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本试题卷分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考生注意: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2.答题时,请按照答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一、阅读与鉴赏(共14小题,4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20世纪40年代,人类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2016年,人工智能首次战胜人类职业围棋选手。2022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自然语言大模型可以根据人类指令,迅速完成写文章、绘画、作曲甚至制作视频和动画等任务,其“创作”涉猎的范围几乎可以媲美人类。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基础是类脑神经网络。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海量的训练数据以及必要的算力基础和庞大的数据模型,有力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走向成熟。在文艺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学习对象是知名艺术家的经典作品。通过处理原始数据,经典作品的风格特点被提取出来,由人工完成数据标注,为下一阶段的新内容生成打下基础,实现由艺术原作到人工智能作品的风格迁移。伴随各类云计算平台的搭建,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巨大空间。现有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技术模型的驱动形式分为文本驱动型、图像驱动型和复合驱动型。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文本驱动型。用户在人工智能端口界面输入提示文本,就能够便捷地启动智能化写作、作曲、作图,或生成短视频等。面对加速更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创作者要做出哪些调整才能更好地应对智能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创作过程是创作者就一部作品持之以恒地进行打磨,但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创作者的艺术创意在很短时间内就产出批量内容,风格品质参差不齐,创作者需要从众多“产品”中选取一件进行精心调整。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能力水平还不足以撼动人类创作者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基于机器学习的参数式内容生成,还是风格迁移的程序应用,它们在极短时间内批量化产出的语段、图像、音频、视频等,都尚未催生出获得公认的人工智能艺术家。作为一项新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将给文艺创作带来多方面影响。辩证地看,它一方面有助于更加高效、便捷地将艺术创意转化为内容产品,另一方面也因产品数量的激增而面临艺术性和原创性等考验,艺术创作的诗意和不可预期的灵感愈发显得珍贵。(摘编自杨俊蕾《人工智能在文艺领域的应用和探索》,《人民日报》2023年4月11日)1.下列对文中“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类脑神经网络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基础。B.在文艺领域,知名艺术家的经典作品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学习对象。C.在现有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技术模型的驱动形式中,文本驱动型是应用较多的一种。D.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能力水平未来能够撼动人类创作者的主体地位。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从人类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到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个过程用了80年左右。B.大数据时代到来,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更大的可能。C.相比传统的创作过程,创作者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可以省去对作品进行持之以恒打磨以及后续调整的过程。D.生成式人工智能有助于更高效、便捷地将艺术创意转化为内容产品,艺术创作的诗意和不可预期的灵感愈发显得珍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这有什么依不依。——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大家还都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太太,我们见得多了: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觅活的也有,抬到男家闹得拜不成天地的也有,连花烛都砸了的也有。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墺,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节选自《祝福》)3.从材料可见,祥林嫂所处的社会环境十分恶劣,试作简析。(4分) 4.分析这段话的叙述特点。(4分) 5.下列社会现象与《乡土中国》中的重要概念不相匹配的一项是(3分)A.有些地方,乡邻之间出现矛盾或纠纷,邀请有威望的长者出面调解。——无讼B.离开老家、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一个新村落。——地缘关系C.学校聘请“法治副校长”,协助学校管理相关事务。——礼治秩序D.“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 ”——熟人社会6.下列关于《红楼梦》人物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人物众多,性格多样复杂,如王熙凤就是集精明能干和心狠手辣于一身的典型。B.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包含着对“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和男尊女卑观念的反抗。C.贾迎春虽为贾府庶女,却有着出众的才华和不甘平庸的个性,曾参与大观园改革。D.刘姥姥不是主要人物,却发挥着“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也丰富了读者观察贾 府的视角。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谏太宗十思疏(节选)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7.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固”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必固其根本 固:使稳固、坚固B.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固:顽固D.少年固强之 固:稳定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源不深而望流之远A.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B.子路率尔而对曰C.侣鱼虾而友麋鹿 D.善刀而藏之9.下列对古代文体或诗体特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A.疏,古代臣子呈给君主的奏章,条陈事理,如《谏太宗十思疏》。B.行,古体诗的一种体裁,用韵比较自由,如《短歌行》。C.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多用铺排手法,如《阿房宫赋》。D.书,多以议论事务为主,用于亲友间的交流,如《谏逐客书》。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A.必竭诚以待下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11.文中画线部分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朝中臣子虽然地位低下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B.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看不起别人,那么骨肉亲人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C.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盛怒使人民振作D.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大概是疏忽了吧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开篇用两个形象的比喻,引出天下安治的基础在于“积德义”,使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B.历代帝王开头做得好的多,能保持到底的少,作者列举大量事实,强调“守成”的重要。C.文末以“载舟覆舟”之理说明民心向背关系国家安危,劝诫太宗不要忽视百姓的力量。D.选文以排比增强语势,以反问、设问引发思考,运用正反对比增强说服效果,富 有感染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两句连用“抛”“接”“拔”“插”等动词,描绘一家四口繁忙紧张的劳动场面。B.三四两句用兜鍪比斗笠,以铠甲喻蓑衣,隐含农人劳作如同士兵奋勇战斗的意味。C.听到吃饭歇息的招呼,农人来不及回答,因为秧未插完,还要忙着照顾鹅和雏鸭。D.运用民歌手法,浅白通俗,清新活泼,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4分。任选2题,如全选,则取前2题评分)(1)《劝学》一文中,荀子提出“ ▲ , ▲ ”,认为有才德者的本性与一般人并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善于借助外物罢了。(2)《登岳阳楼》“ ▲ , ▲ ”两句,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气象宏伟。(3)“沧海”作为一个形象,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 ▲ , ▲ ”。二、表达与交流(共6小题,5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liù/liū)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 ▲ 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duì/tuì),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 ▲ ,压弯了草叶,(轰/哄)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 ▲ 。15.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溜(liù) 蜕(duì) 哄B.溜(liū) 蜕(duì) 轰C.溜(liù) 蜕(tuì) 轰D.溜(liū) 蜕(tuì) 哄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手忙脚乱 聚集 衰颓B.摇头晃脑 聚集 衰败C.手忙脚乱 汇总 衰败D.摇头晃脑 汇总 衰颓17.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B.凡真理都不装样子吓人,它只是老老实实地说下去和做下去。C.三十年我一个人都过了,现在我反而要你的钱 D.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粮食安全的根基是粮食生产能力的安全,人、地、技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要素。要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到实处。一方面,( ▲ ),夯实粮食稳产增产的耕地基础;另一方面,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更多科技要素不断向广袤田野聚集,促进粮食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要回答好“谁来种地”这道必答题。围绕实现粮食稳产与农民增收互促为目标,进一步开展粮食生产政策支持体系。让一系列稳预期、增效益的好政策落实落细,确保种粮农民有钱挣,有效激发他们的种粮积极性。18.下列依次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②守住耕地数量③提高耕地质量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③①② D.②③①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以实现粮食稳产与农民增收互促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政策支持体系。B.围绕实现粮食稳产与农民增收互促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政策支持体系。C.以实现粮食稳产与农民增收互促的目标,进一步开展粮食生产政策支持体系。D.围绕实现粮食稳产与农民增收互促的目标,进一步开展粮食生产政策支持体系。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成长的路上,艰难困苦给我们以磨砺,鲜花掌声给我们以激励,而日复一日的平常生活,给我们的,更可能是挑战。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定。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 字。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2023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 参考答案1.D(“未来能够撼动人类创作者的主体地位”推断无依据)2.C(“可以省去对作品……后续调整的过程”不合原文,创作者仍需从人工智能众多的“产品”中选取一件进行精心调整)3.①受伤害,被践踏。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力量极为强大。②受侮蔑,被孤立。遭受不幸,无人同情,连同样处于社会底层的女人也看不起她。③受禁锢,被毒害。封建礼教思想无处不在,根深蒂固。4.①语言生动形象,细节丰满,活灵活现,富于表现力。比如连用“捆、塞、抬、捺、关”等动词,描述“回头人”被逼再嫁的情景。②叙述中掺杂较强烈的主观评判、个人情感。比如“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充满着对“回头人”的鄙薄。③顾及自己及听话者身份,态度谦卑,有意讨人好,暗含炫耀。比如特地提及“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以讨好听话者。5.C(学校聘请“法治副校长”协助学校管理相关事务属于加强法治,维持学校秩序所用的力量是法律;“礼治秩序”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是礼)6.C(对应的应是“贾探春”)7.D(固:坚持、一定)8.A(例句和A项均表转折。B项:表修饰。C项:表并列。D项:表承接)9.D(“书”不用于亲友间的交流,用以陈述对政事的见解、意见)10.A(A项,古今均为“忠诚,尽心”之意。B项:古义为“广泛学习”;今义为“学识渊博”。C项: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对男性配偶的礼貌称呼”。D项:古义为“可惜”,今义为“值得怜悯”)11.B(A项:“臣虽下愚”应为“我虽然是极愚昧无知的人”。C项:“振之以威怒”应为“用盛怒威吓人民”。D项:“其可忽乎”应为“(这样的现象)难道可以忽视吗 )12.B(无“列举大量事实”)13.C(“不答”的意思是未回应吃早饭的建议,“来不及回答”理解错误,“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就是回答)14.(1)君子性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3)示例: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15.C16.B17.B(B项和文中的画波浪线句采用的均为拟人的修辞手法。A项,排比;C项,反问;D项,比喻)18.D(“守住”是守原有的,“加快建设”是建设新的,所以先②③,再①)19.A(改句需消除原句中“围绕……为目标”的杂糅和“开展……体系”的搭配不当)20.简析:作文题材料围绕“成长”,指出“艰难困苦”“鲜花掌声”“平常生活”对“成长”的不同意义。写作时兼顾三者,有详有略地表达你对这三者对成长的意义的理解,这是写作的基本要求。若要写出高分作文,还需思辨地谈磨砺激励和挑战对成长的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