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多校中考三模历史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多校中考三模历史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山西省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
注意事项:
1.文科综合由历史和道德与法治两部分组成,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其中历史部分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全卷共8页,满分75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3.答案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共30分)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 彩陶最早流行于中原地区。距今5300年左右,彩陶文化影响范围外扩到了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中原地区彩陶文化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达到的区域,与传说中黄帝和炎帝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由此可知,彩陶文化的扩散( )
A. 可以证实炎黄历史完全真实可信 B. 可能与炎黄部落的不断扩张有关
C. 可推测中华文明起源于中原地区 D. 可推断中原地区的文化领先世界
2. 画像砖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史料。下列两幅画像砖描绘了东汉时期的世俗生活和市场贸易景象,它们有可能用来佐证( )
A. 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B. 光武中兴的社会盛况
C. 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 D. 东汉百姓生活的艰苦
3. 民族政权在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相关知识时制作的表格,表中填写的民族政权按序号顺序应该是( )
民族政权 主要活动
① 10世纪初建立政权,定都上京,创制文字
② 定都兴庆府,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发展农牧经济
③ 与南宋长期对峙,用本民族语言翻译儒家经典
④ 完成全国统一,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A. 辽、金、西夏、元 B. 北宋、西夏、金、元
C. 辽、西夏、金、元 D. 南宋、西夏、金、元
4.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宋代,汉族端午节俗也被辽金两国吸收。如《辽史·礼志》记载,辽国重午朝仪,皇帝要系长寿彩缕才升坐,对南北臣僚也要各赐寿缕:《金史·世宗本纪》记载,大定三年(公元 1264 年)重午,金世宗“幸广乐园射柳,胜者赐物有差,复御常武殿,赐宴击鞠,自是岁以为常。”材料表明( )
A. 辽、金和宋始终和睦相处 B. 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
C. 端午节是汉族特有的节日 D. 宋朝经济出现革命性繁荣
5. 王老师在复习时采用了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了如下一组历史素材。从图片展示可知,王老师项目化学习的主题是( )
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传播 B. 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C. 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进步 D. 社会分工合作的不断加强
6. 诗词可以折射历史,反映时代。下列诗句能够准确反映中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的一项是( )
选项 诗句 条约
A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南京条约》
B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天津条约》
C 江山万里应犹在,只是边疆改。问君港岛可曾留?对此只抛泪眼也无谋 《马关条约》
D 不准反帝炮台亡,四亿多两作赔款。使馆界划东交巷,驻军北京山海关 《辛丑条约》
A. A B. B C. C D. D
7. 以下两组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 )
A. 洋务运动兴起条件 B.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C. 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D.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
8. 山西昔阳的“大寨精神”出现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作为中国农业的旗帜。那么,作家凌志军《1978历史不再徘徊》→书中第五章的标题“从昔阳到凤阳”的深刻含义是( )
A. 中国农村的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 B. 大寨精神向贫困的凤阳县辐射
C. 两地人民的互助合作热情十分高涨 D. 新中国土地改革由北向南推进
9.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转型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第一次打破了“个人崇拜”,第二次打破了“计划经济崇拜”,第三次打破了“所有制崇拜”。“第二次思想解放”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 邓小平“南方谈话”
C.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 新发展理念提出
10. 华佗在其著作《中藏经》中曾以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宇宙观来说明人体五脏各部之间的关系(如图一);阿拉伯人则在《医典》中将人体的组织器官通过古希腊哲学“火、气、水、土”四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阐述(如图二)。这说明( )
A. 中外医学在交流交融中不断进步 B. 古代朴素的世界观影响着中外医学
C. 传统中医比阿拉伯医学更加科学 D. 中西文明存在多元一体显著特征
11. 下面是历史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板书设计的一部分。从该板书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英国革命爆发的根源
B.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长期性
C. 君主立宪制最终以法律形式被确立下来
D. “君权神授”理论引发议会不满
12. 会议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地把众人聚集起来一起商讨问题的活动方式。下列资料反映的两次会议的共同作用是( )
资料一 26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资料二 中共七大使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与统一,为迎接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基础。
A. 都属于反法西斯国际会议 B. 都为战后发展指明了方向
C. 都签署了合作联合的文件 D. 都增强了反法西斯的信心
13. “日本教育虽受西方影响,然而强调对家庭和社会忠贞的品德没有改变,尤其是强调对天皇的忠诚。明治维新后,一些煤矿工人在54度的高温下工作,一旦逃跑就会被射杀。日本现代化并未完全与传统价值分离,1898年的民法典,降低个人权利,并把女性置于家庭角色中。”材料强调明治维新的不足之处在于( )
A. 人权问题和女权问题 B. 天皇制度和教育问题
C. 法制问题和军事问题 D. 军事问题和专制问题
14. 如图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一幅宣传画,上半部分描绘的是苏联人民制定计划开展经济建设,下半部分是西方国家制定计划对苏联进行军事包围与封锁。此宣传画揭示了
A.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 B. 经济危机加速国际关系恶化
C. 二战使苏联和西方针锋相对 D. 苏联模式实施受客观环境影响
15. 二战后,英国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推行国有化,把一大批重要的工业企业收归国有;法国也将一部分企业收归国有,对国民经济实行计划调节;意大利在战后将铁路、航空、电信和邮政等全部收归国有。此外,在比利时、西班牙、日本等国,公用事业和公益服务业也都由政府来控制。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发展在二战后的新变化是( )
A. 逐步走向联合 B. 发展高新科技 C. 国家干预经济 D. 建立社保制度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5分)
本部分共4道大题,其中第16题8分,17题10分,18题12分,19题15分,共45分。
16. 校园文化墙是学校进行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载体。张老师带领同学们承担了以“魅力中国”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墙建设任务,请你帮助他们完成版面设计。
中国,这个充满魅力的国度,拥有着深厚而广泛的文化底蕴,还有着一批为祖国不断奋斗、奉献的革命仁人志士…… 版面一【文化中国源远流长】 ①西藏布达拉宫壁画:描绘了五世达赖觐见顺治皇帝时的场景 ②敦煌莫高窟壁画:描绘了农民在雨中辛勤耕作的场景 ③敦煌莫高窟壁画:壁画中女子的舞蹈融合了来自中亚、西亚的舞蹈形式,带有明显的异域特色 ④辽墓壁画:壁画中的辽人已经有汉人的衣着特色,正牵马行走
归类: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______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______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______ 历史价值:______
版面二【革命中国英才辈出】 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其价值之重可知。 ——孙中山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
(1)请为下面四幅壁画按时代特征进行归类(只填序号),并任选其中两幅简要阐述其蕴含的历史价值。
(2)以下两位近代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人物被后人纪念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它们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17. “等级”是指按某一标准区分定下的高下级别,“阶级”意为由于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而分成的集团。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升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支持美国独立战争使法国政府债台高筑,财政危机更加严重。路易十六于1789年5月重新召开三级会议,讨论征税问题。在会议中,第三等级要求增强自身权利,主张三个等级实行一人一票的表决制度。国王表面让步,背地暗中调集军队,企图以武力控制局面。消息传开,属于第三等级的巴黎民众举行武装起义,攻占巴士底狱,由此引发了全国城乡的暴动。
材料三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17年,一切从前用来巩固等级制度的和财产方面的不平等的特权都被废除。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企业中确立了工人监督,俄国农民拥有土地的世世代代的梦想实现了。 ——摘编自《苏联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选官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2)材料二中路易十六重新召开三级会议的目的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巴黎民众举行武装起义的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从阶级与社会的角度,分别阐述材料三所涉事件对于促进本国历史发展的贡献。
18. 妥善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矛盾和危局,考验着人类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之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克里木战争中,俄国被打败,丧失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它充分暴露了俄国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由于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在农奴总头目沙皇的亲自主持下,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的,所以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1856—1860年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太平天国革命势力波及18省,攻占过600多个城池,坚持斗争十多年。……洋务派本身也还具有较浓厚的封建性,他们用封建主义的方式经常管理近代企业,使这些企业不可避免也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摘编自严鋕钰《俄国农奴制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之比较》
材料三 1929年,在金融风暴的中心华尔街,投机活动高涨最终导致股票市场崩盘,引发旷日持久的经济大萧条。美国经济崩溃迅速对欧洲产生了不良影响,尤其是德国。……1933年年初,德国工业产量仅为1929年的一半,失业人数却是1928年的3倍,即有600万人失业。
——[美]费利克斯·吉尔伯特、[美]大卫·克莱·拉奇《现代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魏统治者是如何应对统治困局的,并分析其应对之策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中俄两国改革前面临的危局。这两次改革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德国为走出困境分别采取的措施。各自的结果怎样
19.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导。”张老师以“理论之光”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
(1)阅读材料,分别简述两则材料所涉理论提出的背景及其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 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1930年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二 “一国两制”除了资本主义,还有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主体是很大的主体,社会主义是在十亿人口地区的社会主义,这是个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不行。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我们相信,在小范围内容许资本主义存在,更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 ——1984年邓小平讲话
(2)观察下列书影图片,回答两部著作中所阐述理论的核心内容,并分别举出一例在其指导下的具体实践。
(3)根据下面时间轴,以“讲述理论创新·谱写时代华章”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宣讲稿,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关系的理解。山西省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
注意事项:
1.文科综合由历史和道德与法治两部分组成,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其中历史部分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全卷共8页,满分75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3.答案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共30分)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 彩陶最早流行于中原地区。距今5300年左右,彩陶文化影响范围外扩到了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中原地区彩陶文化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达到的区域,与传说中黄帝和炎帝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由此可知,彩陶文化的扩散( )
A. 可以证实炎黄历史完全真实可信 B. 可能与炎黄部落的不断扩张有关
C. 可推测中华文明起源于中原地区 D. 可推断中原地区的文化领先世界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原地区彩陶文化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达到的区域,与传说中黄帝和炎帝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可知,考古发现证实彩陶文化的扩散可能与炎黄部落的不断扩张有关,B项正确;“完全真实可信”太过绝对,因此选项可以证实炎黄历史完全真实可信说法错误,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彩陶文化最早流行于中原地区,并不能因此推测中华文明起源于中原地区,而且彩陶文化只属于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排除C项;题干没有与世界文化进行对比,因此可推断中原地区的文化领先世界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2. 画像砖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史料。下列两幅画像砖描绘了东汉时期的世俗生活和市场贸易景象,它们有可能用来佐证( )
A. 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B. 光武中兴的社会盛况
C. 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 D. 东汉百姓生活的艰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两幅图片及“下列两幅画像砖描绘了东汉时期的世俗生活和市场贸易景象”可知,画像砖可能反映了东汉社会经济的繁荣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B项正确;东汉画像砖体现的是东汉社会经济法按照状况,无法用来佐证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排除A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宅院画像砖体现的是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它和东汉集市画像砖体现不出东汉百姓生活的艰苦,排除D项。故选B项。
3. 民族政权在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相关知识时制作的表格,表中填写的民族政权按序号顺序应该是( )
民族政权 主要活动
① 10世纪初建立政权,定都上京,创制文字
② 定都兴庆府,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发展农牧经济
③ 与南宋长期对峙,用本民族语言翻译儒家经典
④ 完成全国统一,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A. 辽、金、西夏、元 B. 北宋、西夏、金、元
C. 辽、西夏、金、元 D. 南宋、西夏、金、元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府,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发展农牧经济;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与南宋长期对峙,用本民族语言翻译儒家经典;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实现统一,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因此,①是辽,②是西夏,③是金,④是元,C项正确。其余ABD选项排序错误,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4.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宋代,汉族端午节俗也被辽金两国吸收。如《辽史·礼志》记载,辽国重午朝仪,皇帝要系长寿彩缕才升坐,对南北臣僚也要各赐寿缕:《金史·世宗本纪》记载,大定三年(公元 1264 年)重午,金世宗“幸广乐园射柳,胜者赐物有差,复御常武殿,赐宴击鞠,自是岁以为常。”材料表明( )
A. 辽、金和宋始终和睦相处 B. 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
C. 端午节是汉族特有的节日 D. 宋朝经济出现革命性繁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宋代,汉族端午节俗也被辽金两国吸收。如《辽史·礼志》记载,辽国重午朝仪,皇帝要系长寿彩缕才升坐,对南北臣僚也要各赐寿缕:《金史·世宗本纪》记载,大定三年(公元 1264 年)重午,金世宗幸广乐园射柳,胜者赐物有差,复御常武殿,赐宴击鞠,自是岁以为常。”可知,宋代,汉族端午节俗也被辽金两国吸收,这反映了辽金两国都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民族文化的交融,B项正确;辽、金和宋始终和睦相处与史实不符,辽、金和宋之间既有战,也有和,排除A项;在宋代端午节已经被周围少数民族接受,排除C项;题干主要强调文化交融,未涉及宋代经济,排除D项。故选B项。
5. 王老师在复习时采用了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了如下一组历史素材。从图片展示可知,王老师项目化学习的主题是( )
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传播 B. 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C. 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进步 D. 社会分工合作的不断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河姆渡骨耜”“战国铁犁铧”“唐代曲辕犁”可知,这组历史素材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技术的演变,所以项目化学习的主题是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进步,C项正确;“河姆渡骨耜”代表着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战国铁犁铧”“唐代曲辕犁”却不是,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生产工具的演变,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生产工具的演变,体现不出社会分工合作,排除D项。故选C项。
6. 诗词可以折射历史,反映时代。下列诗句能够准确反映中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的一项是( )
选项 诗句 条约
A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南京条约》
B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天津条约》
C 江山万里应犹在,只是边疆改。问君港岛可曾留?对此只抛泪眼也无谋 《马关条约》
D 不准反帝炮台亡,四亿多两作赔款。使馆界划东交巷,驻军北京山海关 《辛丑条约》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阅读选项诗句,“四亿多两”“东交巷”“山海关”都与《辛丑条约》有关,D项正确;根据关键词“东沟海战”“致远”可知反映的是黄海海战,与《南京条约》搭配不当,排除A项;“割台湾”是《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天津条约》搭配不当,排除B项;“港岛”反映的是《南京条约》的内容,诗句与《马关条约》搭配不当,排除C项。故选D项。
7. 以下两组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 )
A. 洋务运动兴起条件 B.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C. 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D.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1915年-1920年,工厂数量增加,工人数量大幅度增加,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之一,D项正确;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开展,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与题干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B项;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 山西昔阳的“大寨精神”出现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作为中国农业的旗帜。那么,作家凌志军《1978历史不再徘徊》→书中第五章的标题“从昔阳到凤阳”的深刻含义是( )
A.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 B. 大寨精神向贫困的凤阳县辐射
C. 两地人民的互助合作热情十分高涨 D. 新中国土地改革由北向南推进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大寨精神’出现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作为中国农业的旗帜”“1978”“从昔阳到凤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昔阳的“农业学大寨”到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分田包干到户”,中国农村的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由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变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自负盈亏”,A项正确。标题强调从昔阳到凤阳的巨大转变,而非二者精神的接续与继承,排除B项;互助合作发生在三大改造时期,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转型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第一次打破了“个人崇拜”,第二次打破了“计划经济崇拜”,第三次打破了“所有制崇拜”。“第二次思想解放”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 邓小平“南方谈话”
C.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第二次思想解放冲破了计划经济的崇拜”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并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推动同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B项正确;1978年,思想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冲破了个人崇拜,对应的是“第一次思想解放”,排除A项;重申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与题干中“打破了计划经济的崇拜”不符,排除C项;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与题干中“打破了计划经济的崇拜”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华佗在其著作《中藏经》中曾以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宇宙观来说明人体五脏各部之间的关系(如图一);阿拉伯人则在《医典》中将人体的组织器官通过古希腊哲学“火、气、水、土”四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阐述(如图二)。这说明( )
A. 中外医学在交流交融中不断进步 B. 古代朴素的世界观影响着中外医学
C. 传统中医比阿拉伯医学更加科学 D. 中西文明存在多元一体的显著特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华佗在其著作《中藏经》中曾以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宇宙观来说明人体五脏各部之间的关系;阿拉伯人则在《医典》中将人体的组织器官通过古希腊哲学的‘火、气、水、土’四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阐述”可知,中医华佗利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宇宙观解释五脏关系,阿拉伯人利用古希腊四元素哲学理论分析人体组织,说明古代朴素的世界观影响着中外医学,B项正确;题干描述的是《中藏经》和《医典》对医学的解释,并未反映出两者交流交融中不断进步,排除A项;题干并未对传统中医和阿拉伯医学进行对比,因此谁比谁科学无法得出,排除C项;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且中西文明存在多元一体的显著特征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1. 下面是历史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板书设计的一部分。从该板书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英国革命爆发的根源
B.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长期性
C. 君主立宪制最终以法律形式被确立下来
D. “君权神授”理论引发议会不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板书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A项正确;板书体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曲折性而非长期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法案的颁布,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君权神授”的思想和议会的设置,排除D项。故选A项。
12. 会议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地把众人聚集起来一起商讨问题的活动方式。下列资料反映的两次会议的共同作用是( )
资料一 26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资料二 中共七大使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与统一,为迎接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基础。
A. 都属于反法西斯国际会议 B. 都为战后发展指明了方向
C. 都签署了合作联合文件 D. 都增强了反法西斯的信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资料关键信息“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为迎接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基础”和所学知识可知,华盛顿会议和中共七大都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中召开的重要会议,它们的共同作用是都增强了反法西斯的信心,D项正确;中共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代表大会,不属于国际会议,没有签署合作联合的文件,排除AC项;为战后发展指明了方向只是中共七大的影响,排除B项。故选D项。
13. “日本教育虽受西方影响,然而强调对家庭和社会忠贞的品德没有改变,尤其是强调对天皇的忠诚。明治维新后,一些煤矿工人在54度的高温下工作,一旦逃跑就会被射杀。日本现代化并未完全与传统价值分离,1898年的民法典,降低个人权利,并把女性置于家庭角色中。”材料强调明治维新的不足之处在于( )
A. 人权问题和女权问题 B. 天皇制度和教育问题
C. 法制问题和军事问题 D. 军事问题和专制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明治维新后,一些煤矿工人在54度的高温下工作,一旦逃跑就会被射杀。日本现代化并未完全与传统价值分离,1898年的民法典,降低个人权利,并把女性置于家庭角色中”可知,1898年的民法典,降低个人权利,并把女性置于家庭角色中,这不利于当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说明明治维新的不足之处在于人权和女权问题,A项正确;虽然材料内容涉及了对天皇的忠诚,但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天皇制度和教育问题方面的不足,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明治维新在人权问题和女权问题方面的弊端,没有涉及法治问题和军事问题,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强调日本军事问题和专制问题,而是主要强调了个人权力与女权问题方面的不足,排除D项。故选A项。
14. 如图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一幅宣传画,上半部分描绘的是苏联人民制定计划开展经济建设,下半部分是西方国家制定计划对苏联进行军事包围与封锁。此宣传画揭示了
A.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 B. 经济危机加速国际关系恶化
C. 二战使苏联和西方针锋相对 D. 苏联模式实施受客观环境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一幅宣传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西方国家对苏联进行军事包围与封锁推动了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强调的是苏联模式实施受客观环境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国际关系的发展,B选项排除;材料是二战前夕苏联的工业化建设,C选项排除。故答案为D。
15. 二战后,英国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推行国有化,把一大批重要的工业企业收归国有;法国也将一部分企业收归国有,对国民经济实行计划调节;意大利在战后将铁路、航空、电信和邮政等全部收归国有。此外,在比利时、西班牙、日本等国,公用事业和公益服务业也都由政府来控制。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发展在二战后的新变化是( )
A. 逐步走向联合 B. 发展高新科技 C. 国家干预经济 D. 建立社保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二战后,英国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推行国有化”“法国也将一部分企业收归国有,对国民经济实行计划调节”“意大利在战后将铁路、航空、电信和邮政等全部收归国有”“比利时、西班牙、日本等国,公用事业和公益服务业也都由政府来控制”可知,这些国家都采取一系列措施,将一些重要的工业企业收归国有,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项正确;走向联合是指西欧国家为了提高国际地位而走联合自强的道路,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发展高科技未在题干中体现相关信息,排除B项;二战后,为缓和阶级矛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但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5分)
本部分共4道大题,其中第16题8分,17题10分,18题12分,19题15分,共45分。
16. 校园文化墙是学校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张老师带领同学们承担了以“魅力中国”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墙建设任务,请你帮助他们完成版面设计。
中国,这个充满魅力的国度,拥有着深厚而广泛的文化底蕴,还有着一批为祖国不断奋斗、奉献的革命仁人志士…… 版面一【文化中国源远流长】 ①西藏布达拉宫壁画:描绘了五世达赖觐见顺治皇帝时的场景 ②敦煌莫高窟壁画:描绘了农民在雨中辛勤耕作的场景 ③敦煌莫高窟壁画:壁画中女子的舞蹈融合了来自中亚、西亚的舞蹈形式,带有明显的异域特色 ④辽墓壁画:壁画中的辽人已经有汉人的衣着特色,正牵马行走
归类: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______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______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______ 历史价值:______
版面二【革命中国英才辈出】 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其价值之重可知。 ——孙中山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
(1)请为下面四幅壁画按时代特征进行归类(只填序号),并任选其中两幅简要阐述其蕴含的历史价值。
(2)以下两位近代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人物被后人纪念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它们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答案】(1)归类:繁荣与开放的时代:②③;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①。
历史价值:①:是清廷对西藏地方进行有效管辖的有力见证;②:体现了唐代的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业发展状况;③:反映了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④:印证了契丹族与汉族的民族交往交流。
(2)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先后建立了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三民主义,使民族民主革命成为波涛汹涌的时代潮流;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进行了民主共和的伟大尝试;屡次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黄埔军校;等等。
彭德怀: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指挥的百团大战战果辉煌,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取得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等等。
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无私奉献;不畏强暴;勇于斗争;坚持不懈;等等。
【解析】
【16题详解】
归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②③分别反映了唐代的农业发展水平和中外交流,对应繁荣与开放的时代;④反映了契丹族与汉族的民族交融,对应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①反映了清廷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理,对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历史价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壁画是存留下来的实物史料,也是第一手史料,对于研究当时的时代特征有重要的历史价值。①:是清廷对西藏地方进行有效管辖的有力见证;②:体现了唐代的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业发展状况;③:反映了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④:印证了契丹族与汉族的民族交往交流。
【17题详解】
理由:实际上人民纪念孙中山和彭德怀主要是由于他们为中国发展做出贡献角度出发的。结这里结合孙中山和彭德怀的主要历史事迹进行分析,突出分析其历史事迹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例如: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先后建立了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三民主义,使民族民主革命成为波涛汹涌的时代潮流;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进行了民主共和的伟大尝试;屡次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黄埔军校;等等。彭德怀: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指挥的百团大战战果辉煌,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取得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等等。
时代精神:综合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救亡图存,彭德怀老革命家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可知,他们共同精神主要有:爱国主义;无私奉献;不畏强暴;勇于斗争;坚持不懈;等等。
17. “等级”是指按某一标准区分定下的高下级别,“阶级”意为由于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而分成的集团。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升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支持美国独立战争使法国政府债台高筑,财政危机更加严重。路易十六于1789年5月重新召开三级会议,讨论征税问题。在会议中,第三等级要求增强自身权利,主张三个等级实行一人一票的表决制度。国王表面让步,背地暗中调集军队,企图以武力控制局面。消息传开,属于第三等级的巴黎民众举行武装起义,攻占巴士底狱,由此引发了全国城乡的暴动。
材料三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17年,一切从前用来巩固等级制度的和财产方面的不平等的特权都被废除。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企业中确立了工人监督,俄国农民拥有土地的世世代代的梦想实现了。 ——摘编自《苏联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选官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2)材料二中路易十六重新召开三级会议的目的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巴黎民众举行武装起义的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从阶级与社会的角度,分别阐述材料三所涉事件对于促进本国历史发展的贡献。
【答案】(1)影响: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打破了门第的限制;扩大了官员的选拔范围(或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促进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为平民阶层开辟了晋升途径;科举选官注重考察才学,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皇帝将选官和用人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保证了社会思想和统治政策的高度融合,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等等。
(2)目的:讨论征税问题,解决财政危机。
意义:激发了广泛的革命热情,显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开端,推动了政治和社会的深刻变革;反映了法国人民对自由、平等和人权的渴望,推动了民主思潮的传播;等等。
(3)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无产阶级掌权,摆脱了剥削阶级的统治;农民获得了土地,工人获得了监督权,提高了工人的政治地位,为本国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提。
【解析】
【17题详解】
根据材料一“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升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可知,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打破了门第的限制;扩大了官员的选拔范围,科举选官注重考察才学,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由“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可知促进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为平民阶层开辟了晋升途径。因此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是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打破了门第的限制;扩大了官员的选拔范围(或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促进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为平民阶层开辟了晋升途径;科举选官注重考察才学,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皇帝将选官和用人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保证了社会思想和统治政策的高度融合,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等。
【18题详解】
根据材料二“支持美国独立战争使法国政府债台高筑,财政危机更加严重。路易十六于1789年5月重新召开三级会议,讨论征税问题”可知,路易十六重新召开三级会议的目的是讨论征税问题,解决财政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民众举行武装起义,攻占巴士底狱,激发了广泛的革命热情,显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开端,推动了政治和社会的深刻变革;反映了法国人民对自由、平等和人权的渴望,推动了民主思潮的传播等。
【19题详解】
根据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可知,1950年,在新解放区,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施行土地改革,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由“1917年”,可知,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第二天,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这次革命因发生在俄历10月,被称为“十月革命”。因此这两则事件分别为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因此从阶级的角度,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获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无产阶级掌权,摆脱了剥削阶级的统治;农民获得了土地,工人获得了监督权,提高了工人的政治地位,为本国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提。
18. 妥善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危局,考验着人类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之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克里木战争中,俄国被打败,丧失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它充分暴露了俄国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由于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在农奴总头目沙皇的亲自主持下,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的,所以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1856—1860年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太平天国革命势力波及18省,攻占过600多个城池,坚持斗争十多年。……洋务派本身也还具有较浓厚的封建性,他们用封建主义的方式经常管理近代企业,使这些企业不可避免也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摘编自严鋕钰《俄国农奴制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之比较》
材料三 1929年,在金融风暴的中心华尔街,投机活动高涨最终导致股票市场崩盘,引发旷日持久的经济大萧条。美国经济崩溃迅速对欧洲产生了不良影响,尤其是德国。……1933年年初,德国工业产量仅为1929年的一半,失业人数却是1928年的3倍,即有600万人失业。
——[美]费利克斯·吉尔伯特、[美]大卫·克莱·拉奇《现代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魏统治者是如何应对统治困局的,并分析其应对之策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中俄两国改革前面临的危局。这两次改革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德国为走出困境分别采取的措施。各自的结果怎样
【答案】(1)应对: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通过迁都洛阳、推行汉化等措施来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方式。
影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加速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交融。
(2)中: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使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启示:改革要从本国国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发展之路;改革一定要及时、彻底、深入,要有坚定的决心;等等。
(3)措施:美国:罗斯福实行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德国:希特勒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利用战争方式转嫁危机。
结果:美国:经济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渡过了经济危机。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解析】
【小问1详解】
应对:根据材料一“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之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通过迁都洛阳、推行汉化等措施来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方式。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通过迁都和进一步实行一系列汉化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加速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交融。
小问2详解】
危局:根据材料二“克里木战争中,俄国被打败,丧失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它充分暴露了俄国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太平天国革命势力波及18省,攻占过600多个城池,坚持斗争十多年”可知,中国面临的危局是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使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俄国面临的危局是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启示:根据材料二“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洋务派本身也还具有较浓厚的封建性,他们用封建主义的方式经营管理近代企业,使这些企业不可避免也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可知,两次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没有真正挽救时代危局,所以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改革要从本国国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发展之路;改革一定要及时、彻底、深入,要有坚定的决心等,言之有理即可。
【小问3详解】
措施:根据材料三“引发旷日持久的经济大萧条”“1933年年初,德国工业产量仅为1929年的一半”“有600万人失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经济大危机,为了解决危机,美国罗斯福实行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德国希特勒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利用战争方式转嫁危机。
结果:根据所学可知,美国通过实行新政,经济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并且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导。”张老师以“理论之光”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
(1)阅读材料,分别简述两则材料所涉理论提出的背景及其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 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1930年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二 “一国两制”除了资本主义,还有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主体是很大的主体,社会主义是在十亿人口地区的社会主义,这是个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不行。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我们相信,在小范围内容许资本主义存在,更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 ——1984年邓小平讲话
(2)观察下列书影图片,回答两部著作中所阐述理论的核心内容,并分别举出一例在其指导下的具体实践。
(3)根据下面时间轴,以“讲述理论创新·谱写时代华章”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宣讲稿,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关系的理解。
【答案】(1)材料一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了一系列武装暴动,在攻打中心城市时受挫,继而转向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影响: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中国革命道路,最终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逐渐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材料二背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影响: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进程;在其指导下,香港、澳门相继成功回归祖国。
(2)图一内容: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实践: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实行严刑峻法。图二内容: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号召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建立政党,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巴黎公社、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3)理解:讲述理论创新·谱写时代华章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宣讲的题目是《讲述理论创新·谱写时代华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思想领域不断创新和发展,至今形成了一套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逐步开展,到中共十五大的召开,邓小平理论逐渐形成,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之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先后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些都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发展,也推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总之,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我们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谱写时代华章!
【解析】
【小问1详解】
背景:根据材料一“1930年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材料一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了一系列武装暴动,在攻打中心城市时受挫,继而转向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其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影响是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中国革命道路,最终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背景:根据材料二“一国两制”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材料二背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其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影响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进程;在其指导下,香港、澳门相继成功回归祖国。
【小问2详解】
核心内容:根据图片“韩非子”“共产党宣言”可知,图片反映的两个理论分别是法家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内容: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结合所学可知,图二内容: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号召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建立政党,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结合所学可知,法家学说指导的实践有秦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实行严刑峻法;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实践有巴黎公社、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小问3详解】
理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围绕主题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相关知识展开论述,注意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言之有理即可。如: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宣讲的题目是《讲述理论创新·谱写时代华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思想领域不断创新和发展,至今形成了一套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逐步开展,到中共十五大的召开,邓小平理论逐渐形成,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之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先后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些都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发展,也推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总之,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我们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谱写时代华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