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04 世界古代史核心考点必背(35个高频考点)一、世界古代史概况:世界古代史从早期人类的出现到15世纪,展现古代文明的产生、发展与多元面貌。其间大体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但有一些民族、国家未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连续发展过程。世界古代史基本线索:总体发展特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两大阶段:上古时期、中古时期两大文明:大河文明(四大文明古国)、海洋文明(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两种文明交流方式:暴力冲突(战争)、和平交流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四大帝国:压力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世界古代史考点网络二、世界古代史的发展趋势(1)政治上:①东西方文明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②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的封建制度以封君封臣制为主体并占据统治地位。(2)经济上:①西欧庄园从9世纪开始兴起,是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构成中世纪西欧社会的最基本的单元,在13世纪达到顶峰,直到14、15 世纪瓦解:②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是工商业的聚集地,以手工工匠和商人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步形成,其中分化出来的富裕阶层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3)文化上:①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欧洲的爱琴海地区,诞生了世界古代文明,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多元性:②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是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③文明传播呈现出暴力冲突与和平交往并存的现象。三、世界古代史版块版块一 古代亚非、欧洲文明【时空线索】1、阶段特征:大河文明、农耕文明、海洋文明、工商业文明(1)政治: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先后步入文明时代,进入奴隶社会。古希腊开创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罗马创造了辉煌的法制文明。(2)经济:亚非古代文明典型的大河文明,依靠河流灌溉,农耕经济发达;欧洲古代文明典型的海洋文明,工商业发达。(3)文化: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与金字塔,两河流域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的佛教;古希腊、罗马在文化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文学、雕塑、建筑等)。(4)对外交流: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给人类带来了灾难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2.中外联系:诞生于古印度的佛教、在张骞通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佛教艺术对中国古代雕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云冈石窟等都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陆上丝绸之路在公元前2世纪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罗马帝国与汉朝通过丝绸之路建立了经济文化联系。3、关键词:一大宗教 佛教。一部作品 《荷马史诗》。一种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两大文明 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两大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两大建筑 雅典帕特农神庙、罗马大竞技场。四大人物 伯里克利、亚历山大、凯撒、屋大维。五大成果 金字塔、象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阿拉伯数字。六大古国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古代希腊、古代罗马版块二 封建时代的欧洲、亚洲国家【时空线索】阶段特征:封君封臣制、庄园经济、大学兴起、大化改新、阿拉伯文化(1)政治:西欧封建制度普遍确立(法兰克王国封君封臣制),早期资产阶级诞生(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和自治城市的出现),法治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阿拉伯半岛在穆罕默德的统治下实现了统一。(2)经济: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盛行一时;10世纪开始,西欧城市重新兴起。(3)思想文化: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促进了学术发展和新思想的萌发;拜占庭帝国创造出独居特色的拜占庭文化,为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了伊斯兰教;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2.中外联系: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沿陆上丝绸之路来华;中国的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科技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唐朝时期。日本派遣遣唐使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传回日本,推动了日本的大化改新;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玄奘西行天竺带回大量佛经,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传到欧洲。3、关键词:一大宗教 基督教。一种制度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一次改革 日本大化改新。一大宗教 伊斯兰教。一大帝国 阿拉伯帝国。两部法律 《查士丁尼法典》《罗马民法大全》。两大帝国 查理曼帝国、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三大兴起 庄园经济兴起、城市兴起、大学兴起。三大文化成就 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医学集成》和《医典》、《天方夜谭》。四、世界古代史核心考点必背高频考点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1)地理位置: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2)自然环境: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3)国家出现: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在尼罗河下游陆续出现了若干个小国家。(4)初步统一: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5)强盛:新王国时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版图向北延伸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和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6)被侵略灭亡: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古埃及近3000年的文明没有延续下去。(7)科学文化成就:其中天文学、数学和医学最为突出。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高频考点2.金字塔(1)用途:国王法老的陵墓(2)地位: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3)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建于公元前约2600年。(4)金字塔的修建,体现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5)法老的权力:政治:法老作为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宗教:在宗教上,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大臣见国王时,要匍匐在地上,吻国王脚下的土地。国王发起怒来,还经常亲自用王仗责打大臣。(6)王权的衰落: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多方面的挑战。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高频考点3.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发源地:西亚的两河流域,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此地又称美索不达米亚。(2)国家出现:公元前3500年。(3)初步统一:公元前24世纪,两河流域实现初步统一。(4)强盛时期: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汉谟拉比完成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5)文明成就: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根据月亮盈亏制定了阴历;60进位制。高频考点4. 古巴比伦王国(1)统一: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_汉谟拉比_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2)统治:实行君主专制_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高频考点5. 《汉谟拉比法典》(1)目的:巩固统治(2)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3)实质:维护奴隶主的利益。(4)意义: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治传统源远流长。高频考点6.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2)文明的发源地:印度河流域(最早的古印度文明出现)。(3)早期文明遗址: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4)外族入侵: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5)强盛: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高频考点7. 森严的种姓制度(1)产生: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等级 构成人员 职责 特点婆罗门 祭司 掌管祭祀 各等级世代相袭,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刹帝利 贵族、武士、官吏、国王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吠舍 农民、商人、手工业者 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首陀罗 (被征服者) 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和奴隶 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2)内容与特点:★注意:在种姓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高频考点8.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时间:公元前6世纪(2)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3)教义: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4)佛教的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5)【知识整合】四大文明古国及认识国家 文明发源地 文明成果 文明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古代埃及 非洲尼罗河流域 金字塔、象形文字等 气候温和,适宜人居,在大河流域,利于灌溉,而且每年河水泛滥,带来了肥沃的土壤,利于农业发展古巴比伦王国 西亚两河流域 《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等古代印度 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种姓制度、佛教、阿拉伯数字等古代中国 东亚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甲骨文、青铜器等认识 (1)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不同的文明,人类文明自产生就有多元化的特点 (2)世界历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多元性的,都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成果,且都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因此要尊重不同的文明 (3)合理吸收不同文明的积极成分 (4)提倡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平等交流,融合互补,共同发展高频考点9. 希腊城邦(1)地理范围:古代希腊地理范围大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半岛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亚岛等地区。适宜航海业和海外贸易。(2)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海洋文明)(3)希腊城邦出现: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城邦,特点是“小国寡民”;斯巴达是最大的城邦。 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二者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成年男性公民有参与统治的权利,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参军打仗是公民的义务;城邦各项活动都以公民为主体。(女子是公民) 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隶。高频考点10. 雅典的民主政治鼎盛时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伯里克利时期民主政治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建立津贴制度。(3)局限性: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高频考点11. 亚历山大帝国(1)亚历山大东征从公元前334年到公元前324年,历经十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2)评价消极: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造成深重灾难,也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积极:亚历山大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高频考点12. 罗马城邦(1)罗马的兴衰历程:罗马城邦(公元前1000年)-->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年/公元前6世纪末)-->控制西地中海(布匿战争)-->成为地中海霸主(公元前2世纪)-->共和国衰落(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起义)-->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公元前1世纪后期;屋大维)-->地跨欧亚非三洲(2世纪)-->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4世纪末)-->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日耳曼人,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结束,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东罗马帝国灭亡(1453年)(2)罗马共和国概况:①政治建设:a国家统治的决策权:元老院;b形式上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公民大会;c保护平民利益:保民官。②法治建设:《十二铜表法》的影响及地位:使定罪量刑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③规模最大的奴隶起义:斯巴达克起义(影响:沉重打击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3)简析自然地理环境对亚非文明和欧洲文明的形成有何影响?亚非文明以大河为中心形成了农耕文明,盛行君主制;欧洲文明以海洋为中心,工商业经济繁荣,奴隶制民主政治兴盛;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东西文明的差异性。高频考点13. 罗马帝国(1)凯撒夺权及被刺:公元前49年,曾经担任过罗马执政官和地方总督的凯撒,率领军队进攻罗马城,打败对手,控制了元老院。后来,元老院任命他为终身独裁官。不久,凯撒被谋杀,内战又起。(2)屋大维掌权:公元前31年,屋大维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他首创了“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3)罗马帝国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人物:屋大维屋大维的统治:采取许多措施解决矛盾,巩固自己的独尊地位,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发展。(4)罗马帝国的黄金时期: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高频考点14. 罗马帝国的衰亡(1)衰亡的原因:3世纪,罗马陷入长期的政治、经济大危机。统治者争斗混战不断,人民起义此起彼伏,农业萎缩,工商业衰落,财政危机,民生凋敝。375年,被称为“蛮族”的日耳曼人开始大举侵入罗马帝国。(2)罗马帝国的分裂: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3)西罗马帝国的灭亡: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高频考点15. 文学和雕塑(1)希腊神话的特点:“神人同形同性”(2)《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3)雕塑: 《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塑艺术中的杰作之一。高频考点16. 建筑艺术(1)希腊建筑:主要体现在神庙,代表建筑雅典帕特农神庙。(2)罗马建筑:吸收了希腊建筑的特点,代表建筑罗马大竞技场、凯旋门、万神庙。高频考点17. 哲学(1)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微小的“原子”组成的。(2)苏格拉底的思考转向人类社会。他指出,求得知识的最好办法是有系统的问和答;他还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这对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具有重要意义。(3)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还创立了逻辑学等新的学科。提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奠定了动物学基础,逻辑学的创始人。高频考点18. 法学(1)法学是罗马人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2)罗马帝国的法学家对法律进行了广泛论证,包括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关系的万民法、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3)罗马法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高频考点19. 历法公历的起源:罗马的历法来源于古埃及人_的太阳历。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 儒略历 ”。4世纪,罗马皇帝以此作为基督教历法。后来成为人们今天使用的公历的_基础_。(太阳历---儒略历---基督教历法—公历)高频考点20. 基督教的兴起(1)兴起背景: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2)创立时间、起源地、创始人:公元1世纪 ;巴勒斯坦地区;耶稣。(3)经典、教义:《圣经》;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4)传播:4世纪末,罗马帝国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在欧洲的传播;探寻新航路后,基督教传遍世界各地。(5)影响 :基督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于一切。经济方面直接掌握大量土地和其他经济资源,并渗入思想文化领域,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及价值观念,对中世纪欧洲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高频考点21. 法兰克王国(1)建立:481年在高卢地区建立。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是克洛维。(2)巩固: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后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克洛维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高频考点22. 封君与封臣①权利与义务:a封君的权利或封臣的义务: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b封臣的权利或封君的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②查理.马特改革的影响:11世纪,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等级制度在西欧普遍存在。③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a严格的等级性;b权利与义务交织在一起;c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高频考点23. 查理曼帝国(1)8世纪,法兰克国王丕平之子查理继位后,四处征伐。(2)800年前后,法兰克王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查理继续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后教会势力强大起来。(3)800年的圣诞节,教皇为查理加冕,被称为“查理大帝”,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4)814年,查理曼去世,帝国走向分裂。(5)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三个王国彼此间不存在隶属关系。高频考点24. 庄园的领主与佃户(1)庄园性质:在领主统治下的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是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自营地: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 1/3到1/2,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份地:庄园除直领地以外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一般每周要在直领地上劳动 3天,剩下的时间才属于自己。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共用地:庄园周围的林地、荒地等,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共同使用。(2)领主定义:受封领地的封建主。权利:直领地的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可以向佃户征收捐税。限制:不能随意没收自由农民的土地。(3)领主的佃户(庄园的居民)分类: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义务:基本义务是为领主提供劳役;缴纳捐税;自由农民: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高频考点25. 庄园法庭(1)主持者、开庭时间、地点:领主或他的管家;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开庭时间、地点不固定。(2)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处以罚金。(3)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4)作用:维护庄园公共秩序,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高频考点26. 自由和自治的城市(1)背景: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的农业、工商业普遍衰落,罗马时代的很多城市变成了废墟。(2)兴起: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起来,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特别是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等,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3)发展原因:领主对城市居民任意征税,引起城市居民的反抗,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手段: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典型:法国琅城争取自治权的斗争。(4)结果:到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那里获得“特许状”,但取得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高频考点27. 城市居民的身份(1)城市居民的形成: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享有一定的自由权利。农奴在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便获得市民的身份,享有自由。随着更多的城市取得自由,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成了自由人。(2)结果: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级逐渐形成,后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高频考点28. 大学的兴起(1)兴起: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2)表现:(1)12世纪,教师私人办校必须从教会那里得到授课许可证。(2)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3)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3)大学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高频考点29.《查士丁尼法典》(1)目的: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2)编纂组织者:查士丁尼(527年即位)(3)构成: 529年《查士丁尼法典》-- 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汇编。《法学汇纂》-- 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法理概要》--指导学习法律文献。《新法典》—查士丁尼执政时期的法令。(4)主要内容:《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了明确规定。(5)意义:是罗马法的总结和最高成就,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高频考点30. 拜占庭帝国的灭亡:(1)原因:7世纪开始,由于受到阿拉伯人的入侵西欧封建主组建的十字军的攻打,国势日渐衰落。(2)灭亡: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3)影响: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采取兼容并蓄,创造出独特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高频考点31. 6世纪前的日本(1)国家出现:1世纪—2世纪时,日本有100多个小国(2)日本统一:5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大和统治时期的日本社会状况: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等等。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也依其特长分别编入织棉部、锻冶部等。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高频考点32.大化改新①时间、人物及学习对象: 646年、孝德天皇、中国唐朝。②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土地、部民国有,土地每六年一授田;统一赋税。③影响: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④性质: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类似中国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⑤启示:要善于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文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要坚持改革。高频考点33. 武士和武士集团(1)统治阶层:武士阶层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强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 武士 ”。 (2)建立标志:12世纪,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的建立)。(3)幕府与天皇之间关系: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幕府将军实际上把持着国家大权。(4)武士道: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高频考点34. 伊斯兰教(1)创立者、时间:穆罕默德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7世纪初创立伊斯兰教。(2)伊斯兰教传播(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穆罕默德于 622 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3)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630 年,穆罕穆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穆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高频考点35. 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的创立:穆罕默德阐述了独尊真主“安拉”的宗教思想,于7世纪初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了伊斯兰教。信仰伊斯兰教的人被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的建立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2)穆罕默德传教过程:最初在麦加城传教,他与622年迁居麦地那,在麦地那建立了穆斯林公社(政教合一的国家雏形)。此后,穆罕默德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3)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阿拉伯帝国不是由默罕默德建立),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与唐朝处于同一时期);帝国的衰亡:蒙古人攻陷巴格达,帝国灭亡。(4)阿拉伯的文化成就与贡献:①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②阿拉伯人著的《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③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④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5)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按建立时间的先后顺序)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汉)、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唐)、奥斯曼帝国。(6)古代世界里文明交流的两种方式:和平往来和暴力冲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