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2024年全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 史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在君臣孰劳问题上,慎子主张:“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智力以善其事,而君无与焉,仰成而已。”韩非子认为“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方可谓“贤主之经”。这表明二者A.政治出身的相似 B.等级观念的差异C.治国理念的相通 D.学术观点的分歧2.据记载.汉“孝文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令民纵得自铸钱。故吴,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天子……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吴、邓氏钱布天下”。这A.影响了政府统治基础 B.抑制了通货膨胀现象C.调整了休养生息政策 D.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3.宋神宗元丰年间,徐州地区的36个冶铁作坊因政府关闭河北市场而开工不足,冶户和冶工均有“失业之忧”。经苏轼上疏请求后,中央政府撤销禁令,“使铁得北行”,冶户们“皆悦而听命”。据此可知,当时A.宋辽之间关系紧张 B.区域市场联系密切C.雇佣关系已经普及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4.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自序》中写道:“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取子夏之言,名日《日知录》,以正后之君子。”这里顾炎武旨在A.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B.宣传维护传统儒学C.批判封建君主制度 D.倡导务实求真思想5.清王朝调度国计民生,常常要从有余省份的很两中指拨一部分解运到不足省份,名曰“协济”。1861年之后,“惟山西年清年款,他省多不能依限报解,且有逾限不解者”。据此可知当时A.国家权力下移 B.地方经济发展失衡C.中外关系紧张 D.太平天国运动发展6.下表为1871—1911年中国进口贸易价值中部分国家所占的比重(1871—1911,各期各国总计=100)情况。其中甲是年份 进口国甲 乙 丙 丁1871—1873 0.5 34.7 - 0.21881—1883 3.7 23.8 - 0.21891—1893 4.5 20.4 - 0.61901—1903 8.5 15.9 - 0.81909—1911 7.1 16.5 4.2 3.5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俄国7.1923年6月,中共中央将《新青年》确定为机关理论刊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外国革命运动经验对中国革命进行深刻剖析和反思。这一举措A.缘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B.为国共合作提供了理论基础C.意在加强中外革命运动的联系 D.顺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8.16世纪以前,中国的茶叶、巴西的砂糖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消费品。17世纪初期的欧洲,砂糖和茶都是在药店里出售的贵重药品。19世纪,英国城市工人的早餐普遍包含红茶、砂糖。这些变化说明A.海外贸易减小了社会贫富分化 B.世界市场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C.殖民扩张助推了各地消费升级 D.工业革命消除了地区性饮食差异9.1985年1月,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进一步放宽农村政策,放活农村金融,扩大城乡交流。该政策的出台旨在A.进一步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B.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0.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种棉花的情景;在秘鲁,考古学家发掘出公元前2400多年前的棉织渔网;在埃及,考古学家发现了4000年前盛有棉籽的器皿。这表明A.物种出现全球交流 B.地理环境影响棉花种植C.古代文明多源发展 D.考古发现决定历史认知11.“从佃耕的农人那里收到的地租、牧群的头数、牲畜所需的饲料的量、下次播种所需的种子的量,以及关于灌溉设施和灌溉计划的一切复杂的细节,都得上账或记录。管理事项和账目,是用削成三角尘头的芦苇秆当笔,刻写在泥板上;然后将泥板烘干,以便于保存。”这可以说明A.收取地租成为西亚普遍现象 B.象形文字已经逐渐走向成熟C.生产实际需要推动文字产生 D.经济发展促使埃及文明稳定12.如表为某同学查阅资料制作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发展概况表。对其认识合理的是时间 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 财政收入 粮食产量 钢产量1950年 33.2% 62.17亿元 1.32亿吨 61万吨1952年 43.1% 173.94亿元 1.64亿吨 135万吨A.国民经济形势好转 B.新中国工业基础较好C.计划经济成效显著 D.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13.18世纪,现代板球运动在英国逐渐形成。进入19世纪,板球运动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哪里插着英国国旗,哪里就有板球运动”。印度的板球运动发展迅速,土著精英被吸纳为俱乐部成员,优秀的板球手还代表英国参加比赛。由此可见,板球运动的广泛传播主要是由于A.体育运动走向商业化 B.符合英国殖民扩张的需要C.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适应国际交流的发展形势14.1915年,英国设立军工部,直接管理200余个工矿企业;1916年,英国又成立劳工部,统筹调配全国人力;1918年,由于粮食供应不足,英国开始实行食物的定量供应。这些举措A.是应对经济危机的临时之举 B.借鉴了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表明政府的职能在逐步扩大 D.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15.如图是刊登于苏联著名杂志《鳄鱼》上的一幅漫画,其主标题为“是的,就是这样”,副标题为“庄严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该漫画A.表达了建立华约对抗北约的紧迫性B.讽刺了美国和西欧狼狈为奸的关系C.揭露了北约是美国对外扩张的工具D.提醒世人警惕世界大战爆发可能性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在秦汉乡里社会中,政令从基层组织传至广大民众是政令传播的最后一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县道丞,令史、【乡部啬】夫【发征黔】首,布大书市门、离乡市门壁,令黔首(老百姓)智(知)毋巨(炬)罪。——《岳麓书院藏秦简(六)》材料二 知令重,写令移,书到,各明白大扁书市里、官所、寺舍、门亭、隧堠中,令吏卒民尽讼(诵)知之。且遣郭吏循行,问吏卒凡【不】知令者,案论尉丞、令丞以下。毋忽,如律令。敢告卒人。——《敦煌汉简》诏书必明白大书,以两行著故恩泽帽书。无嘉德,书佐方宜以二尺两行与嘉德长短等者以便宜从事,毋令刺史到,不谨办敌案,毋忽。——《敦煌悬泉汉简释粹》太守(黄)霸为迪操鼠炎,分部宣布诏令,令民戚知上意。……然后为条救,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訪以为善防奸之意。——《汉书循吏黄霸传》(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汉政令传播的异同。(2)说明秦汉时期为何如此传播政令?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甲辰科状元策1904年,甲辰科股试时,光绪以治国之策试举子。以下为该科状元刘春霖的答卷摘录。·采能博采公论,慎逃贤绅,于治必有裨补,不必过为疑也。皇上澄清吏治,必先通上下之情,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一也。·兵者固必救之于平时而又精且多,然后可并立于群雄之间,所谓气力充而精神焕矣。皇上整军经武,士卒知学为先,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二也。·中国商业不兴,漏卮日巨,欲图抵制之道,则宜扩充商务,如此则野无旷土,市无游民,精华日星,然后利权可挽。里土怏乃俭德,而尤必广辟利源,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三也。·故欲正人心、端士习.必以明伦为先,欲明伦理必以尊经为首,此即国粹保存之义。皇上倡明文救.必以经学正其趋,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四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刘春霖的治国对策。18.数据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如表为1902—1970年美国联邦政府在各项职能上支出所占比重变化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年份 国防支出 邮政支出 教育支出 公路等支出 卫生和福利支出 行政和利息支出1927 17.4 20.1 0.5 2.6 1.2 58.11932 19.2 18.6 0.6 5.6 1.2 57.61936 10.2 8.2 3.6 8.8 5.8 63.41940 15.8 8.0 3.4 7.9 7.1 57.71950 41.0 5.0 5.5 1.1 12.7 33.91960 50.3 3.8 1.1 3.1 16.1 24.91970 40.5 3.8 1.9 2.4 24.8 24.4——【美】斯坦利·L·恩格尔曼、罗伯特·E·高尔曼《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三卷)》(1)指出美国国防开支的变化趋势,并简要说明成因。(2)以公路支出所占比重的变化为例。说明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轨迹。(3)有人认为,20世纪50至70年代的美国社会发展是喜忧各半。结合史实,论证这一观点。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则通讯稿为了建设更多的纺织厂新华通讯社记者任家骥著文 在晋中平原的腹地,人们拉起电线,铺起铁路,以无比的热情建设起自己的工业。每天成百辆的火车不分昼夜地开到建设区……一座新型的现代化工厂正在建设着。这就是规模宏大的经纬纺织机械制造厂。 早在一九五0的下半年,人民政府就决定建设这个工厂,从那时起,熟练的上海工人,就来到这里;许多翻身农民放下了犁耙,走出了家园,来参加这个陌生的工作。他们都知道建设这个工厂就是在建设他们自己的生活。 往年在农村里最行销的是粗布和土布,到了一九五二年的秋天,全国各个村镇上行销的是漂白布、花布、蓝细布、府绸。今后这一工厂所生产的机器每年将装备五个到十个新型纺织厂,以便人民有更多更漂亮的布匹, 在建设这一工厂的第一年度,由全国各地运到这里来的物资就有四十万吨。新的、现代化的机械减轻了,或者代替了工人的体力劳动,新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先进的苏联经验,加速了这个工厂的建立。厂里的专门技术学校,培养了各式各样的工人。……昨天还在技术学校学习的小姑娘们,今天已经成为新式精密机械的管理者了。……这个母亲工厂将很快的哺育出来大群的子女工厂。——原稿刊载于《人民画报》(1953年2月号)有刷减结合所学知识,以“时代风貌”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2024年全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 史·参考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智力以善其事,而君无与焉,仰成而已”“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意可知,慎子和韩非子在君臣治国理念上有相同之处,均强调臣子多办具体事、做实事,君主不要过多的干预,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二者的治国理念,非政治出身,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等级观念,强调的是君臣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二者的学术观念具有相似性,排除D项。故选C项。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令民纵得自铸钱。故吴,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可知,文帝时期,允许民众私铸货币,一方面有利于缓解西汉初年的通货膨胀,稳定物价,适应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推动了“文景之治”的出现,另一方面助长了王国势力的迅速膨胀,不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稳定,影响了政府统治基础,A项正确;这一时期的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货膨胀现象,排除B项;这一时期的货币政策适应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不是调整,排除C项;这一时期的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增加政府收入,排除D项。故选A项。3.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原本徐州地区的治铁作坊因政府关闭河北市场而面临开工不足的问题,但苏轼上疏请求后政府撤销禁令,使得徐州地区的铁能够进入河北市场,客观上促进了徐州和河北这两个地区之间的市场发展联系,B项正确;宋辽之间时战时和,但材料没有明确宋辽之间的政治、军事等关系,得不出宋辽之间关系紧张,排除A项;雇佣是出卖劳动力,材料没有涉及出卖劳动力的信息,排除C项;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只是有所松动,而不是松弛,排除D项。故选B项。4.D【详解】材料反映了顾炎武读书时善于记录心得体会,重视修改和创新,并尊重古人的文化成果,这体现了顾炎武谦虚谨慎、求真务实的精神,故D符合题意;材料只反映了顾炎武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未体现他对现实的不满、维护传统儒学、批判君主专制等信息,故排除ABC。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1861年银两多不能从地方省份调度到其它省份,体现出地方威胁中央,国家权力下移,A项正确;材料和地方经济失衡无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国内问题,和中外关系无关,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在此之前已经开始,且材料并未明确表明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导致这种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6.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对华的经济侵略开始较晚,20世纪20年代前,在对华贸易中不占主导地位,根据表格可知,美国为甲,A项正确;19世纪,英国凭借经济实力成为对华最大的贸易出口国,20世纪时英国对华贸易优势逐渐下降,其占比不断下降,乙是英国,排除B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丙在19世纪后半期对中国侵略不强,德国为丙,排除C项;俄国工业化水平较低,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始终有限,可以推断出丁为俄国,排除D项。故选A项。7.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3年(中国)。材料体现的是《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对中国革命进行剖析和反思,体现了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道路的探索,这顺应了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民主革命纲领是在中共二大制定的,排除A项;新三民主义为国共合作提供了理论基础,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外国革命运动经验对中国革命进行深刻剖析和反思”,并非加强中外革命运动的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8.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7世纪初、19世纪(欧洲)。据材料可知,17世纪以来砂糖、茶等产品的消费逐渐大众化,人们的饮食结构丰富。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全球性商品流动加强,因此流入到欧洲的产品价格降低,产品消费大众化,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B项正确;世界贸易发展使商品全球流动性增强,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社会贫富分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世界贸易影响下的物质生活,而不是殖民扩张和消费升级排除C项;“消除了”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9.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98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进一步放宽农村政策,放活农村金融,扩大城乡交流”可知,该政策有助于促进农产品按照市场价格收购,扩大农民的自主权,激发农业生产活力,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步入市场化轨道,A项正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中共中央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C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D项。故选A项。10.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古代印度、秘鲁、埃及等地都有种植棉花或使用棉织品的痕迹,这说明了古代文明多源发展的特点,C项正确;物种出现全球交流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A项;材料反映不同的文明有种植和使用棉花的情况,未体现地理环境对棉花种植的影响,排除B项;考古发现决定历史认知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古代人使用芦苇秆作为笔,泥板作为书写材料,表明了为了有效管理土地、牧群、资源分配和灌溉计划等复杂事务,人们发明和使用了一套书写系统。因此,可以看出生产实际需要是推动文字产生和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C项正确;材料主要表明是文字在生产实践中产生,没有表现为“收取地租”的现象,排除A项;象形文字已经逐渐走向成熟表现为埃及文字系统,中国甲骨文系统的出现等,但是材料主要表现为文字的产生,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生产需要与文字产生”,而“经济发展促使埃及文明稳定”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由表格可知,与1950年相比,1952年我国的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财政收入、粮食产量及钢产量都有上升,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形势好转,A项正确;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排除C项;材料中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的发展情况无法体现国家在经济结构方面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13.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18至19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世纪英国是最大的殖民国家。题干表明,板球运动从英国传到了其海外殖民地,英国还积极吸收印度板球手代表英国参加比赛,这是为了强化殖民地人民对英国的认同,这符合了英国殖民扩张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体育运动走向商业化的特征,没有体现体育运动与商业之间的联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板球运动与殖民扩张的关系,无法据此得出社会基础广泛的结论,没有体现板球运动的社会基础,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英国通过板球运动渗透其殖民扩张,因此板球运动的传播适应了其殖民扩张的需要,不是正常的国际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14.C【详解】本题是单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5年—1918年英国。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令英国政府陷入前所未有的财政困境,政府的财政收入无法完全覆盖战时支出,自由放任主义也因此饱受冲击,英国政府面临财政紧缺等问题,从接管企业到粮食定量供应都是政府强化职能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所述是战争带来的影响,并非经济危机,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1918—1921年实行的经济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二战后英国奉行凯恩斯主义,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1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在漫画中美国是北约的绝对主导者,其盟国只能受其摆弄并受其控制,该漫画揭露了北约是美国对外扩张的工具,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苏联揭露出美国控制了北约,并没有表达出华约建立的急迫性,排除A项;漫画主要体现的是美国对北约的绝对主导,不是强调美国与北约其他国家狼狈为奸的关系,排除B项;漫画反映了美苏冷战的局势,不涉及存在世界大战爆发的危机,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1)同:形式:大书、大扁书。场所:集市等人多聚集处。目的:使民众知晓朝廷政令。主体:政府颁布。异:汉代政令传播更为标准规范;主体扩大,民间力量参与。(2)从载体角度:竹简过于笨重,使用搬动不便。张贴布告可以口耳相传,便于传播。从主体角度:基层制度(乡里制度)的发展,利用民间力量参与宣传,有利于减轻阻力。从目的角度:为了加强对基层的控制,巩固统治。从受众角度:秦汉广大民众受教育水平较低,识字率不高。(若从其它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道丞,令史、【乡部啬】夫【发征黔】首,布大书市门、离乡市门壁,令黔首(老百姓)智(知)毋巨(炬)罪。”;根据材料“知令重,写令移,书到,各明白大扁书市里、官所、寺舍、门亭、隧堠中,令吏卒民尽讼(诵)知之。且遣郭吏循行,问吏卒凡【不】知令者,案论尉丞、令丞以下。毋忽,如律令。敢告卒人。”可知相同的是形式:大书、大扁书。场所:集市等人多聚集处。目的:使民众知晓朝廷政令。主体:政府颁布。不同的是汉代政令传播更为标准规范;主体扩大,民间力量参与。(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本题是可以从主体、目的、受众等角度进行作答,从载体角度:竹简过于笨重,使用搬动不便。张贴布告可以口耳相传,便于传播;从主体角度:基层制度(乡里制度)的发展,利用民间力量参与宣传,有利于减轻阻力;从目的角度:为了加强对基层的控制,巩固统治;从受众角度:秦汉广大民众受教育水平较低,识字率不高。17.主张广泛听取社会意见,重视人才选拔,反映了对开明政治和吏治改革的需求;强调军队建设的重要性,体现了对军事现代化的认同,这是对晚清外患频仍、国防薄弱现实的直接回应;认识到发展工商业以挽回利权的紧迫性,这与当时西方经济侵略加剧、中国面临经济主权危机的背景紧密相关;坚持传统文化的地位,主张以儒家经典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反映了在西学东渐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维护。治国对策体现了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时期的政治氛围,此时清政府在内外压力下尝试改革,试图通过学习西方以自救,但同时又意图维持旧有的统治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代特点,即在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间寻求平衡的尝试,但其对策未能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对现代化的探索也较为表面,未能深入到制度层面。【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04(中国)。据材料甲“采能博采公论,慎逃贤绅,于治必有裨补,不必过为疑也”可得出,刘春霖主张广泛听取社会意见,重视人才选拔,反映了对开明政治和吏治改革的需求;据“兵者固必救之于平时而又精且多,然后可并立于群雄之间”可得出,他强调军队建设的重要性,体现了对军事现代化的认同,这是对晚清外患频仍、国防薄弱现实的直接回应;据“中国商业不兴,漏卮日巨,欲图抵制之道,则宜扩充商务”可得出,刘春霖认识到发展工商业以挽回利权的紧迫性,这与当时西方经济侵略加剧、中国面临经济主权危机的背景紧密相关;据“故欲正人心、端士习,必以明伦为先,欲明伦理必以尊经为首”可得出,他坚持传统文化的地位,主张以儒家经典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反映了在西学东渐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维护。据所学知识可知,刘春霖的治国对策体现了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时期的政治氛围,此时清政府在内外压力下尝试改革,试图通过学习西方以自救,但同时又意图维持旧有的统治秩序。刘春霖的对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代特点,即在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间寻求平衡的尝试,但其对策未能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对现代化的探索也较为表面,未能深入到制度层面。18.(1)趋势:1902-1940年国防支出总体呈下降趋势;1940-1970年国防支出呈上升趋势。下降的原因:一战后美国经济发展,没有走上法西斯道路;上升的原因:二战爆发战争的需要,尤其是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的开辟的需要;二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和冷战的爆发,美苏两极对峙下军备竞赛的影响,美国发动局部战争的需要;美国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2)1927-1940年美国在公路支出增加明显,美国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开始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这一时期美国国防开支占比巨大,冷战爆发后美苏对峙下美国发动的局部战争和军备竞赛影响了美国联邦政政府的财政开支,服务于二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二战后美国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在公共卫生和福利支出上有所增加,然而在邮政、教育等开支占比较少,总体上影响到美国民众社会生活的进一步改善。【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1902-1970年(美国)。第一小问是趋势,据材料表格“1927-1940年的国防支出情况”可知,1927-1940年国防支出总体呈下降趋势;据材料表格“1940-1970年国防支出情况”可知,1940-1970年国防支出呈增加趋势。第二小问是下降的原因,结合所学从一战后美国经济发展、二战的爆发、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的开辟的需要的角度分析。上升的原因,结合所学从二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冷战的爆发美苏两极对峙下军备竞赛的影响、美国发动局部战争的需要、美国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等角度分析。(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1902-1970年(美国)。据材料“1932-1940年”可知,美国政府在公路支出增加明显。结合所学从美国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的角度分析。(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20世纪50至70年代(美国)。结合所学从冷战爆发后美苏对峙下美国发动的局部战争、军备竞赛、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等角度分析。这一时期美国国防开支占比巨大,冷战爆发后美苏对峙下美国发动的局部战争和军备竞赛影响了美国联邦政政府的财政开支,服务于二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二战后美国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在公共卫生和福利支出上有所增加,然而在邮政、教育等开支占比较少,总体上影响到美国民众社会生活的进一步改善。19.时代风貌:崇尚劳动,努力建设新中国。阐述: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调动了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国家经济困难,亟待建设;国家建设急需各方面人才;国际局势紧张,新政权面临威胁。在工业建设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城市建设发展,工人积极积极性提高,涌现出一批先进个人,在社会上形成了崇尚劳动、争当先进、互帮互助的社会风尚,塑造了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激发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祖国的建设离不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人民真正的登上了历史舞台。由此可见,新中国初期形成了崇尚劳动的时代风貌,这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述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设问是以“时代风貌”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首先,根据材料“在晋中平原的腹地,人们拉起电线,铺起铁路,以无比的热情建设起自己的工业。”“他们都知道建设这个工厂就是在建设他们自己的生活。”“今后这一工厂所生产的机器每年将装备五个到十个新型纺织厂,以便人民有更多更漂亮的布匹,”“新的、现代化的机械减轻了,或者代替了工人的体力劳动,新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先进的苏联经验,加速了这个工厂的建立。厂里的专门技术学校,培养了各式各样的工人。”可得出时代风貌:崇尚劳动,努力建设新中国。其次,由材料及所学可知,从时代背景作答: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调动了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国家经济困难,亟待建设;国家建设急需各方面人才;国际局势紧张,新政权面临威胁。从时代意义作答:塑造了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激发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例如: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调动了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国家经济困难,亟待建设;国家建设急需各方面人才;国际局势紧张,新政权面临威胁。在工业建设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城市建设发展,工人积极积极性提高,涌现出一批先进个人,在社会上形成了崇尚劳动、争当先进、互帮互助的社会风尚,塑造了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激发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祖国的建设离不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人民真正的登上了历史舞台。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新中国初期形成了崇尚劳动的时代风貌,这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