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杨氏之子》教学设计课题 《杨氏之子》 第一课时(共2课时)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一、学习目标 能认识“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等3个生字。 能通过听教师范读、自读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借助注释、联系生活等方法疏通文句,把握课文内容,进而读好句子中的停顿。 能在交流中发现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背诵课文。二、评价任务 1. 正确认读本课“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等3个生字。(目标1) 2. 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说出关键词和课文的意思。(目标2) 3. 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杨氏之子的回答有什么巧妙之处,并说出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目标3)三、学习内容 《杨氏之子》是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本单元以“风趣与幽默”为主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极具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课文描写了杨氏之子和客人之间围绕姓氏展开的一场巧妙对话,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聪慧男孩的形象。本文不足百字,行文简要精当,结尾戛然而止,耐人寻味,留给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人物语言颇有趣味,通过仔细品读可以让学生明白语言是思维敏捷的表现,同时语言也应该得体有礼貌。 本课旨在让学生感悟语言趣味,汲取民族文化自信,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作为一篇文言文要让学生根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课文的大意,并正确、流利地朗读,在诵读中体位作品地内容、情感和人物形象。四、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习了“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地词语和句子。”第七单元学习了“感受课文生动地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从“关注”到“感受”是对语言感受力要求的进一步提升。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学生已经有了阅读文言文的基础,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知道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步骤:读正确、读出停顿和节奏、读懂意思,读出画面。在理解意思时,可以用借助注释、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等方法。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对一些比较生僻的词语还有语序会觉得陌生,知道课文意思是什么,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文言文会这样表达。文言实词、虚词换了语境后的迁移运用还不太灵活。 在经历了前期的学习之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比较强,面对较难的学习内容,愿意主动寻求帮助,但是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面对挑战自主探究。五、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趣味故事 激发兴趣1.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一些有关幽默语言的故事。 2.分享对《世说新语》的了解。 3. 朗读题目,理解题意。 导入新课:带领学生阅读单元导语,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整体认知。引导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幽默小故事。 出示《世说新语》图片,带学生回忆还读过书中的哪些故事。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意思,关注“之”的用法。 学生能够将搜集的资料清楚地表达出来。 根据不同语境选择“之”的正确含义。活动意图说明: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了解课文的出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夯实“之”的学习,营造学习文言文的氛围,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环节二: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出停顿(指向目标1、2)学生自由指读课文,借助拼音,注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故事。 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听老师在什么地方停顿。 3.同桌二人合作,互相听读。同桌互相分享经验,交流停顿的地方。 4.学生齐读课文。 5.抽读课文。1. 大屏幕出示自读要求。 2. 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在听的时候注意用/划出停顿。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提出同桌互读的要求。 4.提出齐读要求。 5.教师引导: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们再请一些同学单独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的同时,尝试读懂课文的意思。 自主读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在课文中标出停顿/节奏。 发音准确,有节奏地朗读全文。活动意图说明: 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了解大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环节三:理解语句,读懂内容。(指向目标2)自主运用此前学过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不能理解的地方圈出来打上问号。 学生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意思。 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完成自主评价。1.教师出示理解文言文意思的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 2.教师出示课文内容,在学生分享的时候针对重难点字词进行指导。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惠”是通假字,同“慧”)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孔君平呼儿出。) (3)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谁为谁摆放水果?)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省略了“指”的事物——杨梅,可以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想想孔君平指给孩子看得是什么?) (5)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家禽”指“家中的鸟”,古今异义) 3.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 4.教师引读课文。 5.教师出示检测内容。能正确说出课文的意思,尤其是关键字词。 活动意图说明:在主动实践、运用中积累并掌握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环节四:体会人物形象 感受风趣语言(指向目标3)小组交流:说说主客间的对话有趣在哪里? 对比阅读,体会人物形象: 孔雀非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背诵课文。1.教师板书并指导朗读。孔君平的话里充满着风趣与调侃。孔君平的话机智,语气又委婉。 2.引导学生加深对杨氏之子聪慧、风趣的印象。 3.抽背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 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细节,通过文中的关键语句,感受人物形象,熟读课文进行积累。六、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杨 氏—杨梅(图)—君家果 孔君平—孔雀(图)—夫子家禽 思维敏捷 应答得体七、教后反思作业设计一、初读课文,根据拼音写字词。杨氏之子是 liáng ( )国人,孔君平自认在语言方面颇有 zào yì( ),想拿杨梅来跟杨氏之子开玩笑,没想到杨氏之子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 qín ( )”给予回敬。二、选择题。1.下面加横线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诣其父( zhǐ ) B.为设果( wèi )C.应声答曰( yīng ) D.家禽( qíng )2.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B .为/设果,果有/杨梅。C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D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三、给句中画横线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1.甚聪惠( ) ①恩惠。 ②给人好处。 ③同“慧”2.孔君平诣其父( ) ①拜访。 ②到某个地方去。3.孔指以示儿曰( ) ①表示。 ②给…………看。4.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①古时对男子的敬称,文中指孔君平。②特指孔子。四、品读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1.孔指以示儿( )曰:“此是君家果。”这句话是 对 说的。他会怎样说出这句话 请在括号里补充出来。2.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从“ ”一词可以看出杨氏之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杨氏之子》教学设计课题 《杨氏之子》 第二课时(共2课时)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一、学习目标 1.在课本剧表演中,重现课文中人物的风趣语言,提升对课文的鉴赏力。 2.在《小时了了》《徐孺子论月》的阅读拓展中,巩固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迁移运用本单元语文要素。二、评价任务 1. 能积极参加讨论,主动参加表演,交流表演背后的原因。(目标1) 2. 能主动运用已知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体会拓展阅读中风趣的语言,进行有理有据地表达。(目标2)三、学习内容 《杨氏之子》是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本课时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实践探究为主。学习中,有学生感兴趣的课本剧表演,也有对语文要素进行巩固的拓展阅读。 课本剧表演,内容简单,但是需要学生细细品读语言,想象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在表演时注意人物的语气,能活灵活现地进行呈现。 拓展阅读内容比较简单,只要学生主动运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就不会太难。当然,学习中也会有一部分学生会觉得较难,需要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增进理解。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对本课进行了第1课时的学习。在学习中,对课文内容、意思理解、人物形象等都有了认知。学习方法上,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在不同文本中如何做到灵活运用,还需要在反复实践的过程提升。 学生在第二单元进行了课本剧的表演,本课时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巩固口语交际习得的方法并能够迁移运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发展核心素养。五、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复习课文 铺垫学习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尝试填空朗诵课文。 3. 朗读本课时学习任务。出示课文,回顾前1课时学习,引导学生齐读课文。 出示有空白的课文,抽学生背诵。 3.出示本课学习任务:演课本剧,拓展阅读。学生能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能够根据理解正确地完成填空朗诵。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在上课前,明确学习任务有利于学习效率提升。环节二:课本剧表演 入情入境体验(指向目标1)1.学生分小组排练课本剧。 2.学生在班级进行表演。 3.接受奖励。 出示课本剧剧本。 出示文明观众要求,引导学生文明观看并在观看中评选出表现最好地角色,结合课文说出理由。 3.颁发奖品。能够主动参与课本剧表演,积极提出出建议,观看时做文明观众。活动意图说明: 学生在课本剧表演中,将课文风趣地语言再一次内化于心。亲身体验角色,更能明白机智语言脱口而出地缘由。环节三:拓展阅读 迁移运用(指向目标2)按照学习要求,完成自主合作学习。 2.全班分享,齐读文言文。出示《小时了了》《徐孺子论月》和学习要求: 自读《小时了了》或《徐孺子论月》,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小组交流,说说文言文中哪句话体现了语言的幽默、风趣,并能体会人物能说出这样语言的原因。 2.老师根据学生分享进行指导。能自主完成学习单,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 活动意图说明:在主动实践、运用中积累并掌握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环节四:体会人物形象 感受风趣语言(指向目标2)1.朗读课文。1.小结:风趣的语言会化解尴尬,还不会得罪人,给人留下好印象。从古至今,幽默、风趣的人都会在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希望大家能够联系生活,赏析语句中蕴藏的生活快乐。有感情朗诵课文。 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幽默、风趣之事,在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感受生活快乐。六、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机智 风趣、幽默七、教后反思作业设计一、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一)小时了了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①。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②,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③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④,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⑤。【注释】①俊才:才智出众的人。清称:指有名望的人。中表:指与姑母、舅母子女之间的亲戚关系。通:通报,传达。②先君:先人。指前辈,祖先。仲尼:孔子字仲尼。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师资:老师。孔子曾向老子请教。③奕世:累世。通好:通家之好,汉魏以师友为通家。④了了:聪明伶俐。⑤踧踖:局促不安的样子。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①人以其语语之 ②大未必佳2.孔文举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辩驳陈韪的?3.试谈谈这篇短文表现孔融少年时的什么性格特征?(二)徐孺子论月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①月中无物②,当极明邪③ ”徐 曰:“不然④。譬如人眼中有瞳子⑤,无此必不明。”【注释】①若令:如果。②无物:没有东西,什么都没有。神话传说中,月亮里有嫦娥、玉 兔、桂树等。③邪:同“耶”,表示疑问语气的助词。④然:这样。⑤瞳子:瞳仁。1.下列对加横线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尝月下戏(曾经) B .尝月下戏(玩耍)C .当极明邪(应该) D .人语之曰(语言)2.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再写一写句子的意思。譬 如 人 眼 中 有 瞳 子 , 无 此 必 不 明 。3.徐孺子的回答巧妙在( )A .徐孺子巧妙地让提问的人觉得自己有眼无珠。B .徐孺子让提问的人自己明白月亮是明亮美好的。C .徐孺子把月亮比作人的眼睛,表现了眼睛的明亮。D .徐孺子把人的眼睛和月亮进行了比较,说眼中无瞳仁就不会明亮,巧妙地回答了提问 的人。4.你从徐孺子和课文中的杨氏子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