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题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授课类型 新授课教学主题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传承授课对象 高一学生课时 一课时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教材分析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是中国历史的开端时期,讲述了从原始人群 氏族 部落 早期国家产生演变的过程,分为“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三个子目,时间跨度大,内容较为复杂。因此,根据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和早期国家的特征,本教学设计以“文明”这一概念为主线,以问题探究为引领,通过历史传说与史料结合充分论证,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和传承,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独特魅力,培育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等素养。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授课对象为广东某普通高中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一上学期第1课至第5课中就已经学习了有关史前时期和夏商周时期的部分知识,对中国早期人类,原始农业,炎黄部落,夏商周的更迭以及青铜器和甲骨文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思维能力:初中历史要求对知识的掌握;高中要求在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历史思维。刚上高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比较弱。 心理特征:刚上高中的学生还没有接触过高中历史,对第一课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一时难以从初中学习模式转换到高中学习模式。教学目标 通过自读教材,提取地图和文字信息,以表格或思维导图,归纳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相关信息。 经过研读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的相关史料,能够总结出中华文明的起源特征。 通过对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析,结合历史传说与考古资料,认识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理解中华文明的形成。 通过对内外服、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学习,了解夏商周早期国家的特征,理解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发展。核心目标:通过考古资料与史料分析,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和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培育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素养。教学重点 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的特征。教学难点 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教学方法 教法:任务驱动法;讲授法。 学法: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教学过程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 (1min) 问题导入: 总结:大家都知道自己是从妈妈的肚子里来的,也能说出自己的归属地。知道我们的祖先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那么我们的祖先是从哪里来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一起来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吧。 踊跃回答: 我是我妈妈生的;我是从广东来的;我的祖先是从猴子进化来的,但不知道他是哪里的。 以问题导入,引起思考,从自我的来源回溯到人类的起源,进而展开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新课讲授(36min) 文明的序幕——石器时代 讲述: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人类属于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时期,根据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而被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出示: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图片 讲述:我国已经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有数百处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北京人和元谋人。 出示:《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问题一: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总结: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江河流域。 过渡:时间来到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也有一万多处。 出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和材料。 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地图结合材料,思考地区性差异和地域性传统的体现。从地域上思考远古文化分布广泛的特征。结合教材,从时间上思考中华文明起源源远流长的特点。以及形成以中原为核心全方位交流,朝中原核心一体化发展的特点。 出示:新石器时代各遗址出土的陶器 引导学生分析: 从不同文化区域人们生产、生活习惯、风俗信仰等的不同,思考中华文明起源的具有多元性的特点。 总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随着时间的发展各地区的文化不断交流与融合,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过渡:中华文明从起源到诞生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那它究竟是如何演进的呢? 问题二:阅读图片及文字信息,如何理解“反映出当时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出示:图片 总结:公共墓地;随葬品差别不大;各家族规模相差不大;…… 问题三: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 出示:材料 引导学生分析: 从贵族和一般社会大众可以看出不平等,也就是说,产生了阶级;从随葬品的不同可以看出财富上的差距。 总结:出现贫富分化和不平等。 出示:红山文化遗址图和材料 引导学生分析:如此大规模的建筑需要庞大的力量。 总结: 以上表明,中华先人已经到达了较高的水平状态,初步迈入了文明的门槛。 文明的诞生——夏朝建立 过渡:那什么时候才真正进入了文明时代呢?我们先来找一下文明诞生的标志。 出示:材料 总结:国家的诞生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中国建立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可以从大家所熟知的古史传说中找到。 出示:《历史上传说中的部落及部族分布图》 总结:古史传说大多出后人的追溯,还不能从科学的角度去证实从部落到国家的转变,而考古资料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 而考古资料也证实,在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前,中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区都出现了国家的初始形态,邦国。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就是邦国的南北代表。 问题四:国家形成的标志是什么?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尝试从良渚古城遗址以及陶寺遗址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大地进入国家状态。 出示: 引导学生分析: 1.观察材料,得到国家产生的标志。 2.观察图二、图三,结合教材文字叙述,从良渚古城建筑及城外大片稻田、水利设施遗址中,思考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分化的明显。 3.观察图四,结合教材文字叙述,从墓葬规模及随葬品中,思考当时贫富分化、阶级分化明显,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总结: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初始的国家形态。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继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结合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中华文明演进的过程。 文明的传承——商和西周 出示:图片和材料 问题五:商在地方管理上采取了什么制度?为什么商要推行这一制度? 出示:材料 总结:内外服制度。 商朝作为早期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还没有被完全打破,商王朝没有能力控制王畿以外的广大区域。因此可以说,内外服制的实施是与当时的社会管理经验、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相适应的。而这也是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问题六:对比西周疆域的变化,结合课本内容,说明西周管理上采取了什么制度?这些制度又有什么特点? 出示:商和西周疆域图 总结:分封制和宗法制。 过渡:讲授分封制和宗法制。 出示:材料 总结: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实现了家国同构,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在西周之后的数千年当中,虽然王朝更迭兴替不断,但是这种家国观念,深刻影响了此后中国的政治生活。 观察分布图,结合教材文字叙述,并回答。 观察地图,结合教材文字叙述,跟随老师的步步引导,推理出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仔细观察遗址图,结合文字叙述,获取信息,总结得出结论。 答:出现了贵族,随葬品有差别。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 阅读史料,思考国家形成的标志,认识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阅读图片和史料提取关键信息。 阅读史料,并回答。 答:内外服制度。 观察图片,阅读教材第三目文字叙述,回答问题。 答: 分封制和宗法制。 认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划分标志。 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的特点。 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认识文化遗存,通过史料以及器物的辅助理解多源性,总结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突破本课重点。 通过提取信息分析结论,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通过对比新石器时代不同阶段考古遗址分析,推理出私有制、阶级与国家的产生,培育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素养。 从氏族到部落甚至早期国家,体会人类文明的进程。 利用古史传说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结合古史传说与考古遗址,借助史料的帮助,进一步理解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突破本课难点,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 通过分析陶寺遗址的特征,证明新时期时代晚期中华大地进入国家状态。从而推理出文明产生的前提以及国家的形成是文明诞生的标志。 理解夏朝是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进入了世袭王朝的文明时代。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文明的诞生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通过图片和史料认识甲骨文的用途以及青铜器的功能及其发展历程。 通过分析史料,结合课本内容,理解商朝采取内外服制的原因,同时这也是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突破本课另一重点。 通过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和课本内容,掌握分封制与宗法制,联系分封制与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理解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发展。课堂总结 (3min) 出示:材料 总结: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源的文明在交往中不断碰撞和吸收,最终融合为一体,此后经历过不断的演变,传承至今。 阅读史料,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通过史料分析,再次强调总结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特点。学习效果 评价 寻找史料并思考中华文明交流与延续下来的过程,课后完成作业。 寻找中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的过程,拓展学生思维,加强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理解。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