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上)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知识框架】
【旧教材中国现代史分期】
1.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2.全面建设时期:1956年~1966年。
3.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
4.徘徊中前进:1976年~1978年。
5.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程标准】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认知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人民政权的巩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时空观念】认识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探究中国新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历史解释】概括归纳新中国初期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实践,分析其历史意义。
【家国情怀】认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巩固新生政权的主要举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难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的深远意义。
【时空定位】
【自主学习】
第一遍看书:快速浏览本课的内容,包括图片、小字部分,完成以下问题。
第二遍看书:再次细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本上作出标记。
新中国成立有何重点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如何巩固新生政权?(军事、经济、外交)
如何在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本课小结】
【当堂检测】
1、1950年,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会议在北京召开。此次劳模评选以“解放全部国土”“发展生产”“建设新中国”等为主要标准。这次评选活动旨在
A.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B.践行人民当家作主理念
C.表彰“一五计划”优秀代表 D.激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
2、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6个副主席中,包含了宋庆龄、李济深和张澜3位党外民主人士;21名政务委员中,有11人是党外民主人士;政务院下属34个机构的109名正副职位中,党外人士占49个。这说明新政权
A.实行多党派联合执政 B.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体现新民主主义原则 D.重视各党派的权力均衡
3、黄炎培先生在《永远纪念着的一九四九年》中写道:“这一年‘人’的地位被发现了,群众的力量被认识了。”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A.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B.社会主义制度全面确立
C.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结束 D.祖国统一大业彻底完成
4、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等662人出席,商讨筹建新中国事宜,会议强调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担起建设国家的历史重任。这体现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进行了“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土地改革”等活动。其共同目的是为了
A.推翻国民政府 B.驱逐西方列强
C.巩固人民政权 D.向社会主义过渡
6.195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这反映出,当时
A.通货膨胀日益加剧 B.新政权赢得人民信任
C.工农业经济发展迅速 D.政府的财政负担减轻
7.1951年美国《时代》周刊上登载“共产党的经济成就何在 他们最大的成功是制止了通货膨胀,至少暂时做到了”。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美国敌视中国,此报道无史料价值 B.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取得了成就
C.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8.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流行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这两次分地都
A.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B.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
C.促进了农业现代化 D.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9.周恩来在五十年代某次国际会议上指出:“在座的绝大多数国家一直以来都是殖民主义的重灾区,这是所有人都不能否认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摒弃彼此之间不必要的恐惧和顾虑,从共同的苦难中孕育出相互间宝贵的了解和支持。”此次会议中我国
A.提出了“一边倒”外交方针 B.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提出“真实亲诚”理念
10.“一边倒”政策、“求同存异”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结盟”政策的实施反映出新中国外交工作中始终坚持
A.韬光养晦政策 B.独立自主方针 C.睦邻友好政策 D.合作共赢原则
11.下表是“一五”计划时期主要轻工业产量指标统计表。这表明“一五”计划时期
产品名称 1952年产量 1957年计划产量 实际年均增长百分比
棉纱 361.8万件 500万件 6.7
棉布 11 163.4万匹 16 372.1万匹 8
食用植物油 72.4万吨 155.2万吨 16.5
面粉 299万吨 467万吨 9.3
盐 346万吨 593.2万吨 11.4
A.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快 B.政府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经济建设侧重于轻工业     D.“左”倾冒进思想已开始滋生
12.下图为1952—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比重变化统计数据,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现代化 B.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
C.标志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确立 D.开始改变我国工业基础落后面貌
13.1949~1950年《人民日报》广告多为日用品广告,其中轻工业产品所占比重达92%。1956年以后多是工业品广告,且以重工业产品为主,所占比重达到80%多。这一变化表明
A.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B.国民经济调整完成
C.工业建设成就显著 D.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14.下图是1953年绘制的一幅工业建设的人物群像宣传画,名为《试车成功》,描绘的是工人们调试机器成功的场景。该宣传画反映了当时
A.工人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高涨 B.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已经完成
C.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面开展 D.我国建立起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拓展学习】
一、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特点。
1、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并举。以“三大改造”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改造与以“一五”计划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进行,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发展。
2、充分借鉴和吸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如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发展服务于工业。
3、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在此体制下国家的生产、资源及产品分配等方面都由政府计划调控。
4、经济落后但发展迅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基础落后,但发展较快、增长较为迅速。
二、理解:“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所谓过渡,是指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过渡时期”,指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其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三、认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工业化是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是总路线的主体;三大改造为工业化的实现创造前提条件;只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支持工业化的发展。
四、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及方法。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方法:农业: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再到高级合作社,克服小农经济分散经营的弊端)。手工业: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公私合营。和平赎买即国家用赎买的手段,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进而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五、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
1、平等性: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为基础,体现了新中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
2、革命性:三大外交方针,体现了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3、结盟性:“一边倒”即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一大特点。
4、过渡性: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逐渐摆脱意识形态外交,标志成熟。
六、概括:毛泽东思想发展过程。
阶段 时期 著作及政策 理论成就
萌芽 国民革命时期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25《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27 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问题重要性的理论
初步 形成 土地革命时期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28《井冈山的斗争》28《星星之火,可以燎原》30 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中国式“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
完善 成熟 抗日战争时期 《论持久战》38《新民主主义论》(标志成熟)40《论联合政府》45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1943年正式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正式确立。)
新 发 展 解放战争时期 《论人民民主专政》49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和平赎买政策 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①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②正确处理好重工业、农业、轻工业的关系问题③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十年建设时期 《论十大关系》56《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5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