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学案
【学习目标】
通过史料实证,了解近代以来城市进化过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观察本课教材中的各种图片,立足时空观念,了解城市进化的演进。
运用唯物史观,了解城市居住环境改善和公共设施完善的原因及表现,把握城市进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中外城市化的演进;城市化带来的人民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难点:中国古代的城市化进程;近代城市化带来的社会。
【预习新知】
城市化的演进
一、城市化的演进:城市化的进程是怎样开启的?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对城市化有何影响?简述主要国家城市化发展的概况。
1、开启: 后,城市化进程开启。
2、表现:工业生产逐渐向 集中,乡村人口向 转移。
3、对城市化的影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 和消费 ;对城市的 与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推动了 的发展。
4、发展概况:
(1)英国:1851年, 国成为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2)二战后: 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3)近代中国:
① 后,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开启。
② 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
③ 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居住条件的改善
二、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对人们的居住环境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1、居住条件的改善:居住条件改善的表现有哪些?
(1)建筑技术的革新:
①1854年,美国人发明了 。
②19世纪70年代,比列时首次使用 技术。
③20世纪以来,集中 和 、私人 等快速普及。
(2)生活服务更加便捷、丰富。
(3)二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功能日益广泛。
2、公共设施的完备:说出公共设施的完备的主要表现。
(1)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起步。
①钢铁管道促进水网的建设, 水与 水系统逐渐普及。
② 灯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为城市居民提供照明。
③ 、 的发明和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
④19世纪末,第一条地下铁路在 问世;柏林开始把 纳入交通网络之中。
⑤20世纪初, 普及。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
(2)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①近代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 ,发展很不平衡。
②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 以来,迅速发展,不断完善。
基础设施的发展
基础设施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19世纪末,第一条地铁线在_________问世,________________等城市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
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____________,上海煤气公司成立。此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三、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1、 严重,如工业废气污染、汽车尾气污染、城市饮用水源污染等。
2、私人汽车普及, 严重。
3、 分化,工人阶级生活条件恶劣,生活设施落后。
4、 率上升, 者增加等。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城市化早期,工厂烟囱将烟尘不断排放到大气中。生活与工业废水直接排进河流,造成水污染。汽车尾气污染等新问题也出现了。
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财富向少数人手里集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
伴随着私人汽车的普及,________________成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普遍问题。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也经历了发达国家曾经出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社会问题。
【深化探究】
主题一 城市化发展进程
一 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曲线(1700-1959年)
二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应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1921年中国第一个市政厅——广州市政厅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化的开始。但是,中国城市化非常缓慢。……(到194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只有10.6%。
——马春辉《中国城市化问题论纲》
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宁克平《城市与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史料一主要反映英国18世纪以来城市化的发展进程,阅读时注意曲线和时间。史料二反映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史料三反映新中国推进城市化的措施。
 (1)根据史料一,指出18世纪以来英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主要经济因素。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历程。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史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措施。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版参考:(1)发展特点:18世纪上半期发展缓慢;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发展迅速;20世纪30年代达到较高水平,此后较为平稳发展。
因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或工业化进程的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推动。
(2)鸦片战争后近代城市出现,到1921年才开始城市化进程,但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制约,城市化发展缓慢。
(3)对原有城市进行彻底改造;改变城市产业结构和发展类型(或:变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采取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其特征
(1)随着工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推进,世界工业化水平呈现出不断提高的态势。
(2)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地区差异很大,城市化的重点正在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质量提高缓慢。
主题二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意义
一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迁入城镇的“农转非”,务工经商的“下海潮”和“打工潮”已成为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倾向。
——刘启明《人口迁移的空间过程及其迁移场研究》
二 从下列两图可见,下岬村的居住格局也出现了变化:住宅空间日益私密,房间的称呼日趋现代,并且增添了新的设施。
三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新型城镇化是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消除中国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
——摘自肖金成《实施新型城镇化
的四大重要战略意义》
 根据史料一主题辩证认识农村人口大量迁居城市这一现象。根据史料二中的“居住格局”“房间的称呼”“新的设施”及时间信息,联系时代背景并结合城市化及大众传媒的影响,分析农村的住宅格局与城市日益趋同的原因。紧扣史料三信息,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经济结构方面分析城镇化的影响。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农村人口大量迁居城市这一现象进行简要评述。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农村的住宅格局与城市日益趋同?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史料三,分析城镇化的影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版参考:(1)给城市带来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膨胀也产生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农村劳动力的急剧减少不利于农业的长足发展。
(2)现代城市文明(城市住宅)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农民进城打工;电视等大众传媒使农村百姓了解了城市住宅的优点。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有可能仿照。
(3)拉动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消除二元经济结构。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意义
(1)加快城市化进程,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
(2)加快城市化进程对控制人口起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从而对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具有明显的意义。
(3)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是更好地推进工业化的需要。
(4)城市化进程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5)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改变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6)推进城市化有利于增加内需,从而更好地推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7)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在全球化背景下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巩固训练】
1.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璀璨耀眼的展览场馆和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成为新亮点。为此提供物质基础的是( )
A.电力与蒸汽 B.电力与钢铁 C.蒸汽与煤炭 D.煤炭与钢铁
2.一战期间,我国城市人口的年增长率比全国人口的增长率高。上海华界(中国人控制的区域,与“租界”相对)人口在10年中增长了3倍,其他通商口岸如天津、青岛也吸引了许多外来人口。对该现象的解读最合理的是( )
A.区位优势有利于吸引人才 B.国内战争加速人口的迁徙
C.工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D.列强侵略加剧农民的破产
3.19世纪中后期,巴黎人口增加了约3倍,房价和房租不断攀升。政府借旧城改造招商引资,将城郊一些土地收归国有并修建住房租赁给无房市民。此外,还立法规定免除贫困房客的房屋税。巴黎政府此举旨在( )
A.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B.通过国有化促进经济增长
C.彻底解决住房问题 D.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求
4.下图反映了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小麦每夸特的价格波动情况。影响图中小麦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是( )
A.1751年后英国农业工人工资的增加 B.1767年后英国的殖民地大量减少
C.1800年前后英国城市化进程的推动 D.1821年后英国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
5.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①使用电灯照明
②豪华客舱配备电视
③航线经过地中海
④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19世纪80年代,美国芝加哥建成世界第一栋“摩天大楼”。此后高耸林立的大楼逐渐改变现代城市的面貌,成为20世纪都会城市的重要景观。“摩天大楼”大量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化学工业的发展 B.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C.内燃机的创制 D.炼钢技术的改进
7.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8.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阶段,城市房屋破败,老鼠遍地,脏乱差是普遍现象,即便如此城市人口仍然是剧增的,而且在农村人口少量下降的前提下,英国总人口剧增。据此,分析合理的是( )
A.城市人口增长与居民的收入有关 B.英国的人口出生率与其环境无关
C.城市人口增长源于农村人口进城 D.城市化必然与城市环境恶化相伴
9.19世纪英国“棉都”曼彻斯特“是做赚钱生意的地方……从这肮脏的下水道流出人类勤奋的洪流,肥沃着整个的世界,从这油腻的阴沟中流出纯质的金子。人性在这里发展得最完备,也最粗野;文明在这里创造奇迹,文明人几乎退回去变成野蛮”。对此材料理解最为全面的是( )
A.公共设施尚不完善 B.人民素质有待提高
C.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D.城市化带来双重影响
10.1961-1965年,全国共精简城市职工约1887万人,压缩城镇人口2600万人;到1965年全国城市数从1961年的208座减少至171座,减少了17.8%;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8%下降到14.6%(1964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出现了大幅回落。中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是( )
A.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B.“大跃进”的迅速展开
C.大力调整国民经济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1900年巴黎世博会上主要展出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工业成果,这也是此次世博会的物质基础,蒸汽、煤炭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电力与钢铁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B项符合题意。
2.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一战时期我国城市人口的增长。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这在间接上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一战期间出现了人口的迅速增长,因此对其解读也应从一战这一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而区位因素并没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国内战争和列强侵略两个因素都不是在一战期间才出现的,所以不能最合理的解释材料中的现象,排除BD项。故选C。
3.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时间“19世纪中后期”可知此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为了适应工业化需求,政府必须想办法解决人民住房问题,故选D项。题干信息只反映了巴黎政府想办法解决市民的住房问题,不等于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排除A项。法国政府此举是为解决住房困难的市民的问题,会增加财政负担,排除B项。政府此举只能缓解但不能彻底解决住房问题,排除C项。
4.答案:C
解析:英国农业工人工资的增加会影响小麦价格,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1767年后英国确立殖民霸主地位,殖民地大量增加,故B项错误;随着英国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城市人口增加,供不应求带来小麦价格上涨,故C项正确;大规模资本输出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看准时间1912年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电视是20世纪20年代才出现的,排除②;从英国到美国不需要经过地中海,排除③,所以答案为B.
6.答案:D
解析:摩天大楼与化学工业没有直接关联,故A项错误;计算机技术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以后,故B项错误;摩天大楼与内燃机技术没有联系,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摩天大楼都是用钢筋凝筑的,这些都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炼钢技术的突飞猛进,故D项正确。
7.答案:A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助于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出现材料中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农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的现象,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城乡一体化无关,故B项错误;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工业整体的发展,没有涉及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故D项错误。
8.答案:A
解析:据材料“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阶段”“城市人口仍然是剧增的,而且在农村人口少量下降的前提下,英国总人口剧增”可知,城市人口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故A项正确;据材料“即便如此”可知人口出生率与其环境有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城市人口仍然是剧增的,而且在农村人口少量下降的前提下,英国总人口剧增”可知,城市人口增长源于城市人口出生率的增长,故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城市化可以与环境协调发展,不一定必然恶化环境,故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材料说明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实现了人们发财致富的梦想,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人民素质的倒退等一系列问题。这表明城市化带来双重影响,D项表述最为全面;其他三项均不全面,排除。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城市化水平出现了大幅回落”“精简城市职工约1887万人”可知,1961-1965年,中国为应对困难时期,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调整国民经济,故选C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于1956年,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大跃进”与“逆城市化”现象无关,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一大二公”,无法解释“逆城市化”现象,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