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上)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1.了解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2.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3.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4.了解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辩证看待十年探索时期的曲折与成就,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观点。
时空观念:探讨十年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建设情况,以培养学生的时间素养。
3.史料实证:通过文献资料记载,归纳“文化大革命”的原因、表现、过程和影响,归纳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
4.历史解释:理解20世纪50到5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曲折的实质。
5.家国情怀:理解感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涵及影响,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就及失误
难点: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曲折发展的特点
【自主学习】
第一遍看书:快速浏览本课的内容,包括图片、小字部分。
绘制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空轴。
第二遍看书:再次细读课本,深入思考以下问题,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1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
材料一 有可能高速度地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的经济上、财政上和技术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的正确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地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思考1:据材料一,概括中共八大提出的经济发展主张,结合所学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二 但是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摘自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三 (中共)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摘自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
思考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中共八大提出上述经济发展主张的重要背景。
材料四 有些人害了右倾保守的毛病,像蜗牛一样爬行得很慢,他们不了解在农业合作化以后,我们就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的跃进。……他们把正确的跃进看成了“冒进”。
——《人民日报》社论(1957年11月13日)
思考3:依据材料四,中共八大的经济方针有没有得到贯彻 为什么
探究2 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建设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思维导图】3分钟绘制本节课思维导图,并进行小组展示。
【当堂检测】
1.1958年,《红旗》杂志转述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农、商、学、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
A.要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 B.要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2.1958年7月,《红旗》杂志报道:“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以供给制为主,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几个月后,原来宣传的许多优越性开始走向反面。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各阶层组合为一体与专业化分层相背离 B农民身份固定化与社会身份流动相背离
C.社会生活单一化与多样发展方向相背离 D.公社忽视了农民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需要
3.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这是因为中共八大
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
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
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4.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用党内通信的形式写信给省、地、县、社、队、小队六级干部说:“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不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性。例如,去年亩产实际只有三百斤的,今年能增产一百斤、二百斤,也就很好了。”毛泽东此信件
A.认识到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B.是针对 “大跃进”的有效反思
C.提出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理论 D.具体总结了“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5.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连续三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据此推断这三年是
时间 粮食产量 棉花产量 油料产量 糖料产量
第一年 19 505 164.0 46 1 189.3
第二年 20 000 196.9 477.0 1 563.1
第三年 17 000 170.9 410.4 1 214.7
A.1949~1951年 B.1957~1959年 C.1967~1969年 D.1978~1980年
6.号称“四大”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这种所谓“大民主”,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整风反右运动,盛行于“文革”时期,并曾于1975年被写入宪法,成为中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最后到1980年才被废除。这反映了党和政府
A.对理性与法制认识的回归 B.开始重视民主与法制建设
C.对国内外形势的重新认识 D.工作重心由政治转向经济
【历史概念】
▲七千人大会: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扩大的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负责干部7000多人,称“七千人大会”。这次会议初步总结了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指出“1962年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工作最关紧要的一年”。大会发扬了民主,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强调要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要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加强集中统一。中央领导核心中的分歧并未解决,但在坚决贯彻执行“八字”方针,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问题上,对统一全党认识起了积极的作用。
▲“文革”≠“文革时期”:“文革”是一场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的政治运动。“文革时期”是一个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国家性质没有改变,在军事、外交、科技等领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否定“文革”,但不能否定“文革时期”。
▲反右派斗争:针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的问题,1957年7月,毛泽东部署反右派斗争。为此,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但在斗争过程中某些人犯了严重的扩大化的错误。
【阶段特征】
1.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基本确立,但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2.经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初期经济建设取得了成就,但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
3.思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科学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有了较大发展,但仍受到文革的影响。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提高,涌现出典型人物和英雄模范。
4.外交: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打开外交新局面,中国国际地位极大提高。
【拓展学习】选历史的同学认真看!
对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都是“左”倾错误的体现,但两者本质属性不一样,“大跃进”运动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两者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都破坏了经济发展。
1、“大跃进”的的特点和消极影响。
(1)特点:“大跃进”的特点是各行各业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即“多”与“快”,危害是浮夸。
(2)危害: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造成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②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盛行,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
③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在“大跃进”的社会环境下,造成人们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浮躁、浮夸风、假话盛行。
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消极影响。
特点:人民公社是农、工、兵、学、商合一的组织,最突出的特点是“大”与“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危害是平均。具体表现为:①规模大。②公有化程度高 ③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④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⑤强调公社生活自给,取缔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
危害: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于违背生产关系要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规律,片面扩大合作化的规模,片面提高公有化程度,结果超越了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
事件 特征 影响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多快好省”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大跃进” “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一平二调” 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 “以阶级斗争为纲”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