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简介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古罗马、古代中国人工道路的建设;了解我国的灵渠、隋朝和元朝的大运河、法国米迪运河、荷兰阿姆斯特丹运河系统;了解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及郑和下西洋的概况;了解古代的主要交通工具;进一步涵养家国情怀。
2.了解新航路开辟,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唯物史观。
3.了解工业革命对交通工具的影响;了解近代中国铁路、航运建设;理解交通的改进的影响,进一步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古代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的发展和作用;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活动和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对近现代交通发展的推动作用;历代交通的发展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难点:交通对城市发展格局的影响;交通的改善方便了信息交流。
【预习新知】
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1.人工道路产生前的交通
人类转向定居生活以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但运输物品依赖的仍是天然的道路与河流。
2.古代的陆路交通
(1)原因: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
(2)古代著名的人工道路
国别 陆路交通
罗马帝国 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古代 中国 秦朝 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汉朝 丝绸之路在汉代贯通后,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
唐代 驿道有近2.5万千米,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元朝 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3.古代的水路交通
(1)中国古代的运河
春秋时期 已有运河
秦朝 秦始皇开凿连接湘水和离水的灵渠,从而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隋朝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
元朝 京杭大运河,全长近1800千米,为世界之最
(2)法国:17世纪开通的米迪运河(旧称“朗格多克运河”)开辟了避开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
(3)荷兰:17世纪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1.中国古代对海洋的探索
(1)西汉时期: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
(2)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海船载重量、抗沉性能明显提高,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使中国海船能够持续航行。
(3)明朝:郑和下西洋。
①时间:1405年到1433年。
②概况: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等地。
(4)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
2.古代西方对海洋的探索
(1)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
(2)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
(3)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
(4)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
3.近代西方对海洋的探索
(1)新航路开辟
时间 15世纪末16世纪初
概况 ①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 ②哥伦布到达美洲。 ③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 ④欧洲人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
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
(2)开凿运河
①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②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1.火车与铁路交通
(1)火车的发明与影响
条件 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的变革
发明 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影响 19世纪上半期,在英国带动下,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动了机器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大发展。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2)近代中国铁路交通的发展
代表成就 ①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②京张铁路:1909年竣工,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由詹天佑主持修建。他设计的“人”字形路轨,解决了铁路的陡坡问题
局限 当时中国的铁路业主要掌握在列强手中
2.轮船与航运业的发展
(1)轮船的产生与发展
①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②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③蒸汽机以及后来的内燃机逐渐成为驱动船舶的主要动力,吨位大、速度快、航距远的轮船出现。
(2)近代中国航运业的发展
①19世纪20年代,西方的轮船开到中国。
②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③1872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3.汽车的出现与发展: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但在20世纪以前,汽车还不够普及。
交通与社会变迁
1.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秦朝“车同轨”政策和道路建设,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具有深远的影响。
2.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1)清江浦因京杭大运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运路线的改变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
(2)京汉和陇海两大铁路开通后,郑州发展态势超越了洛阳与开封两大古都。
(3)美国的伊利运河将纽约与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区联系起来,推动纽约发展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
(4)通海运河的建成,使曼彻斯特迅速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1)中国的邮驿历史超过3 000年。古代的邮驿主要是为官方服务的,到明朝出现了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
(2)1878年,天津海关书信馆对公众开放邮寄业务。
(3)1897年创办的大清邮政官局,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
(4)电报、电话也在晚清时传入中国。
【巩固训练】
1.丝绸之路开通后,路上的商队从西方运来稀有动物、植物、皮货、药材、香料、 珠宝首饰,再从中国运出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织技术、漆器工艺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向世界。这表明丝绸之路的开通( )
A.促进了东西方直接交流 B.体现了汉朝的世界中心地位
C.扩大了汉朝统治区域 D.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
2.1666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授权皮埃尔 保罗 德里凯,建设后来成为17世纪最宏大的土木工程项目之一的运河,目的是“通过避开直布罗陀海峡、海盗和西班牙国王的船队,促进贸易的繁荣”。这一“最宏大的土木工程”是( )
A.米迪运河 B.苏伊士运河 C.通海运河 D.巴拿马运河
3.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并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向北传播到无锡、镇江等地;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昆剧的传播反映了( )
A.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渐趋重合 B.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北方
C.戏曲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 D.交通状况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
4.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所开辟的新航线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此后,欧洲人逐渐掌握了海上航线的主导权,改变了传统“海上丝绸之路”以和平贸易为基调的特性。这反映出( )
A.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资本主义扩张
C.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 D.中国丧失了在对外贸易上的优势
5.铁路在交通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每年的春运铁路运输都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学习了“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之后,同学们组成兴趣小组讨论有关铁路的问题,对于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同学们搜集了许多材料,其中正确的是( )
A.京汉铁路的修建 B.沪宁铁路的修建
C.唐山到胥各庄铁路的修建 D.京九铁路的修建
6.中国近代通行原则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的《租界规程》中载明的条文:车辆超过时必须靠路左。1945年前后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并特地发布了中国近代第一部交通规则——《城市交通规则》。这说明( )
A.近代中国人主动学习西方文明 B.中国近代交通发展带有殖民色彩
C.交通规则最早出现于甲午战争后 D.中国近代交通规则发生根本变化
7.1874年,李鸿章上奏清廷《筹议海防折》,指出“南北洋滨海七省自须联为一气, 方能呼应联通……何况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西国……有内地火车铁路,屯边于旁,闻警驰援,可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当不至于误事”。在此,李鸿章奏请修建铁路的主要理由是( )
A.师夷长技,以夷制夷 B.填补空白,求强求富 C.效法西方,发展交通 D.南北联动,加强国防
8.1986年12月,中国第一个自行车生产集团——“永久”自行车集团成立。拥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是当时年轻人的梦想,也成为那一代人抹不去的记忆。这一现象说明( )
A.科技革命推动企业发展 B.改革开放影响人民生活方式
C.思想解放推动国企改革 D.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经济发展
9.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
A.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B.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性质
C.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
10.据史料记载,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1 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 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而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这些举措( )
A.开创了古代的驿传制度 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C.导致了民族隔阂的加剧 D.促进了交通工具的进步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物品、技术的往来和交流,极大地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故选D项。材料不能显示东西方之间是直接往来交流,故排除A项。材料侧重于东西方的交流,未体现汉朝是世界中心,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朝统治区域扩大的信息,故排除C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米迪运河。根据材料中的“法国”“避开直布罗陀海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工程是米迪运河,故A项正确。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和地中海,B项排除;通海运河属于英国,它的修建使曼彻斯特迅速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C项排除;巴拿马运河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D项排除。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水路便利的作用。根据材料“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可知运河使昆剧的传播范围变大,说明交通状况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故C正确。材料提及的嘉兴、杭州、无锡、镇江等都不是明代的政治重心,故不能表明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逐渐重合,A错误。明代江南的文化与经济落后于北方不符合史实,故 B错误。材料并没有表明戏曲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故D 错误。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对海洋的探索。由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全球性交通网络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殖民扩张与殖民掠夺推动了资本主义的扩张,B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A项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题干未涉及中国在对外贸易上的变化,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81年,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建立的第一条实用铁路,故C正确。1906年京汉铁路建成,1908年沪宁铁路建成,1996年京九铁路建成,故排除A、B、D。
6.答案:B
解析:材料中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体现出美国把交通意志强加于中国的特点;而中国近代通行原则源于租界规程,则说明中国近代交通发展带有殖民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材料中交通规则改变是美国的强制行为,不是国人主动学习,故A项错误。“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说明交通规则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已经出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城市交通规则》的制定不能说明近代交通规则发生根本变化,故D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作用。依据材料可知, 1874年,李鸿章上奏朝廷《筹议海防折》,指出南北洋滨海七省, 必须联为一气,方能呼应联通,特别是有军情时,有火车和铁路, 运兵能够一日千里,统帅方不至于误事,这说明李鸿章请修建铁路的主要理由是军事方面的需要,故选D项;材料反映开设铁路,不误军情,有师夷长技,但并非以夷制夷,排除A项;材料反映李鸿章请修铁路是因为军情瞬息万变,主要是军事方面的考虑,未涉及填补空白,求强求富,排除B项;效法西方,发展交通是李鸿章的主张,并非修建铁路的原因,排除C项。
8.答案:B
解析: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第一个自行车生产集团已经成立,年青人希望出行不再步行,梦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名牌自行车,说明改革开放影响人民生活方式,故B项正确。科技革命推动企业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排除;材料并不涉及思想解放与国企改革的关系,C项排除;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项排除。
9.答案:D
解析:火车的出现冲击了原有的封建等级制度,封建贵族特权出现动摇,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故选D项。
10.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唐朝已经有了较完善的驿道交通网,故A项错误。驿传制度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政令畅通,有利于军情的及时通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故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交通工具的进步,而只是强调交通系统的发展与完善对于国家管理的作用,故D项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