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第十二中学等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科学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温州市第十二中学等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科学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检测七年级科学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0题,每题3分,共30分)
1. 如图是人体生长曲线的示意图,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
A. 幼儿期脑发育快,青春期生殖器官发育快
B. 幼儿期脑发育快,青春期生殖器官发育慢
C. 幼儿期脑发育慢,青春期生殖器官发育快
D. 幼儿期脑发育慢,青春期生殖器官发育慢
【答案】A
【解析】
【分析】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其中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其次是体重增加,另外,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脑的功能也趋于完善.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次性发育和性成熟也是青春期的重要特征。
【详解】从人体生长曲线的示意图可以看出,在0到5岁脑部、全身发育最快,在青春期以前生殖器官的发育基本停滞,生殖器官在青春期发育最快,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2. 平菇是常用的一种火锅配菜,如图所示。在瓶栽种植的过程中,它会喷射出一种云雾状的物质,随气流飘荡落在瓶颈等处,堆积成一层白色的粉末,判断其繁殖方式最可能是(  )
A. 孢子繁殖 B. 种子繁殖 C. 出芽生殖 D. 分裂生殖
【答案】A
【解析】
【分析】 真菌有单细胞(如酵母菌),有多细胞的(如青霉菌、曲霉菌、根霉菌、蘑菇),这些真菌都可以进行孢子生殖,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成熟的孢子如果落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就会萌发和生长。
【详解】A.平菇是真菌,在瓶栽种植平菇的过程中,它会喷射出一种云雾状的物质,随气流飘荡落在瓶颈等处,堆积成一层白色的粉末。结合分析可知,平菇繁殖方式最可能是孢子繁殖,A正确。
B.植物种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经过了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因此植物用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B错误。
C.有些生物在适当环境下,会由体侧凸出向外形成一个球形芽体,这个芽体的养分全由母体供应,待成熟后由母体相接处形成新的体壁,再与母体分离成为独立的新个体,此现象称为出芽生殖。出芽生殖是一种特殊的无性生殖方式。能进行出芽生殖的生物有:珊瑚虫、水螅等腔肠动物,也有一些真核生物,如酵母菌等,C错误。
D.分裂生殖又叫裂殖,是无性生殖中一种常见的方式,即是母体分裂成2个(二分裂)或多个(复分裂)大小形状相同的新个体的生殖方式,D错误。
故选A。
3. 2018 年,天台县启动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程,大力植绿、造绿、填绿。园林工人为使灌木围成的绿篱 长得茂密、整齐,需要对篱笆定期修剪,目的是抑.制.其()
A. 侧芽生长 B. 开花结果 C. 向光生长 D. 顶芽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的部位积累,使得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高于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从使侧芽生长受抑制,顶芽生长素较快。解除顶端优势可以促进侧芽的生长。
【详解】灌木围成的绿篱长得茂密、整齐,需要对绿篱定期修剪目的是解除顶端优势,抑制顶芽生长,促进侧芽生长。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顶端优势的成因及解除,意在强化学生对顶端优势的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4. 在实验课上,小科用激光笔对着光滑的白色大理石地面照射(如图),发现光滑地面上的光斑很暗,而对面粗糙的墙壁上出现了明亮的光斑,以下解释合理的是(  )
A. 地面发生了漫反射,墙壁发生了镜面反射
B. 地面发生了镜面反射,墙壁发生了漫反射
C. 地面发生了漫反射,墙壁发生了漫反射
D. 地面发生了镜面反射,墙壁发生了镜面反射
【答案】B
【解析】
【详解】如图,小科用激光笔对着光滑的大理石地面照射时,由于地面光滑,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墙壁,由于墙壁粗糙,发生了漫反射,在一侧面看时,光滑地面反射的光线几乎没有进入人眼,而墙壁由于发生漫反射进入人眼的光线较多,故小科看到墙壁上出现了一个明亮的光斑,而光滑地面上的光斑很暗。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 图中甲为兴趣小组自制的变焦水透镜模型,乙为某同学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请推测该同学的视力状况和矫正时应选择的镜片(  )
A. 近视眼镜片Ⅰ B. 远视眼镜片Ⅰ C. 近视眼镜片Ⅱ D. 远视眼镜片Ⅱ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甲中镜片I是凸透镜,Ⅱ是凹透镜。如果眼球前后径过长、眼球晶状体曲度过大、物像在视网膜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近视眼配戴凹透镜矫正。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 如图甲,乙分别为玉米种子和菜豆种子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滴加碘液后,甲图中的③变蓝
B. 甲、乙所示结构中,②的数量相同
C. 萌发成幼苗时,④发育成植物的茎
D. 胚是新植株的幼体,由②③④⑤组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观图可知:图甲中①胚乳,②子叶,③胚芽,④胚轴,⑤胚根;图乙中②子叶,③胚芽,④胚轴,⑤胚根。
【详解】A.玉米种子包括果皮和种皮、胚和胚乳,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中,含有大量的淀粉,滴加碘液后,①胚乳变蓝,A错误。
B.玉米种子是单子叶植物,菜豆种子是双子叶植物,B错误。
C.在种子萌发过程中,首先⑤胚根发育成根,④胚轴伸长,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分,③胚芽发育成茎和叶,C错误。
D.种子的主要结构是胚,因为它是新植物体的幼体,由③胚芽、④胚轴、⑤胚根和②子叶四部分组成,D正确
故选D。
7. 如图阴影部分表示甲、乙两种动物生殖和发育共同特征。下列有关阴影部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甲是蝴蝶,乙是蝗虫,则阴影部分可表示有蛹期
B. 若甲是蟒蛇,乙是家兔,则阴影部分可表示胎生
C. 若甲是青蛙,乙是家鸽,则阴影部分可表示卵生
D. 若甲是家蚕,乙是青蛙,则阴影部分可表示体内受精
【答案】C
【解析】
【分析】(1)发育过程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这样的变态发育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例如蟋蟀、蝼蛄、螳螂、蜻蜓、蝉、蝗虫等昆虫的发育。
(2)发育过程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变态发育称为完全变态发育,例如蜜蜂、菜粉蝶、蝇、蚊、蚂蚁、家蚕等昆虫的发育。
(3)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由卵黄供给,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卵生,胚胎发育的营养由母体供给这样的发育过程叫胎生。
(4)凡在雌、雄亲体交配时,精子从雄体传递到雌体的生殖道,逐渐抵达受精地点(如子宫或输卵管),在那里精卵相遇而融合的,称体内受精。 体外受精是指精子与卵子在雌性生物体外结合产生受精卵的受精方式。这种受精形式一般在水中完成。
【详解】A.蝴蝶的发育过程是完全变态,具有蛹期;蝗虫的发育过程为不完全变态,没有蛹期,A错误。
B.蟒蛇是卵生,家兔是胎生,B错误。
C.青蛙和家鸽都是卵生,C正确。
D.家蚕是体内受精,青蛙是体外受精,D错误。
故选C。
8. 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为保证实验效果应选择较厚的玻璃板
B. 实验时玻璃板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
C. 把蜡烛面镜时,它的像会远离平面镜
D. 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两只蜡烛都要点燃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故A错误;
B.实验时玻璃板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就无法验证像的位置和大小,所以玻璃板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故B正确;
C.因为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蜡烛面镜时,它的像会面镜,故C错误;
D.为了更好地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将一只蜡烛点燃,另一只蜡烛放在像的位置,不需要点燃,故D错误。
故选B。
9. 如图为一款骨传导耳机,佩戴时将它紧贴骨头即可听见耳机内的声音。关于骨传导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耳机可以减小声音对鼓膜的损伤 B. 固体传声比空气快
C. 形成听觉的部位是大脑 D. 该耳机主要利用了空气传声
【答案】D
【解析】
【详解】AD.骨传导耳机,它是将声波直接通过骨头传至内耳,不需要引起骨膜振动,因此可以减小声音对鼓膜的损伤,可知,该耳机主要利用了固体传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B.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以及气体中传播,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所以固体传声比空气快,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当振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0. 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小孔成像只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B. 图乙:阳光下太阳灶可以把水烧开,是利用了凹面镜的会聚作用
C. 图丙:晚上可以看到自行车尾灯“发光”,说明自行车尾灯是光源
D. 图丁:岸上的渔夫对准看到的鱼的位置叉鱼,就可抓到鱼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图甲是小孔成像示意图,将小孔对着蜡烛,我们可以看到烛焰在光屏上呈现的像是倒立的,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使烛焰远离小孔,光屏上呈现的像会变小,故A错误;
B.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太阳光照射到凹面镜上,经凹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会会聚在焦点上,太阳灶就是利用了这一原理,故B正确;
C.自行车尾灯在夜晚闪闪发光是反射了别的物体的光,尾灯自身不能发光,不是光源,故C错误;
D.水中鱼反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偏折,逆着光线看到的是变浅的鱼的虚像,而真正的鱼在它的下方,所以鱼叉应对准看到的“鱼”位置的下方,故D错误。
故选B。
二、解答题(本题共10题,每空2分,12(3)、17(2)③为3分,19(2)为4分,共70分)
“新生命的诞生”相关概念图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1. 产生B的器官是________,A形成的场所是________。
12. 胚胎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母体,通过________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13. 进入青春期后,第二性征开始出现,下列不属于男性第二性征的是________。
A.长胡须  B.饭量大  C.声调低沉  D.喉结突出  E.迅速长高
【答案】11. ①. 睾丸 ②. 输卵管
12. 胎盘、脐带##胎盘和脐带
13. B、E##B和E##BE
【解析】
【分析】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产生生殖细胞→受精→受精卵发育成胚泡→怀孕→胚胎的发育→胎儿的发育→分娩。
图中,B是精子、A是受精卵。
【11题详解】
睾丸是男性的主要性器官,也是男性的性腺,能够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B是精子,由男性的睾丸产生。
A是受精卵,受精是指精子进入卵细胞后,雌雄原核相融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形成受精卵的场所是在输卵管。
【12题详解】
人类胚胎发育初期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卵黄,发育中后期胚胎的营养物质来自母体。
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胎儿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体外的。故胎盘是胎儿与母体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
【13题详解】
第二性征是指男女出现的除了性器官之外的性别差异,如男孩出现阴毛、腋毛、胡须以及喉结突出等,还出现声音洪亮而低沉的变声现象等。女孩的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出现阴毛、腋毛,乳房增大,骨盆宽大和乳腺发达以及声音变高变细等。可见BE不属于男性第二性征。
故选BE。
小科在学习了“植物的生殖方式”后,了解到植物有不同的培育方式,下图罗列了几种常见的植物生殖方式。
14. 学校农场中的一棵果树既结橘子又结柚子,这种生殖方式是上图中的________(填序号)。
15. 小科的妈妈会按图①的方式,将月季的枝条下端插入湿润土壤中,可生根发芽,最后长成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属于________。
16. 在无子西瓜的培育中,人们选择使用图③的方式,而不是用图④的生殖方式,从两种生殖方式的区别及优势角度说明理由。________。
【答案】14. ② 15. 扦插##营养繁殖##无性生殖
16. 图④的方式为有性生殖,图③为无性生殖,利用图③方式有利于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且繁殖速度更快
【解析】
【分析】(1)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如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
(2)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 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包括: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出芽生殖、营养生殖(嫁接、压条、扦插等)、组织培养和克隆等。 无性生殖的优点:后代保持亲本优良性状,繁殖速度快等。
(3)图中,①是扦插、②是嫁接、③是组织培养、④是用种子繁殖后代,属于有性生殖、⑤是马铃薯块茎长出芽,带芽的小块种植后可以长成植株,属于营养繁殖(无性生殖)。
【14题详解】
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学校农场中的一棵果树既结橘子又结柚子,这是通过嫁接的方式实现的。
【15题详解】
扦插一般是指把植物的茎进行切断,经过处理之后,插在土壤中,然后每一段枝条都可以生根发芽,长出一个新的植株。
小科的妈妈会按图①的方式,将月季的枝条下端插入湿润土壤中,可生根发芽,最后长成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属于扦插,扦插属于无性生殖。
【16题详解】
植物的组织培养是利用无性生殖的原理快速繁殖植物的高新技术手段,其优点有繁殖速度快,受季节影响小,诱导变异比较容易,很少感染病毒等。
在无子西瓜的培育中,人们选择使用图③组织培养的方式,而不是用图④有性生殖的方式,这是因为利用图③组织培养的方式有利于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且繁殖速度更快。
17. 小科制作了一个简易竹筒鼓,如图所示,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制作步骤:
a.用竹筒作鼓体,选择一端作为鼓面。
b.将塑料薄膜覆盖在竹筒的鼓面端口,并用胶带固定。
c.将两条橡皮筋分别沿竹筒的长轴方向拉紧,使塑料薄膜保持紧张状态。
d.使用小木棒作为鼓槌,击打鼓面,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产生与传播原理:
项目 原理描述
声音的产生 ________
声音的传播 塑料薄膜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这种介质进行传播。
(2)小科先后用不同的力度击打竹筒鼓,发现鼓发出的声音大小不同,请解释原因。________
(3)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声音会马上停止,在防止噪声的措施中,与该操作原理相同的是________。
A.放鞭炮时用手捂住耳  B.城市街道禁止鸣笛
C.道路上设置隔声板   D.上课时关闭教室门窗
【答案】 ①. 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②. 鼓面振动幅度不同,导致响度不同 ③. B
【解析】
【详解】(1)[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2]响度跟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
(3)[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正发声的鼓面,声音会马上停止,是因为鼓面被按住后停止了振动。
A.放鞭炮时用手捂住耳,是在人耳处减弱声音,故A不符合题意;
B.城市街道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声音,故B符合题意;
C.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声音,故C不符合题意;
D.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 汽车抬头显示系统简称HUD,如图甲所示。使用时只要将手机置于汽车前挡风玻璃下方,就可将导航的信息通过前挡风玻璃投影到正前方。
(1)请在图乙中画出显示器上的箭头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________
(2)已知某车辆HUD显示器水平放置在中控台上,通过前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则前挡风玻璃与水平面的夹角为________。
(3)驾驶员发现前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高,不便于观察,接下来他需要如何操作,才能使像成在合适的高度上?________。
【答案】 ①. ②. 45° ③. 将显示器向里靠近挡风玻璃
【解析】
【详解】(1)[1]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下图
(2)[2]车辆HUD显示器水平放置在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由于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则挡风玻璃与水平面夹角为45度。
(3)[3]因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随着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减小而减小,当发现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高,不便于观察,这时就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靠近挡风玻璃。
19. “海市蜃楼”是一种与光学有关的自然现象,下图一、二是夏天炎热路面上形成此现象的图解。
资料1:光在不均匀物质中传播时会发生弯折;
资料2:一般情况下,光从密度较大的介质斜射入密度较小的介质时,会偏离法线而改变传播方向;
资料3:夏天,酷热的路面使得路面上方空气的温度升高,越靠近路面的空气越热,密度越小;
(1)图一中,你看到的是虚像还是实像____________;
(2)对图一成因的解释:近路面空气比路上方空气温度高,密度小,远处物体射出的光进入密度不断变小的空气时,发生连续折射,折射角会逐渐____________,进入人的眼睛,而人总以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在人的前方会出现“海市蜃楼现象”;图三是海面上出现的“海市蜃楼现象”,据图一的成因可推断近海面处空气的密度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虚像 ②. 增大 ③. 大
【解析】
【详解】(1)[1]图一中是光在不均匀物质中传播时发生弯折,而人总以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人眼看到的地方并没有光线形成的实像,故人看到的是虚像。
(2)[2]由于光从密度较大的介质斜射入密度较小的介质时,会偏离法线,即折射角增大,所以远处物体射出的光进入密度不断变小的空气时,折射角会逐渐增大。
[3]图一中,接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小,人看到的虚像在物体的下方,图三中,人看到的像在物体的上方,所以接近海面的空气密度大。
20. 小科用蜡烛、凸透镜、光屏等器材在光具座上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桌上有A、B两个凸透镜,A的焦距为10厘米,B的焦距为20厘米。如图所示,他选用其中一个凸透镜,不断改变蜡烛与透镜间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获得如下实验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次数 物距(厘米) 像距(厘米) 光屏上像的性质
1 12 60 倒立、放大、实像
2 15 30 倒立、放大、实像
3 20 20 倒立、等大、实像
4 30 ? 倒立、缩小、实像
5 60 12 倒立、缩小、实像
(1)利用上表中相关信息,请判断小科选择的是________凸透镜(选填“A”或“B”)。
(2)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第四次实验中“?”处的数据为15,理由是________。
(3)查阅资料了解到,光刻技术利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规律,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绘制在掩膜上的电路图通过缩图透镜投射到涂有光刻胶的硅片上,从而制造出集成电路。由图可知,光刻技术的成像原理与的原理相同。已知在硅片上成像越小,芯片制程越小。如果缩图透镜相同,为了绘制出更小制程的芯片,则掩膜与硅片的移动情况应是________。
【答案】 ①. A ②. 光路是可逆的 ③. 掩膜和硅片都向上移动
【解析】
【详解】(1)[1]根据表格中第3组数据知道,此时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则
所以
f=10cm
故选择的是A凸透镜。
(2)[2]根据表格中第2组数据知道,此时的物距为15cm,像距为30cm;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当物距为30cm时,像距为15cm,故第4次实验中“?”处的数据为15。
(3)[3]光刻机在工作时利用的是凸透镜成像,缩图透镜是凸透镜,硅片相当于光屏,若向下移动掩膜,物距变小,为了绘制出更小制程的芯片,即像要变小,则应减小像距,需将硅片向上移动。
21. 为确定熊蜂和蜜蜂哪一种更适合给温室大棚中的农作物传粉,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熊蜂和蜜蜂访问花朵的行为(简称访花行为)进行了研究。
(1)熊蜂和蜜蜂在采食花蜜同时,身上会粘上花粉,当它飞到同种植物的另一朵花上时,身上的花粉落在雌蕊柱头上,就完成了传粉。受精完成后,雌蕊的________膨大形成果实。
(2)同学们根据温室中一天的温度变化规律,将其划分为四个区间,≤14℃、14℃<≤19℃、19℃<≤24℃、>24℃,通过观察、记录得到图甲结果。(注:访花时间即从接触一朵花到离开该花所用时间。)
①同学们调查访花时间时,记录得到多个访花时间或访花间隔时间的数据后,要取________,计算得到访花时间,绘制出如图的曲线。
②由图甲可知,当温度数值在________区间时,熊蜂的访花时间最短。
③同学们依据蜜蜂的访花时间和访花间隔时间(如图乙所示),进一步计算出蜜蜂的访花频率(5分钟时间里访花的总次数),请你判断哪个蜂种更适合作为温室大棚中农作物的传粉昆虫,你的理由是?________。
【答案】 ①. 子房 ②. 平均值 ③. 大于14℃小于等于19℃(或T2) ④. 熊蜂,由甲、乙两图可知,熊蜂的访花时间和访花间隔时间都较短,因此访花频率会更高,传粉效率更高
【解析】
【分析】1. 绿色开花植物经过开花、传粉和受精,才能结出果实和种子。开花和结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被子植物生长到一定时期就会开花,开花的主要目的是把花蕊显露出来,以便于传粉;传粉是花粉从花
2.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详解】(1)在完成传粉和受精两个重要的生理过程以后,花的大部分结构凋落,只有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为种皮,受精卵发育为胚,受精极核发育为胚乳。可见,受精完成后,雌蕊的子房膨大形成果实。
(2)①同学们调查访花时间时,可用秒表计时,记录得到多个访花时间或访花间隔时间的数据后,为减少误差,应该取平均值。
②据图甲可知:当温度在T2区间(14℃< T 2 ≤19℃)时,熊蜂的访花时间最短,平均约为4秒。
③同学们依据蜜蜂的访花时间和访花间隔时间,进一步计算出蜜蜂的访花频率(5分钟时间里访花的总次数)。由甲、乙两图可知,熊蜂的访花时间和访花间隔时间都较短,因此访花频率会更高,传粉效率更高。所以,熊蜂更适合作为温室大棚中农作物的传粉昆虫。
22. 正确佩戴口跟是防范新冠疫情的重要举措。很多人一只口罩连续使用多天,医务人员指出,一次性防护口罩最多只能连续使用4个小时,超出时间后口跟中细菌含量会大量增加,其防护效果会大大减弱,还会影响健康。口罩使用4小时后细菌是否会大量增加呢?某科学小组对此进行了实验探究,过程如下表所示。 请你完成相应的实验设计。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方案设计要求
步骤一 (1)将等量牛肉汁培养基装入8套同规格培养皿中消毒,并编号,消毒的目的是___________。 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
步骤二 (2)在某品牌新口罩中部剪取四块面积相同的样本,分别置于1~4号培养皿中,盖好封严:___________。 设置实验组、对照组
步骤三 把上述8组培养皿放在同一恒温箱中培养,每天定时观察并且做好记录。 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步骤四 (3)当观察到___________现象,说明同一个口罩佩戴不能超过4个小时 获取事实和证据并得出结论
总结 (4)对使用过的废弃口罩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___________。 实验反思与评价
【答案】 ①. 除牛肉汁培养基中可能含有的微生物,防止对后续实验产生干扰 ②. 在同品牌、同规格使用超过4小时的口罩中部剪取四块与(1-4 号培养皿样本)面积相同的样本,分别置于5~8号培养皿中,盖好封严 ③. 5~8号培养皿中牛肉汁出现腐败现象,而1~4号培养皿中牛肉汁正常 ④. 不能乱扔乱放;对废弃的口罩可以消毒后放入”废弃口罩专用"收集箱;废弃口罩投放后应及时洗手或消毒(有合理成分均给分)
【解析】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①对照原则:要有实验组和对照组。②单一变量原则:在一组对照实验中,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必须相同。确保实验结果的变化只与所探究的变量有关,而与其他无关。③等量原则:是指实验组和对照组除一个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无关变量要全部相同,以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④可重复性原则: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程度,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详解】(1)由实验过程可知,对装有牛肉汁培养基进行消毒的目的是除牛肉汁培养基中可能含有的微生物,防止对后续实验产生干扰。
(2)根据对照实验要求,在同品牌、同规格使用超过4小时的口罩中部剪取四块与(1~4号培养皿样本)面积相同的样本,分别置于5~8号培养皿中,盖好封严。
(3)当观察到5~8号培养皿中牛肉汁出现腐败现象,而1~4号培养皿中牛肉汁正常现象,说明同一个口罩佩戴不能超过4个小时。
(4)使用过的口罩上附着大量灰尘,细菌、病毒等污物。所以,对使用过的废弃口罩不能乱扔乱放;对废弃的口罩可以消毒后放入“废弃口罩专用”收集箱;废弃口罩投放后应及时洗手或消毒。
23. 西北地处干旱地区,是中国的主要小麦种植区之一,为使小麦的产量得到有效提高,种植人员采取了以下措施来提高小麦种子的出苗率:①土壤选择和准备:选择肥沃、排水良好的耕地。如果有条件,可以在播种前进行灌溉,提高土壤湿度;②播种时间:春小麦应在春季头几天内进行播种,而冬小麦播种时则可采取地膜覆盖的方式;③种子的处理和选择:选择颗粒饱满的种子,在种子种植前还应进行消毒,以保证种子的质量;④田间管理:种植的初期,应注意松土和松苗。
(1)在小麦种子萌发环节中,最先突破种皮的是种子结构中的________。
(2)根据上述信息以及所学知识,分析以上措施能提高小麦出苗率原因________。
【答案】 ①. 胚根 ②.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资料中:①在播种前进行灌溉,提高土壤湿度是为了给种子提供一定的水分;②播种时间是为了给种子提供适宜的温度;③选择颗粒饱满的种子是为了给种子足够的营养物质;④注意松土和松苗是为了给种子和幼苗提供充足的空气
【解析】
【分析】种子在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都具备时才能萌发。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具有足够的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详解】(1)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是幼小的生命体,它能发育成新的植物体。胚由胚轴、胚芽、胚根、子叶四部分组成,胚根生长最快,首先突破种皮向地生长,并发育成根;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胚芽将来发育成新植物的茎和叶。 可见,在小麦种子萌发环节中,最先突破种皮的是种子结构中的胚根。
(2)①土壤选择和准备:选择肥沃、排水良好的耕地。如果有条件,可以在播种前进行灌溉,提高土壤湿度,这有利于种子获得萌发所需的水分;②播种时间:春小麦应在春季头几天内进行播种,而冬小麦播种时则可采取地膜覆盖的方式,这有利于小麦萌发时具有适宜的温度;③种子的处理和选择:选择颗粒饱满的种子,可以使种子萌发初期有充足的营养;在种子种植前还应进行消毒,可以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减少病害;④田间管理:种植的初期,应注意松土和松苗,这有利于种子萌发期间获得充足的氧气。
24. 皮影戏是一种使用平面的、关节可动的物品,将其置于光源与半透明幕布(比如白纱布)之间,用以叙说故事的传统表演艺术,属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了“自制皮影戏道具”项目化学习活动,利用灯光照射皮影,使其呈现在幕布上,此次活动包括探究原理、评价、制作改进三个环节。
(1)【探究原理】小组同学利用道具进行了皮影展示,如图甲所示,屏幕“投影”均是黑白,其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是________;
(2)【评价】评价量规既是作品制作过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级评定的依据;
自制皮影戏道具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 作品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皮影效果 可用两种方法改变大小 可用一种方法改变大小 无法改变大小
装置搭建 内部元件稳定,不会轻易翻转或移动 内部元件较稳定,会翻转或移动 元件会轻易翻转或移动
装置外形 外形简约、美观,材料外形轻便不易破损 外形简约,材料轻便但易破损 没有外包装
根据评价指标“皮影效果”,该小组的道具的等级被评价为“优秀”,在幕布固定不变的前提下,结合图乙,你认为小组同学屏幕中的“投影”变大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写出其中一种);
(3)【制作改进】小组同学查阅资料了解到,宋代的皮影戏不仅栩栩如生,而且屏幕中的角色“形象”五颜六色。于是同学们又将彩色的皮影放在幕布后,然后用灯光投射出影像。如图丙,在照射一朵带绿叶的红花时,小组同学用了红光,请问幕布上会得到一朵怎样的花。________
【答案】 ①.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②. 将光源靠近物体 ③. 带黑叶的红花
【解析】
【详解】(1)[1]皮影戏的现象正是应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有道具挡着,光就透不过去,就产生了影子,从而形成了皮影。
(2)[2]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可得,将光源靠近物体或者将物体靠近光源,屏幕中的“投影”会变大。
(3)[3]不透明物体颜色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红色的物体只能反射红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在照射一朵带绿叶的红花时,小组同学用了红光,绿叶吸收红光,因此看到叶子是黑色的,红花反射红光,因此看到花是红色的,所以幕布上会得到一朵带黑叶的红花。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检测七年级科学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0题,每题3分,共30分)
1. 如图是人体生长曲线示意图,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
A. 幼儿期脑发育快,青春期生殖器官发育快
B. 幼儿期脑发育快,青春期生殖器官发育慢
C. 幼儿期脑发育慢,青春期生殖器官发育快
D. 幼儿期脑发育慢,青春期生殖器官发育慢
2. 平菇是常用的一种火锅配菜,如图所示。在瓶栽种植的过程中,它会喷射出一种云雾状的物质,随气流飘荡落在瓶颈等处,堆积成一层白色的粉末,判断其繁殖方式最可能是(  )
A. 孢子繁殖 B. 种子繁殖 C. 出芽生殖 D. 分裂生殖
3. 2018 年,天台县启动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程,大力植绿、造绿、填绿。园林工人为使灌木围成的绿篱 长得茂密、整齐,需要对篱笆定期修剪,目的是抑.制.其()
A. 侧芽生长 B. 开花结果 C. 向光生长 D. 顶芽生长
4. 在实验课上,小科用激光笔对着光滑的白色大理石地面照射(如图),发现光滑地面上的光斑很暗,而对面粗糙的墙壁上出现了明亮的光斑,以下解释合理的是(  )
A. 地面发生了漫反射,墙壁发生了镜面反射
B. 地面发生了镜面反射,墙壁发生了漫反射
C. 地面发生了漫反射,墙壁发生了漫反射
D 地面发生了镜面反射,墙壁发生了镜面反射
5. 图中甲为兴趣小组自制的变焦水透镜模型,乙为某同学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请推测该同学的视力状况和矫正时应选择的镜片(  )
A. 近视眼镜片Ⅰ B. 远视眼镜片Ⅰ C. 近视眼镜片Ⅱ D. 远视眼镜片Ⅱ
6. 如图甲,乙分别为玉米种子和菜豆种子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滴加碘液后,甲图中的③变蓝
B. 甲、乙所示结构中,②的数量相同
C. 萌发成幼苗时,④发育成植物的茎
D. 胚是新植株的幼体,由②③④⑤组成
7. 如图阴影部分表示甲、乙两种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共同特征。下列有关阴影部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甲是蝴蝶,乙是蝗虫,则阴影部分可表示有蛹期
B. 若甲是蟒蛇,乙是家兔,则阴影部分可表示胎生
C. 若甲是青蛙,乙是家鸽,则阴影部分可表示卵生
D. 若甲是家蚕,乙是青蛙,则阴影部分可表示体内受精
8. 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为保证实验效果应选择较厚的玻璃板
B. 实验时玻璃板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
C. 把蜡烛面镜时,它的像会远离平面镜
D. 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两只蜡烛都要点燃
9. 如图为一款骨传导耳机,佩戴时将它紧贴骨头即可听见耳机内的声音。关于骨传导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耳机可以减小声音对鼓膜的损伤 B. 固体传声比空气快
C. 形成听觉的部位是大脑 D. 该耳机主要利用了空气传声
10. 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小孔成像只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B. 图乙:阳光下太阳灶可以把水烧开,是利用了凹面镜的会聚作用
C. 图丙:晚上可以看到自行车尾灯“发光”,说明自行车尾灯光源
D. 图丁:岸上的渔夫对准看到的鱼的位置叉鱼,就可抓到鱼
二、解答题(本题共10题,每空2分,12(3)、17(2)③为3分,19(2)为4分,共70分)
“新生命的诞生”相关概念图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1. 产生B的器官是________,A形成的场所是________。
12. 胚胎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母体,通过________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13. 进入青春期后,第二性征开始出现,下列不属于男性第二性征的是________。
A.长胡须  B.饭量大  C.声调低沉  D.喉结突出  E.迅速长高
小科在学习了“植物的生殖方式”后,了解到植物有不同的培育方式,下图罗列了几种常见的植物生殖方式。
14. 学校农场中的一棵果树既结橘子又结柚子,这种生殖方式是上图中的________(填序号)。
15. 小科的妈妈会按图①的方式,将月季的枝条下端插入湿润土壤中,可生根发芽,最后长成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属于________。
16. 在无子西瓜的培育中,人们选择使用图③的方式,而不是用图④的生殖方式,从两种生殖方式的区别及优势角度说明理由。________。
17. 小科制作了一个简易竹筒鼓,如图所示,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制作步骤:
a.用竹筒作为鼓体,选择一端作为鼓面。
b.将塑料薄膜覆盖在竹筒的鼓面端口,并用胶带固定。
c.将两条橡皮筋分别沿竹筒的长轴方向拉紧,使塑料薄膜保持紧张状态。
d.使用小木棒作为鼓槌,击打鼓面,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产生与传播原理:
项目 原理描述
声音的产生 ________
声音的传播 塑料薄膜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这种介质进行传播。
(2)小科先后用不同的力度击打竹筒鼓,发现鼓发出的声音大小不同,请解释原因。________
(3)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声音会马上停止,在防止噪声的措施中,与该操作原理相同的是________。
A放鞭炮时用手捂住耳  B.城市街道禁止鸣笛
C.道路上设置隔声板   D.上课时关闭教室门窗
18. 汽车抬头显示系统简称HUD,如图甲所示。使用时只要将手机置于汽车前挡风玻璃下方,就可将导航信息通过前挡风玻璃投影到正前方。
(1)请在图乙中画出显示器上的箭头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________
(2)已知某车辆HUD显示器水平放置在中控台上,通过前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则前挡风玻璃与水平面的夹角为________。
(3)驾驶员发现前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高,不便于观察,接下来他需要如何操作,才能使像成在合适的高度上?________。
19. “海市蜃楼”是一种与光学有关的自然现象,下图一、二是夏天炎热路面上形成此现象的图解。
资料1:光在不均匀物质中传播时会发生弯折;
资料2:一般情况下,光从密度较大的介质斜射入密度较小的介质时,会偏离法线而改变传播方向;
资料3:夏天,酷热的路面使得路面上方空气的温度升高,越靠近路面的空气越热,密度越小;
(1)图一中,你看到的是虚像还是实像____________;
(2)对图一成因的解释:近路面空气比路上方空气温度高,密度小,远处物体射出的光进入密度不断变小的空气时,发生连续折射,折射角会逐渐____________,进入人的眼睛,而人总以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在人的前方会出现“海市蜃楼现象”;图三是海面上出现的“海市蜃楼现象”,据图一的成因可推断近海面处空气的密度____________。
20. 小科用蜡烛、凸透镜、光屏等器材在光具座上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桌上有A、B两个凸透镜,A的焦距为10厘米,B的焦距为20厘米。如图所示,他选用其中一个凸透镜,不断改变蜡烛与透镜间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获得如下实验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次数 物距(厘米) 像距(厘米) 光屏上像的性质
1 12 60 倒立、放大、实像
2 15 30 倒立、放大、实像
3 20 20 倒立、等大、实像
4 30 ? 倒立、缩小、实像
5 60 12 倒立、缩小、实像
(1)利用上表中相关信息,请判断小科选择的是________凸透镜(选填“A”或“B”)。
(2)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第四次实验中“?”处的数据为15,理由是________。
(3)查阅资料了解到,光刻技术利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规律,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绘制在掩膜上的电路图通过缩图透镜投射到涂有光刻胶的硅片上,从而制造出集成电路。由图可知,光刻技术的成像原理与的原理相同。已知在硅片上成像越小,芯片制程越小。如果缩图透镜相同,为了绘制出更小制程的芯片,则掩膜与硅片的移动情况应是________。
21. 为确定熊蜂和蜜蜂哪一种更适合给温室大棚中的农作物传粉,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熊蜂和蜜蜂访问花朵的行为(简称访花行为)进行了研究。
(1)熊蜂和蜜蜂在采食花蜜同时,身上会粘上花粉,当它飞到同种植物的另一朵花上时,身上的花粉落在雌蕊柱头上,就完成了传粉。受精完成后,雌蕊的________膨大形成果实。
(2)同学们根据温室中一天的温度变化规律,将其划分为四个区间,≤14℃、14℃<≤19℃、19℃<≤24℃、>24℃,通过观察、记录得到图甲结果。(注:访花时间即从接触一朵花到离开该花所用时间。)
①同学们调查访花时间时,记录得到多个访花时间或访花间隔时间的数据后,要取________,计算得到访花时间,绘制出如图的曲线。
②由图甲可知,当温度数值在________区间时,熊蜂的访花时间最短。
③同学们依据蜜蜂的访花时间和访花间隔时间(如图乙所示),进一步计算出蜜蜂的访花频率(5分钟时间里访花的总次数),请你判断哪个蜂种更适合作为温室大棚中农作物的传粉昆虫,你的理由是?________。
22. 正确佩戴口跟是防范新冠疫情的重要举措。很多人一只口罩连续使用多天,医务人员指出,一次性防护口罩最多只能连续使用4个小时,超出时间后口跟中细菌含量会大量增加,其防护效果会大大减弱,还会影响健康。口罩使用4小时后细菌是否会大量增加呢?某科学小组对此进行了实验探究,过程如下表所示。 请你完成相应的实验设计。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方案设计要求
步骤一 (1)将等量牛肉汁培养基装入8套同规格培养皿中消毒,并编号,消毒的目的是___________。 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
步骤二 (2)在某品牌新口罩中部剪取四块面积相同的样本,分别置于1~4号培养皿中,盖好封严:___________。 设置实验组、对照组
步骤三 把上述8组培养皿放在同一恒温箱中培养,每天定时观察并且做好记录。 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步骤四 (3)当观察到___________现象,说明同一个口罩佩戴不能超过4个小时。 获取事实和证据并得出结论
总结 (4)对使用过的废弃口罩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___________。 实验反思与评价
23. 西北地处干旱地区,是中国的主要小麦种植区之一,为使小麦的产量得到有效提高,种植人员采取了以下措施来提高小麦种子的出苗率:①土壤选择和准备:选择肥沃、排水良好的耕地。如果有条件,可以在播种前进行灌溉,提高土壤湿度;②播种时间:春小麦应在春季头几天内进行播种,而冬小麦播种时则可采取地膜覆盖的方式;③种子的处理和选择:选择颗粒饱满的种子,在种子种植前还应进行消毒,以保证种子的质量;④田间管理:种植的初期,应注意松土和松苗。
(1)在小麦种子萌发环节中,最先突破种皮的是种子结构中的________。
(2)根据上述信息以及所学知识,分析以上措施能提高小麦出苗率的原因________。
24. 皮影戏是一种使用平面的、关节可动的物品,将其置于光源与半透明幕布(比如白纱布)之间,用以叙说故事的传统表演艺术,属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了“自制皮影戏道具”项目化学习活动,利用灯光照射皮影,使其呈现在幕布上,此次活动包括探究原理、评价、制作改进三个环节。
(1)【探究原理】小组同学利用道具进行了皮影展示,如图甲所示,屏幕“投影”均是黑白,其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是________;
(2)【评价】评价量规既是作品制作过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级评定的依据;
自制皮影戏道具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 作品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皮影效果 可用两种方法改变大小 可用一种方法改变大小 无法改变大小
装置搭建 内部元件稳定,不会轻易翻转或移动 内部元件较稳定,会翻转或移动 元件会轻易翻转或移动
装置外形 外形简约、美观,材料外形轻便不易破损 外形简约,材料轻便但易破损 没有外包装
根据评价指标“皮影效果”,该小组的道具的等级被评价为“优秀”,在幕布固定不变的前提下,结合图乙,你认为小组同学屏幕中的“投影”变大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写出其中一种);
(3)【制作改进】小组同学查阅资料了解到,宋代的皮影戏不仅栩栩如生,而且屏幕中的角色“形象”五颜六色。于是同学们又将彩色的皮影放在幕布后,然后用灯光投射出影像。如图丙,在照射一朵带绿叶的红花时,小组同学用了红光,请问幕布上会得到一朵怎样的花。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