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备考政治三轮冲刺主观题限时集训 热点03 中国春节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高考备考政治三轮冲刺主观题限时集训 热点03 中国春节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热点03 中国春节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
材料一 春节是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总会给人们带来新的憧憬,蕴含着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寄托着对家庭和睦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新春佳节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在传统底色上描绘现代色彩,在传统语境下进行现代表达,承载着情感寄托、精神标识,浓缩着文化张力、时代活力。2023年12月22日,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中国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为此,我们应始终践行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的价值观念,一起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材料二 《联合国假日》的决议在网络上引发了网友们的激烈争论。既有热情洋溢者对此表示热烈欢迎,也有唏嘘不已者对此心生忧虑。不同观点交相辉映,人们对决议抱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支持者认为,将春节纳入全球假期,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敬重和认可,并有助于推动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他们认为,春节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象征,应该被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所了解和庆祝。这一决议可以激发全球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认知,促进国际友谊与合作。
反对者认为,春节的全球化庆祝可能削弱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他们认为,春节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代表着家庭团聚、祭祀祖先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价值观。一旦春节全球化,其传统仪式和文化内涵可能会逐渐消失,变得商业化和泛滥。
这一全球化现象引发的讨论,让我们不禁思索文化保护与开放的平衡之道。
(1)春节正在不断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热情拥抱春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阐述我们应如何推动春节更好地走向世界。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文化保护与文化开放的关系。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除春节外,请你再向外国友人推介一项具有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阐明推荐理由。
【答案】(1)①认同中华文化,守正创新,在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突出共同精神标识,赋予春节更多文化张力和时代活力。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加深国外民众对春节的认识和理解。③尊重文化多样性,践行正确文化价值观,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交融,推动春节走向世界,繁荣世界文化。
(2)①矛盾即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②文化保护与文化开放存在对立的一面,春节的全球化庆祝可能削弱其独特的文化底蕴,逐渐磨灭其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产生不利影响。③文化保护与文化开放存在相互统一的一面,春节的全球化不仅可以激发全球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认知,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也有利于增强中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④我们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同时也要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应对春节全球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3)答案示例:京剧,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分析】背景素材: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中国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考点考查:文化多样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矛盾基本属性等相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
【解析】(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需要调用文化多样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有关知识,从措施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新春佳节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在传统底色上描绘现代色彩,在传统语境下进行现代表达→可联系教材知识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②:我们应始终践行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的价值观念→可联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交融。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需要调用矛盾基本属性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可联系教材知识矛盾即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关键词②:文化保护与文化开放的关系→可联系文化保护与文化开放存在对立的一面;存在相互统一的一面,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同时也要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应对春节全球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向外国友人推介一项具有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阐明推荐理由。可从京剧、皮影等举例作答。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中国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世界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将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今天,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日益提升,始终践行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的价值观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春节已经走向世界,世界热情拥抱春节。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不仅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
联合国将春节确定为假日的决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不仅提升了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为全球范围内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开辟了新篇章。春节走向世界,世界拥抱春节,这是开放融合、东西合璧的喜人成果。
(1)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的相关知识,阐述中国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的意义。
(2)假如你是联合国机构工作人员,请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为联合国将中国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编写一个三段论决议,并说明编写依据。
【答案】(1)①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提升了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推动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美美与共,促进东西合璧,促进人类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②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春节走向世界,世界拥抱春节,赋予中华民族传统佳节春节更多世界性,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融合发展,推动全球文明、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大前提:联合国假日,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务实行动。
小前提:中国春节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务实行动。
结论:中国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依据:三段论推理规则。三段论推理包括一个包含大项和中项的命题(大前提)、一个包含小项和中项的命题(小前提)以及一个包含小项和大项的命题(结论)三部分。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是三段论最基本的推理形式,大前提是规定,小前提是事实,结论是结果。
【分析】背景素材: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考点考查: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三段论推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解析】(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是阐述中国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的意义,需要调用《哲学与文化》的知识,从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推动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美美与共,促进东西合璧,促进人类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联系教材知识: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
关键词②:春节走向世界,世界拥抱春节,赋予中华民族传统佳节春节更多世界性,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融合发展,推动全球文明、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可联系教材知识: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相结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是假如你是联合国机构工作人员,请为联合国将中国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编写一个三段论决议,并说明编写依据,需要调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从三段论推理的角度来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联合国假日,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务实行动→可联系教材知识:大前提是行为规定。
关键词②:中国春节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务实行动→可联系教材知识:小前提是事实。
关键词③:中国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可联系教材知识:结论是结果。
关键词④:为联合国将中国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编写一个三段论决议,并说明编写依据→可联系教材知识:三段论推理规则,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是三段论最基本的推理形式。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相结合。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中国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联合国除了东道国的重要法定假日外,可由联大通过决议,把世界范围内广泛庆祝的节日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在当天尽量避免安排会议活动。联合国秘书长每年都发表春节贺词,向中国及所有庆祝春节(农历新年)的各国人民致以节日问候和祝福。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不仅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把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
结合材料,说明中国春节正式成为联合国假日的文化意义。
【答案】①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②有利于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③有利于展现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
④有利于各国人民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拉近与中国的距离。
⑤有利于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文化发展。
【分析】背景素材:中国春节正式成为联合国假日
考点考查: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文化民族性与多样性、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解析】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题,设问要求回答中国春节正式成为联合国假日的文化意义,需要调用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文化民族性与多样性、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的有关知识,可用“有利于/有助于……”的话术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可联系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②: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可联系有利于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关键词③: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可联系有利于展现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关键词④:许多国家和地区把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可联系有利于各国人民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
关键词⑤: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可联系有利于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等相结合。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春节是万家团圆的“中国时刻”,也是全球同贺的国际假日。春节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中华传统文化理念,春节走向世界,是中华文明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的生动体现。
2024年春节是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后的首个春节,联合国粮农组织、维也纳联合国总部等近日首次正式庆祝中国农历新年。目前,全球已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从东方到西方,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世界各国点亮“中国红”,共享欢乐喜庆的节日氛围,感受绚烂多彩的中华文化。在联合国,各国使节纷纷体验包饺子、写福字、剪纸等春节习俗;新西兰总理拉克森参加“新春花市同乐日”活动,与数千名当地华人共迎龙年新春;中国普宁南山英歌队受邀赴英国演出,在伦敦街头吸引了70万人围观,“伦敦刮起英歌舞风”话题登上了多个热搜榜单;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喜迎龙年·欢乐春节”庆祝活动,舞龙表演、木板年画、龙年特展精彩纷呈……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世界各国欢度春节,“中国年”亦成“世界年”的意义。
【答案】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分)
②拓展国际传播途径,讲好中国故事,传好中国声音,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力和传播力。(4分)
③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明繁荣发展。(3分)
(评分意见: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但最高不能超过10分。)
【分析】背景素材:世界各国欢度春节,“中国年”亦成“世界年”
考点考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建设文化强国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解析】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需要调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从“中国年”亦成“世界年”的意义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在联合国,各国使节纷纷体验……精彩纷呈→可联系教材知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文化交流与交融,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关键词②:中国普宁南山英歌队受邀赴英国演出,在伦敦街头吸引了70万人围观,“伦敦刮起英歌舞风”话题登上了多个热搜榜单→可联系教材知识: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力和传播力;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节不仅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据不完全统计,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近年来,海外“春节热”不断升温。每逢春节,多国政要纷纷向中国人民拜年,送上新春祝福。
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名为《会议时地分配办法》的决议,将农历新年(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中国推动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联合国大会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得到了联合国会员国和联合国秘书处工作人员的热烈欢迎和踊跃支持。作为“浮动假日”,决议提出设在联合国总部和庆祝此节日的其他工作地点的联合国机构避免在春节这一天举行会议,并鼓励今后在起草会议日程表时考虑到这一节日安排。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和“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春节何以获列联合国假日。
【答案】①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联合国大会是联合国主要审议机构,拥有广泛的职权。
②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中国推动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务实行动。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民俗习惯和文明理念,同时也承载着全人类共同价值。
④联大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体现了联合国倡导的多元,包容的文化价值理念。
【分析】背景素材:春节获列联合国假日
考点考查: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联合国等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解析】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原因类命题,要求说明春节何以获列联合国假日,需要调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联合国等有关知识,根据材料内容和设问要求加以分析说明。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名为《会议时地分配办法》的决议,将农历新年(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可联系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联合国大会是联合国主要审议机构,拥有广泛的职权。也体现了联合国倡导的多元,包容的文化价值理念。
有效信息②:中国推动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联合国大会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得到了联合国会员国和联合国秘书处工作人员的热烈欢迎和踊跃支持→可联系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中国推动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务实行动。
有效信息③:春节不仅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可联系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材料一 立足时代发展,加强文化传承。
近年来,我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中央和地方媒体开设专题专栏,推出一系列专题片、纪录片,有关部门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主题展览,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神韵风采。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航拍中国》,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传统文化主题动画片《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杨家将》百乌朝凤》深受“小观众”喜爱,传统戏曲进校园、进乡村稳步推进,传统节日文化得到全社会进一步重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日益深入
材料二 文明交流互鉴,实现美美与共。
截至2023年,我国在全球设立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已超过50个。做强“感知中国”“欢乐春节”“文化中国”“四海同春”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品牌。把文化遗产作为文明传播.交流的“天然使者”,我国与20多个国家签订文化遗产领域合作协定。举办出入境文物展览,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援外文物保护修复和联合考古合作。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期间,成功举办“大美亚细亚一亚洲文明展”,来自49个国家的400多件文化瑰宝荟萃一堂,呈现了亚洲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促进了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
材料三 文化创新发展,焕发时代活力。
传统文化是有魅力的,是有生命力的,对当代人包括新生代具备足够吸引力。但传统文化与时代潮流之间并非绝无隔阂,只有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契合,才能吸引当代人情不自禁靠近心往,只有将传统文化身上的灰尘拂去,才能使其发出璀璨的时代光芒。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商业化利用能够让其焕发时代活力,对于即将淡出群众视野的传统文化来说,是一次“拯救”和“解放”,然而不合理的商业化利用却无法实现预期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归因于缺乏科学思维。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阐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阐述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中能够实现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相关知识,以“科学思维引领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商业化利用”为主题,写一篇短评。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字数在250字左右。)
【答案】(1)①有助于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坚定民族文化自信。②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强人的精神动力。③有助于传承民族精神,涵养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④有助于引领风尚,教育人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发展凝聚精神动力。
(2)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同时又包含着世界文化的共性。③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中能够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从而实现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
(3)示例:当前,文化产业正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定程度上归功于文化的商业化利用。然而商业化具有双重性,适度合理的商业化有利于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发展,让文化“活”起来,但过度的商业化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影响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结果的预见性和可检验性。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把握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运用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构建原生态文化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体,才能实现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切实发挥科学思维在挖掘文化资源价值、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培育文化传承时代新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方面的作用。
【分析】背景素材:我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我国在全球设立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
考点考查:“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科学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的相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解析】(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需要调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从意义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中央和地方媒体开设专题专栏,推出一系列专题片、纪录片,有关部门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主题展览,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神韵风采→可联系有助于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有助于传承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②:喜爱,传统戏曲进校园、进乡村稳步推进,传统节日文化得到全社会进一步重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日益深入→可联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强人的精神动力;有助于引领风尚,教育人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需要调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有关知识,从原因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同时又包含着世界文化的共性→可联系教材知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以“科学思维引领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商业化利用”为主题,写一篇短评。可从科学思维的特征、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角度作答。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百节年为首。春节(农历新年)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不仅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据不完全统计,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性文化盛事,为各国民众带去欢乐体验。
春节是中华文化的综合性载体,它包含文艺、饮食、信仰等多个维度,是文化交流互鉴的平台。写春联、剪窗花、挂灯笼、放烟花……无论离家多久、多远,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都依然保留着传统习俗,春节已成为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作为“浮动假日”,决议提出设在联合国总部和庆祝此节日的其他工作地点的联合国机构避免在春节这一天举行会议,并鼓励今后在起草会议日程表时考虑到这一节日安排。
(1)结合材料,说明中国春节走向世界的文化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原理,说明中国春节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喜爱的原因。
【答案】(1)①中国春节走向世界,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②有利于充分展现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使各国人民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拉近与中国的距离。
③有利于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文化发展。
(2)①矛盾具有普遍性。春节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可以为各国民众带去欢乐体验,因此中国春节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喜爱。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承认中外民众在语言思维方面存在的差异,用海外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传播。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要做到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遵循文化传播的共同规律,用国际化的方式传播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华文化。
【分析】背景素材:中国春节走向世界
考点考查: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原理、文化的相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公共参与
【解析】(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说明中国春节走向世界的文化意义。属于意义类主观题,知识限定明确,考生可根据材料内容和设问要求调动教材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据不完全统计,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性文化盛事,为各国民众带去欢乐体验→可说明中国春节走向世界,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有效信息②:春节是中华文化的综合性载体,它包含文艺、饮食、信仰等多个维度,是文化交流互鉴的平台。写春联、剪窗花、挂灯笼、放烟花……无论离家多久、多远,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都依然保留着传统习俗,春节已成为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可说明中国春节走向世界,有利于充分展现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使各国人民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拉近与中国的距离。
有效信息③: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可说明中国春节走向世界,有利于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文化发展。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解答本题,考生可根据设问要求,运用文化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原理,说明中国春节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喜爱的原因。属于原因类主观题,知识限定明确,考生可根据材料内容和设问要求调动教材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据不完全统计,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性文化盛事,为各国民众带去欢乐体验→可从矛盾具有普遍性角度,说明春节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可以为各国民众带去欢乐体验,因此中国春节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喜爱。
有效信息②:春节是中华文化的综合性载体,它包含文艺、饮食、信仰等多个维度,是文化交流互鉴的平台。写春联、剪窗花、挂灯笼、放烟花……无论离家多久、多远,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都依然保留着传统习俗,春节已成为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可从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角度,说明承认中外民众在语言思维方面存在的差异,用海外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传播。
有效信息③: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可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要做到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角度,说明遵循文化传播的共同规律,用国际化的方式传播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华文化。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解答本题,考生可根据设问要求,运用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原理,结合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中国年也就升格为“地球节”,为全球提供了共享喜乐和繁荣的机会。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内涵和典型的东方哲学意味。不仅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还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
中国是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也是提振全球经济的最大贡献者。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为富舍中国元素的特色消费品提供了在国际市场上展示的舞台。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的外国人体验正宗的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魅力,会有更多的书法、绘画、音乐等在国外传播,推动中国文旅产业走向世界。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中国春节成为“地球节”的意义。
(2)在2024年春节来临之际,我同某驻外机构将举办庆祝活动,与各国友人共庆新春佳节。请你为该机构策划本次活动方案,简要注明活动主题、形式。
【答案】(1)①春节承载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有利于赓续中华文脉,融通各种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②春节成为“地球节”有利于增强世界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和交融,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推动世界文化繁荣。③春节成为“地球节”,能够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春节成为“地球节”将带动与春节相关的文化消费品的市场发展,推动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各国人民欢度春节,有利于密切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
(2)主题:欢度祥和新年共创美好世界。
形式:包饺子(体验汉服、书写春联),举办春节联欢会(举办新春民乐音乐会、举办龙年书画展览)。
【分析】背景素材: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考点考查: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
【解析】(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题,需调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内涵和典型的东方哲学意味。不仅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还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可联系教材春节承载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有利于赓续中华文脉,融通各种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②:会吸引更多的外国人体验正宗的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魅力,会有更多的书法、绘画、音乐等在国外传播。→可联系教材有利于增强世界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和交融,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推动世界文化繁荣。能够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关键词④:中国是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也是提振全球经济的最大贡献者。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为富舍中国元素的特色消费品提供了在国际市场上展示的舞台,推动中国文旅产业走向世界。→可联系教材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春节成为“地球节”将带动与春节相关的文化消费品的市场发展,推动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各国人民欢度春节,有利于密切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请你为该机构策划本次活动方案,简要注明活动主题、形式。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切合要求,言之有理即可。参考角度:主题:欢度祥和新年共创美好世界。 形式:包饺子、春晚等。
9.【“进口”的节日】
在上海,年轻人以独特的风格重现万圣节。2023年10月31日的傍晚,夜色渐浓,在最热门的打卡地点巨鹿路,年轻coser(扮演者)穿着创意十足的服装走上街头,引人注目,现场气氛热烈:可爱的小精灵、威武的超级英雄……,有的扮演打工人,调侃就业困难,淋漓尽致地演绎职场中的各种无奈。但也有一些年轻coser(扮演者)以恶搞博出位、博眼球为乐,扮演内容低俗,被警方直接带走。
近期,和上海万圣节相关的词条屡屡冲上微博热搜,评论区有网友评价如下:
(1)阐明你对“进口”节日的态度,并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加以说明。
【我们的节日】
提起节日,我们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春节,贴窗花,写春联,爆竹声声,烟花竞放,阖家团圆,其乐融融地围坐在饭桌旁,辞旧迎新。2023年“欢乐春节”在线上线下火热举办,覆盖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春节庆典、花车巡游、“新元贺岁古韵新春”庙会、“欢乐春节·中国文化和旅游展播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当地民众和海外华人华侨送去新春祝福。“欢乐春节”举办22年来,逐步成为全球共庆共享的文化嘉年华,成为助力民心相通、交流互鉴的桥梁,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世界人民读懂中国的窗口。
(2)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请以“春节: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为主题,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写一篇发言提纲。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50字左右。
【答案】(1)观点:包容,但不可放纵。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融通不同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国外优秀文化资源,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上海年轻人以独特的风格重现万圣节,体现年轻人的创意,可以满足其个性文化需求。文化的交流互鉴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对不和谐的现象,政府必须加强管理引导,个人要加强道德修养,提升文化素养,注重自我约束。
(2)答案示例:春节,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挖掘春节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内涵。开展庙会、趣味游园、文化遗产展示等活动,繁荣传统节日文化,让人们近距离接触、体验传承千年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移风易俗,倡导春节现代文明新风尚。引导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特色浓郁的春节文明实践活动,让文明新风为春节注入鲜明的时代特色。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春节走向世界。开展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开展各种庆祝活动,提升春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使春节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增强民族凝聚力。
【分析】背景素材:“进口”的节日与我们的节日
考点考查: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交流、文化自信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
【解析】(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一是先表明态度,然后分析为什么及应怎样,从必要性和重要性、做法等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在上海,年轻人以独特的风格重现万圣节→可联系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
关键词②:年轻coser(扮演者)穿着创意十足的服装走上街头,引人注目,现场气氛热烈:可爱的小精灵、威武的超级英雄……,有的扮演打工人,调侃就业困难,淋漓尽致地演绎职场中的各种无奈→可联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融通不同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国外优秀文化资源,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关键词③:但也有一些年轻coser(扮演者)以恶搞博出位、博眼球为乐,扮演内容低俗,被警方直接带走→可联系政府必须加强管理引导,个人要加强道德修养,提升文化素养,注重自我约束;
总之:包容,但不可放纵;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本题为开放类,写一篇发言提纲。答案不固定,言之有理即可。参考角度:可从继承、传播、发展、文化自信等角度阐述;每个角度论述要逻辑严密,包含观点、措施、意义等方面内容,解析略。热点03 中国春节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
材料一 春节是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总会给人们带来新的憧憬,蕴含着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寄托着对家庭和睦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新春佳节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在传统底色上描绘现代色彩,在传统语境下进行现代表达,承载着情感寄托、精神标识,浓缩着文化张力、时代活力。2023年12月22日,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中国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为此,我们应始终践行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的价值观念,一起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材料二 《联合国假日》的决议在网络上引发了网友们的激烈争论。既有热情洋溢者对此表示热烈欢迎,也有唏嘘不已者对此心生忧虑。不同观点交相辉映,人们对决议抱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支持者认为,将春节纳入全球假期,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敬重和认可,并有助于推动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他们认为,春节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象征,应该被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所了解和庆祝。这一决议可以激发全球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认知,促进国际友谊与合作。
反对者认为,春节的全球化庆祝可能削弱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他们认为,春节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代表着家庭团聚、祭祀祖先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价值观。一旦春节全球化,其传统仪式和文化内涵可能会逐渐消失,变得商业化和泛滥。
这一全球化现象引发的讨论,让我们不禁思索文化保护与开放的平衡之道。
(1)春节正在不断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热情拥抱春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阐述我们应如何推动春节更好地走向世界。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文化保护与文化开放的关系。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除春节外,请你再向外国友人推介一项具有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阐明推荐理由。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中国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世界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将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今天,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日益提升,始终践行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的价值观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春节已经走向世界,世界热情拥抱春节。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不仅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
联合国将春节确定为假日的决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不仅提升了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为全球范围内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开辟了新篇章。春节走向世界,世界拥抱春节,这是开放融合、东西合璧的喜人成果。
(1)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的相关知识,阐述中国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的意义。
(2)假如你是联合国机构工作人员,请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为联合国将中国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编写一个三段论决议,并说明编写依据。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中国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联合国除了东道国的重要法定假日外,可由联大通过决议,把世界范围内广泛庆祝的节日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在当天尽量避免安排会议活动。联合国秘书长每年都发表春节贺词,向中国及所有庆祝春节(农历新年)的各国人民致以节日问候和祝福。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不仅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把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
结合材料,说明中国春节正式成为联合国假日的文化意义。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春节是万家团圆的“中国时刻”,也是全球同贺的国际假日。春节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中华传统文化理念,春节走向世界,是中华文明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的生动体现。
2024年春节是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后的首个春节,联合国粮农组织、维也纳联合国总部等近日首次正式庆祝中国农历新年。目前,全球已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从东方到西方,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世界各国点亮“中国红”,共享欢乐喜庆的节日氛围,感受绚烂多彩的中华文化。在联合国,各国使节纷纷体验包饺子、写福字、剪纸等春节习俗;新西兰总理拉克森参加“新春花市同乐日”活动,与数千名当地华人共迎龙年新春;中国普宁南山英歌队受邀赴英国演出,在伦敦街头吸引了70万人围观,“伦敦刮起英歌舞风”话题登上了多个热搜榜单;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喜迎龙年·欢乐春节”庆祝活动,舞龙表演、木板年画、龙年特展精彩纷呈……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世界各国欢度春节,“中国年”亦成“世界年”的意义。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节不仅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据不完全统计,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近年来,海外“春节热”不断升温。每逢春节,多国政要纷纷向中国人民拜年,送上新春祝福。
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名为《会议时地分配办法》的决议,将农历新年(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中国推动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联合国大会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得到了联合国会员国和联合国秘书处工作人员的热烈欢迎和踊跃支持。作为“浮动假日”,决议提出设在联合国总部和庆祝此节日的其他工作地点的联合国机构避免在春节这一天举行会议,并鼓励今后在起草会议日程表时考虑到这一节日安排。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和“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春节何以获列联合国假日。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材料一 立足时代发展,加强文化传承。
近年来,我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中央和地方媒体开设专题专栏,推出一系列专题片、纪录片,有关部门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主题展览,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神韵风采。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航拍中国》,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传统文化主题动画片《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杨家将》百乌朝凤》深受“小观众”喜爱,传统戏曲进校园、进乡村稳步推进,传统节日文化得到全社会进一步重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日益深入
材料二 文明交流互鉴,实现美美与共。
截至2023年,我国在全球设立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已超过50个。做强“感知中国”“欢乐春节”“文化中国”“四海同春”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品牌。把文化遗产作为文明传播.交流的“天然使者”,我国与20多个国家签订文化遗产领域合作协定。举办出入境文物展览,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援外文物保护修复和联合考古合作。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期间,成功举办“大美亚细亚一亚洲文明展”,来自49个国家的400多件文化瑰宝荟萃一堂,呈现了亚洲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促进了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
材料三 文化创新发展,焕发时代活力。
传统文化是有魅力的,是有生命力的,对当代人包括新生代具备足够吸引力。但传统文化与时代潮流之间并非绝无隔阂,只有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契合,才能吸引当代人情不自禁靠近心往,只有将传统文化身上的灰尘拂去,才能使其发出璀璨的时代光芒。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商业化利用能够让其焕发时代活力,对于即将淡出群众视野的传统文化来说,是一次“拯救”和“解放”,然而不合理的商业化利用却无法实现预期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归因于缺乏科学思维。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阐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阐述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中能够实现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相关知识,以“科学思维引领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商业化利用”为主题,写一篇短评。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字数在250字左右。)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百节年为首。春节(农历新年)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不仅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据不完全统计,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性文化盛事,为各国民众带去欢乐体验。
春节是中华文化的综合性载体,它包含文艺、饮食、信仰等多个维度,是文化交流互鉴的平台。写春联、剪窗花、挂灯笼、放烟花……无论离家多久、多远,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都依然保留着传统习俗,春节已成为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作为“浮动假日”,决议提出设在联合国总部和庆祝此节日的其他工作地点的联合国机构避免在春节这一天举行会议,并鼓励今后在起草会议日程表时考虑到这一节日安排。
(1)结合材料,说明中国春节走向世界的文化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原理,说明中国春节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喜爱的原因。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中国年也就升格为“地球节”,为全球提供了共享喜乐和繁荣的机会。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内涵和典型的东方哲学意味。不仅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还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
中国是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也是提振全球经济的最大贡献者。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为富舍中国元素的特色消费品提供了在国际市场上展示的舞台。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的外国人体验正宗的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魅力,会有更多的书法、绘画、音乐等在国外传播,推动中国文旅产业走向世界。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中国春节成为“地球节”的意义。
(2)在2024年春节来临之际,我同某驻外机构将举办庆祝活动,与各国友人共庆新春佳节。请你为该机构策划本次活动方案,简要注明活动主题、形式。
9.【“进口”的节日】
在上海,年轻人以独特的风格重现万圣节。2023年10月31日的傍晚,夜色渐浓,在最热门的打卡地点巨鹿路,年轻coser(扮演者)穿着创意十足的服装走上街头,引人注目,现场气氛热烈:可爱的小精灵、威武的超级英雄……,有的扮演打工人,调侃就业困难,淋漓尽致地演绎职场中的各种无奈。但也有一些年轻coser(扮演者)以恶搞博出位、博眼球为乐,扮演内容低俗,被警方直接带走。
近期,和上海万圣节相关的词条屡屡冲上微博热搜,评论区有网友评价如下:
(1)阐明你对“进口”节日的态度,并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加以说明。
【我们的节日】
提起节日,我们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春节,贴窗花,写春联,爆竹声声,烟花竞放,阖家团圆,其乐融融地围坐在饭桌旁,辞旧迎新。2023年“欢乐春节”在线上线下火热举办,覆盖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春节庆典、花车巡游、“新元贺岁古韵新春”庙会、“欢乐春节·中国文化和旅游展播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当地民众和海外华人华侨送去新春祝福。“欢乐春节”举办22年来,逐步成为全球共庆共享的文化嘉年华,成为助力民心相通、交流互鉴的桥梁,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世界人民读懂中国的窗口。
(2)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请以“春节: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为主题,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写一篇发言提纲。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50字左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