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附件3:
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学科 历史 授课班级 授课时数 1
执教者 1 授课日期
教 材 分 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第22课,本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开始,日军的侵华暴行,前两个子目呈现中国抗日战争进程,以及从局部抗战的全面抗战的特点。第三子目集中揭示侵华日军的暴行。日军暴行涵盖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空间上遍布中国大地,时间上贯穿整个侵华战争期间。
学 情 分 析 高一学生对于抗日战争已有比较详细的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基础。高中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在教学中应当加以引导,正确认识日军侵华的罪行,铭记历史,同时面向未来,树立正确的战争责任观,理性爱国。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等史实考查日军侵华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图片、影像、史料等,认识日军侵华暴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顶柱。
教 学 重 难 点 (一)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 (二)难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原因。
课 前 准 备 教师准备:理解课程标准,依据课标确定本课重难点,整合教材内容,搜集整理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材料、图片、视频等;制作课件、撰写教案和导学案;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本课知识点内容,填写导学案。
教 学 方 法 教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问答法 学法: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教 学 过 程 新课导入(5分钟) PPT出示《义勇军进行曲歌词》 学生起立唱国歌 学生分析歌词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歌词中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是对那些受到压迫和剥削的人们的呼唤,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自由和民主的渴望,对于不再受到外来侵略和压迫的渴望。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句话象征着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坚强,只有团结一心,才能筑起坚不可摧的长城,保卫祖国的安全和稳定。“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这句话则表达了中国人民在危机时刻的坚定和勇敢 (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0分钟) ——20世纪30年代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 师:请同学们回顾日本20世纪30年代前的侵华大事记 1.从全面侵华到局部侵华 问题1:20世纪30年代,日本为什么要把侵略的矛头再次指向中国。 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 (1)日本大陆政策(蓄谋已久) 材料二:经济大萧条将日本置于经济危机的漩涡中…日本此时考虑的是创造属于自己的经济自足区。 ——拉纳·米特《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 (2)日本为转嫁危机,对外扩张 材料3: “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蒋介石南昌讲话(1931.8.22) (3)国共内战提供有利战机 材料四:九一八事变前一天,美国国务卿与日本驻美大使出渊胜次达成一项秘密谅解:美国保证不干涉日本在中国东北的行动,日本则保证其在中国东北的行动应限于锦州以北。 ——齐世荣《中国抗日战争与国际关系》 (4)西方列强采取绥靖政策 材料五: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 ——摘自三十年代日本的一秘密文件 (5)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问题2:阅读教材,梳理日本是如何一步步侵华犯下弥天大罪的?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日本侵华的过程。 1931年9月18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2年1月28一.二八事变 1932年3月建立伪满洲国 1933年 向长城沿线进犯 1935年一系列的华北事变 1937年7月7 七七卢沟桥事变 过渡词:日本在侵华期间,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并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实施了一系列犯罪行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三子目,试从占领区、敌后根据地、国统区分别整理日军的暴行。 以课堂活动的方式呈现这一内容,学生阅读教材,请同学操作希沃白板,对日军对占领区、敌后根据地、国统区的暴行进行连线。 过渡:面对日军的暴行,中国军民奋起反抗 (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15分钟)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过渡词:面对实力的悬殊,中华民族如何进行抗战? 1.局部抗战 出现表格和地图,自主梳理:速读教材,依据时间和地图,补全中国抗战的大事记。 问题1:分析局部抗战的特点(地域、群体、力量、领导层)。 特点:从关外到关内;群体多样性;力量分散性;抗争自发性;局部抗战尚未形成统一力量。这一时期,中共在局部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问题2:国民党政府的对日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 材料1:“九一八事变”三天后,密电报告日军有从海上入侵烟台迹象后蒋介石致电山东驻军师长刘珍年:日军侵鲁,已提出国际联盟…此时须忍耐坚定,静镇谨守之。 ——蒋介石(1931.9.22) 材料2: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1937.7.17) 变化:从不抵抗到联共抗日。 过渡词:国民党从不抵抗到联共抗日的这一个过程中,西安事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西安事变:张、杨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逼蒋抗日。 过渡词:面对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中共中央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派周恩来为代表,奔赴西安,与张、杨一起同国民政府举行谈判。经过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讨论:“西安事变”为什么能够和平解决? 过渡词:在扣留蒋介石后,就杀蒋还是保蒋问题各界看法不一。 日本:杀蒋,挑拨国民党内部亲日派扩大内战,以便扩大侵略中国。 (1)在民族矛盾面前,停止内战,团结一致抗日是民心所向 苏联:保蒋,主张和平解决,不希望中国爆发大规模内战。 英美:保蒋,担心国民党亲日派乘机掌权,日本趁机扩大侵华排挤其势力,主张和平解决。 (2)苏英美国际大国谋求和平解决 国民党:我敢跟你说,我做那件事情(西安事变)没有私人利益在里头,我牺牲我自己,为什么? ——《张学良口述》 (3)当事各方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怀 共产党:(一)召集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抗日救国代表大会,决定对日抗战,组织国防政府、抗日联军;(二)将讨伐张、杨与进攻红军的中央军,全部增援晋绥抗日前线,承认红军、东北军及十七路军的抗日要求;(三)停止一切内战,一致抗日;(四)开放人民抗日救国运动,实行言论、集会、结社的民主权利,释放一切政治犯及上海爱国领袖;(五)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 —节选自《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及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通电》(1936.12.19) (4)中共正确运用统一战线策略,积极推动国共联合抗日。 思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在国共两党政策转变的过程中发挥了何种作用? 答:扭转时局的枢纽,结束内战,初步形成团结抗战的局面。 2.全面抗战 过渡词: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炮轰宛平城,中国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开始,在这一过程中,中共领导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开展第二次国共合作。 问题3: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出示时间轴,学生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点并进行思考。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促成者,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知识拓展:对比两次国共合作(3分钟) 学生回顾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内容,结合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对比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五分钟) 播放视频,情感升华 过渡词:“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我们的今天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和平,更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三)小结(2分钟) (四)课堂练习 【探究】结合史料,指出四幅图片反映的时代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主题的认识。 提示:主题:民族危机之下,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认识:各阶级、各阶层人士在国家危难之际,以血战、游行、兵谏等各自的方式,以饱满的爱国热情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中。他们同仇敌忾、不怕牺牲、不畏艰难,承担了保家卫国的历史责任,展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我们应该勿忘国耻、继承传统、奋发图强,以天下为己任,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板 书 设 计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 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教 学 反 思 本课国歌进行导入,体现中华民族在面对外来侵略和内部分裂的时候,不屈不挠、挺身而出,为了祖国的安全和稳定而奋斗到底的精神和决心,从国歌中去感知历史。在本课的教学过程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对教材的理解分析不够到位,对国共两次合作的探讨不够深入。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应该加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