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及其影响。深入理解古代历史上疫情造成的危害以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2.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对两者进行比较【学习重难点】了解古代疫病的防治措施,知道中医药的主要成就,理解疫病产生的影响【预习新知】历史上的疫病疫病指由_________________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古埃及时期,__________席卷尼罗河沿岸。18世纪时,欧洲天花肆虐。中国清朝的________也得过天花。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___________爆发鼠疫,造成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14世纪时,欧洲爆发______________,导致欧洲人口死亡过半。疫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甚至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近代以来,疫病仍然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20世纪早期,_____________在俄国和波兰大流行,1918年—1919年,____________全球大爆发,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在与疫病的斗争中,古人逐渐重视公共卫生与疫病的防治。课堂讨论:古代世界各国人民防治疫病的努力有哪些?近代医学的进步,有效控制了很多疫病的传播。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__________发明牛痘接种法,天花发病率大大降低。19世纪,______________迅速发展。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_______________,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________发现了青霉素。中医药的成就源远流长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有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而且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丰富。战国时期的扁鹊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诊断。《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学经验,以____________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东汉晚期,华佗精通_______________,创制了____________________。医学家张仲景提出_______________的原则,著成_______________,奠定了_____________的基础。唐朝孙思邈著成百科全书______________。他被后人尊称为__________。针灸在中医治疗中发挥很大作用。受到中国人的欢迎,也被世界许多其他国家所接受。唐朝的____________,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明朝李时珍著成__________。这部著作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在______________指导下,新老中西医团结协作,不断总结临床经验,使得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屠呦呦等专家团队受到________________关于青蒿素抗疟记载的启发,从青蒿中分离出______________,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西医在中国的传播近代以来,西医以__________________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_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17世纪,英国人威廉.哈维著成__________________,解释了血液循环的规律,荷兰人___________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19世纪,人们创立了______________。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_____________建立起来。牛痘接种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续被引入中国。西医院校也建立起来。西医凭借___________________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借鉴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深化探究】主题一 影响古代中医发展的因素一 “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东汉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的华佗发明了麻沸散用作临床麻醉,比西方麻醉剂早1600多年,又开创了中医外科手术的先河。医学家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唐朝建立后他接受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本草》。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先后到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历经27个寒暑,于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这本书收集药物1518种,其中植物1195种,记录古代医学家和民间药方11096则,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摘编自《中医发展史》二 唐代医药学水平领先世界。医学方面如印度眼科医术的传入,阿拉伯治疗痢疾的悖散汤的传入;药学方面如东南亚的沉香、琥珀,阿拉伯的乳香、木香的传入等。三 金元著名医家朱丹溪认为“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一事”,他以太极之理阐发医理,用太极阴阳、形气动静、五行之配、天地君臣作演绎类比,推理出入身之“火”,推动了中医理论的发展。 史料一主要阐述了中医的发展及其特点、成就。关键信息有“神农氏尝百草”“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比西方麻醉剂早1600多年”“国家药典”“《本草纲目》……记录古代医学家和民间药方”。史料二主要阐述了唐代医药学的发展。注意“印度眼科医术的传入,阿拉伯治疗痢疾的悖散汤的传入;药学方面如东南亚的沉香、琥珀,阿拉伯的乳香、木香的传入”隐含的信息。史料三主要阐述了中医理论发展的原因。紧扣“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一事”“以太极之理阐发医理,用太极阴阳……五行之配、天地君臣作演绎类比……推动了中医理论的发展”等信息。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医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就突出的原因。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史料二说明唐代医学的发展得益于哪一因素?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史料三说明推动中医理论发展的因素是什么?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版参考:(1)特点:起源早;成就大;领先世界,注重继承和创新。原因: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医学家的实践和探索精神;封建政府的重视。(2)密切的中外文化交流,善于学习外来经验。(3)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影响古代中医发展的因素(1)经济因素: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是中医成就突出的根本保障。(2)政治因素:封建政府的重视。(3)文化因素:儒学等传统文化的影响。(4)主观因素:医学家的实践和探索精神。(5)对外因素:密切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主题二 西医在中国传播的影响一 中国人最初对西医存有相当的疑虑和抗拒心态,认为洋人有“三怪”,出现了“挖眼、剖心”等谣传,西医被蒙上了神秘、恐怖的色彩。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医的优势已被许多人认可,相信西医并求诊的人日趋增多。19世纪90年代,西医在某些地方仍然遭到抵制,但总体上已在中国确立了稳固地位。20世纪初,随着教会医院和西医队伍的递增,有人开始倡导“改良中医学”。20世纪20年代前后,社会上甚至出现了“废止中医”之论。——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和反响》二 1820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开设一家眼科诊所,到1920年,在大城市新式医院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医家”,成为医疗机构的主体部分。在工作效率上,近代医院制度借助科学化的医疗器械和严密的病理分析,使医生的专业化水平大为提高。在医疗行政方面,1905年清政府开始设巡警部(兼管卫生事务),1912年,南京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卫生司,它的服务对象是京城官吏和居民……各地开设医学院,医学人才的培养迅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中国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医疗格局,现代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事业逐渐确立,中国人的医疗观念也发生了转变。——马伯英《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 史料一阐述了西医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过程。如“疑虑和抗拒”“相信西医并求诊的人日趋增多”“自发地学习西医”“改良中医学”“‘废止中医’之论”。史料二主要阐述了中国近代医疗制度的变化及西方医学在中国传播的影响。主要信息“专业化水平大为提高”“医疗行政”“医学教育……医疗格局,现代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事业逐渐确立,中国人的医疗观念也发生了转变”等。 (1)根据史料一,概括时人对于西医认识的变化。谈谈对“西医东渐”的认识。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史料二,分析西医在中国传播的影响。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金版参考:(1)变化:由疑虑抗拒到认可接收;由被动抵制到主动学习;由倡导西医、改良中医到批判否定中医理论。认识:带来新的医学知识与治疗方法,丰富了中国医学;促进西方文化的传播,推动国人思想解放;但绝对否定中医有失偏颇。(2)提高了医学水平;推动行政制度改革;促进了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改变了中国的医疗格局,推动了中国人医疗观念的转变。 西医在中国传播的影响(1)改变了中国的医疗格局。(2)带来新的医学知识与治疗方法,丰富了中国医学。(3)促进西方文化的传播,推动国人思想解放。(4)推动中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5)推动近代中国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6)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提升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巩固训练】1.清代医学家王清任曾亲至刑场,观察人体脏器,发现古书所绘与实际不符之处,绘成《亲见改正脏腑图》二十五种。他还在医学实践基础上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新说。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医学的经验性特征 B.西学东渐影响医学发展C.中医医学的近代化趋向 D.经世致用成为时代精神2.在与疫病斗争的过程中,中国古人逐渐重视公共卫生与疫病的防治并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经验不包括( )A.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 B.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C.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病 D.建立救治机构,防治结合3.商至秦汉,现有文献记录到的大瘟疫如下:商代仅记录到河南2次;周代记录到陕西5次,山东、河北各1次;秦汉记录到浙江、河南、湖北各3次,安徽2次,山东、江苏、江西、山西、湖南、贵州、广东、内蒙各1次。对大瘟疫的记录情况表明,商至秦汉( )A.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 B.大瘟疫从中原向南方扩散C.大瘟疫发生频率逐渐加快 D.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4.抗击新冠疫情的实践证明,疫病隔离是非常有效的防疫形式。疫病隔离的做法早在我国秦朝时期即已出现。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秦代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立刻向郡守报告;郡守接报后,马上派出医官进行检查,一旦属实,当即组织隔离治疗。所有的病例被隔离在专门的“病所”里,病愈之前不得与外界接触。秦朝的疫病隔离制度( )A.适应大一统封建国家发展的需要 B.得益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C.可用作研究秦朝暴政而亡的原因 D.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5.它诞生于战乱和疾病流行的背景下,它既是对公元2世纪以前中国医药学理论与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中医学术理论和临床技能的创新。“它”指(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天下郡国利病书》6.东汉时,中医发现柳树皮可退烧止痛,而巴比伦、埃及、希腊在更早也有同样记载,但直至19世纪,欧洲科学家提纯柳树皮、绣线菊等得到水杨酸,才最终明了其原理,后又通过化学合成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解决了水杨酸严重伤胃的缺点。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中医曾长期领先欧洲医学B.中医对发现阿司匹林具有重要启发作用C.传统医学具有经验性特征D.近代医学重视通过定性研究而深入本质7.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项目 材料 结论A 《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B 《本草纲目》总结千百年来中药学的经验 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C 《伤寒杂病论》以阴阳、虚实、表里、寒热进行辨证施治 奠定中医基础理论D 《肘后备急方》提到了防治狂犬病的方法 对西汉防疫起到积极作用A.A B.B C.C D.D8.1102年,宋徽宗下诏在诸路建立“安济坊”,规定“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以防渐染”。又建立独立的厨舍,“以为汤药饮食人宿舍,及病人分轻重异室”。这说明( )A.朝廷重视防疫方法的创新与应用B.民间医家是疫情防控的中坚力量C.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全面建立D.疫情蔓延和疾病传播得到有效遏制9.中国古代关于疫病的流行与防治的记载不绝于史。某学者在其著作中指出,在殷商时期中国就有了对疾疫的文字记载,如疟、疥、蛊等,并且还有“疾年”的记载,这有可能是对疫情的最早记载。下列不是中国古代对于疫病的防治措施的是( )A.掩埋尸体,修建饮水道 B.疏通井渠河道C.建立救治机构 D.发明人痘接种术10.《周礼·夏官》中有关于傩(音挪,驱逐疫鬼的仪式)的描述:方相士披着熊皮戴着面具,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在房间里驱逐疫鬼,还会在埋葬死人前进入坟墓驱逐疫鬼。材料表明了( )A.商代迷信思想盛行 B.当时已具有防疫意识C.礼乐文明逐渐普及 D.统治者对民众的愚弄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科学近代化,不仅是指科学发现和科学成果,更是指科学的研究方法。近代科学是实验科学、理论科学,王清任的医学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特点,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实验和观察,A项排除;材料未能体现受到西方影响,B项排除;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以济世安民为己任,D项排除。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在与疫病斗争的过程中,中国古人逐渐重视公共卫生与疫病的防治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并结合所学可知,牛痘接种法是西方人与疫病的斗争的经验,后来被引入中国,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是古代人与疫病的斗争的一种方式,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是古代人与疫病的斗争的一种方式,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建立救治机构,防治结合也是是古代人与疫病的斗争的一种方式,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3.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大瘟疫由中原扩展到南方、北方地区,疆域不断扩展,说明从商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故D正确;从材料数据我们不能得出大瘟疫发生的频率逐渐加快的结论,故A错误;材料不能表明中原人口迁移与大瘟疫有关,故B错误;大瘟疫不仅向南方扩散,也向北方扩散,故C错误。故选:D。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疫病隔离的做法早在我国秦朝时期即已出现。……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立刻向郡守报告;郡守接报后,马上派出医官进行检查,一旦属实,当即组织隔离治疗。”可知,秦朝隔离制度的建立,在疫病防治方面就有快速、有效的特点,一旦发现立即报告,马上派人检查并组织隔离治疗,行政效率的快速与进步,得益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B项正确;适应大一统封建国家发展的需要在材料中的信息不足,排除A项;疫病隔离制度不是秦朝暴政的因素,排除C项;疫病隔离制度的建立,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与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无关,同时,以民为本在秦朝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A项,成书于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它为中医学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时间不符合。故A项错误。B项,东汉末年,张仲景的家乡传染病流行,死了很多人。他决定钻研医学,收集很多民间药方,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是他的《伤寒杂病论》序中的一句话,他以此为训,写成了这部著名的中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故B项正确。6.答案:C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巴比伦。埃及,希腊在更早也有同样记载”,到后来的提存和改进,都不是中医做出的贡献,故A项错误;合成阿司匹林是欧洲科学家的功劳,与中医无关,故B项错误;中医只是认识到,柳树皮可退烧止痛,但认识止于此而缺乏更深入的探究分析,说明传统医学具有经验性特征,故C项正确;“欧洲科学家提纯柳树皮。绣线菊等得到水杨酸”,“又通过化学合成乙酷水杨酸即阿司匹林,解决了水杨酸严重伤胃的缺点”可知,近代医学重视通过理论研究而深入本质,故D项错误。7.答案:B解析:《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基础理论著作,A项错误;《本草纲目》总结千百年来中药学的经验,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故B项正确;《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故C项错误;《肘后备急方》是东晋葛洪所著,不可能影响西汉,故D项错误。8.答案:A解析:宋代根据病人轻重进行采用不同的救治方法,由此体现了当时朝廷重视防疫方法的创新与应用,故A正确。这些防疫机构都是朝廷设立的,没有体现民间医家的作用,故排除B。“全民建立”和“有效遏制”的说法过于夸张,无法体现,排除C、D。故选:A。9.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掩埋尸体、修建饮水道、建立救治机构和发明人痘接种术均是中国古代对于疫病的防治措施,而疏通井渠河道是发展农业的措施。所以,B项符合,排除A、C、D。故选:B。10.答案:A解析:“方相士披着熊皮戴着面具,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在房间里驱逐疫鬼还会在埋葬死人前进入坟墓驱逐疫鬼”说明当时迷信思想盛行,故A正确;BD材料未体现,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