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简介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劳动工具的改进,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劳作方式的变化。
2.知道生产力使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原理。
3.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
难点: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预习新知】
农业工具的变化
1.耕作工具
(1)演变:人类的耕作工具种类繁多,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2)分类
石器农具 特点 质地坚硬,比竹、骨、木器更为耐用
制作 方法 ①旧石器时代:以打击为主。 ②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石器的制作需要专人完成
青铜农具 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铁制农具 世界: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后来这一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中国: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②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2.灌溉工具
(1)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2)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3)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了革新,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
(4)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3.畜牧业工具:古人用圈厩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1.纺织工具
(1)约3万年前,中国的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
(2)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就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3)汉代的画像石中出现了人们使用纺车纺纱的场景。当时,人们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4)元代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2.陶瓷工具
新石器时代晚期 坯车:通过调节坯车转动的快慢,控制坯件的薄厚
南朝时期 匣钵:可防止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
唐宋时期 支钉: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
3.冶炼工具
(1)古人用锻打金属原料的方式制作小型金属器具,使用的工具包括土炉、锤、锉等。
(2)采取铸造的方式制作大型金属器具,使用的工具包括坩埚、范等。
(3)在中国商朝和西周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了青铜器作坊中大量打碎的范。战国以后出现了大量铁农具的范。
劳作方式的发展
1.农业家庭式劳作
(1)盛行时间:工业时代来临之前。
(2)形成条件: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
(3)主要表现
①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②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2.农业庄园式劳作
特征 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
表现 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
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3.手工业家庭与作坊式劳作
(1)手工业家庭: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
(2)手工业作坊: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
(3)特点: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巩固训练】
1.在西周遗址的考古中曾出土了江苏仪征破山口古墓中的青铜镰、湖北红安县金盆遗址中的矩形双孔青铜铚、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中的青铜锸。据此推断西周( )
A.礼乐制度高度发展 B.青铜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C.冶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D.铁犁牛耕技术广泛使用
2.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生产方式,进行分散式土地经营的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日渐普及。中国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精耕细作的生产工序 B.铁犁牛耕的推广
C.集体劳作形式的瓦解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一个阶段,延续的时间很不平衡。西亚约在公元前9 000年由中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 )
A.采集、狩猎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磨制石器的使用 D.开始使用火
4.下列考古遗存中,可以反映石器时代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是( )
①烧骨
②骨针
③洞穴中的灰烬
④陶纺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据考古发现,在战国时期各地遗址中犁铧、攫(jue)、锄、锸、镰等铁农具大量出现。这在当时( )
A.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B.进一步巩固了井田制
C.使铁农具得以普及 D.推动金属冶炼业发展
6.唐代已经出现专门从事古琴制作的家庭手工业作坊,以制作出售古琴为业,其中著名的有雷霄、郭亮、张钺、沈镣等家。北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唐雷氏琴,自开元以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这反映了( )
A.古琴制作水平日渐提高 B.家庭手工业手艺传承的狭隘局限
C.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 D.重农抑商的政策传统
7.匣钵将火焰与坯件隔离,易于避免粘釉、火刺、变形等情况出现。有陶瓷研究者指出: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
A.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唐代越窑制瓷水平为中国历代最高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
8.元朝初期,北方民间结成一种农民互助组织,称为“锄社”。王祯《农书》卷三:“其北方村落之间,多结为锄社。以十家为率,先锄一家之田,本家供其饮食,其余次之,旬日之间,各家田皆锄治。自相率领,乐事趋功,无有偷惰。间有病患之家,共力助之,故苗无荒秽,岁皆丰熟。”由此可知,“锄社”( )
A.兼具生产和保卫的管理职能 B.体现了游牧和农耕经济的结合
C.瓦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9.春秋战国时期,使“深耕易褥”成为可能,极大促进荒地垦植活动,也为兴修大型灌溉水利工程提供重要条件的是( )
A.铁器的广泛使用 B.牛耕方式的普及
C.青铜铸造技术的成熟 D.陶器制作技术的进步
10.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滕贝格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约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 )
A.欧洲深受中国科技影响 B.科学与技术实现紧密结合
C.政治运动推动经济发展 D.社会需求助力科技活跃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材料中所提及的“青铜镰”“双孔青铜铚”“青铜锸”都是青铜制农具,据此可知在西周时期,青铜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故选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西周礼乐制度的发展水平,排除A项;材料中虽然提及了几种青铜农具,但无法得出西周冶金水平不断提高的结论,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生产力进步,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逐渐形成,故选B项;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特点,故排除A项;集体劳作形式的瓦解是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带来的影响,不是原因,故排除C项;家庭式劳作是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小农经济属于封建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有助于其发展但不是家庭式劳作方式形成的主要原因,故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磨制石器在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经过磨光等加工工艺,使得器物表面更为光滑,器形更为规整。新石器时代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故均排除。
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国古人已使用陶纺轮。骨针、陶纺轮等纺织工具反映了石器时代的手工业发展水平,故D项正确。
5.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大量铁农具出现,这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故选A项;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井田制逐渐瓦解,排除B项;铁农具的大量出现不等于“普及”,排除C项;金属冶炼业的发展推动铁农具大量出现,D项因果倒置,排除。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唐雷氏琴,自开元以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雷氏古琴制造技艺由于“其子孙渐志于利”而失传,这反映了家庭手工业手艺传承的狭隘局限,B项正确;“古琴制作水平日渐提高”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重农抑商的政策传统”和材料现象并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材料中越窑使用匣钵提高瓷器质量属于技术创新推动生产发展的典型,故选D项;材料内容只涉及制瓷领域,不能得出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广泛,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故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8.答案:D
解析:
9.答案:A
解析: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到1500年德国约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说明当时社会需求推动了印刷术的普及,故D正确。材料反映手工浇铸机的发明和影响,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手工浇铸机不属于科学,排除B;材料与政治运动无关,排除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