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柳 树 姑 娘>> 教 学 设 计教材分析:歌曲《柳树姑娘》这是一首曲调优美、轻快的简易二部合唱歌曲。歌词简练,它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水乡万物一新,一片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歌曲为3/4拍,羽调式,一段体结构。全曲“X.XXX”为基本节奏型。第1-8小节,上下句对称,旋律采用了模进手法,三度、四度、五度的跳进使得曲调舒展而又优美,形象地表现了“柳树姑娘”在春风里飘柔的姿态。第二声部只用了第一声部的同音支声,配以八分音符节奏及跳音的“啦”唱法,烘托出欢乐的气氛。第9-12小节,节奏突然紧缩,向上三度的模进,使曲调更为欢快,与前形成了较强的对比。最后曲调有趋平稳舒展。结束句在富有民族特色的衬词“啊哩啰”中欢快地结束,抒发了人们对美丽的春天的赞美之情。 中国论文网 /6/view-4296420.ht教学对象分析:小学三年级9—10岁,儿童听觉敏感时期,对节奏的感受力明显增强,习惯用身体动作去对音乐节奏和旋律做出反应,逐步具有韵律感,能初步感知二声部旋律,能够借助歌词对音乐展开初步的想象,能够进行简单的即兴创编并参与表演。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柳树姑娘》,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 2、在参与歌曲创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合作意识 。 3、通过聆听与演唱,感受歌曲的情绪、内容与风格,同时抒发对柳树、春天、家乡的赞美、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用愉快地情绪演唱歌曲《柳树姑娘》,初步感受二声部和声效果 教学难点:认识附点四分音符,并感受其作用。在演唱歌曲是时能够唱出标有力度记号的地方。 教学准备:电子琴、课件教学过程: 同学们准备好了?愉快的音乐课马上要开始了,让我们手牵手向音乐出发吧! 一、体验阶段——歌词学习 1、古诗导出歌曲 这么好听的音乐怎么能没有歌词呢,是不是?它到底表现是什么内容呢?我们来找找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找到了吗? 同学们很聪明!这是唐朝诗人贺知章写的《咏柳》。诗人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现在我们看一看这首歌曲是怎样表现柳树的。 刚才你们在歌曲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课件展示,分句学习歌词 你们看看愿意读哪句歌词? 设计意图:从古诗入手,运用多媒体教学,增添感官刺激,体现出学科综合。采用拍手和划拍法,从中感受节拍与节奏。 三、探索阶段——旋律学唱 1、柯尔文手势 以前我们学过柯尔文手势,我们简单复习一下 a单音b双音 2、字母谱 以前老师为同学们介绍过几位字母屋的小朋友,同学们还记得它们?现在我们就去找他们唱唱歌吧 a教师出示字母图版,复习相应的音名,感受实际音高 b转调练习 下面我们玩个转调游戏(第一句) 总结:同学们的字母歌唱的都很动听,而且还唱出了《柳树姑娘》的旋律 现在我们加上歌词跟随伴奏,看看是不是能唱的同样精彩呢 强调倚音、强弱记号、结束句节奏 在结尾处有一小节我们一直没有唱,它虽然很短,但表现了对柳树的赞美意犹未尽,老师觉得它也很美。我们唱一下。 现在我们带动作完整地演唱一遍。(教师手势提示节奏及力度的变化) 3、学习二声部(师生配合完成) 这是我们三年级学习的第一首二声部歌曲。在我们唱的时候,同学们想像一下,在静静的池塘边,突然吹起了一阵微风,柳树会发出什么样的响声呢? 是“啦啦啦” 同学们看在“啦啦啦”对应的音符上面带的小帽子是什么记号? 这里要唱得短促跳跃地。我们试一试。 集体分组完成二声部演唱。(师生) 设计意图:a结合柯尔文手势、柯达伊字母谱进行构唱及旋律学习,为二声部的学唱做铺垫。 b结合达尔克罗兹的空间探索,在空间中呈现出音高关系、音的强弱关系。 c利用音色的差异,感受二声部的效果,从而完成二声部的学习。 四、创造阶段——创编歌曲 1、分两组创编歌词 同学们唱的真棒!下面老师想换一种方式来演唱这首歌曲,分组,让同学们自己来创编歌词,看哪组更有新意 a一领众和b男女分组 2、分组展示 总结:非常精彩!同学们创编的都很有创意 设计意图:从歌词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歌词创编表演,培养学生的创编与合作表演的能力。 五、总结作业 今天我们走进了春天,认识了美丽的柳树姑娘,感受了优美的二声部音乐,老师希望同学们回家后能伴随着柳树姑娘的优美旋律继续创编歌词,下节课展示。 还记得我们刚才跳的集体舞吗?下面我们边唱边跳来欢送美丽的柳树姑娘吧!围圈站好 谢谢同学们的配合,这节课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设计意图:综合性音乐表演,将歌曲伴奏、演唱与舞蹈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表现音乐。留有作业,对课程有所延伸,并给每个人创编及展示的空间。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课应该以学生为本,以审美为核心,加强音乐的实践与创造。而这也正与教育家奥尔夫的诸多理念相契合,奥尔夫为了实现审美价值的体现,充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表现力与创造力的培养,以感知——体验——探索——创造为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很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打破了以往机械的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模式,而是采用律动、模仿等方式将儿童自然的带入音乐中,在游戏中让儿童感受体验音乐的元素性,在实践中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与表现力。本节课的设计采用了新课程标准与奥尔夫的教学模式相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互动的气氛中,通过音乐实践,在体验中感受、表现音乐,完成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