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一、抗日战争时期——1931年至1945年 二、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至1949年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课程标准】了解日本的侵华罪行;通过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素养目标】结合史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的主要史实,体会全民族抗战形成的伟大历史意义。(历史解释、史料实证)2.通过学习侵华日军的暴行,认识法西斯主义对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危害,树立维护、珍爱和平的观念。【重难点】重点:抗日民族统一线的形成、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难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原因。【自主学习】第一遍看书:快速浏览本课的内容,包括图片、小字部分,完成以下问题。第二遍看书:再次细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本上作出标记。1.在课本140页空白处,用时间轴梳理抗战大事年表。2.20世纪30年段为什么会发生日本侵华战争?西安事变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得到和平解决?有何重大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什么让步?看书本146页。5.日本对中国犯下了什么罪行?【问题探究】探究1、蒋介石有没有命令不抵抗?材料一 曾任张学良机要秘书的郭维城在1946年8月15日发表广播演说时称:“‘九一八’事变当时,张学良将军在北平,一夜之间,十几次电南京蒋介石请示,而蒋介石却若无其事地十几次复电不准抵抗,把枪架起来,把仓库锁起来,一律点交日军。这些电文一致到现在还保存着,蒋介石是无法抵赖”---《东北日报》(1946年8月24日)问题1:根据史料分类方法,请对本则材料进行史料分类?并指出对材料的存疑?材料二 蒋介石日记摘录:9月18日:“早起批阅。与妻谒陵告辞。九时半登永绥舰(前往南昌),下关街中水深三尺,甚为忧虑。舰中无侣伴,寂寞不堪。下午研究地图,看中山全集,筹划对粤对匪策略……”9月19日:“雪耻,人定胜天。昨晚倭寇无故攻击我沈阳兵工厂,并占领我营房,刻接报,已占领我沈阳与长春,并有占领牛庄消息,是其欲乘粤逆变之时,内部分裂,而侵略东省矣……余所恃者唯一片爱国心。此时明知危亡在即,亦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耳”。9月20日:“雪耻,人定胜天。日本侵略东省是已成之事,无法补救。如我国内能从此团结一致,未始非转祸为福之机。故对内部当谋团结也。因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以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问题2:蒋介石日记与材料一有哪些记叙冲突?探究2:关于南京大屠杀,到底是谁在撒谎?材料三 日军入城听任军队从事有组织的劫掠,并任意强奸妇女,继复大事屠杀,四日中被杀者约五万人。日军并侵入难民区,而将所有壮丁借口谓系中国士兵,悉数加以枪决,目前尸骸,堆积如山。——中央社发出的电讯1937年12月22日南京市的的街道依然沉寂。慈和的阳光照耀着城市西北角的难民区。从死里逃生的南京难民,现在已经受到皇军的抚慰。他们跪拜道旁,感激涕零。在皇军入城以前,他们备受中国反日军队的压迫,生病的人没有医药上的帮助,饥饿的人不能够取得一米一粟,良民的痛苦,无以复加。幸而皇军现已入城,伸出慈悲之手,散播恩惠之露……——摘自《新申报》.《日本军亲切关怀难民,南京充满和睦气氛》.1938年1月8日思考:关于日军进入南京城的新闻报道,你认为哪则材料更接近历史真相?为什么?P136史料阅读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德)拉贝《拉贝日记》(1937年12月14日)约翰.拉贝:(1882--1950年)德国人,纳粹党员。1931年底,出任德国西门子南京分公司经理,1938年4月离开南京回国。1937年12月,日军进攻南京前夕,他与20多位外国人,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被推举为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日记》是他在1937年9月19日至1938年2月26日撰写的日记。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是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一个日本记者目击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他写道:“码头上到处是焦黑的死尸,一个摞一个,堆成了尸山,在尸山间有五十到一百个左右的人影在缓缓地移动,把那些尸体拖到江边,投入江中。呻吟声、殷红的血、痉挛的手脚,还有哑剧般的寂静,给我们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张宪文主编 《南京大屠杀重要文证选录》(1)教材的史料阅读为什么选德国人的《拉贝日记》和日本记者的目击报道(2)如果要更完整的了解侵华日军的罪行,你觉得还应该补充哪些方面的史料?为什么?【本课小结】【当堂检测】1、1931年9月18日,日本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随即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A.日本首次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B.中国抗日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开始C.国民党正面战场开始了全面抗战 D.中国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1936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全国发出了《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对象。这说明,当时A.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实现 B.中共全面抗战路线正式形成C.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 D.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3、1936年10月,中共山西工委利用“官办团体”,戴阎锡山的“帽子”,说“山西话”,派遣薄波等共产党员接办了阎锡山创立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会长仍是阎锡山。牺盟会放手发动群众,建立各种抗日救亡团体,培养了大批政治军事干部。由此可知A.阎锡山主张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日 B.牺盟会是山西最早的抗日团体C.中共努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日本全面侵华促进了民族觉醒4、自2017年春季起,中小学现行统编历史教材都采用了“抗日战争十四年说”。这就进一步强调了抗日战争A.国共合作的合法性 B.中国抗战的正义性C.中共抗战的艰巨性 D.民族抗战的整体性5、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6、1936年7月,毛泽东在回答中日战争要延长多久的问题时,认为主要看中国自己的力量、国际援助以及日本国内的革命,条件成熟快,战争将迅速结束,否则会延长。但日本必败,中国必胜的结果不变,只是牺牲大,要经过一个痛苦的时期。这表明毛泽东A.号召民众进行持久作战 B.谋求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加强国共两党党内合作 D.重视发挥敌后战场作用7、1927年10月,中共发表《为辛亥革命纪念告民众书》,揭示了国民党“自绝于工农民众”的反动本质。1937年10月,中共在党内刊物《战斗》刊发“双十特辑”,呼吁完成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 B.中共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C.国共两党阶级立场趋同 D.民众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8、1937年11月至1938年8月,滇西各族人民在极其恶少的环境中,凭着一腔报国热情日夜奋战在筑路工地上,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抢修出了一条长达547.8余公里的交通干线,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滇缅公路。为了修筑滇缅公路而献出生命的人数不少于三千人,平均每公里死亡三名民工。材料反映出A.中国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爱国主义精神 B.中国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C.滇缅公路是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D.国共两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9、1938年,丰子恺写道:“连荒山中的三家村里,也有‘起来,起来’‘前进,前进’的声音出自村夫牧童之口。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车夫,都能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有人烟处,即有抗战歌曲。”据此可知,抗战歌曲A.标志着全面抗战局面形成 B.振奋人们迅速取胜的信心C.宣传了“三三制”原则 D.强化了民众的民族认同11、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日军摧毁了沦陷区原有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宣传抗日和中华民族意识的新闻媒体,禁止爱国书刊和电影传播,对文化教育事业实行统制,大肆鼓吹日本民族优秀论,竭力开展亲日、反共和卖国教育,灌输“中日满亲善”思想。这些措施的目的是A.改造中华传统文化 B.扶植中国傀儡政权C.大肆掠夺中国财富 D.泯灭中华民族意识12、日本侵华期间,勒令沦陷区各学校一律采用日伪当局统编的教科书,各级学校教材由日伪教育部编订。这些教材删去了带有民族意识的内容,并流露出浓重的“复兴礼教、振兴东洋道德”的思想。日本的这一举措旨在A.促进中日两国间友好交流 B.恢复和弘扬儒家的传统思想C.对中国民众进行奴化教育 D.消除中国文化中的封建因素【历史概念】日本“大陆政策”:大陆政策是日本制定的侵略和吞并朝鲜、中国,称霸亚洲直至征服全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重要标志。大陆政策始于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在战争中逐步实施。因此中日甲午战争和二战本质上不是两个孤立的事件,而是近代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必然产物,1927年东方会议是大陆政策的具体表现。华北事变:是指继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1935年日本蚕食侵犯华北地区的一系列事件的统称。1935年期间,由日本特务机关幕后策划华北五省(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自治。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到主导地位,并促进了中国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高涨,成为国共两党由对峙到联合的重要契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