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程标准】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十月革命的划时代意义;
难点: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与社会主义建设;苏联模式
【时空定位】
【学习评价】
(历史解释)通过阅读十月革命的材料,能够准确清晰地分析历史背景。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有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材料,能够较为清晰地评析历史观点。
(家国情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够清晰地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与光明性。
【自主学习】
第一遍看书:快速浏览本课的内容,包括图片、小字部分,完成以下问题。
第二遍看书:再次细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本上作出标记。
一、十月革命
1.依据“列宁主义形成的背景”相关要点,结合教材P92第1段、“历史纵横”以及材料3,总结十月革命的背景。
2.概述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
3.概括十月革命的显著特点和意义。
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1920年)、内容、特点/实质、评价
2.新经济政策(1921-1929年)背景、内容、特点/实质、评价
3.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1925年-1985年)(1925年-1936年,斯大林模式逐渐形成;1936年-1953年,持续发展与强化;1953年-1985年,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1985年后,逐渐废除)
背景、主要措施/形成途径、表现/特点、评价
【本课小结】
【当堂检测】
1.列宁说:“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据此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A.布尔什维主义从思潮发展为政党 B.布尔什维主义是列宁的个人思想
C.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开始于1903年 D.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成立于1903年
2.社会主义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再由理想到现实的发展过程。第一次实现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的是
A.英国宪章运动 B.巴黎公社革命 C.俄国二月革命 D.俄国十月革命
《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论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愿意结束战争,因为俄国对它的盟友负有某些不可推卸的义务。这些论点似乎合情合理。同时,政府拒不接受工人八小时工作制的要求,也不实施土地改革。”这段论述中的俄国应处于
A.一战爆发后,二月革命前 B.二月革命后,十月革命前
C.十月革命后,苏联成立前 D.苏联成立后,列宁去世前
4.1917年,列宁在《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中明确指出:“在一个小农国家里,只要绝大多数居民还没觉悟到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政党就决不能提出‘实施’社会主义的目的。”由此可见,列宁
A.获得农民阶级的广泛支持 B.推动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
C.促成工兵代表苏维埃成立 D.从俄国国情出发制定战略
5.1917年8月,“就有大约4000名中间派的孟什维克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的领导人马尔托夫曾在一封私人的信件中坦言:“群众不愿意支持我们,宁愿从护国派转向布尔什维克。”这说明,当时俄国
A.社会矛盾不可调和并日益激化 B.社会主义革命具有社会基础
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未掌握实权 D.沙皇专制统治已经不得人心
6.1919年1月,苏维埃政府颁布余粮收集制法令。法令规定,向农民征集除口粮以外的全部剩余粮食,并禁止粮食私人买卖。该法令的颁布旨在
A.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 B.筹集工业化建设资金
C.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D.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7.1921年4月,列宁说:“实现电气化需要170亿金卢布,而第一批工程大约要十年才能完成。据估算,靠本国的黄金储备和输出可以偿付110亿,还差60亿没有着落,就必须借债,或者实行租让。”由此可见,列宁主张
A.采用市场手段来建设国家 B.提前完成“一五”计划
C.利用外资优先发展轻工业 D.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
8.1920年,苏俄共产党H·H·科尔恰什金给中央的信中提到,“两年多来,人民在苏维埃制度下忍饥挨饿,而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只有“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融洽了,主要在乌克兰进行的内战才能结束”。为“融洽”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苏俄
A.将农民所有余粮重新分配 B.允许外国人在国内办企业
C.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D.走上了农业集体化的道路
9.列宁在1921年认为“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在这里,列宁着重强调
A.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经济 B.加速推进农业集体化进程
C.否定战时共产主义的价值 D.强调农业为工业提供资金
10.苏联工业总产值从1928年的158亿卢布增加到1932年底的368亿卢布,国民收入从244亿卢布增加到455亿卢布,同一时期劳动生产率提高约38%。以上成就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工业化的逐步展开 D.赫鲁晓夫推行改革
10.表2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排位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这反映出苏联
时间 工业生产总值在世界、欧洲的排位 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
1928年 世界第5 1.7
1932年 世界第3欧洲第2 61.5
1937年 世界第2欧洲第1 93.0
A.由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 B.国际政治经济地位提升
C.农业集体化推动工业化发展 D.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11.斯大林一再强调,苏联不能走“通常的”工业化道路,他依靠农民“贡税”来积累资金。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1/3以上。由此可知斯大林所指的工业化道路是
A.让工业反哺农业 B.利用商品价值规律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实行计划管理体制
12.1932年,苏联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可以做到汽车、拖拉机等工业产品的自主化生产;但与此同时苏联的小麦、服装以及乳制品的生产则严重不足。新鲜的巧克力和糖果价格昂贵,普通人根本买不起。材料主要表明苏联
A.苏联的轻工业技术落后 B.地理位置不适合粮食种植
C.忽视农业、轻工业发展 D.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14.20世纪30年代时,世界范围的知识分子纷纷前往苏联进行参观,正如一位美国教授所说:“现在只有苏俄值得一看。别国,连美国在内,都是束手无策,唯独苏俄一往直前”。这主要是由于
A.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爆发经济危机 B.资本主义制度比苏联的制度落后
C.苏联市场经济体制赢得极大优势 D.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15.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当苏联经济发展大车由于其引擎结构设计的特殊,驾驶人虽然一再猛踩油门意欲加速,引擎却不快反慢,它的动力设计本身便包含着将其力量消耗殆尽的结构。在他看来,苏联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
A.俄国资本主义基础薄弱 B.制度僵化存在严重局限
C.苏维埃政权地位不稳固 D.没有坚持社会主义路线
【拓展学习】
一、了解:苏维埃。即“代表会议”,立法与行政权力统一,代表由人民民主选出。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选举政府即人民委员会,人民委员会拥有立法权。1918年春,苏维埃普遍建立,标志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确立。
三、 对比: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时间 1917年 3月(俄历二月) 1917年11月(俄历十月)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 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
目标 “面包、停战” 建立社会主义
领导者 工人、士兵 布尔什维克党
组织性 自发,没有纲领 有组织,有准备,以“四月提纲”为纲领
结果 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四、理解:国家资本主义。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能够直接控制、支配的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国家政权控制下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是由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存在着不同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有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也有资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两种国家资本主义最大区别在于由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掌握经济命脉。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国家有能力加以限制和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资本主义,重点在“国家”两字,旨在保留私有制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宏观经济控制,克服经济的无政府状态。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资本主义,重点在“资本主义”四字,旨在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经验,打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五、理解:苏联工业化。
1、背景:(1)国内: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2)国际: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尽快实现工业化。
2、决策: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3、过程:通过前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2、1933~1937),到1937年,苏联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六、理解:苏联农业集体化。1、含义: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2、背景:(1)个体小农生产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2)粮食供应的困难,出现粮食收购危机。
4、过程: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决定实行农业集体化,1929年底 开始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1936年,几乎所有农户都加入了集体农庄。
5、评价:农业集体化运动是运用“阶级斗争”方式进行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它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并没有促进农业本身的发展,致使苏联的农业发展长期滞后,也导致了农民的强烈不满。
七、理解:斯大林体制。1、含义:又称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其形成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2、构成:由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思想体制组成。经济体制的特点是: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政治体制的特点是高度集权、干部职务终身制、对领袖的个人崇拜。思想体制的特点是文化专制,严厉控制。
3、评价:
(1)积极: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它对基本实现工业化(欧美正疲于大危机)、保证卫国战争胜利及法西斯战争结束后的经济迅速恢复,都起了积极作用,其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2)消极: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主要起消极作用,由于对这一体制改革的失败,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3)教训: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注重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八、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农业 余粮收集制 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全盘集体化
工业 大中小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模式,直接管理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 排斥市场调节,国家统一调拨、计划供应
分配 实物配给制(平均主义) 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工资制(平均主义)
特点 用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经济 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总结:苏俄(联)对经济体制的探索。
1、军事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布尔什维克党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怀着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希望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忽视了苏俄落后的国情,最终造成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最终被迫走上了间接过渡的道路。
2、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恢复并运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价值规律等一向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其本质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以便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此基础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3、权威社会主义——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党内一直存在一股强大的反对新经济政策的力量,他们主张维护社会主义的纯洁性,要求限制以至消灭耐普曼和“富农”,打击城乡资本主义势力,用计划原则取代市场机制。这些人在列宁逝世后取得统治地位,逐渐恢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些内容,主要表现:
(1)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不仅消灭了“富农”,而且消灭了全体小生产者——农民,剥夺了农民的土地、农具、牲口,剥夺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独立自主权。
(2)取消市场机制,实行指令性计划,实行超高速度的重工业化、军事工业化。这种做法使苏联成为军事强国,但是也造成居民日用消费品的严重短缺,农轻重严重失衡。
(3)贯彻“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加强专政,在国内实施大规模镇压。结果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军事动员型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就是“斯大林模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