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简介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人类获取食物的不同手段,认识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的转变是农业生产的开始。
2.通过学习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知道生产力是历史发展进程的决定性因素。
3.运用史料对比分析不同区域食物生产的不同特点,培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学习重难点】
重点:农业革命的意义;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特点。
难点:农业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预习新知】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采集和渔猎
(1)时间:远古时期。
(2)特点
①食物: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为生)
②工具: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
③生活: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④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
2.农耕和畜牧
(1)时间: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
(2)表现
分类 农耕 畜牧
产生 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 是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现而产生的
表现 ①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 ②东亚的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③中美洲则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①距今约9 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 ②距今约8 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后来,河姆渡的居民也饲养猪和狗。 ③距今约6 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3)农业出现的意义
①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②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逐渐形成聚落。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也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③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很早就认识到天文知识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几乎在所有早期文明古国中,天文历法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农业文明的兴起
(1)表现: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灌溉农业发达,孕育出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
(2)措施:修建水利工程,统治者将灌溉系统的开凿、疏浚、维护作为主要工作之一。
2.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①食物: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②生产与生活
古巴比伦王国 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古埃及 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2)中国
①食物: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②生产与生活
商和西周时期 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
战国以后 a.铁器得到推广,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b.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往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 c.每家每户在耕作之余,还通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贴家用。 d.秦以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往往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e.国家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如秦国的都江堰、西汉的龙首渠等
秦汉到 隋唐时期 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3)古希腊
①食物: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在不适于种粮食作物的地方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②生产与生活:在古希腊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
(4)古罗马
①农作物: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②土地制度:在很长时期内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小农却逐渐破产。
(5)美洲
①食物: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
②生产与生活: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生产关系的变化
1.男女地位变化
(1)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2)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2.贫富分化出现
(1)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
(2)氏族部落的首领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3.阶级差别产生
(1)在领导氏族部落对外交战的过程中,军事首领的地位日益上升,个人权力也不断加强。
(2)为了生产更多的剩余产品,人们把战争中的俘虏变成奴隶。这样,在氏族社会中,就有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
4.国家诞生
(1)阶级产生: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
(2)国家产生: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
(3)评价: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巩固训练】
1.河姆渡村落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渔猎、采集、家畜饲养,这极大丰富了当时人们的食物来源。同时河姆渡人很重视保存和储藏食物。河姆渡人用来储存食物的器具主要是( )
A.陶器 B.青铜器
C.铁器 D.瓷器
2.哥伦布发现美洲以来,许多诞生于动荡之中的宝藏就在新大陆和传统的欧亚大陆之间穿梭。美洲品种多样的植物更是别具一格。由印第安人培植的,对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状况、促进人口快速增长起重要作用的作物是( )
A.甘薯、玉米 B.小麦、甘薯 C.玉米、水稻 D.烟草、可可
3.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 )
A.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
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社会分工促进经济发展
4.阿兹特克村社的土地为公共所有,各家的父亲分得土地,终身耕种,死后交回村社;贵族的土地为私人所有,由土地所在地的村社农民耕种。这表明阿兹特克人( )
A.家庭的主人掌握一部分土地 B.土地所有制分为公有和私有
C.贵族的土地由村社统一管理 D.贵族会经常吞并村社的土地
5.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一书中提及,“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方式不同 B.宗教信仰不同 C.生活习俗不同 D.历史传统不同
6.下面是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的3世纪的墓葬壁画,画中描绘了犁耕、耙地等劳动情景。据此可知当时( )
A.牛耕技术普遍推广 B.曲辕犁进一步完善
C.男耕女织的生产状况 D.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
7.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B.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
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
8.《周书》记载:“神农耕而作陶。”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半坡原始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B.大汶口墓葬中有大量陶器随葬品
C.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 D.原始居民中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9.黄梅戏《天仙配》插曲歌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 )
A.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丰衣足食的情景 B.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种植业为主饲养业为辅
10.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的生活逐渐趋向稳定的主要原因是( )
A.开始使用陶器 B.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C.开始学会用火 D.从事渔猎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在原始农业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且黑陶是河姆渡文化的一大特色,故选A。
2.答案:A
解析:甘薯和玉米是印第安人培植的,产量比较高,能够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状况,促进人口快速增长,故A项正确;两河流域是最早培植小麦的地区,故B项错误;水稻最早是由中国人培植的,故C项错误;烟草和可可不能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状况及促进人口快速增长,故D项错误。
3.答案:D
解析:
4.答案:B
解析:从题干表述来看,村社的土地为公共所有,贵族的土地为私人所有,因此阿兹特克的土地分为公有和私有,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可排除。
5.答案:A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原因在于农耕文明中牛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故A项正确。
6.答案:D
解析:图片蕴含的丰富的农业耕作信息“犁耕、耙地”等,符合精耕细作的特征,D项正确。题干不能体现出牛耕技术的适用范围,排除A项;图片内容包含多种农业耕作手段,并非只有犁耕,也无法对比得出耕犁的完善,排除B项;图片不能反映出“男女”的分工问题,并且不包含“织”的信息,排除C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印第安人的生产生活。结合所学可知,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据材料,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是重要社交场所,与“权力”有关。综合可知,这反映了玉米生产对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C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实行直接民主”“注重集体活动”不能由材料得出,B、D项排除。
8.答案:C
解析:材料“神农耕而作陶”,其中有两个关键字“耕”和“陶”,“耕”是指农业,“陶”是指手工业,这反映了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未体现,故均排除。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生产方式。根据“你耕田来我织布”,结合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征可知,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故选B项;歌词里虽然反映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但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未必能实现丰衣足食,排除 A项;材料没有反映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进行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没有反映“种植业为主,饲养业为辅”的生产格局,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A.开始使用陶器并不是人类走向稳定生活的主要原因;B.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开始走向定居;C.开始学会用火并不是走向定居的原因;D.从事渔猎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并不是走向定居的原因。故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