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电现象教案(表格式)2024-2025学年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电现象教案(表格式)2024-2025学年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一、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二、单元目标
(一)课标要求
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了解静电现象。了解生产生活中关于静电防止和利用的技术。
2.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能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二)核心素养要求
1.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探究,了解静电现象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经历连接电路的动手过程,学会简单电路的连接方法。
3.能说出生活和生产中采用简单的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
4.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电路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1.电现象
教材分析
一、课标分析
观察摩擦起电现象,了解静电现象。了解生产生活中关于静电防止和利用的技术。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电现象主要是围绕几个概念展开的,即电荷、电流和电源。首先从最常见的摩擦起电展开,认识正、负电荷的概念。在认识电荷的基础上,课本通过演示莱顿瓶的故事,引入电流的概念,并借助“动手做”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需要获得连续的电流的方法,即电池。这一节是开启电学的第一扇门,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电荷、电流,为后面学习电路的规律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生开始学习电学,之前对电学的理论知识几乎为零,对电的了解还是停留在生活中的关于电很危险、电很有用等知识,对电既充满好奇,又感到害怕,所以学生对电现象充满好奇心,探索的动力也很强。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
2.知道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电流的概念和方向。
4.知道电池的能量转化。
核心素养
1.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及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锻炼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动手操作、大胆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物体带电的本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空手点灯,将日光灯靠近一个黑箱(里面有辉光球)完成空手点灯,最后展示辉光球之美。 问题: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电现象   学生观察实验并思考、交流,回答问题。   通过实验现象和美丽的辉光球,激发学生学习电现象的兴趣,引起学生对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的思考。
环节二:分组实验   感受摩擦起电:利用吸管和纸巾、丝绸和玻璃棒、毛皮和橡胶棒摩擦,再将摩擦后的物体靠近装有泡沫屑、碎纸屑、塑料纸屑的盒子,观察现象。   学生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器材进行实验,了解和感受摩擦起电现象,并得出带电体的性质。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三:摩擦起电及静电现象 1.讲授带电体的性质,两种电荷的定义及摩擦起电的实质。 讲授带电体的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 两种电荷的定义: 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 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 观看视频:原子的结构及摩擦起电的微观原因。 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的转移,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探究活动1:隔空驱动。用手驱动放在支架上用毛皮摩擦过的水管,再用带负电的橡胶棒驱动水管。 现象:水管受手的力的作用转动,橡胶棒也能驱动水管,让水管与橡胶棒不接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探究活动2: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用纸巾摩擦过的吸管靠近用纸巾摩擦过的吸管——互相排斥;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用纸巾摩擦过的吸管——互相吸引;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用纸巾摩擦过的吸管——互相排斥。 总结归纳: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讲授验电器的结构及原理,并演示它的使用方法。 例1 将两只相同的气球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后,就可以让一只气球在另一只气球上方“跳舞”,如图所示。对该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从而使气球带上了电荷 B.若气球带负电,气球与一轻小物体相互吸引,则该物体一定带正电 C.这种现象与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相同 D.若气球带负电,则摩擦过程中气球失去了电子    学生思考记忆。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原子的结构和摩擦起电的实质。分析丝绸与玻璃棒、毛皮与橡胶棒的得失电子的情况。 请一名学生在讲台上进行演示实验,观察水管的运动情况。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观察老师手中的验电器,了解它的结构,知道验电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学生答题。 讲解。    学生通过观看原子模型及摩擦起电的视频,直观地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学会判断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体验并得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了解验电器,知道验电器是利用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及时巩固静电知识,检验学习成果。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四:电流与电池 电流的形成与电流方向的规定。 探究活动3:老师介绍莱顿瓶实验。 讲授电流的定义: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例2 如图所示,有两个相同的验电器,其中A带正电、B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柄的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理学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B.连接的一瞬间,自由电子从B流向A C.连接的一瞬间,正电荷从A流向B D.连接的一瞬间,金属杆中电流方向是从A流向B 提出问题:我们日常所用的源源不断的电流是怎么来的呢 老师介绍伽伐尼的发现和伏打发明的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电源外部: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向电源负极。 探究活动4:利用两枚硬币(1毛铝制硬币、5毛铜质硬币),用醋泡过的卫生纸,二极管,制作一个硬币电池。    用装满电荷的莱顿瓶,邀请3位同学一并参加,体验电流。 学生分析判断例2。 学生分组制作硬币电池。 学生亲身体验电流,跟着老师一起分析电流的形成原因,会判断电流的方向。 通过例题学会判断电子的定向移动方向和电流的方向。 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的热情,学会判断电流的方向。
板书设计 1.电现象 1.带电体的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 2.摩擦起电 (1)两种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2)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的转移。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应用:验电器。验电器的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4.电流 (1)定义: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方向的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5.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有正、负两极,电流从正极流出电池,从负极流回电池。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堂练习 相关练习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呢
作业布置 第三章第1节。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