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程标准】
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14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素养目标】
1.以全面抗战时期三个阶段即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为时间主线,勾勒出全面抗战的主要线索,形成对抗日战争的整体认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结合史料分析全民族同仇敌忾、众志成城进行抗战的史实,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感悟抗日战争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所起的积极作用,增强民族责任意识。(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国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关系与作用。
难点: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感悟中华民族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表现出来的英勇不屈的精神。
【时空定位】
【自主学习】
第一遍看书:快速浏览本课的内容,包括图片、小字部分,完成以下问题。
第二遍看书:再次细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本上作出标记。
1.在书本的空白处绘制出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
2.敌后战场如何发展?
3.中国抗日战争为什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中国七大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5.中国抗战胜利有哪些意义?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6.抗战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本课小结】
【当堂检测】
1、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迁驻平越(今贵州福泉县)后,学生会在县城开办了一所“农民夜校”共三个班招收家境贫寒的子女入学,免费供给课本、文具,教他们读书识字,唱抗战歌曲。这
A.发生在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前 B.鼓舞了敌后战场抗战士气
C.促进了当地的抗日救亡运动 D.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
2、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这些举措
A.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 B.阻止了官僚资本的扩张膨胀
C.促进了工业布局的均衡发展 D.加速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1938年11月南岳军事会议召开,国民党军训部部长白崇禧提出:“第一期作战,我们用正规战术,与日军打阵地战,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第二期作战我们要改变过来了,我们要以不规律的游击战、运动战为主,配合必要的阵地战,交互为用,造成最有弹性的持久的战法”。这表明国民党
A.依然强调阵地战的主导地位 B.调整作战方式争取持久抗战
C.完全接受中国共产党敌后游击战术 D.努力借鉴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
4、在平型关战斗胜利后,蒋介石致电某军祝贺:“一战攻克平型关,毙敌遍野,俘虏甚多。忠勇之气,益寒敌胆。特电驰贺,续候捷音。”此军是
A.工农红军 B.八路军 C.新四军 D.解放军
5、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之初,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在日本军政界并未引起强烈反响。随着战争的推进,日本政府日益重视《论持久战》的前瞻性与预言性,评价也从刻意贬低趋向相对客观。这反映了
A.日本企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 B.国际社会忽视持久抗战
C.中共对抗战战略的准确判断 D.中日两国实力发生逆转
6、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安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延安等4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 单位:%
工人 贫农 中农 富农 商人 知识分子 地主
4 65 25 1 1 2 2
表1反映出当时边区
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 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
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
7、全面抗战爆发后,“晋南(根据地)一带在敌区用关羽的忠义来唤醒民众、乡土不做汉奸”;歌唱岳飞的歌“长江大水滚滚流”飘荡在延安的上空。对这些现象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华北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萌发 B.借助通俗文化增强抗战意识
C.运用革命理论武装根据地群众 D.广泛动员民众争当抗日英雄
8、1941年,陕甘宁边区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这次改选
A.根本上扭转了根据地严重的经济困难 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
C.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D.弱化了中共对敌后抗日政权的领导
9、日本《朝日新闻》1944年1月15日刊发一则电讯:“……过去以重庆军为对手的华北军,在今天已完全转变为以扫共为中心的事实……交战回数一万五千次,与中共军的作战占七成五。”以下对此推论正确的是
A.中国共产党已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B.日军的主要作战对象始终未变
C.敌后战场有力地配合了正面作战 D.游击战是抗日的主要作战方式
10、彭德杯说:“这一胜利严厉地打击了悲观失望情绪,证明我抗战力量日益强大。而敌寇则日益削弱。在华北战场的泥淖越陷越深。”彭德怀称赞的是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大捷 C.百团大战 D.长沙会战
11、毛泽东曾在1938年5月指出:“东三省的游击战争…那里的游击队多打死一个敌兵,多消耗一个敌弹,多钳制一个敌兵,使之不能入关南下,就算对整个抗战增加了一份力量。”毛泽东发表这一言论意在
A.宣扬中共东北抗战的历史功绩 B.阐述相持阶段对日作战的方针
C.肯定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价值 D.批评正面战场的消极抗战态度
英国历史学家拉纳·米特指出:“同盟国能在欧洲和亚洲两个战场同时作战,节节胜利,有相当大部分奠基于中国与日本缠斗不休。”其意在强调
A.中国为战胜法西斯作出了重大贡献 B.反法西斯同盟是二战胜利根本保障
C.亚洲战场和欧洲战场地位同等重要 D.中国开辟了对日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13、1942年,日军进攻英国殖民地缅甸,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在战役中,戴安澜将军入缅作战
A.刺激了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基地 B.推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C.赢得了沿海工业西迁的宝贵时间 D.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14、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中国在签字国中与美、英、苏并列,成为“四强”之一。这说明了
A.中国战场发挥重要作用 B.平等的国际体系已形成
C.中国彻底实现民族独立 D.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
15、下图是全面抗战的思维导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全民族抗战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B.徐州陷落之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淞沪会战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百团大战是正面战场的进攻作战
【历史概念】
抗日根据地≠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1945年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之下的地区,主要是抗击日本的侵略。而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地区,主要是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皖南事变:1941年1月国民党在皖南发动的反共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在新四军军部和所属部队决定北撤到长江以北苏皖敌后地区时精心策划的围歼新四军部队于泾县茂林地区的个极其险恶的反动阴谋,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所发动的反共高潮中所犯下的最大的一次罪行。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
三三制原则: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中实行了“三三制”原则。三三制原则即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实行三三制有利于团结各阶层人民参加抗战。1940年3月6日,中共发出毛泽东起草的关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应各占三分之一,实行“三三制”。它的实施起到了调节各抗日阶级的利益,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拓展学习】
一、总结:全民族抗战的具体表现。
1、旗帜: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地域:真正的全国战争。前线军民抗日,后方全国救亡。
3、参战: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
4、团结:全国各党派均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对抗,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5、合作: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6、基础:广大群众是抗日战争的基础和力量源泉。 
三、总结: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1、全民性。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有组织的全民族自卫战争,共产党在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复杂性。两个战场并存。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3、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4、世界性。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5、双重性。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6、持久性。中国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四、理解:“双减双交”政策。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党就逐步确立了“双减双交”政策,其含义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洛川会议上,我党第一次用纲领的形式正式确定了“双减双交”政策为我党在抗战时期的基本土地政策。这与国共十年对峙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有着不同的性质,其特点有三:首先,这一政策是在日本全面侵华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以抗日救国纲领的形式提出的,具有统一战线的性质;其次,制定这一政策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团结抗日、一致对外,体现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一致性;再次,这一政策虽具有改良性和不彻底性,但它削弱了封建剥削,解决了农民的生活问题,是抗战时期最符合实际的进步性土地政策。它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抗战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它使解放区的土地占有关系和阶级结构发生了有利于革命的变化,为以后的民主革命准备了阶级和物质条件;它联合了地主阶级,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根据地,对争取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