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
2.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商贸活动的特点和贸易通道的变迁;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概念及作用。
难点:古代中国及世界商业的发展。
【预习新知】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产生,出现了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
在古代中国,交换物品的场所称作“市”。
商代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易的商人,商业主要掌握在________________手里。
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______的格局被突破。
秦汉时期,________________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_____________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元明清时期,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_____________。
古埃及商业的历史十分悠久,在金字塔壁画上,已经有了人们在市场上交换商品的场景。当时的对外贸易控制在____________手中。
古希腊海外贸易十分活跃。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周围的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
拜占庭帝国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阿拉伯商人在____________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______________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
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_________,远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出口商品,除丝绸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__________,掌管对外贸易。_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
明清时期,朝廷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有严格规定。清政府在广州设置_________,统揽_____________事务。1757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_____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制定的________________行商代理。
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国的_____________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早期商业交换的形式是____________。
随着商业规模的扩大,人们开始以___________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
商朝时期,用______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_____________作为货币。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了_____________。
课堂讨论:货币诞生的意义?
3.公元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_____________也从事放贷业务。
公元前16-前11世纪,___________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商业迅速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中国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
春秋时期,____________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借贷。
唐朝时期,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________,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________。
宋代____________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明代中期以后,________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清朝时期,除传统借贷关系外,____________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公元前3000年左右,_________在古埃及广泛使用。公元前2600年左右,__________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中国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契约。汉朝后,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深化探究】
探究 古代东西方商业贸易媒介的方式及特色
古代东西方货币金融体系的发展
[史料实证]
史料一 唐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流通领域产生了飞钱,接近于现在的汇票。商人把款项交给某地的某一机构或商家,领取票证,然后持票到所属道府,核对凭据无误后,提取款项。除飞钱外,唐朝还出现了类似于近代支票性质的信用票据。宋朝出现了另一种形式的货币代用券——交子、关子和会子。明中叶后,商品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在江南许多市镇大额现金转运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商业贸易的需求和异地资金结算。于是,以票据结算代替现金清算的会票应运而生,流通日广,为长途大宗贸易提供了方便。
——摘编自高春平《论中国古代信用票据飞钱、
交子、会票、票号的发展演变》
史料二 “邸店者,居物之处为邸,沽卖之处为店。”柜坊是由邸店衍生出来的,它经营的业务是代客商保管金银财物,收取一定的租金,商人需用时,凭帖(相当于支票)或信物提取,为最早的银行雏形。中世纪的欧洲,众多国家林立,国家及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通过定期集市进行。当时的欧洲货币种类繁多,伪币横行,于是,就出现了专门鉴定、估量、兑换货币为业的钱窗,称为兑换人。需要现款的商人可以向兑换人借款,按期票规定的日期归还,并付给利息。这样,兑换人久而久之就变成了银行家。信贷业务开始发展起来。
——《新哥伦比亚百科全书》
[研读]
(1)史料一主要描述了唐朝后期以后中国金融体系的变革和原因。史料显示唐朝出现了飞钱和信用票据、宋朝出现了交子、明朝出现了会票等促进商业贸易的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等业务。
(2)史料二主要叙述了中国古代隋唐时期与中世纪欧洲信贷业务的异同。隋唐时期柜坊成为中国最早的银行雏形;中世纪欧洲商业的发展,由于货币种类繁多,出现了兑换人,后来成为银行家,推动了信贷业务的发展。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金融领域发展演变的特征。
提示 从实体货币到信用凭证;从现金清算到票据结算;从政府广泛参与到民间力量增强。
(2)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隋唐和中世纪欧洲古代银行形成初期的异同。
提示 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异:中国在统一时期城市出现;欧洲在分裂时期国家及城乡间贸易中产生,欧洲早期银行具有现代银行特征。
[认知拓展]
历史解释——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特点
(1)信用性纸币制度的早产、贵金属流通的不发达,是中国古代货币制度演化区别于古代与近代西方的两个重要特征。
(2)多元货币体系存在。货币的各种职能在中国古代并不集于一体。铜钱、白银和纸币在中国古代许多朝代同时存在,但有时某些货币形态并不作为流通货币,而是储藏手段。
(3)货币制造和流通的地方性。在中国古代,许多地方流通的货币并不相同,这体现了中国封建性的特征。
(4)货币形态最终归向贵金属。两宋时期纸币制度的形成本质上就是商品性和信用性关系调整的产物。但是其后政府信用性的膨胀和商品性、信用性关系的失衡以及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中国古代币制最终还是向贵金属流通归复。
古代契约关系出现的特点及意义
[史料实证]
史料 石仓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清乾隆至道光时期,石仓就形成了极其活跃的土地市场、乡里社会,产生了数量众多的契约文书。在石仓,大至数千亩之山场、十几亩的水田,小至一个棚屋,甚至一棵树,在进行权利转移时,无论是否有血缘关系,当事者都会订立契约。石仓七村村民阙龙兴家中收藏的明清时期的古契约,是中国体量最大的客家契约文书藏品。石仓契约全面展现了石仓传统时代土地关系、民间借贷、工业生产、宗族与社会等历史关系,通过买卖契约、账本、家谱、分家文书等资料,还原了那份历史记忆,主要记录了从嘉庆、道光、光绪、民国多个时期遗留下来反映生产生活过程的地契、田契、卖女典妻契约、婚约、证书执照、祖宗字画等。
——《解读契约文化,回归历史文脉
——浙江石仓契约博物馆》
[研读]
史料主要阐述了清代浙江石仓契约关系发展的表现、特点及影响,说明了中国古代契约应用十分广泛,影响了商业的发展。
[思考]
从史料看主要反映了古代商业发展的什么特点?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契约对商业贸易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
提示 特点:契约应用非常广泛。影响:界定了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使社会形成重诺守约、讲求信用的伦理氛围;有利于商品生产经营的健康发展。
[认知拓展]
唯物史观——认识古代契约出现的意义
(1)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从总体上说契约交往方式有利于社会平等,使具有不同社会背景、拥有不同社会条件的人,都能利用契约维护自己的权利,通过交换权利和义务获取自己的利益,并在保持基本自由和平等的情况下实现自我的价值。
(2)有利于社会道德的培养。古代契约关系制度中的一个基本的道德观念,就是“信”。后来在儒家不断宣扬下,“信”已成为普通人对社会交际行为的共识,在具体的契约关系中更是强调它的价值取向。基于此,人们愿意自觉抵制道德风险,注意维护自己的信用与声望,以至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使信用声望成为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担保凭据。
(3)有利于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契约,人们可以有效地调配资源,使社会经济生活在一种稳定的秩序中进行;而人们对契约的重视,以及对契约的实际履行,又使得资源的交换可以大量、频繁、低风险、低成本地进行。这样可以使资源得到极大的配置,为社会经济生活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从而满足社会的需要。
【巩固训练】
1.下表为东印度公司英国船只对华贸易表(1664-1753年)(单位:只)。据此可知,当时( )
时间 厦门 舟山 广州 澳门
康熙三年——康熙六十一年 22 14 50 5
雍正元年——雍正十三年 1 0 38 0
乾隆元年——乾隆十八年 0 1 78 0
总计 23 15 156 5
A.广州的对外贸易规范有序 B.政府外贸政策趋于保守
C.“一口通商”逐渐形成 D.雍正年间海患问题突出
2.明初,松江府的官布全部征收实物。从明中叶开始有本色与折色之分,本色即为实物,折色则为布折银,改折棉布占总数约24%。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纸币的普遍流通 B.松江府棉织业最为发达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区域化专业化市镇兴起
3.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4.明朝商人黄汴对苏州市场有这样一段记载:“苏州聚货缎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B.地域性商帮开始出现
C.区域长途贩运兴盛 D.城市商业发展繁荣
5.美国学者查尔斯 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中指出,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化的很多因素……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兑换首次成为由政府担保的纸币。材料表明( )
A.宋代近代经济已相当繁荣 B.宋代赋税征收开始以货币为主
C.宋代契约关系已具有普遍性 D.商品经济催生了信用金融发展
6.下图币面上所铸符号,有“明、易、燕”等解释,故又称“明刀”“易刀”“燕刀”。其背面铸有文字或符号,一般都是铸地或铸造炉次的标识。其中背文为“齐”者通常被认为是齐国铸造,其他种类则多称“燕明刀”。据此可知,该货币( )
A.促进了区域性商业贸易的发展 B.有利于牛耕和铁器技术的推广
C.代表当时领先世界的铸造工艺 D.奠定了中国硬通货铸币的传统
7.古代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地区合作关系,即朝贡贸易制度,它以中国为中心,涵盖周边国家与地区。这一制度的实施( )
A.使中国外贸渐趋萎缩 B.意在获取经济效益
C.不利于海外各国联系 D.有助于宣扬中国国威
8.据下图,分析推动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相对安定 B.政治中心始终在南方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9.北宋发行纸币,每次的发行总量限定在1256340贯,其面额通常为一贯、五贯、十贯等,每印发一次交子,必须备有一定的准备金,以保证纸币能得到自由兑换,其直接目的是( )
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B.保证货币信用稳定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保障商人基本利益
10.战国时,赵国铸造了大量的形式多样的青铜货币,其中布币是最主要的货币形式,还有为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铸的刀币,以及受秦国影响铸造时间较晚的圜钱。这反映了当时赵国( )
A.手工业技术最发达 B.具有工商立国思想
C.一度取得霸主地位 D.积极开展商贸活动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东印度公司英国船只对华贸易表(1664-1753年)”反映的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外贸,再结合表中厦门、舟山、澳门到乾隆时期外贸船只都呈现递减状态甚至没有船只到达,而广州一地却由康熙年间50只增长到乾隆十八年的78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清朝的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仅开放广州一处通商口岸,故选C项;从材料和表格无法看出“广州的对于贸易规范有序”等具体信息,排除A项;题干并未说明清初康熙到乾隆外贸政策的变化,排除B项;从材料和表格中无法得出雍正年间海患问题严重,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松江府的征收出现了折银现象,说明赋税制度的改变适应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明朝白银普遍流通,排除A项;从材料得不出“松江府棉织业最为发达”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只能体现松江府商品经济的发展,看不出区域化专业化市镇兴起,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从“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到“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表明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故B项正确;中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出现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没有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故C项错误;反正统思想在明朝晚期已经产生,但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宋明理学,故D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宋代时市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排除A项;商帮是地域性商人群体,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区域长途贩运兴盛”的信息,排除C项;当时苏州经济繁荣,商品应有尽有,反映了明朝城市商业发展繁荣,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美国学者查尔斯·默里认为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化的很多因素,即“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票据兑换首次成为由政府担保的纸币”,其中的“票据”“手续费”“兑换成现钞”“政府担保的纸币”等词汇属于信用金融的范畴,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在宋代出现信用金融,其主要原因是宋代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故选D项;题干中“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化的很多因素”与“宋代近代经济已相当繁荣”是两个概念,前者是指在宋代经济中含有一些近代化的因素,而不是全部,后者是指宋代经济已全部近代化,排除A项;“票据”“现钞”“纸币”等形式是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出现的,与赋税征收没有关系,排除B项;“票据”“现钞”“纸币”等形式是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出现的,与租佃双方的契约没有关系,排除C项。
6.答案:A
解析:货币铸造带有印记,便于区分,有利于地区间的商品交换,故A项正确;货币与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体现了中国的货币铸造,没有与其他国家作对比,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货币带有文字和符号,不能表明之前的货币没有类似的印记,故无法体现材料内容奠定了中国硬通货铸币的传统,故D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朝贡贸易的特点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其目的在于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故选D项;在古代中国,虽然对外贸易受到政府的控制,但不至于使得中国的外贸萎缩,并且朝贡贸易只是对外贸易的组成部分之一,排除A项;朝贡贸易的特点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说明其目的不在于获取经济效益,排除B项;朝贡贸易加强了中国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排除C项。
8.答案:C
解析:通过题干中的扇形图可知,长江流域人口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特别是1078年,即北宋后期,其人口比重占到了一半以上,充分说明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其人口比重也出现增多现象,故选C项;南方相对安定和自然条件优越是人口向南迁移的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D两项;南宋之前,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排除B项。故选C。
9.答案:B
解析:交子的发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不是直接目的,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交子发行的总量,并且发行交子需要准备金保证兑换,此目的是保证货币信用稳定,故B项正确;题干未反映政府发行交子是为了增加财政收人,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不出交子的发行是为了维护商人利益,故D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战国时赵国铸造多种货币,其中刀币是为了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受秦国影响铸造的圜钱明显是因为秦赵之间存在商贸往来,这些都说明当时的赵国积极开展商贸活动,故选D项。A项错在“最发达”,表述绝对化。B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C项不合史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