宗教:多种信仰 经济:大庄园 黑人奴隶制; 文化:以欧洲文化为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美洲文化。 不 同 点 政治文化 呈现权力制衡原则; 形成考迪罗独裁制;
文化符号 自由女神像是重要的文化符号。 拉丁舞成为主要文化符号。
种族、血统 白人、黑人、印第安人融合较少 白人、黑人、印第安人融合较多(混血社会)
宗教 新教(清教徒)为主 天主教为主;印第安人的多神教仍存在。
语言 美式英语为主要语言 拉丁语为主要语言;印第安语
(3)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拉丁美洲文化的异同
(4)拉美历史与美国历史的异同:
同:①都曾经是欧洲国家的殖民地(西葡),印第安人被屠杀和奴役;②深受黑奴贸易的影响;③都发生了声势浩大的独立战争,获胜之后基本都建立了共和国,并仿效美国颁布了宪法;④文化呈现多样性,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美洲印第安文化遭破坏。
异:①拉美受西葡专制统治影响较深。
如:当地明显的拉丁文化底色(如拉丁语、拉丁舞等);天主教;经济上的大地产制和大庄园制,独立后的拉美各国名为共和,实际上却普遍出现了考迪罗独裁统治。
②拉美长期整局动荡,经济发展缓慢,受到美国的政治渗透和经济侵略。
不同的原因:经济、政治、宗主国、地理条件等
02
文化重构: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学习聚焦
拿破仑战争后,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普遍的政治诉求。
二、文化重构: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1.拿破仑战争前的欧洲:
探究学习一:阅读下列材料和课本P69-70,并结合所学,(1)指出拿破仑战争之前欧洲政治、经济、宗教、思想的基本情况。(2)结合地图册P72图12-5,了解拿破仑战争的进程,用史实说明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政治文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材料1:拿破仑战争前,欧洲大陆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王国、邦国和自由城市。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是欧洲人的普遍信仰。14世纪,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从15世纪后期开始,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的一些君主设法限制封建贵族的势力,力图建立强大的王权。但是这种加强了的王权仍然是封建性质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14-18世纪,西欧相继发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这些运动旨在反抗封建王权与特权,打破宗教禁铜,解放人们的思想。特别是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在法国大革命以前,已经不断扩散到欧洲以及美洲地区。 (选必3教师用书p179)
探究阐释
(1)政治:17-18世纪,封建统治 ;分散的王国、邦国和自由城市;15C后期封建王权加强
(2)经济:封建经济体系,农奴制 14C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宗教:信仰天主教和新教 1517年,宗教改革(路德教、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
(4)思想:思想解放,人文主义、理性精神发展传播;14C-17C初,文艺复兴;1517年,宗教改革;16-17C,近代科学的兴起;17-18C,启蒙运动
历史解释
二、文化重构: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2.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文化:
1803年—1815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战争的总称,也可以说是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所引发的战争的延续。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了一个从大西洋沿岸到波兰,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庞大帝国。
(1)拿破仑战争概念
(2)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文化重构
材料2:拿破仑战争将法国的资产阶级思想传播到了波兰、荷兰和西班牙等附属国,而且为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此外,《拿破仑法典》不仅明确肯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度,规定动产和不动产的私人所有权是绝对的和受到法律保护的,而且法典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契约关系”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充分保障了契约自由和契约的法律效力。拿破仑将此法典带到了所有的被占领国和地区,这不仅对欧洲封建秩序起到了瓦解作用,更推动了法国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巩固和发展,进而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丹《论拿破仑战争对欧洲历史进程的影响》
◎十二月革命党人起义的情景
德国1848年革命
德意志
波兰
俄国
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
1830年民族解放斗争
1848年革命
启蒙思想
民法典
反对封建专制
争取民族解放
争取民族统一
拿破仑战争
(2)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文化重构
二、文化重构: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2.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文化:
拿破仑战争后:
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广泛传播。
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
普鲁士农奴制改革
拿破仑对被征服地区的压迫(掠夺财富、摊派兵役),引起当地人不满。在反抗法国征服的斗争中,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
各国为了维持战后的秩序和巩固成果,又是如何做的?
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选必1P71】
欧洲民族国家形成
P70【思考点】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政治文化出现哪些新因素?
(1)资产阶级代议制:冲破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秩序,加速了欧洲各国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和革命:欧洲国家(俄国、波兰、德意志)开始不同程度地争取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斗争。
(2)政治观念: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观念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3)民族民主意识:民族民主意识的空前觉醒,反对专制制度,争取民族独立,要求实现国家统一。
(4)领导力量: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力量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日益强大,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材料3:拿破仑在被占领地区或附庸国废除封建义务、取消什一税、没收和出售教会财产、实行公民平等、鼓励土地买卖自由和劳动自由、取消内地关卡、统一度量衡等,更不用说……推行《民法典》了。
——选摘自人教版选修4教师用书
材料4:“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恩格斯
(3)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给入侵国带来灾难;维护和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宣传了启蒙思想;推行《拿破仑法典》,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成为编撰民法典的蓝本;维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重构了欧洲文化。
封建统治
《拿破仑法典》
拿破仑战争
废除封建贵族特权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萌芽
庄园经济
传播启蒙思想
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
反抗法国
(4)欧洲文化重构的原因:
2.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文化:
二、文化重构: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欧洲民族国家形成
【学思之窗】P69 列宁曾评价十二月党人:
这些革命者的圈子是狭小的。他们同人民的距离非常远。但是,他们的事业没有落空。
——[苏]列宁《纪念赫尔岑》,《列宁选集》第二卷
谈谈你对列宁这个评价的看法?
“十二月党人”是一些贵族青年军官,缺乏群众基础
接受启蒙思想,按照西欧方式改造国家
成立秘密革命组织
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
起义尽管失败,但在俄国传播了革命的主张,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影响
列宁的观点是正确的。
材料1:维也纳会议在俄罗斯境内、原属被瓜分前的波兰的20%的领土上,建立了拥有自己军队的“波兰会议王国”。俄国沙皇即波兰国王。……1830年11月,华沙的波兰军事学院发动了起义,反抗俄国。——约翰·梅丽曼《欧洲现代史》
材料2:尼古拉一世不能容忍波兰独立,遂于1831年2月派12万大军镇压起义。9月8日,华沙被俄军攻陷。——《教师教学用书》
起义者:贵族军官和学生。原因:受沙俄的专制统治。目的: 争取民族独立。
结果: 1831年2月被俄军镇压而最终失败。影响:进一步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
背景:①19世纪中期,德意志处于分裂状态,普鲁士、奥地利是德意志最大的邦国【史纲下】 ②普鲁士进行并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
③随着经济的发展,德意志要求改革与统一的呼声高涨
后果: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工业革命的进行。
后续行动:1864-1871普鲁士三次王朝统一战争【史纲下】。
能力提升
03
文化侵略: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学习聚焦
在回应殖民者文化侵略的过程中,被殖民者会不同程度地接受外来文化,但也会努力保护传统文化,其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清代龚自珍《定庵续集》
三、文化侵略: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1.文化侵略概念:
文化侵略:指一个国家和民族试图用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去取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淡化后者的民族认同感,从而使其对于外来文化产生一种依赖感,最终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
材料3:1857年,按伦敦大学模式,在加尔各答、孟买和马德拉斯建立了三所大学,开始授予学位。1829年近代大、中学学生数约3000人,1855年增加到49000人。为吸引更多人接受西方教育,1837年规定以英语代替波斯语作为公务语言,1844年又采取了优先录用会英语者为公职人员的政策。结果使近代教育得到更大发展。
--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历史解释
◎天津望海楼教堂
2.文化侵略的表现形式
◎近代上海圣约翰大学
探究阐释
探究学习二:阅读课本P70-71,(1)梳理欧洲殖民者文化侵略和亚非拉文化重构的史实。(2)结合下列材料和纲要上所学知识,归纳欧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方式,并分析其特点和影响。(p71【问题探究】)
澳门白马行医院
国家 接受外来文化 保护传统文化
中国 ①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军事、科技) ②洋务运动(科技、工业、教育、军事) 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 ④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马义) ⑤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挽救民族危亡,自强不息(救亡图存),保留传统文化精髓:【史纲上】
①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
②康有为主张“托古改制”
③始于1860年的反洋教运动【历史纵横P71】:
1870年天津教案、1898-1900年义和团运动等
印度 英语、英国的法律体系(英美法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 ①提出“印度人的印度”口号
②印度教、伊斯兰教还是印度主要宗教
基督教未能全面流行开来
③种姓制度虽被废,但仍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埃及 长期接受法国、英国的殖民统治 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 ①伊斯兰教仍是主要宗教
②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
三、文化侵略: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2.文化侵略的表现形式
(1)欧洲殖民者文化侵略和亚非拉文化重构的史实:
(2)欧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表现形式:语言、宗教、教育、法律、政治制度、医院、慈善机构等。
(3)亚非拉文化重构: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三、文化侵略: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3.文化侵略的特点:
4.文化侵略的影响:
①侵略方式具有多样性。(制度、教育、宗教、兴办慈善事业等)
②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改造甚至消灭被殖民地区的文化,淡化其民族意识)
③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文化侵略不像武力侵略那样明显,在文化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对本土传统文化的破坏更大)
④具有广泛性和全球性。
西方文化侵略是伴随着殖民活动进行的,亚、非、拉的许多国家都深受其害,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接受了其先进文化的熏陶,客观上推动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⑤影响具有两面性。西方的文化侵略对被侵略国家的传统民族文化是一场灾难,但同时为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条件,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
影响:①殖民者角度: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②被侵略者:在接受外来文化,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客观上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思想,有利于其近代化和社会转型。
对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的认识:
①文化扩张伴随着侵略战争, 要坚决反对侵略战争,努力维护和平!
②文化扩张具有双重性,是一把双刃剑!
③树立开放包容的意识,加强文化交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发展完善自身文化!
④坚持文化自信、防止并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侵略!
完成课本P71“问题探究”
战争
文化交融完善
文化碰撞交流
文化选择与重构
认知外来文化
反思本土文化
战争不仅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也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完善。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课堂小结
【真题研析】1.(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8)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据此可知,当时(  )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表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课堂演练】2.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science'”译文的变化折射出近代中国( )
A.格物致知思想日渐式微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内忧外患局面持续加重 D.学习西方成为民众共识
C
C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