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中中考语文(全国通用)《岳阳楼记》文言文试题汇编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初中中考语文(全国通用)《岳阳楼记》文言文试题汇编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岳阳楼记
(2023 · 四川广安 ·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 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 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
江① 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②。南合沅湘③ ,北合汉沔④ ,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 灌⑤ , 与海相若。清河⑥张君梦得谪居齐安⑦ , 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 哉 ”。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⑧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篷户瓮牖⑨无所不快; 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 照之以明月,此皆强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⑩ 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节选) 【注】①江:长江。②肆大:形容水流壮阔。③沅湘:沅江、湘江。④汉沔:汉江、沔江。⑤浸灌:
水势浩大。⑥清河:张君(张怀民)的家乡。⑦齐安:黄州。⑧会计:是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 务。⑨篷户瓮牖:篷户,用篷草编门;瓮牖,用破瓮做窗。⑩乌:哪里。
1.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百废具兴
(2)是进亦忧,退亦忧
(3)以览观江流之胜
(4)今张君不以谪为患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投以骨
B.揖西山之白云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其流奔放肆大 其正色邪
D.或异二者之为 乌睹其为快也哉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5.【甲】【乙】两文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 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都体现出了古人
的人生态度。但两文“乐 ”的内涵不同,【甲】文之“乐 ”是 ,【乙】文之“乐 ”
是 。
(2023 ·甘肃兰州 ·统考中考真题)班级开展范仲淹形象探究活动。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 小题
【材料一】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最知延州,担起西北边 疆防卫重任。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材料二】
岳阳楼记【注】(节选) 范仲淹
①嗟夫!子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③是进亦忧,退亦忧。④然则何时而乐耶?⑤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 ”乎!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注】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以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身份,提出了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 所不容,遂外放,先后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岳阳楼记》作于他任邓州知州时。
【材料三】
邠州建学记(节选) 范仲淹
庆历甲申岁,予参贰国政①,亲奉圣谋,诏天下建郡县之学,俾②岁贡群士, 一由此出。
明年春,予得为邵城守。暑事③之三日,谒夫子庙,通守太常王博士稷告予曰:“奉诏建学,其材出 于诸生备矣。今夫子庙隘甚, 群士无所安。 ”国议改卜④于府之东南隅。地为高明, 遂以建学,并其庙迁焉。 明年夏,厥功⑤告毕
增其庙度,重师礼也;广其学宫,优生员也。谈经于堂,藏书于库,长廊四回,室从而周,总一百四 十橙,广厦高轩,处之显明,士人洋洋,其来如归。且曰:“吾党居后稷、公刘之区,被二帝三王之风, 其吾君之大赐,吾道之盛节欤!敢不拳拳服膺⑥ ,以树其德业。 ”
【注】①贰国政:指范种淹任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二职,②俾;使。③署事;到而门上任。④改卜: 另行选择、⑤厥功:指建学堂工程。⑥服膺:牢记在心中
6.“长烟落日孤城闭 ”一句中的“孤城 ”即指词人镇守的延州。根据这首词的内容, 你认为延州傍晚 时分的景象是怎样的?请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不得抄写原文)
7.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的字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1)吾谁与归 查阅词典法:①返回②归还③归附,归属④结 局,归宿 (填序号)
(2)通守太常王博士 稷告予 课内迁移法: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___________
(3)今夫子庙隘甚 联想词语法:心胸狭隘 ___________
(4)广厦高轩,处之 结合语境法:前文有“地为高明,遂以建学 ” ___________
显明
8.如果将材料二划分为两个层次,下列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9.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广其学宫,优生员也。
10.宋代沈作喆评价范仲淹“文正公真一世英杰 ”。结合上面三则材料内容, 概括范仲淹被赞为“一世 英杰 ”的原因。
(2023 ·黑龙江齐齐哈尔 ·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 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仲淹为将, 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①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
召拜枢密副使②。王举正③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仲
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 ”固④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⑤参知政事。 会王伦寇淮南,州县官有不能守者,朝廷欲按诛之。仲淹曰:“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 守令皆得不诛。
(选自《宋史 ·范仲淹传》)
【注】①羌:中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泛称。下文“元昊 ”,为党项族,西夏开国皇帝。②枢密副使:官 职名。③王举正:北宋人,时任参知政事。同句“举正 ”亦指此人。④固:坚持,执意。⑤除:拜官授职。
1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停顿。(标注两处)
平 时 讳 言 武 备 寇 至 而 专 责 守 臣 死 事 可 乎
1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
(2)微斯人 微:
(3)遂改参知政事 遂:
(4)命为陕西宣抚使 命: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14.请简要概括【乙】文写了范仲淹的哪些事?
15.请结合【甲】【乙】两文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语的内涵。
(2023 ·江苏常州 ·模拟预测)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范文正公仲淹贫悴① ,依② 睢阳③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病笃④ ,使人呼文正而告曰: “吾
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 ”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⑤ ,内 ⑥文正怀中,文正 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⑦父有神术,昔之死也, 以汝尚幼,故俾⑧我收之,今汝成立⑨ ,当以还汝。 ”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⑩。
(选自苏轼《范文正公文集》)
【注】①贫:缺少财物,贫困。悴:忧,忧愁。②依:寄居。③睢(suī) 阳:古地名,今河南境内。
④笃:严重。⑤封志:封存并加标志。⑥内:同“纳 ”,放入。⑦而:你。⑧俾:使。⑨成立:长大。⑩封 识:即标志。宛然:依然如故。
16.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微斯人( )
②使人呼文正而告曰( )
③吾善炼水银为白金( )
④不足以付 ( )
17.与所给例句中的“ 以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
A.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B.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C.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D.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
19.范仲淹死后,后人在祭文中称誉他“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者 ”。结合乙文, 你觉得范仲淹身 上哪些品质值得后人垂范?
(2023 · 陕西西安 ·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此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 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岳阳楼记》)
【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
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 求《岳阳楼记》。故《记》中 云“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先天下之忧而忱;后天下之乐而乐 ”,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选自《过庭录》)
20.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春和景明______
(2)樯倾楫摧______
(3)正患无隙以规之______
(4)以书抵文正______
2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 以 ”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书抵文正 何以战
B.不以物喜 以其境过清
C. 自康乐以来 策之不以其道
D.皆以美于徐公 是亦不可以已乎
2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
23.从【甲】【乙】两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具有怎样的可贵品质?
(2023 ·辽宁盘锦 ·校联考三模)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
王① ,帝第五子元杰也。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 既成召僚属置酒共观之众皆叹美,坦②独俯首不 视,王强使视之,坦曰: “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 ”王惊问其故,对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税,
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满身。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 ”是时,帝③ 亦为假山未成, 闻之亟毁焉。
(选自《纲鉴易知录》,有删改) 【注释】①王:指益王赵元杰,字明哲。②坦:姚坦,当时在益王府任职。③帝:宋太宗。
2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吾谁与归 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C.王惊问其故 温故而知新(《论语》)
D.是时,帝亦为假山未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鱼我所欲也》)
25.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
2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既 成 召 僚 属 置 酒 共 观 之 众 皆 叹 美 27.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1)两文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主要运用了 、抒情的表达方式,而【乙】文主要
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
(2)选文【乙】中姚坦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姚坦的言行是选文【甲】中哪句话的真实写照?
(2023 ·湖北黄冈 ·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奔走,吾谁与守? ”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遂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至若春和景明( )
(2)吾谁与归( )
(3)轼庐于其上( )
(4)卒全其城( )
29.下列各组句子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于: 轼庐于其上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以: 使官吏分堵以守 以中有足乐者
D.其: 卒全其城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30.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31.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富民出,民皆奔走,吾谁与守?
32.甲文中“微斯人 ”“斯人 ”指的是“ ”(用原文语句填空), 乙文中“轼庐于其上,
过家不入 ”体现了苏轼在抗洪中 (用 1 个四字成语填空)的品质。
(2023 ·湖北咸宁 ·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 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游之日风日清和潮平于熨①。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②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 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③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涵涌, 震撼城郭。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④ 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⑤ , 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 宾僚请大合乐落之⑥ , 子京曰:“直 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 ”范公“先忧后乐 ”之语,盖亦有为而发夫?
(节选自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注释】①熨:像被熨燙过一样。②练:喻指像白绢一样的东西。③炮车云:像炮车一样的云。④愀 然:忧愁的样子。⑤滕子京在庆州统领军队抗敌,但后来以耗费国家资财的罪名被弹劾,贬官到岳州。⑥ 请大合乐落之:请典礼大乐庆祝落成。
33.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通过记事、记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发表作者见解, 甲、乙 两文和我们学过的《小石潭记》都属于这种文体。
B.古人以“骚人 ”来泛指文人,这种说法最早就出自于《岳阳楼记》中的“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
C.甲文中的“锦鳞 ”指美丽的鱼,运用了借代的手法。
D.乙文中的“亭午 ”,是时间名词,意思是“正午 ”。
3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庆帅左迁此地 不以物喜
B.范公“先忧后乐 ”之语 先天下之忧而忧
C.投箸而起 感极而悲者矣
D.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 乃重修岳阳楼
35.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游 之 日 风 日 清 和 潮 平 于 熨
36.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②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
37.甲、乙两文段都使用四字词语来描绘景物, 并且都既有写景,又有 。甲文运用对比手法
写景,一明一暗,对比鲜明;乙文按 顺序写景,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2023 ·河南商丘 ·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三个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 今人诗赋于其上,属子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 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子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材料二
邠州建学记①(节选) 范仲淹
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人曷尝②而乏哉?天地灵粹,赋于万物,非昔醇而今漓③。吾观物有秀于类者, 曾不减于古,岂人之秀而贤者独下于古欤?诚教有所未格④ ,器有所未就而然也!庠序⑤可不兴乎?……庆 历甲申岁,予参贰国政⑥ ,亲奉圣谟⑦ ,诏天下建郡县之学,俾⑧ 岁贡群士,一由此出。
【注释】①庆历五年,范仲淹赴邠州担任知州,第三日即提议改建邠州庙学。学校建成后,他应邀作 文以记其事。②曷尝:何尝。③漓:浅薄,不醇厚。④格:达到。⑤庠序:泛指学校。⑥贰国政:指范仲 淹任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二职。⑦圣谟(mó):皇帝的旨意。⑧俾(bǐ):使。
材料三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8.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岳阳楼记》和《邠州建学记》均为记修造之事而作,但前者对重修岳阳楼的情形不着一字,只为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B.“微斯人,吾谁与归? ”感慨深沉,既有追慕先贤之意,又有世无知音之叹,也暗含着自勉之意及 对滕子京的期望之情。
C.材料二先论及人才的重要性及当前人才缺乏的原因,再以“庠序可不兴乎? ”这一反问句,强调了 兴建学校的必要性。
D.景物常有烘托作用,如材料一用一暗一明之景烘托一悲一喜之情,材料三用凄凉的秋景烘托战地萧 瑟肃杀的气氛。
39.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0.虚词虽然很少表示实在的意义,但在行文中常有重要作用,如连接文意,增强情感等,请结合材 料一,具体分析“然则 ”“若夫 ”“至若 ”“嗟夫 ”这四个词的作用。
41.康熙曾为范仲淹题写“济世良相 ”的匾额,其实无论官任何职,范仲淹都始终怀抱济世之志,请 你结合三则材料,分析他的“济世 ”体现在哪些地方。
(2023 ·河南商丘 ·统考三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 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 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 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 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 江湖之远到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那?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①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②方贵显时,置负郭①常稔②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 有赡。
③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③之日,身无以为敛④ ,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 已。
(节选自钱公辅《义田记》,有删改) 【注释】①负郭:靠近外城。②常稔:年年有好收成。③殁:死。④敛:装殓。
42.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连月不开 ”中的“开 ”指天气放晴,写出了洞庭湖的阴冷景象。
B.“春和景明 ”中的“景 ”意思是日光,写出了洞庭湖的阳光明媚。
C.“静影沉璧 ”中的“璧 ”指圆形的玉,把日影比作沉入水中的玉璧。
D.“贫终其身 ”中的“终 ”这里指终结、结束,表现范仲淹的不慕财富。
43.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
44.甲文段第一段作者是如何描绘洞庭湖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景色的?请简要分析。
45.乙文段哪些内容能够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政治抱负?请结合内容 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甲】
留题小隐山书室
北宋 范仲淹
小径小桃深,红光隐翠阴。是非不到耳,名利本无心。 笋迸饶当户,云归半在林。何须听丝竹,山水有清音。
【乙】
岳阳楼记(节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丙】
李贤,字原德,邓人。举乡试第一,宣德八年成进士。景泰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帝善之,命翰林写 置左右,备省览。转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曰《鉴古录》,上之。
英宗复位,命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与徐有贞同预机务。未几,进尚书。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 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①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领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 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 ”遂命增银。
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 贤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②,清锦衣狱③,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 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④偷位耶? ”
初,御史刘溶劾柳溥败军罪,触帝怒。贤言御史耳目官,不宜谴。石亨谮贤曲护。帝渐疏贤,寻悟,
待之如初。每独对, 良久方出。遇事必召问可否, 或遣中官就问。贤务持大体, 尤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
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 知经筵事。成化二年冬卒, 年五十九。帝震悼, 赠太师,谥文达。 (节选自《明史 ·李贤列传》,有删略)
【注释】①帑(tǎng):古代指收藏钱财的府库或钱财。②江南织造:为官中织造丝织品的皇商。③锦 衣狱:明朝特务监狱,由锦衣卫管理。④卷舌:卷起舌头。形容不敢直言。
4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2)帝善之,命翰林写置左右( ) (3)贤因请行宽恤之政( )
(4)寻悟,待之如初( )
47.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罢 一 切 征 求 帝 用 其 言 四 方 得 苏 息。
4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
49.【甲】诗《留题小隐山书室》的环境描写巧妙地点了题中的“小隐山 ”中的“隐 ”字,请问你如何 理解?
50.联系【乙】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节选)部分内容和【丙】文中的李贤, 谈谈如何理解【甲】诗 中“是非不到耳,名利本无心 ”。
(2023 ·江苏盐城 ·统考二模)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纪念“范公堤 ”修筑 1000 周年,小赋同学收集整理范仲淹的资料,对其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协助 小赋完成相关任务。
范仲淹生平及作品集录
范仲淹(989 年一 1052 年),字希文。祖籍邻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一)
【勤勉求学】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辞母求学。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 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 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 辄以水沃面。往往馕② 粥不充,日昃③始食。遂大通六经④之旨,慨然有 志于天下。
(选自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有删改)
(二)
【治堰泰州】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今东台西溪)盐仓监。
通州、楚州沿海, 旧有捍海堰,东距大海,北接盐城。始自唐黜陟使⑤李承实所建,遮护民田,屏蔽盐 灶,其功甚大。历时既久,颓圮⑥不存。范仲淹为秦州西溪盐官日,风潮泛溢,渰没⑦ 田产,毁坏亭灶,有 请于朝。调四万余夫修筑,三旬毕工。遂使海濒⑧沮洳⑨泻卤之地化为良田民得奠居⑩至今赖之。
(选自《宋史 ·卷九十七 ·志第五十》有删改)
(三)
【任职苏州】景祐元年(1034 年),为治理水患,范仲淹常亲临苏常江边察看水情。《江上渔者》作于 此间。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四)
【戍边西北】康定元年(1040 年)至庆历三年(1043 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 此期间作《渔家傲 ·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五)
【贬谪邓州】庆历六年(1046 年),范仲淹因支持“庆历新政 ”,被贬河南邓州。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病逝徐州】皇祐四年(1052 年),范仲淹在徐州病逝。
【注】①适:这里指改综。②博第:稠纬。③日展:太阳偏西。④六经:这里指儒家经典。⑤黜陟使: 唐朝官职名。⑥颓圮:读 pǐ。倒塌。⑦渰没:读 yān,淹没。⑧海濒:海滨。⑨沮洳:jù rù,低湿之地。⑩ 奠居:定居,安居。
【任务一:疏通文意】
5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辄以水沃面 (2)先天下之忧而忧
(2)东距大海 (4)范仲淹为秦州西溪盐官日 (根据提示,填写序号)
提示:日:①太阳。②白昼;白天,③时,时候,④天天,每天。(《古代汉语词典》)
52.下面断句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遂使海濒沮洳泻卤之/地化为良田/民得奠居至今/赖之。 B.遂使海濒沮洳泻卤之地/化为良田/民得奠居/至今赖之。 C.遂使/海濒沮洳泻卤之地化为良/田民得奠居至今/赖之。 D.遂使海濒/沮洳泻卤/之地化为良田/民得奠居至今赖之。
5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2)始自唐监陟使李承实所建,遮护民田,屏蔽盐灶,其功甚大。
【任务二:品读诗词】
54.材料(二)(三)中分别描绘了 “江上渔者捕鱼之景 ”和“塞下秋景 ”,请你分别概括处两处景的 特点,并结合诗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其特点的。
【任务三:探究情怀】
55.探究上述材料中范仲淹的思想情怀,并简析这种思想情怀是否因其人生经历而有所改变。 请你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思路清晰地写出探究结果和简析过程。岳阳楼记
(2023 · 四川广安 ·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 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 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
江① 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②。南合沅湘③ ,北合汉沔④ ,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 灌⑤ , 与海相若。清河⑥张君梦得谪居齐安⑦ , 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 哉 ”。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⑧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篷户瓮牖⑨无所不快; 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 照之以明月,此皆强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⑩ 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节选) 【注】①江:长江。②肆大:形容水流壮阔。③沅湘:沅江、湘江。④汉沔:汉江、沔江。⑤浸灌:
水势浩大。⑥清河:张君(张怀民)的家乡。⑦齐安:黄州。⑧会计:是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 务。⑨篷户瓮牖:篷户,用篷草编门;瓮牖,用破瓮做窗。⑩乌:哪里。
1.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百废具兴
(2)是进亦忧,退亦忧
(3)以览观江流之胜
(4)今张君不以谪为患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投以骨
B.揖西山之白云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其流奔放肆大 其正色邪
D.或异二者之为 乌睹其为快也哉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5.【甲】【乙】两文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 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都体现出了古人
的人生态度。但两文“乐 ”的内涵不同,【甲】文之“乐 ”是 ,【乙】文之“乐 ”
是 。
【答案】1.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 2.同“俱 ”,全、都 这样 胜景 被贬官
3.B 4.(1)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2)流到赤壁的下面,波浪滚滚,如同大海
一样。 5.豁达乐观 爱国爱民的情怀 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
“清河张君梦得 ”是主语,“谪居齐安 ”是动宾结构,在剧中做谓语和宾语,通常主语和谓语中间要 断开,因此“清河张君梦得 ”后面要断开;句意: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故断句为:清河张 君梦得/谪居齐安。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1)句意: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具:同“俱 ”,全、都。
(2)句意: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是:这样。
(3)句意: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胜:胜景。
(4)句意: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谪:被贬官。
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连词,来/介词,把;
B.两个“之 ”都是助词,的;
C.代词,代指长江/副词,或许;
D.名词,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动词,是; 故选 B。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作答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1)微:(如果)没有。斯人:这种人(指前文的“古仁人 ”)。谁与归:就是“与谁归 ”,是宾语前置 句。归:归依。
(2)至:到。之:助词,的。下:下面。浸灌:浸,灌,意思都是“注 ”,此处指水势浩大。相若: 相似。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对比阅读。
甲文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 ”,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 快乐,但他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他和古仁人不同,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更是体现了他乐观豁达的态度。
乙文作者畅言“快哉 ”二字,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 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 ”,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 自放山水之间 ”而独得其快。作者肯定张梦得不以 物伤性,自放于山水之间的那种“何适而非快 ”的乐观豁达的态度。
综合以上即可知,两篇文章都体现了古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结合甲文“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可知,甲文的“乐 ”是“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爱国爱民的情怀;结 合乙文“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篷户瓮牖无所不 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可知,乙文的“乐 ”是“ 自放山水之 间 ”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
【参考译文】
【甲】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 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 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 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 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
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 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 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 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 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长江出了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 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 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
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 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 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 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 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
(2023 ·甘肃兰州 ·统考中考真题)班级开展范仲淹形象探究活动。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 小题
【材料一】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最知延州,担起西北边 疆防卫重任。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材料二】
岳阳楼记【注】(节选) 范仲淹
①嗟夫!子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③是进亦忧,退亦忧。④然则何时而乐耶?⑤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 ”乎!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注】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以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身份,提出了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 所不容,遂外放,先后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岳阳楼记》作于他任邓州知州时。
【材料三】
邠州建学记(节选) 范仲淹
庆历甲申岁,予参贰国政①,亲奉圣谋,诏天下建郡县之学,俾②岁贡群士, 一由此出。
明年春,予得为邵城守。暑事③之三日,谒夫子庙,通守太常王博士稷告予曰:“奉诏建学,其材出 于诸生备矣。今夫子庙隘甚, 群士无所安。 ”国议改卜④于府之东南隅。地为高明, 遂以建学,并其庙迁焉。 明年夏,厥功⑤告毕
增其庙度,重师礼也;广其学宫,优生员也。谈经于堂,藏书于库,长廊四回,室从而周,总一百四 十橙,广厦高轩,处之显明,士人洋洋,其来如归。且曰:“吾党居后稷、公刘之区,被二帝三王之风, 其吾君之大赐,吾道之盛节欤!敢不拳拳服膺⑥ ,以树其德业。 ”
【注】①贰国政:指范种淹任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二职,②俾;使。③署事;到而门上任。④改卜: 另行选择、⑤厥功:指建学堂工程。⑥服膺:牢记在心中
6.“长烟落日孤城闭 ”一句中的“孤城 ”即指词人镇守的延州。根据这首词的内容, 你认为延州傍晚 时分的景象是怎样的?请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不得抄写原文)
7.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的字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1)吾谁与归 查阅词典法:①返回②归还③归附,归属④结 局,归宿 (填序号)
(2)通守太常王博士 稷告予 课内迁移法: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___________
(3)今夫子庙隘甚 联想词语法:心胸狭隘 ___________
(4)广厦高轩,处之 结合语境法:前文有“地为高明,遂以建学 ” ___________
显明
8.如果将材料二划分为两个层次,下列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9.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广其学宫,优生员也。
10.宋代沈作喆评价范仲淹“文正公真一世英杰 ”。结合上面三则材料内容, 概括范仲淹被赞为“一世 英杰 ”的原因。
【答案】6.例如:秋天到了,延州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 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
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7. ③ 古代学官的统称。 小 光线明亮 8.C
9.(1)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而高兴,不因为自己的得失而悲伤。
(2)扩大学宫,优待生员。
10.因为范仲淹心系祖国,为国效力,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 ”的远大政治抱负。
【解析】6.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作答时可结合句意以及合理的想象来分析。
例如:天气极冷,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看不到大雁的影子,崇山峻岭里升起了长烟,落日西 沉,暮霭沉沉,边塞被层层的山岭围绕着,孤零零的城门紧紧地关闭着。
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或题干提示的方法来分析。
①空:“吾谁与归 ”的意思是: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归附,归属。故选③。
②空:课内迁移法“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的句意:有司业和学官当他们的老师。“通守太常王博士 稷告予 ”的意思是:邠州通判负责祭祀的学官王稷告诉我。博士:古代学官的统称。
③空:“心胸狭隘 ”的意思是:意思是气量非常小。隘:小。“今夫子庙隘甚 ”的意思是:如今孔夫 子庙太狭小。因此这里的“隘 ”意思是:小。
④空:结合语境法“地为高明,遂以建学 ”可知,这里说的是把地势高光线明亮的地方用来建学堂, 因此可推测“广厦高轩,处之显明 ”中的“显明 ”意思是:光线明亮。
8.本题考查划分层次。
①②③④⑤句是讲述古仁人不同于因外物或喜或悲的人的原因,并由此引出作者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 抱负,⑥句则感叹没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故选 C。
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作答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1)以:因为。喜:高兴。悲:悲伤。
(2)广:扩大。优:优待。
1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分析人物形象。
《渔家傲 ·秋思》中范仲淹一年又一年驻守边塞,却不能尽早回家与家人团聚,他渴望战争结束,希 望可以在英雄的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报效祖国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作者范仲淹虽身居江湖,但心忧国事,虽遭贬责,仍然不在意自身的安危,他忧 国忧民的情怀令人动容;根据《邠州建学记》中“增其庙度,重师礼也;广其学宫,优生员也 ”“吾党居 后稷、公刘之区,被二帝三王之风,其吾君之大赐,吾道之盛节欤!敢不拳拳服膺,以树其德业 ”可知,
范仲淹重视人才的培养,彰显君主的仁德,一心一意为国效力。
【参考译文】
【材料二】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 什么呢? (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 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 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唉!没有这种人,我 同谁一道呢?
【材料三】庆历甲申年,我参与决定枢密院、中书二府大政,亲自遵照圣上旨意,下诏书命令天下州 县兴建学校,使每年推举的士人全部出自州县学堂。
第二年春天,我请求担任邠州知州。处理公事第三天,拜谒了孔夫子庙,邠州通判负责祭祀的学官王 稷告诉我说:“奉圣旨兴建学堂,才俊从诸位士子中产生,已经齐备了,如今孔夫子庙太狭小,读书人无 安身之处。 ”于是商议改动(庙址),选择在州府的东南角,地势高光线明的地方用来建学堂,连同夫子庙 一块迁移到这儿。第二年夏天,该工程宣告完毕。
增大庙的尺度,这是推重师礼;扩大学宫,这是优待生员。在大堂谈论经书,在书库珍藏书籍。长廊 迂回曲折,环绕学舍四周,总计一百四十个柱子。宽广的厦房高高的窗户,置身其中感觉光线明亮。众位 学子高高兴兴来到如同回到家中,都说:“我们这些人居住在后稷、公刘创业的地方,沐浴唐尧、虞舜、 夏商周三王的醇厚风俗,岂不是我圣君的赐福,我文道的盛大节日吗?怎么敢不铭记于心不忘,来树立其
厚德大业啊!
(2023 ·黑龙江齐齐哈尔 ·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 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仲淹为将, 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①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
召拜枢密副使②。王举正③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仲
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 ”固④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⑤参知政事。 会王伦寇淮南,州县官有不能守者,朝廷欲按诛之。仲淹曰:“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 守令皆得不诛。
(选自《宋史 ·范仲淹传》)
【注】①羌:中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泛称。下文“元昊 ”,为党项族,西夏开国皇帝。②枢密副使:官 职名。③王举正:北宋人,时任参知政事。同句“举正 ”亦指此人。④固:坚持,执意。⑤除:拜官授职。
1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停顿。(标注两处)
平 时 讳 言 武 备 寇 至 而 专 责 守 臣 死 事 可 乎 1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
(2)微斯人 微:
(3)遂改参知政事 遂:
(4)命为陕西宣抚使 命: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14.请简要概括【乙】文写了范仲淹的哪些事?
15.请结合【甲】【乙】两文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语的内涵。
【答案】11.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12.(1)求:探求(2)微:如果没有(3)
遂:于是(4)命:任命 13.(1)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2)因此西夏军队也不敢
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 14.(1)治军、治边有方, 使外敌不敢犯其境,人心安定。 (2)淡泊
名利,甘愿放弃不合规矩的升职。 (3)愿为朝廷分忧,巡视边关。 (4)直言敢谏,使没守住城
池的州县官吏免受处决。 15.范仲淹把儒家传统的仁爱思想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 ”,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利民为宗旨,积极进取。无论社会环境有利还是困苦, 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在范仲淹的从政生涯中,他多次上书,强言直谏,虽屡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 始终未改。就像乙文中写他治军、治边有方,巡视边关为朝廷分忧。为民请命,忧民之忧,救人之困,这 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精神的核心。
【解析】11.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 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 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的意思是:平时忌讳讲完武备,遇到敌人进犯时却专门责令州县官员以死殉职,能这样做吗?
“平时讳,言武备 ”讲了平时情况,“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 ”是现在追责,具有转折的意思,应断开。 “可乎 ”表示反问,应断开。
故断句为: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句意为: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求,探求;
(2)句意为:如果没有这种人。微,如果没有;
(3)句意为:于是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遂,于是,就;
(4)句意为:任命为陕西宣抚使。命,任命。
1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 ”,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 补、移 ”,我们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如遇到倒装句就 要按现代汉语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 以,因为;喜,高兴;悲,悲伤。该句用了互文手法,翻译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 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2)重点词:故,所以;贼,这里指金人;亦,也;辄,总是,动不动就,这里指“轻易 ”;犯,侵 犯;境,边境。
14.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
根据乙文“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 ”可知,这里主要写了,范仲淹赏罚分明,爱护部属;
根据乙文“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可知,范仲淹治军、治边有方,使外敌 不敢犯其境,人心安定;
根据乙文“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 ’固辞不拜 ”可知,主要写了范仲淹淡泊名利,甘愿放
弃不合规矩的升职;
根据乙文“愿与韩琦出行边。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 ”可知,范仲淹愿为朝廷分忧, 巡视边关
根据“会王伦寇淮南,州县官有不能守者,朝廷欲按诛之。仲淹曰:‘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 死事可乎? ’守令皆得不诛 ”可知,范仲淹为州县官吏敢于进谏,使没守住城池的州县官吏免受处决,保 全了他们的性命。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主旨的把握。
根据甲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可知,其意思是: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 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根据范仲淹的生平来看,范仲淹把儒家传统的仁爱思想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利民为宗旨,积极进取。无论社会环境有利还是困苦,都不
能动摇心中的信念;
根据甲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可知, 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他进也忧虑,也忧愁。在范仲淹的从政生涯中,他 多次上书,强言直谏,虽屡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
根据乙文“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 ”、“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仲 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 ’固辞不拜 ”、“愿与韩琦出行边。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
事 ””、“仲淹曰:‘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守令皆得不诛 ”等可知,范仲淹治军、治 边有方,巡视边关为朝廷分忧。为民请命,忧民之忧,救人之困,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 ”精神的核心。
【参考译文】
【乙】范仲淹做将军时,赏罚分明,爱护部属。羌人各部有来归降的,都能推心置腹的接待,所以金 人不敢轻易扰乱边境。西夏元昊请求与宋朝交好后,范仲淹被升为枢密副使。王安石怯懦不能成事,谏官 欧阳修等便进言说范仲淹有将相之才,请求罢免王安石任用范仲淹,于是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
相)。范仲淹说:怎能因为谏官的言论就做宰相呢?于是坚决推辞,表示愿意与韩琦同去戍边。后被任命为 陕西宣抚使,没有成行,又被除去参知政事一职。赶上王伦在淮南造反,州县官吏不能坚守城池的朝廷就 要处死他们。范仲淹说:无人造反的时候不提养兵蓄锐的事,有人造反了又要杀守城之臣,能这样做吗?
于是州县官吏才保全了性命。
(2023 ·江苏常州 ·模拟预测)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范文正公仲淹贫悴① ,依② 睢阳③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病笃④ ,使人呼文正而告曰: “吾 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 ”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⑤ ,内 ⑥文正怀中,文正 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⑦父有神术,昔之死也, 以汝尚幼,故俾⑧我收之,今汝成立⑨ ,当以还汝。 ”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⑩。
(选自苏轼《范文正公文集》)
【注】①贫:缺少财物,贫困。悴:忧,忧愁。②依:寄居。③睢(suī) 阳:古地名,今河南境内。
④笃:严重。⑤封志:封存并加标志。⑥内:同“纳 ”,放入。⑦而:你。⑧俾:使。⑨成立:长大。⑩封 识:即标志。宛然:依然如故。
16.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微斯人( )
②使人呼文正而告曰( )
③吾善炼水银为白金( )
④不足以付 ( )
17.与所给例句中的“ 以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
A.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B.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C.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D.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
19.范仲淹死后,后人在祭文中称誉他“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者 ”。结合乙文, 你觉得范仲淹身 上哪些品质值得后人垂范?
【答案】16. 如果没有 叫,派 擅长,善于 能够,值得 17.C 18.(1)不
因外物和自己的处境的变化而悲喜,在朝廷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官,则替君主
担忧。 (2)范仲淹正想推辞,术士已经气绝身亡。 19.正直,不贪财。
【解析】16.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①句意:如果没有这种人。微:如果没有;
②句意:请人找来范仲淹说。使:叫,派;
③句意:我有将水银炼为白金的方法。善:擅长,善于;
④句意:不能将这些给我儿子。足以:能够,值得。
17.考查一词多义。
例句中“ 以 ”的意思为“因为 ”。
A.来;
B.如果; C.因为; D.用;
故选 C。
18.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以:因为;庙堂:指朝廷。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2)方:刚刚;绝:断绝。
19.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 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可知其为人诚信,不贪恋钱财。 【参考译文】
[乙]范仲淹早年贫困,住在睢阳一姓朱的人家内,经常和一个术士往来。术士病危请人找来范仲淹说:
“我有将水银炼为白金的方法,但是我儿子还小,不能将这些给我儿子就托付给你了! ”。然后就把他的方 法和一斤白金封好放在了范仲淹的怀中,范仲淹刚刚推辞他就死了。后几年中范仲淹做了谏官,而那个术 士的儿子也长大了,便找到了告诉他说:“你父亲有冶金的办法,过去他死的时候你还小,所以拜托我收 藏,现在你长大了!应该还给你! ”。然后那出秘方和金子给他,就和当年封存的一样!
(2023 · 陕西西安 ·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此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 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岳阳楼记》)
【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
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 求《岳阳楼记》。故《记》中 云“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先天下之忧而忱;后天下之乐而乐 ”,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选自《过庭录》)
20.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春和景明______
(2)樯倾楫摧______
(3)正患无隙以规之
(4)以书抵文正______
2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 以 ”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书抵文正 何以战
B.不以物喜 以其境过清
C. 自康乐以来 策之不以其道
D.皆以美于徐公 是亦不可以已乎
2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
23.从【甲】【乙】两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具有怎样的可贵品质?
【答案】20. (1)阳光或日光; (2)折断或断裂; (3)担心; (4)书信
(信)。 21.B 22.(1)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2)然而滕子京豪迈自负,
很少听进别人规劝(很少接受别人的话)。 23.(1)以治国安邦为己任(爱国精神),先忧后乐,具有
旷达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2)爱惜人才,关心友人(重视友情)。
【解析】2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①句意: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景:阳光或日光;
②句意:桅杆倒下,船桨折断。摧:折断或断裂;
③句意:范仲淹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患:担心;
④句意:写信给范仲淹。书:书信。
2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以:介词,把/介词,凭借;
B.以:都是“因为 ”的意思;
C.以:表示时间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的“ 以”/介词,按照; D.以:动词,认为/与“可 ”连用,表示许可,用法同现代汉语的“ 以 ”; 故选 B。
2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 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句中重点词语有: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2)句中重点词语有:然:然而;罕:很少。
2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及人物形象的把握。
根据【甲】文“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 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其意思是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 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作官的人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的人为君王担忧。这样在朝为官 也担忧,在野为民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
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 ”吧?) ”可知,范仲淹以治国安邦为己任(爱国精神),是一个先忧后乐,具有 旷达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之人;根据【乙】文“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 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其意思是范仲淹和他同龄,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 后他遭到迫害。但是滕子京豪迈自负,很少听人劝,范仲淹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 ”,“其意盖在谏故人 耳(其意思是他的意思大概就在于想规劝好友了) ”等关键句分析可知,范仲淹爱惜人才,关心友人,十 分珍视友情。
【参考译文】
(乙)滕子京很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 现在文章中和脸上。范仲淹和他同龄,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但是滕 子京豪迈自负,很少听人劝,范仲淹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他写一篇《岳阳 楼记》。所以《岳阳楼记》中写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的 意思大概就在于想规劝好友了。
(2023 ·辽宁盘锦 ·校联考三模)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
王①,帝第五子元杰也。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既成召僚属置酒共观之众皆叹美,坦②独俯首不 视,王强使视之,坦曰: “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 ”王惊问其故,对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税,
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满身。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 ”是时,帝③ 亦为假山未成, 闻之亟毁焉。
(选自《纲鉴易知录》,有删改) 【注释】①王:指益王赵元杰,字明哲。②坦:姚坦,当时在益王府任职。③帝:宋太宗。
2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吾谁与归 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C.王惊问其故 温故而知新(《论语》)
D.是时,帝亦为假山未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鱼我所欲也》)
25.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
2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既 成 召 僚 属 置 酒 共 观 之 众 皆 叹 美 27.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1)两文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主要运用了 、抒情的表达方式,而【乙】文主要
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
(2)选文【乙】中姚坦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姚坦的言行是选文【甲】中哪句话的真实写照?
【答案】24.D 25.(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2)曾经在府里修建了一座假山,花费了数百万。 26.既成/召僚属/置酒共观之/众皆叹美
27.(1)议论;叙述
(2)姚坦关心百姓,敢于直言。姚坦的言行是选文甲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的写照。 【解析】2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B.动词,归依/动词,聚拢;
C.名词,原因/名词,旧的知识;
D.指示代词,这; 故选 D。
2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 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以:因为;“物喜 ”“ 己悲 ”: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2)重点词:尝:曾经;于:在;为:修建;费:花费。
26.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
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句意:建成以后,益王召集同僚下属,置办酒席共同观赏假山,众人都夸赞假山漂亮。“既成 ”做状
语,指假山建造完成,在其后应断开一处;“召僚属 ”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益王 ”,在其后应断开一处, “众皆叹美 ”是一处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假山 ”,在其前应断开一处,故断句为:既成/召僚属/置酒共 观之/众皆叹美。
27.本题考查表达方式、人物品质、内容的理解。
表达方式一共有五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结合甲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可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接着运用对比论证了古仁人“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得出了结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可知赞美了古代仁 人贤士心怀祖国、将个人得失荣辱置于国家利益之下。据此可知运用的是议论的表达方式;
结合乙文可知,它主要讲述了一件事,益王耗费了巨资建了一座假山,官僚下属纷纷赞美,只有姚坦 没有趋炎附势,而是举出老百姓的悲苦的遭遇,以此劝告益王不要贪图享受,要爱惜民力,这件事被唐太 宗知道后,也停止了修建假山,而且还毁掉了山。据此可知,这篇短文主要通过记叙来展开故事情节,主 要运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
人物品质:从乙文“众皆叹美,坦独俯首不视 ”“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 ”等句可以看出姚坦,敢于 直言;从“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 ”“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 ”可以看出姚坦关心百姓。
甲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的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 ”正好是姚坦的言行的真实 写照。
【参考译文】
乙文:益王是宋太宗的第五个儿子,叫赵元杰。曾经修建了一座假山,花费几百万。建成以后,益王 召集同僚下属,置办酒席共同观赏假山,众人都夸赞假山漂亮,而姚坦却独自低着头。益王强迫他看假山, 他说:“我只看到血山,哪里有什么假山呢? ”益王很惊讶,问他原因,姚坦说:“我在田间时,看见州 县的官吏督促交税,上下一起逼迫,父子兄弟被鞭打痛苦不堪,血流满身。这座假山都是用百姓租税筑成 的,不是血山又是什么呢? ”当时唐太宗也在修建假山,还未完成,听到姚坦的话之后马上命人毁山。
(2023 ·湖北黄冈 ·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奔走,吾谁与守? ”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遂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至若春和景明( )
(2)吾谁与归( )
(3)轼庐于其上( )
(4)卒全其城( )
29.下列各组句子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于: 轼庐于其上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以: 使官吏分堵以守 以中有足乐者
D.其: 卒全其城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30.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31.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富民出,民皆奔走,吾谁与守?
32.甲文中“微斯人 ”“斯人 ”指的是“ ”(用原文语句填空), 乙文中“轼庐于其上,
过家不入 ”体现了苏轼在抗洪中 (用 1 个四字成语填空)的品质。
【答案】28. 日光,阳光; 一道,一起; 搭建草房,造房; 最终、最后
29.A 30.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31.(1)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
变化而喜悲。
(2)(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众就都会逃跑,谁和我一起守城呢? 32. 古仁人 “ 以
身作则 ”或“身先士卒 ”“率先垂范 ”“一马当先 ”
【解析】2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景:日光,阳光。
(2)句意:我同谁一道呢?归:一道,一起。
(3)句意:苏轼在大堤上搭了一间草房居住。庐:搭建草房,造房。 (4)句意: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卒:最终、最后。
2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于:介词,在/介词,在;
B.之: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C.以:介词,来/连词,因为; D.其:代词,那/代词,他;
故选 A。
3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效力。
“河将害城 ”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事急矣 ”是一个主谓句,二者都是独立的句子,中间应断开;“虽 ” 是连词,引出下文的叙述,故“虽 ”和“矣 ”之间应断开。故断句为: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
力。
31.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注意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 以,因为;物,外物;己,自己。这一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翻译时注意不要将上下 两句意思分开。
(2)重点字词:皆,都;奔走,逃跑。“吾谁与守 ”是倒装句,应为“吾与谁守 ”。
3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甲文中,根据“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可知他们的心态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 ’”,因此作者最后感叹“微斯人,吾谁与归 ”中的“斯人 ”即“古仁人 ”。
乙文中“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 ”,苏轼不躲避洪水,率领士卒修筑长堤,天天住在 堤上,由此可见苏轼是一个忠于职守、身先士卒、爱护百姓的人,对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勤于政事,除 以上成语外,还可用“ 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一马当先 ”等来概括他的品质。
【参考译文】
【乙】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洪水在梁山泊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 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 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 ”于是将富人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去,把卒长叫出来 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效力。 ”于是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 苏轼在大堤上搭了一间草房居住,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 城。
(2023 ·湖北咸宁 ·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 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游之日风日清和潮平于熨①。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②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 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③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涵涌, 震撼城郭。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④ 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⑤ , 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 宾僚请大合乐落之⑥ , 子京曰:“直 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 ”范公“先忧后乐 ”之语,盖亦有为而发夫?
(节选自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注释】①熨:像被熨燙过一样。②练:喻指像白绢一样的东西。③炮车云:像炮车一样的云。④愀 然:忧愁的样子。⑤滕子京在庆州统领军队抗敌,但后来以耗费国家资财的罪名被弹劾,贬官到岳州。⑥ 请大合乐落之:请典礼大乐庆祝落成。
33.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通过记事、记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发表作者见解, 甲、乙 两文和我们学过的《小石潭记》都属于这种文体。
B.古人以“骚人 ”来泛指文人,这种说法最早就出自于《岳阳楼记》中的“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
C.甲文中的“锦鳞 ”指美丽的鱼,运用了借代的手法。
D.乙文中的“亭午 ”,是时间名词,意思是“正午 ”。
3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庆帅左迁此地 不以物喜
B.范公“先忧后乐 ”之语 先天下之忧而忧
C.投箸而起 感极而悲者矣
D.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 乃重修岳阳楼
35.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游 之 日 风 日 清 和 潮 平 于 熨
36.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②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
37.甲、乙两文段都使用四字词语来描绘景物, 并且都既有写景,又有 。甲文运用对比手法
写景,一明一暗,对比鲜明;乙文按 顺序写景,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答案】33.B 34.D 35.游之日/风日清和/潮平于熨 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②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 37.
36. ①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
议论,或议论、抒情 时间
【解析】3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B.这种说法最早出自于屈原的《离骚》; 故选 B。
3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均为:连词,因为;
B.均为:结构助词,的; C.均为:连词,表承接;
D.副词,才/副词,于是; 故选 D。
3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 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 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
本句意思是:我们出游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被熨烫过一样平坦。 因此断句为:游之日/风日清和/潮平于熨。
36.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 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尝(曾经) ”“或(或许) ”“何(为什么) ”“时 (这时) ”“箸(筷子) ”等。
37.本题考查表达方式和写作顺序。
甲文,第三段以“嗟夫 ”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
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无论是“居庙堂之高 ” 还是“处江湖之远 ”,忧国忧民之心不改,并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乙文,第二段“范公‘先忧后乐 ’之语,盖亦有为而发夫? ”一
句论述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思想,并与自己的人生 经历对照,从而抒发了壮志难酬、孤身天涯的深切悲愁。因此,两文都运用了议论,或议论、抒情的表达 方式。
乙文,结合“风日清和 ”“亭午风渐劲,…… ”“ 日暮,炮车云生,…… ”可知,按时间顺序写景, 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参考译文】
乙:我们出游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被熨烫过一样平坦,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像蝇头小字, 附着在白练似的溪流上。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很多船只 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 波浪像雪山一样汹涌起伏,震撼城郭。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 泪而且不能自制了。
从前滕子京因在庆州统领军队(抗敌的事情)被贬官到这里,因为不得志而心情忧郁,扩大原有城楼 的规模而有了岳阳楼。等到完工,宾客同僚请典礼大乐庆祝落成,滕子京说:“简直要扶着栏杆大哭一场 才觉得痛快! ”范仲淹“先忧后乐 ”的话,是因为滕子京有作为而发的感慨吧?
(2023 ·河南商丘 ·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三个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 今人诗赋于其上,属子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 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子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材料二
邠州建学记①(节选) 范仲淹
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人曷尝②而乏哉?天地灵粹,赋于万物,非昔醇而今漓③。吾观物有秀于类者, 曾不减于古,岂人之秀而贤者独下于古欤?诚教有所未格④ ,器有所未就而然也!庠序⑤可不兴乎?……庆 历甲申岁,予参贰国政⑥ ,亲奉圣谟⑦ ,诏天下建郡县之学,俾⑧ 岁贡群士,一由此出。
【注释】①庆历五年,范仲淹赴邠州担任知州,第三日即提议改建邠州庙学。学校建成后,他应邀作 文以记其事。②曷尝:何尝。③漓:浅薄,不醇厚。④格:达到。⑤庠序:泛指学校。⑥贰国政:指范仲 淹任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二职。⑦圣谟(mó):皇帝的旨意。⑧俾(bǐ):使。
材料三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8.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岳阳楼记》和《邠州建学记》均为记修造之事而作,但前者对重修岳阳楼的情形不着一字,只为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B.“微斯人,吾谁与归? ”感慨深沉,既有追慕先贤之意,又有世无知音之叹,也暗含着自勉之意及 对滕子京的期望之情。
C.材料二先论及人才的重要性及当前人才缺乏的原因,再以“庠序可不兴乎? ”这一反问句,强调了 兴建学校的必要性。
D.景物常有烘托作用,如材料一用一暗一明之景烘托一悲一喜之情,材料三用凄凉的秋景烘托战地萧 瑟肃杀的气氛。
39.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0.虚词虽然很少表示实在的意义,但在行文中常有重要作用,如连接文意,增强情感等,请结合材 料一,具体分析“然则 ”“若夫 ”“至若 ”“嗟夫 ”这四个词的作用。
41.康熙曾为范仲淹题写“济世良相 ”的匾额,其实无论官任何职,范仲淹都始终怀抱济世之志,请 你结合三则材料,分析他的“济世 ”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案】38.A 39.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40.“然则 ”起转换作
用,由第 2 段概写洞庭湖景物,转入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议论;“若夫 ”以假设语气起笔,引出对洞庭 风雨图的描写;“至若 ”宕开一笔,转而描写洞庭春晴图;“嗟夫 ”表感叹语气,转入议论和抒情,表达“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胸襟和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 41.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天下为己任,
先忧后乐;②认识到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主张兴办学堂,为国家培育人才;③镇守边疆时忧国忧民,渴 望建功立业,扫平边患。(写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38.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文章内容。
A. “但前者对重修岳阳楼的情形不着一字,只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理解分析不正确。结合《岳阳 楼记》第①段“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 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可知,文章第①段简要记述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非选项所说“对重修岳
阳楼的情形不着一字 ”。 故选 A。
39.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 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览(看,观赏),异(不同),乎(吧) ”要理解正确。
40.本题考查分析文言虚词的作用。
“然则 ”是文言连词,用在句子的开头,对上文表示承接,有“既然如此,那么 ”的意思,联系上文 第②段“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可知,上文主要写洞庭湖景物,由下文第②段“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可知下文主 要写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议论,故“然则 ”起转换作用。
“若夫 ”是句首语气词,用在句首或段落的开始,表示另提一事。由第③段“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可知,下文主 要写洞庭风雨的景象,故“若夫 ”以假设语气起笔,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至若 ”是连词,表示提出另一个话题,用在下文的开头,可译为至于。由第④段“春和景明,波澜 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可知,这一段主要写洞庭春晴 的景象,与上文第③段写洞庭风雨的景象不同,故“至若 ”起到提出另一个话题的作用。
“嗟夫 ”表示感叹的语气词。通常都独立置于一句或一段之前。由第⑤段“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 二者之为,何哉 ”可知, 这里主要转为下文的议论与抒情,再结合第⑤段“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 ’乎 ”可知,为下文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的抒发做铺垫。
41.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抱负。
“济世 ”是救世、济助世人的意思, 结合《岳阳楼记》中第⑤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其必曰‘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可知,作者的“济世 ”主要表现在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 感到欢愉和沮丧,以及以天下为己任,先忧后乐的胸怀;结合《邠州建学记》中“ 国家之患,莫大于乏
人 ”“庠序可不兴乎 ”可知,作者的“济世 ”主要表现在重视人才,重视兴办教育来为国家培养人才;结 合《渔家傲 ·秋思》中“将军白发征夫泪 ”可知,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 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写出了作者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参考译文】
材料二:国家的忧患没有比缺乏人才更大的了。人才为何会缺乏呢?天地之间的灵光精气分配给万物, 并非对昔日厚今日薄。我观察万物有比同类优秀的,曾经不比古代减少,难道优秀而贤明的人才,却比古 代少吗?实在是教化没有达到,人才没有造就而形成的,学校怎么能不兴建呢……庆历甲申年,我参与决
定枢密院、中书二府大政,亲自遵照圣上旨意,下诏书命令天下州县兴建学校,使每年推举的士人全部出 自州县学堂。
材料三: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 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 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 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2023 ·河南商丘 ·统考三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 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 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 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 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 江湖之远到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那?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①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②方贵显时,置负郭①常稔②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 有赡。
③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③之日,身无以为敛④ ,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 已。
(节选自钱公辅《义田记》,有删改) 【注释】①负郭:靠近外城。②常稔:年年有好收成。③殁:死。④敛:装殓。
42.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连月不开 ”中的“开 ”指天气放晴,写出了洞庭湖的阴冷景象。
B.“春和景明 ”中的“景 ”意思是日光,写出了洞庭湖的阳光明媚。
C.“静影沉璧 ”中的“璧 ”指圆形的玉,把日影比作沉入水中的玉璧。
D.“贫终其身 ”中的“终 ”这里指终结、结束,表现范仲淹的不慕财富。
43.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
44.甲文段第一段作者是如何描绘洞庭湖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景色的?请简要分析。
45.乙文段哪些内容能够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政治抱负?请结合内容 具体分析。
【答案】42.C 43.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44.①从空间和时间上描绘。②洞庭湖
连接远方山脉,吞吐长江,水面宽阔无边等描写,从空间上写出洞庭湖浩荡广阔、气势磅礴;③不同时间
洞庭湖不同景色的描绘,则从时间上写出了洞庭湖的阴晴变化、气象万千。 45.范仲淹用自己的俸禄
购置义田,救济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在他去世后子孙没钱为其办理丧事,表现了他的乐善好 施,救人之困,体现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政治抱负。
【解析】4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言字词。
C.“把日影比作沉入水中的玉璧理解分析不正确 ”,应该是“把月影比作沉入水中的玉璧 ”,而非“ 日 影 ”。
故选 C。
4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文言句子的翻译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的原则。同时要注意句
子中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本题中注意重点字词“微(没有),斯(这种),与(和),归(归依) ” 要理解正确。
4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结合甲文第①段“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可知,“街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写出了洞庭湖连接远 山,吞吐长江,无边无际,从空间上形容水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荡,写出了洞庭湖景色的波澜壮阔;“朝 晖夕阴,气象万千 ”从不同时间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现它的气象万千;据此可知,第一段是从空间和时 间上描绘洞庭湖景色的波澜壮阔、气象万千。
4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结合乙文第②段“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
嫁娶凶葬,皆有赡 ”,第③段“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 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 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可知,范仲淹购置义田,养育救济族人,使其生活有保障,他身居高位却甘于贫 穷,去世后其子孙没钱给他安葬,都能够体现其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政治抱负的实 践。
【参考译文】
【乙】范文正公,苏州人,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 都予以帮助。
当他贵重显达之时,购置靠近外城年年有好收成的良田一千亩,称作“义田 ”,用来养育救济本家族的 人们。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生病、丧葬都予以资助。
文正公虽然官位很高,俸禄优厚,然而却终生贫穷。死的时候,竟然没有衣物装殓,子孙也没有钱为 他办理丧事,只把周济穷人和养活族人的道义留传给子孙罢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甲】
留题小隐山书室
北宋 范仲淹
小径小桃深,红光隐翠阴。是非不到耳,名利本无心。 笋迸饶当户,云归半在林。何须听丝竹,山水有清音。
【乙】
岳阳楼记(节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丙】
李贤,字原德,邓人。举乡试第一,宣德八年成进士。景泰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帝善之,命翰林写 置左右,备省览。转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曰《鉴古录》,上之。
英宗复位,命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与徐有贞同预机务。未几,进尚书。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
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①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领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
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 ”遂命增银。
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 贤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②,清锦衣狱③,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 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④偷位耶? ”
初,御史刘溶劾柳溥败军罪,触帝怒。贤言御史耳目官,不宜谴。石亨谮贤曲护。帝渐疏贤,寻悟,
待之如初。每独对, 良久方出。遇事必召问可否, 或遣中官就问。贤务持大体, 尤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
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 知经筵事。成化二年冬卒, 年五十九。帝震悼, 赠太师,谥文达。 (节选自《明史 ·李贤列传》,有删略)
【注释】①帑(tǎng):古代指收藏钱财的府库或钱财。②江南织造:为官中织造丝织品的皇商。③锦 衣狱:明朝特务监狱,由锦衣卫管理。④卷舌:卷起舌头。形容不敢直言。
4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2)帝善之,命翰林写置左右( ) (3)贤因请行宽恤之政( )
(4)寻悟,待之如初( )
47.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罢 一 切 征 求 帝 用 其 言 四 方 得 苏 息。
4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
49.【甲】诗《留题小隐山书室》的环境描写巧妙地点了题中的“小隐山 ”中的“隐 ”字,请问你如何 理解?
50.联系【乙】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节选)部分内容和【丙】文中的李贤, 谈谈如何理解【甲】诗 中“是非不到耳,名利本无心 ”。
【答案】46. 因为 认为……好 趁机 不久 47.罢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
苏息。 48.(1)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2)担心有人中饱私囊就不赈济抚恤,坐看百姓死亡,这是因噎废食啊。 49.诗的前两句“小径
小桃深,红光隐翠阴 ”写书室所处的环境,一条小路通向桃林深处,桃花的红映衬着山中的苍绿。这两句 巧妙地点了题中的“小隐山 ”的“隐 ”字;“笋迸饶当户,云归半在林 ”描写书室门前竹林环绕,远处云
归半山,书室的环境清幽,进一步体现题中的“小隐山 ”的“隐 ”字。 50.“是非不到耳,名利本无
心 ”写的是处于这种环境下人的心境,耳边没有人世间的种种是与非,心中自然也没有名与利了。《岳阳楼 记》中范仲淹提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也就是强调不为名利所动,而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 ”也是体现了他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李贤时刻以国家、百姓的安危为重,面 对山东饥荒、边疆战事和国内水灾,对外筹划边防策略,对内提出宽恤百姓之策。国家稳定之后,又不惧 皇权和谗言,面对皇帝的不悦,仍然多次提出有益于国家和百姓的政策。
【解析】4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 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以:因、因为。
(2)句意为:皇帝认为很好,命令翰林写好后,放在自己身边。善:意动用法,认为……好;
(3)句意为:他又趁机提出实行宽容和怜惜百姓的政策。因:趁机;
(4)句意为:不久才醒悟,又待之如初了。寻:不久。
4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 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意为:废除国家的一切征敛,皇上采用他的建议,四方得以安宁,民力得到复苏。
“罢一切征求 ”动宾结构,应在“求 ”后停顿;“帝用其言 ”主谓结构,应在“言 ”后停顿。
故断为:罢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
4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 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第一个“忧 ”是“ 以……为忧 ”,第二个“忧 ”是“忧愁 ”。
(2)重点词语:中饱,经手钱财,以欺诈手段从中取利。贷,放款赈灾。坐视,坐着观看。是,这。
49.本题考查环境理解。
根据《留题小隐山书室》“小径小桃深,红光隐翠阴 ”的意思,一条小路通向桃林深处,桃花的红映 衬着山中的苍绿。文中连用两个“小 ”写出了“小隐山书室 ”外,路和庭院的小巧别致,突出了此处的隐 秘,不易被人发现,从而巧妙地点了题中的“小隐山 ”中的“隐 ”字。
50.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是非不到耳,名利本无心 ”的意思是:耳边没有人世间的种种是与非,心中自然也没有名与利了。 没有功名利禄心有两个状态,一是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而是一心为国,不计名利。而李贤和范仲淹显然 属于后者。
根据《李贤列传》“ 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领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 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 ’遂命增银 ”“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苏 息。贤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
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 ’”“贤言御史耳目官,不宜谴 ”“贤务持大体, 尤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 ”等可知李贤面对山东饥荒、边疆战事和国内水灾,对外筹划边防策略,对内提 出宽恤百姓等策略,一心为国为民,面对皇帝的不悦和谗言,有敢于直言,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得失, 仍然多次提出有益于国家和百姓的政策,并且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 ”,时刻以国事为重。可见, 李贤一 心为国,不计名利。
《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处世态度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政治 抱负,也是范仲淹以不计个人得失,国家利益为重,一心为民的精神体现。
【参考译文】
【甲】
一条小路通向桃林深处,桃花的红映衬着山中的苍绿。耳边没有人世间的种种是与非,心中自然也没 有名与利了。门前是竹林环绕,远处是云归半山。为什么还要听音乐呢,山中的泉水就是最动听的清音。
【丙】
李贤,字原德,是邓县人。考取乡试第一名。宣德八年考中进士。景泰二年二月呈上端正国家根本的 十条策略,皇帝认为很好,命令翰林写好后,放在自己身边,以备审阅。转到吏部任职,采编古代二十二 位君主值得学习的事迹,命名为《鉴古录》,呈给皇帝。
英宗重新即位后,命他兼任林院学士,入文渊阁当值,与徐有贞一起参与机务。不久,他升为尚书。 李贤气度端正凝重,奏对皇上都切中机宜,皇上非常宠爱他。山东闹饥荒,国家拨出赈济的财物不足,皇 上召徐有贞和李贤来商议,徐有贞说赈济的财物多被官员中饱私囊。李贤说:“担心有人中饱私囊就不赈 施抚恤,坐看百姓死亡,这是国噎废食啊。 ”皇上于是命增拨银两。
当时每年都有边警,天下发大水,长江南北尤其严重。李贤外筹划边防策略,内请宽恤百姓,废除国 家的一切征敛。皇上采用他的建议,四方得以安宁,民力得到复苏。他又趁机提出实行宽容和怜惜百姓的 政策,又请求停罢江南织造的事务,清理锦衣卫的案件,停止边臣所上的纳贡进献,停止内外采买的行为。 皇上很为难。李贤坚持他的意见,连着四次向皇上争取,他的同事都很害怕。李贤退下后说:“作为大臣
就应当知无不言,岂可闭口不言、尸位素餐呢? ”
当初,御史刘濬弹劾柳溥败军之罪,触怒了皇上。李贤说御史是国家耳目之官,不宜谴责。石亨诬陷 李贤暗中袒护刘濬。皇上渐渐疏远了李贤,不久才醒悟,又待之如初了。他常常独自与皇上谈话,很久才 出来。一有事情,皇上一定召他去问这样处理是否可行,或者派宦官去询问他。李贤务持大体,尤其以珍 惜人才、广开言路为急务。
宪宗即位,提升李贤为少保、华盖殿大学士,掌管讲解经筵事务。成化二年冬天去世,终年五十九岁。 皇上十分哀悼,追赠为太师,封谥号为文达。
(2023 ·江苏盐城 ·统考二模)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纪念“范公堤 ”修筑 1000 周年,小赋同学收集整理范仲淹的资料,对其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协助 小赋完成相关任务。
范仲淹生平及作品集录
范仲淹(989 年一 1052 年),字希文。祖籍邻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一)
【勤勉求学】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辞母求学。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 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 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 辄以水沃面。往往馕② 粥不充,日昃③始食。遂大通六经④之旨,慨然有 志于天下。
(选自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有删改)
(二)
【治堰泰州】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今东台西溪)盐仓监。
通州、楚州沿海, 旧有捍海堰,东距大海,北接盐城。始自唐黜陟使⑤李承实所建,遮护民田,屏蔽盐 灶,其功甚大。历时既久,颓圮⑥不存。范仲淹为秦州西溪盐官日,风潮泛溢,渰没⑦ 田产,毁坏亭灶,有 请于朝。调四万余夫修筑,三旬毕工。遂使海濒⑧沮洳⑨泻卤之地化为良田民得奠居⑩至今赖之。
(选自《宋史 ·卷九十七 ·志第五十》有删改)
(三)
【任职苏州】景祐元年(1034 年),为治理水患,范仲淹常亲临苏常江边察看水情。《江上渔者》作于 此间。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四)
【戍边西北】康定元年(1040 年)至庆历三年(1043 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 此期间作《渔家傲 ·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五)
【贬谪邓州】庆历六年(1046 年),范仲淹因支持“庆历新政 ”,被贬河南邓州。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病逝徐州】皇祐四年(1052 年),范仲淹在徐州病逝。
【注】①适:这里指改综。②博第:稠纬。③日展:太阳偏西。④六经:这里指儒家经典。⑤黜陟使: 唐朝官职名。⑥颓圮:读 pǐ。倒塌。⑦渰没:读 yān,淹没。⑧海濒:海滨。⑨沮洳:jù rù,低湿之地。⑩ 奠居:定居,安居。
【任务一:疏通文意】
5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辄以水沃面 (2)先天下之忧而忧
(2)东距大海 (4)范仲淹为秦州西溪盐官日 (根据提示,填写序号)
提示:日:①太阳。②白昼;白天,③时,时候,④天天,每天。(《古代汉语词典》)
52.下面断句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遂使海濒沮洳泻卤之/地化为良田/民得奠居至今/赖之。 B.遂使海濒沮洳泻卤之地/化为良田/民得奠居/至今赖之。 C.遂使/海濒沮洳泻卤之地化为良/田民得奠居至今/赖之。 D.遂使海濒/沮洳泻卤/之地化为良田/民得奠居至今赖之。
5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2)始自唐监陟使李承实所建,遮护民田,屏蔽盐灶,其功甚大。
【任务二:品读诗词】
54.材料(二)(三)中分别描绘了 “江上渔者捕鱼之景 ”和“塞下秋景 ”,请你分别概括处两处景的 特点,并结合诗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其特点的。
【任务三:探究情怀】
55.探究上述材料中范仲淹的思想情怀,并简析这种思想情怀是否因其人生经历而有所改变。 请你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思路清晰地写出探究结果和简析过程。
【答案】51. 就 在……之先 向东 ③ 52.B 53.(1)已经长大之后,(范
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心中有所感,流着眼泪辞别母亲,离开(母亲)到南都进入学舍求学。
(2)(捍海堰)开始由唐朝黜陟使李承实支持修建,遮掩保护百姓的田地,保障盐民的锅灶,它的功
劳是非常巨大的。 54.两处景的特点分别是:凶险、奇异。
材料(二)中,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将江中小舟比作树叶,既写出了江中小舟之小,又描摹出小舟在 江涛中颠簸飘摇。同时通过“ 出没 ”这一极具画面感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将小舟搏击风浪、险象环生的场 景表现出来。(抓住一处分析即可)
材料(三)中,“衡阳雁去无留意 ”一句通过拟人的手法,写出秋雁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进而 突出这里寒风奇异,满目荒凉。作者通过对千嶂、孤城、长烟、落日以及边声、号角声等所见所闻诸现象 连缀起来,展现了一幅既壮阔又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突出边塞景致之异。 (抓住一处分析即可) 55.材料体现出范仲淹天下国家情怀(家国情怀/为国为民的先忧后乐思想情怀)。这种情怀是范仲淹毕生 的价值追求,不因其人生经历而改变。范仲淹年少时,家境不顺,但刻苦求学并慨然有志于天下。在泰州 任职时,修堤捍海,护佑百姓;在苏州任职时,对江涛中的渔者心生同情。在戍守西北之时,渴望燕然勒 功,杀敌报国,满怀忧国之情。被贬邓州之时,追慕古仁人思想,不论进退,皆念朝廷百姓,高呼“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彰显其“先忧后乐 ”的政治追求。所以无论“进 ”与“退 ”,心系天下是 范仲淹永恒的追求。
【解析】5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 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就用冷水冲头洗脸。辄,就。
(2)句意: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就担忧。先,在……之先。
(3)句意:向东抵御大海。东,向乐。
(4)句意:范仲淹担任秦州西溪盐官的时候。晶,时,时候。故选③。
52.考查断句。
句意:于是使海滨低湿之地变成了良田,人民得以安居,到现在还有赖于它。 故断句为:遂使海濒沮洳泻卤之地/化为良田/民得奠居/至今赖之。
故选 B。
5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既,已经。其,自己的。辞,辞别。云,离开。之,到。
(2)始,开始。自,从。遮护,保护。屏蔽,保障。其,它的。甚,很。
54.考查比较阅读。
(二)中的“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意为:你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后两 句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水面,向读者展示了以下一番景象:起伏的波浪中,一只小船,船上的渔夫正在捕鱼, 那小小的渔船在波浪中飘摇颠簸,忽隐忽现,一会儿露出水面,一会儿又被风浪隐没。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 修辞手法,把江上的小船比作树叶,在风浪中忽隐忽现。“ 出没风波里 ”一句点明了江风景的特点是凶险。 表现了作者对江上渔民的同情之意。
《渔家傲 ·秋思》上片写景, 紧扣一个“异 ”字。“衡阳雁去无留意。 ”“秋来 ”,满目萧条;“风景 ” 越发“异 ”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这句词运用拟人的修辞,用“雁 ”的毫无留恋之意
来表现边塞的苦寒。下面三句,写的就是“雁去 ”后的情景。“ 四面边声连角起 ”,“边声 ”,指边地的风 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 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千嶂 ”,是写山势,层峦叠嶂,犹如 巨大的屏风。“长烟 ”,是炊烟和暮霭所形成的一片雾气。在“落日 ”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 “城 ”是孤的,但有“千嶂 ”环绕,“长烟 ”笼罩,“落日 ”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千嶂、孤城、 长烟、落日以及边声、号角等连缀起来,展现了一幅奇异的边地之景,壮阔而又肃杀。
55.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一)中的“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馕粥不充, 日昃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可知,范仲淹年少时,家境贫苦,但他刻苦求学,有天下为己任。
根据(二)中的“调四万余夫修筑,三旬毕工。遂使海濒沮洳泻卤之地化为良田民得奠居至今赖之 ” 可知,范仲淹在泰州任职时,修堤捍海,护佑百姓。
根据(三)中的“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可知,他在苏州任职时,对江涛中的渔者心生同情。
根据(四)中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可知,他在戍守西北之时,渴望燕然勒功,杀 敌报国,满怀忧国之情。
根据(五)中的“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可知,他被贬邓州之时, 追慕古仁人思想,怀有“先忧后乐 ”的政治抱负与追求。
由此可以看来,不管是幼年求学,还是升迁,抑或是被贬,他都心怀天下,先忧后乐。这种情怀是他 毕生的追求,不会因为他人生经历而有所改变。
注意拟写答案时,应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结合诗文,表达自己的思考与分析过程。 【参考译文】
(一)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 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以来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 候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稀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终于博通《六 经》的要领,慷慨有抱负于天下。
(二)通州、楚州沿海, 旧时有捍海堰,东边抵御海水的侵袭,北边连接盐城。(捍海堰)开始由唐朝 黜陟使李承实支持修建,遮掩保护百姓的田地,保障盐民的锅灶,它的功劳是非常巨大的。历时过久,已 经倒塌不存在了。范仲淹担任秦州西溪盐官的时候,海潮泛滥,淹没田产,毁坏亭灶,于是向朝廷请求。
调集了四万民夫修筑,四十五天完工。于是使海滨低湿之地变成了良田,人民得以安居,到现在还有赖于 它。
(三)江岸边行人来来往往,只是喜爱味道鲜美的鲈鱼。你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 里。
(四)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 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 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 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 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